(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60.56 KB
- 文档页数:6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大连双基)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
”西周这样做主要是( )A.强调家族等级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C.强化尊祖敬宗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B[根据材料宗族成员尊祖敬宗,目的是为了维护天子政治上的唯一性和宗法关系上的唯一性,宗法制的内容继承上的唯一性可以防止贵族内部纷争,故B项正确。
] 2.(2018·昆明二模)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
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
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天子权力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C.降低了女性地位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B[材料没有体现出天子权力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殷商晚期贵族阶层等级进一步严格化,有利于解决贵族内部纷争,加强政权稳定性,故B项正确;材料“逐渐有了妻妾之分”,配偶等级区分与降低女性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故D项错误。
]3.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B.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C.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B[由材料“周灭商后,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可知周改革了夏商时期的治理模式而非统一各国治理模式,故A项错误;保证政治秩序稳定的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强化了国家观念而非地方自主意识,故D项错误。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相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课后限时集训(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
]2.(2019·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A[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
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答案:B4.[2020·四川南充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为(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说明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国家没有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统一的意义而不是内涵,排除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太过绝对,排除D项。
答案:A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6.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的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4)(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xx·杭州师大附中月考)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理学,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宋朝是理学的形成、发展时期,理学的核心主张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的儒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答案:C2.(xx·北京东城示范校综合考试)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哪个是不正确的( ) A.朱熹主张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看重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B.朱熹思想以理为最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C.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程朱”;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陆王”D.朱熹教人首先强调“致良知”,而后博览;陆九渊信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记忆能力。
“致良知”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特点。
故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答案:D3.《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仁卿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解析:根据材料“尽是尊君卑臣之法”分析,秦朝的制度是君尊臣贱,体现了对二者关系的批判,B正确。
A没有从该句出发分析。
C中朱熹思想主要是维护封建专制的。
D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最能体现西方“科学”的含义。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宣城调研)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
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
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 A.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B.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D.政府大臣无须再对国王负责B[责任制内阁是指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制度,材料主要说的是议会加强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故A项错误,B项正确;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是通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故C项错误;在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下,政府大臣在形式上是要对国王负责的,故D项错误。
]2.(2019·滨州期末)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
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务秩序。
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A.在历史传统中创新B.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C.保留了贵族和君主D.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A[材料中讲述了古老的英国政体就是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后面又说古老的原则产生出现代生活的秩序,说明英国政治在历史传统中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只讲了古老的英国政体是有限君主制类型,不能体现国王权力不断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英国的政治是继承发展了古老英国的有限君主制政体,并未反映保留了贵族和君主,故C项错误;材料只讲述了有关君主的制度,不能体现议会制度,故D项错误。
] 3.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
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A[根据材料“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可知,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故A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依旧拥有行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更多的是为了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故C 项错误;议会的做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故D项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开展——秦汉、魏晋时期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届高三·惠州调研)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解析:选C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故C项正确。
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开展D.社会演进趋势一样解析:选D 根据“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得出秦汉在各方面制度上存在继承和开展的关系,具有一样的趋势,故D项正确。
3.(2021·怀化二模)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
据此可知西汉(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解析:选C 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说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D项错误。
4.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
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泼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开展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乱解析:选D 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乱、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异化现象,故D项正确。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3•房山区一模)《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
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土而贵货贝”。
“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
据此可知秦朝()A.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B.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C.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D.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2.(2023•包头二模)秦律《内史杂》规定,有事请示必须用书而的文书请示,不得口头请示,也不能委托他人代为请示。
《论衡•别通篇》云:“汉所以能治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汉)以文书御天下。
”这表明秦汉时期()A.官僚政治统治的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C.皇权独尊的思想意识D.文书在制度运行中起重要作用3.(2022•松滋市校级模拟)从史籍和出土的《云梦秦简》可以看出,秦朝初期法律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制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官吏行事“致以律”,“良吏”“恶吏”各予赏罚。
但秦初的法律中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和继承了奴隶制的刑罚,以及实行连坐族诛。
这说明秦朝初期()A.法律制度实现不断完善B.法制建设作用的两重性C.中央集权统治得以强化D.法律损坏了百姓的利益4.(2022•天心区校级模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如表为部分碑文节选()秦灭六国原因《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熊,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第1页(共31页)。
阶段优化提升主题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改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2.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活极为贫困B.汉初财政较为宽裕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D.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7.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8.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相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4.(2019·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权威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A[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汉朝中央集权加强的知识可知,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思想要求,并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 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
]5.(2019·龙岩质检)《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
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C[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体现史学以门阀士族的家传为重要依据,反映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选C项。
]6.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
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
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B[由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并结合魏晋时期战争不断,政治黑暗,推知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为此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和现实失望而选择逃避,故选B项;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是魏晋政治黑暗的具体表现,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玄学而非佛教,故排除C项;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属于思想文化因素,而非社会因素,故排除D 项。
]7.(2019·汕头一模)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
这种认识反映了( )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C.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C[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的大融合,从材料中“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等信息来看,这种认识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南迁,文化也自北向南传播,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故排除D项。
]8.(2019·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B[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说明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楔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
] 9.(2018·泰安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 )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的作用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C[题干重在强调儒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强调儒学的政治功能,但儒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不能体现,故不能说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实用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儒学作为选官的依据功能,故D项错误。
]10.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药有所记载,火药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
]11.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
书法艺术有这样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B[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其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只是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B 项正确;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C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故D项错误。
]12.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
该图( )A.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B.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C.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D[图中有波斯人,也有黑人,反映出南朝时中国与外国已经有交流,故此图可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史料,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艺术手法,排除A项;一幅《职贡图》(局部)不足以表明当时盛行的绘画风格,排除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波斯人与黑人皆来朝贡,说明南朝时中国不仅与非洲交往,与西亚地区也有来往,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丘所谓“举贤才”的目的,不过要使“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贵族“家”内做“家臣”。
盂轲要求使“贤者”居于掌握政权的地位。
贤者自己一定要做“卿相”,实际掌握政权,照着自己的理想处理国家的政事(“行道”),国王不得干涉……孟轲对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欤?”对于新执政的“贤才”,孟轲也提醒他们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材料二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
而且,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儒学,为什么就适合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
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
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
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
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
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丘的“贤才”与孟轲的“贤者”有何差异。
(7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影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1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家臣”“掌握政权”“卿相”等分析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帝国需要”“维护君主制度”“深厚的根基”等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第三小问,即儒家与政治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差异:孔丘的“贤才”只能找机会做贵族的“家臣”,地位低下;而孟轲的“贤者”要掌握实权,按自己的理想处理政事,地位尊贵。
(7分)(2)原因:统一帝国的需要;儒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迎合了小农经济和有着宗法传统的中国实际。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6分)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成为封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