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 格式:pdf
- 大小:44.09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2. 理解碳的四大常见化合物。
二、教学重点:
1. 碳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
2. 碳的化学性质;
3. 碳的常见化合物。
三、教学难点:
1. 碳的常见化合物的结构;
2. 碳的化学性质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炭、金刚石和石墨等碳的形态,复习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学习: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高、易燃烧、与氧气反应等;
3. 拓展:讨论碳与氧气的反应产物、碳的同素异形体等知识;
4. 运用:通过实验演示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碳的燃烧过程;
5. 巩固:学生自主观察和总结碳的常见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7. 总结: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常见化合物,强化学生对碳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
1. 实物展示:炭、金刚石、石墨等;
2. 实验:燃烧碳;
3. 多媒体教学:展示反应方程式、结构示意图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碳的环境意义。
六、作业:
1. 思考碳的重要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2.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和常见化合物;
3. 搜集并分享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碳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2. 纠正学生错误观念,加深对碳化学性质的理解。
以上便是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祝教学顺利!。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初中化学碳的性质教案
主题:碳的性质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
2. 掌握碳的几种常见存在形态。
3. 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1. 碳的基本性质。
2. 碳的存在形态。
3.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碳的共价键性质。
2. 碳的结晶形态。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化学世界》第三章。
2. 实验器材:白磁盘、碳粉、氧气气体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碳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碳构成的。
碳的存在形态也很多,学生知道碳有哪些存在形态吗?
二、讲解碳的存在形态:
1. 讲解碳的基本性质,包括碳的晶体结构和共价键性质。
2. 展示碳的不同存在形态,如纯碳、石墨、金刚石等。
三、查阅学习:
请学生查阅资料,找出碳的其他存在形态,并简要介绍其性质。
四、观察实验:
1. 将碳粉放入白磁盘中,点燃碳粉,使其燃烧。
2. 将燃烧后的碳粉放入氧气气体瓶中,观察其燃烧情况。
五、总结讨论:
让学生总结碳的性质和存在形态,并讨论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作业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其他存在形态及其性质。
2. 写一篇关于碳的作用和应用的文章。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碳的性质和存在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化学知识也有更全面的认识。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掌握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1. 单质碳的燃烧反应。
2. 单质碳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1. 单质碳的彗星示范反应。
2. 单质碳的生成石墨烯的反应。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煤质末或木材末,气管,斜口瓶,刘易斯瓶等。
2. 实验器材:点燃棒,点火器,化学品容器等。
3. 示范实验:碳的燃烧反应,碳的氧化反应。
4. 教材资料:化学教材,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单质碳吗?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哪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答案,然后给与肯定的回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
Step 2:探究单质碳的燃烧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斜口瓶中,用点燃棒点燃后,观察瓶中发生的变化。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燃烧反应:单质碳在氧气存在下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释放能量。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O2 → CO2。
Step 3:探究单质碳的氧化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刘易斯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观察发生的反应。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氧化反应:单质碳可以和浓硝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产物。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4HNO3 → CO2 + 2H2O + 4NO2。
Step 4:其他单质碳的化学反应1. 碳的彗星示范反应:利用高温下的碳化钠与碳末反应,产生彗星般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并提出解释。
2. 生成石墨烯的反应:介绍碳热解制备石墨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石墨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Step 5:归纳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并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将化学性质与单质碳的应用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Step 6:拓展实验1. 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单质碳的其他化学反应。
2. 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研究实践,例如制备石墨烯。
Step 7: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综述报告,内容包括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和应用前景。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目标: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氧化和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一、碳的燃烧
1.实验:将一块碳放在燃烧器中,点燃后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的作用下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能量。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二、碳的氧化
1.实验:将碳与氧气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2C + O2 -> 2CO (一氧化碳); C + O2 -> CO2 (二氧化碳)
三、碳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1.实验:将碳与氧气混合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中氧化生成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
四、总结
1.碳在氧气中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燃烧和氧化。
2.碳的燃烧和氧化都是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有助于理解碳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活动:让学生进行碳的氧化实验,观察其现象并记录下化学方程式,加深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激发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碳的基本概念:碳的原子结构,碳的电子排布。
碳的性质:碳的化学稳定性,碳的化学反应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重要性和特点。
通过实物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第二章:碳的化学稳定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稳定性及其原因。
掌握碳与氧气、水的反应性。
2.2 教学内容碳的化学稳定性:碳的氧化反应,碳的还原反应。
碳与氧气、水的反应性:碳的燃烧,碳的氧化。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稳定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与氧气、水的反应性。
第三章:碳的化学反应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性及其表现。
掌握碳与其他元素的反应规律。
3.2 教学内容碳的化学反应性:碳的亲电性,碳的亲核性。
碳与其他元素的反应规律:碳与氢的反应,碳与氧的反应。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与其他元素的反应规律。
第四章:碳的化学反应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特点。
掌握碳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
4.2 教学内容碳的加成反应:碳与其他元素的加成反应。
碳的消除反应:碳的脱氢反应,碳的脱卤反应。
碳的取代反应:碳与其他元素的取代反应。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类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特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加深对碳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5.2 教学内容总结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稳定性,碳的化学反应性,碳的化学反应类型。
