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诗经氓教案诗经《氓》教案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氓》一篇,是一首反映社会现象的诗歌。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氓》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一、诗歌背景1.1 《氓》的创作背景《氓》是《诗经》中的一篇,据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
这首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1.2 《氓》的主题和意义《氓》以贫苦人民为主题,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情,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困境,提倡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二、诗歌分析2.1 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氓》诗歌由十个四言句组成,每个句子都以“彼”和“我”相对比的形式展开,通过对比强调了社会阶层的差距和不公平。
2.2 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氓》诗歌以“彼”和“我”的对比,揭示了底层人民的困境和富裕阶层的奢华。
诗中描述了贫苦人民的生活艰辛,如“彼其之子,不与我期”,表达了他们无法享受到社会的福利和权益。
2.3 诗歌的主题和价值观《氓》诗歌主题突出了社会不公平和阶级差距的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底层人民的困境,提倡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它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批判,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考和反思。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氓》诗歌,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差距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3.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提倡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古代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
4.2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氓》的背景、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4.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意义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4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以个人的角度思考《氓》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诗经·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氓》全文;(2)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氓》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忠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提升个人素养;(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氓》;(2)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把握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3)深入理解诗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阐述《诗经·氓》在《诗经》中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诗经·氓》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氓》,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3)让学生初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氓》的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经·氓》的音乐、舞蹈等形式;(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忠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看法;(3)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氓》1.《氓》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
(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
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关于高二下册语文《氓》教案及教学反思5篇《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诗经》两首《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两首;(2)理解《氓》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分析《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两首;(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3)学会珍惜友情,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1. 《氓》两首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2. 《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氓》两首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及词汇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氓》两首的译文和注释、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氓》两首,了解诗歌基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出《氓》两首;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氓》两首,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氓》两首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5. 诗歌鉴赏: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氓》两首的艺术魅力;6.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课后作业:1. 背诵《氓》两首;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诚信的看法,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氓》两首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氓》两首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卫风·氓》的背景和文学价值;学习诗歌中的比兴手法,理解诗歌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体会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卫风·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 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 比兴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主人公复杂心理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诗经》文本。
2. 课件或黑板。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诗经》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2. 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如成书时间、作者、内容等。
二、课文讲解1. 朗读《卫风·氓》,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比兴手法,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
3. 讲解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态度。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卫风·氓》。
2. 撰写一篇关于《卫风·氓》的赏析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卫风·氓》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提出问题。
二、课文讲解1. 朗读《卫风·氓》,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既见君子,乐只君子”等。
3. 讲解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作业讲解与总结1. 学生展示作业,教师点评。
【导语】《氓》是⼀⾸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主⼈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形象,表现了古代妇⼥追求⾃由婚姻和幸福⽣活的强烈愿望。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中语⽂《氓》课⽂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涉淇,⾄于顿丘。
匪我愆期,⼦⽆良媒。
将⼦⽆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
尔⼘尔筮,体⽆咎⾔。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桑葚。
于嗟⼥兮!⽆与⼠耽。
⼠之耽兮,犹可说也。
⼥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陨。
⾃我徂尔,三岁⾷贫。
淇⽔汤汤,渐车帷裳。
⼥也不爽,⼠贰其⾏。
⼠也罔极,⼆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既遂矣,⾄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思之,躬⾃悼矣。
及尔偕⽼,⽼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之宴,⾔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中语⽂《氓》课⽂教案 【教学⽬标】 1.了解《诗经》中“⽔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化传承中的作⽤和内涵。
并通过“淇⽔”意象感知卫⼥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形象,借⼒于⽐较,感受⼈物形象的⽂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本,结合对诗中⼈物形象的分析,鉴赏⼈物⾃我觉醒之美,培养学⽣探究⽂本深层意蕴的能⼒,提⾼学⽣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设置悬念,引出教学⽬标 (⼀)导⼊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
这两⾸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有关;主⾓都是⼥⼦;都写爱情。
(⼆)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研究淇⽔,梳理诗⽂,觅获诗情。
(⼀)链接页《〈诗经〉中爱情诗⾥的⽔意象》,研读⽔、爱情、诗经的结合 ⽔在⾃然中只是⼀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化中却是⼀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个民族最初的⽂化⼼理和艺术内涵。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识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把握肯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老师备课系统[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日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尝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爽质朴,民歌情调深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学问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唱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氓》的教案(优秀10篇)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诗经·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经·氓》的艺术特色;(3)能够熟读并背诵《诗经·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氓》;(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情感等;(3)提高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氓》所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2)领会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经·氓》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
教学难点:1. 《诗经·氓》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艺术特色;3. 采用朗读、背诵、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经》及《诗经·氓》的创作背景、作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理解诗歌字词句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艺术特色、主题思想;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剖析;5. 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氓》;3. 深入了解《诗经》其他篇目,选读两篇,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氓》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深度;4. 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艺术特色;3. 采用分角色朗读、集体背诵、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诗经》两首《氓》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其中的“国风”多为民歌,是从不同地区收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两首《氓》,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理解《氓》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及其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氓》诗背景及作者2.1 诗背景《氓》出自《诗经·国风·卫风》,卫地在今河南省淇县一带,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