拓展碳的应用领域:碳材料,碳化合物。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总结碳的化学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篇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
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教具准备】:1.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 2. 药品:-1-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教学方法】:①阅读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实验观察法。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可燃性等。
2.通过实验观察碳的化学反应,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碳的化学性质。
2.实验观察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难点1.碳的化学性质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碳的基本概念,包括碳的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碳的化合物?二、新课讲解1.碳的稳定性:介绍碳的化学稳定性,如石墨、金刚石等碳的同素异形体。
2.碳的还原性:讲解碳在高温下能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的原理,如炼铁、炼钢等。
3.碳的可燃性:介绍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观察1.实验一:将石墨和金刚石分别放入燃烧匙中,加热至高温,观察燃烧现象。
2.实验二:将木炭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观察木炭逐渐消失的现象。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
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与生活的关系: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碳纤维、活性炭等。
2.碳的化学性质与环保: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二氧化碳的固定、碳汇等。
三、实验观察1.实验三:将活性炭放入水中,观察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2.实验四:将碳纤维放入酒精灯火焰中,观察碳纤维的燃烧现象。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碳的化学性质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碳的基本概念1.1 碳的电子排布1.2 碳的同素异形体1.3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第二章:单质碳的物理性质2.1 单质碳的晶体结构2.2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2.3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第三章:单质碳的化学反应3.1 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3.2 单质碳与氢气的反应3.3 单质碳与卤素的反应第四章:单质碳的还原性4.1 单质碳还原金属氧化物4.2 单质碳还原非金属氧化物4.3 单质碳的还原性与反应条件第五章:单质碳的氧化性5.1 单质碳氧化金属5.2 单质碳氧化非金属5.3 单质碳的氧化性与反应条件第六章:碳的催化反应6.1 碳在合成反应中的应用6.2 碳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催化作用6.3 碳催化剂的制备和活性评价第七章:碳的吸附性质7.1 碳材料的吸附机制7.2 碳材料在吸附中的应用7.3 吸附性能的表征与优化第八章:碳的燃烧反应8.1 碳的燃烧反应机理8.2 燃烧产物的分析与检测8.3 碳燃烧反应的环境影响第九章:碳的碳化反应9.1 碳化反应的原理与过程9.2 碳化反应的应用领域9.3 碳化反应的条件优化第十章:碳的化学腐蚀与保护10.1 碳材料的化学腐蚀机制10.2 碳材料的腐蚀防护方法10.3 腐蚀防护涂层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碳的基本概念碳的电子排布: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尤其是最外层的4个电子,容易参与化学反应。
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等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差异导致其物理性质差异显著。
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多种化学键,如单键、双键和三键,影响其化学反应性质。
重点二: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单质碳的晶体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结构不同,影响其物理性质。
单质碳的熔点和沸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熔沸点差异显著,与晶体结构有关。
单质碳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而金刚石几乎不导电。
重点三: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完全燃烧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概念:碳的元素符号、碳的原子结构、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等。
2. 碳的化学性质: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碳化性等。
3.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等。
4.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5. 碳的应用:碳素墨水、碳纤维、碳捕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基本概念、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碳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探究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了解碳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3. 实验观察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4. 学习碳的单质和化合物: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等碳的单质,以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碳的化合物。
5. 碳的应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碳素墨水、碳纤维、碳捕捉等碳的应用实例,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学生活动:1. 自主学习碳的基本概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了解碳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2. 实验操作碳的化学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并记录实验现象。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并能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1.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碳的物理性质,如碳的黑色固体、不易溶于水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稳定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块木炭。
b. 指导学生用酒精灯点燃木炭,观察燃烧过程。
c. 引导学生讨论木炭燃烧后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2. 可燃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块石灰石。
b. 指导学生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产生的气体。
c.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3. 还原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b.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
c.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2.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 碳的化学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常温下碳的稳定性。
2.掌握不同条件下碳与氧气的反应。
3.掌握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认识碳的还原性。
【学习重点】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碳的还原性的实质和还原反应的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碳的还原性的实质、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还原反应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①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O 2=====点燃CO 2;②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O 2=====点燃2CO 。
(填化学方程式)3.还原性:碳在高温条件下能够还原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CuO=====高温2Cu +CO 2↑。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碳的化学性质【引导自学】阅读课本P110,请概括出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6个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
2.碳的可燃性 ①氧气充足时:C +O 2=====点燃CO 2;(请写化学方程式)②氧气不充足时:2C +O 2=====点燃2CO 。
这两个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填反应类型)。
3.碳的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师生合作】观察教师演示P107实验6-2,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说明生成了铜,在反应中,氧化铜被还【小组讨论】围绕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中在酒精灯上加一个金属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2.将碳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3.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溶液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