《氓》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卫国社会风俗的一些情况,描述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悲惨遭遇。
2.2 作者《氓》的作者已不可考。
在《诗经》中,很多作品的作者都是民间歌手,后来被整理编入诗集。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氓》这首诗共分为四个章节,通过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口吻,讲述了她与丈夫从相识、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
3.2 内容解析(1)第一章:描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相识到结婚的过程,氓对女主人公的甜言蜜语。
(2)第二章:写女主人公对氓的信任和期待,以及对氓变心的疑惑。
(3)第三章:揭示了氓的的真面目,以及女主人公的悔恨和抱怨。
(4)第四章:女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氓的诅咒。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赋、比、兴的手法《氓》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如第二章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容貌和命运。
4.2 重复与叠词诗歌中运用了重复与叠词的手法,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蚩蚩”的重复,形象地描绘了氓的丑恶嘴脸。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感悟让学生朗读《氓》这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诗经教案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够朗读《诗经》中的氓篇,并理解其意义;
3.能够运用《诗经》中的氓篇,探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理解《诗经》中的氓篇的意义;
3.运用《诗经》中的氓篇,探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经》中的氓篇的意义;
2.运用《诗经》中的氓篇,探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教师简单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诗经》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习环节
1.教师朗读《诗经》中的氓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意义;
2.学生跟读《诗经》中的氓篇,并理解其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诗经》中的氓篇,探讨其中的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
3. 拓展环节
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并探讨其中的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
2.学生撰写文章,探讨《诗经》中的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生能够朗读《诗经》中的氓篇,并理解其意义;
3.学生能够运用《诗经》中的氓篇,探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
4.学生能够撰写文章,探讨《诗经》中的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
1. 通过《诗经·氓》的故事,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能力。
3. 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活动准备1. 《诗经·氓》故事文本2. 图片或视频:古代农耕、生活场景3. 实验材料:水、石头、树叶、泥土等4. 量杯、搅拌棒、记录表等三、活动过程1. 导入(1)教师讲述《诗经·氓》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2)提问:古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种植粮食的?2. 探索与实验(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操作。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水、石头、树叶、泥土等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3)教师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3. 讨论与分享(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与古代农耕生活有什么关系?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强调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蒸发、植物的生长等。
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如:种植花草、观察动物等。
2. 课外阅读:推荐幼儿阅读与科学相关的绘本或书籍,如:《科学启蒙》、《神奇校车》等。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诗经·氓》的故事,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能力。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教师应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诗经氓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中的《氓》篇,理解其背景和意义;2.掌握《氓》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氓》篇的背景和意义《氓》篇是《诗经》中的一篇,共有十四句,描写了一个贫苦的氓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
这篇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人民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氓》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氓》篇的基本词汇包括“氓”、“食”、“衣”、“宿”、“役”等,这些词汇都是古代社会中常见的生活用语。
句式上,《氓》篇采用了对仗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氓》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氓》篇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篇诗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 朗读法通过朗读《氓》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3. 分析法通过分析《氓》篇的词汇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作文法通过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氓》篇的读后感或者评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氓》篇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篇诗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氓》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3. 分析通过分析《氓》篇的词汇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讨论让学生就《氓》篇的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氓》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
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他和她是故事中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二、知识积累1.《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简介《氓》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可以自由恋爱。
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
不幸的是,女主人公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诗人借被弃回娘家后女主人公口吻写下了《氓》这首诗。
这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三、文本解读1.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二二节拍)。
2.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女子自述其婚恋悲剧:诗的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
“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
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
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
因此,两人之间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的结婚了。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暂时中断叙述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
“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
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
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恨、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的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3.自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
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
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学生阐述,教师加以引导形成板书)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第五章:补叙婚后的苦楚和处境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4.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感情基调)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5.在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出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第二课时一、检查课文诵读情况二、合作探究1.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拿布换丝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3.女主人公源于感情的变化,她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
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
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却是个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坏家伙。
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人对他来说是劳动力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勤劳、能干、淳朴,不畏贫苦。
与“氓”结婚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
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辱,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
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地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身上的另一面。
5.探究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分析: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探究这两处比兴手法的好处。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1)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貌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2)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得勤劳。
三、《氓》的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1)男子前后态度的对比。
“当年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
”然而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
(2)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
恋爱时,“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容的梦。
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没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盼望,不见其人,“我”眼泪簌簌地掉下来,而一见其人“载笑载言”无比欢喜;然而结婚后,尽管“我”任劳任怨,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可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始乱终弃!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
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诗人成功得运用了边叙述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对于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再恰当不过了。
例如,当她叙述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抒发了她后悔、痛苦的情感;而当她叙述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忍不住怨恨地骂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
3.比兴手法的运用四、课堂拓展思考:《氓》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画卷?(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
“抱布贸丝”(2)占卜文化。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3)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女子在古代的地位。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