4.实验结束后,应待试管冷却后才能将试管里的粉末倒出,防止热的铜被氧化为氧化铜。
5.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C + 金属氧化物金属+ CO2。
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 A )A.稳定性B.氧化性C.还原性D.助燃性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2.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及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2.教学难点:单质碳的还原性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碳元素的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哪些形式存在?(2)介绍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导电性等。
2.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①讲解单质碳的稳定性,引导学生观察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
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变化。
(2)还原性①讲解单质碳的还原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还原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氧化铜的变化。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碳是如何将氧化铜还原的?(3)可燃性①讲解单质碳的可燃性,引导学生思考:碳为什么具有可燃性?②实验:将少量木炭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木炭的燃烧现象。
③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木炭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3.巩固知识(2)课堂练习:完成关于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练习题。
4.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分别进行碳的还原性和可燃性实验。
(2)实验要求: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5.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四、课后作业1.复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深入了解单质碳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稳定性对话设计: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木炭在常温下不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答:“因为它比较稳定。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通用6篇〕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通用6篇〕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篇1教学目的1.认识金刚石、石墨及无定形碳由于组成元素一样,具有一样的化学性质。
2.从碳原子的构造认识并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理解热化学概念。
教学用品木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铁架台、试管、导管〔带胶塞〕、酒精灯[引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构造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构造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响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
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板书] 一、碳的可燃性[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正是碳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热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讨论] 煤的燃烧过程是怎样的?火焰旺时是什么颜色?添加新煤后,又变成什么颜色?炉温有什么变化?[投影] 煤炉中的化学反响[讲解] 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分反响生成二氧化碳,在中间层里,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响生成一氧化碳,产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
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响后直接生成二氧化碳。
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响生成一氧化碳。
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响有两种情况。
[讲解] 煤气中毒实际上是因为碳和氧气反响时碳的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致,故在烧煤时一定要注意通风。
碳在高温时可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元素,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即碳具有复原性。
[板书] 二、碳的复原性[演示] 碳和氧化铜的反响。
〔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考虑实验步骤及装置中的考前须知〕[现象] 加热片刻,看到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右边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白色浑浊物质是碳酸钙(CaCO3),红色粉末是单质铜。
[小结] 碳能从氧化铜中将氧夺过来,说明碳具有复原性,其中碳是复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
同样,碳还可和别的氧化物反响,生成单质和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理解碳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及条件。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难点:实验操作及现象的观察、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看看碳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点。
2.知识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还原性:碳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金属和二氧化碳。
③惰性:碳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碳与氧气反应的条件①足够的氧气: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
②高温: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实验观察(1)实验一:碳在氧气中燃烧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请同学们准备好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集气瓶,加入少量氧气。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二氧化碳和水。
(2)实验二:碳还原氧化铜师: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铜。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放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①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碳可以还原氧化铜,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③碳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惰性。
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6.作业布置(1)熟记碳的化学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碳元素、碳原子、碳的同素异形体。
2.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3.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燃烧反应、碳化反应。
4. 碳的吸附性质:吸附剂的制备、吸附原理、吸附应用。
5. 碳的半导体性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机理、碳的半导体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单质碳的性质及应用。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
3.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碳纳米管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木炭、氧气、氢气、碘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动画等。
4. 作业与评估: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第一课时: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导入新课1.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特点。
2. 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碳的同素异形体。
二、探究单质碳的物理性质1. 观察石墨和木炭的颜色、密度、熔点、沸点。
2. 分析石墨和木炭的物理性质差异。
三、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实验演示:石墨和木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 引导学生理解燃烧反应、碳化反应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境保护意义。
第二课时:碳的吸附性质和半导体性质一、导入新课1. 介绍吸附剂的制备和吸附原理。
2.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材料的发现及应用。
二、探究碳的吸附性质1. 实验演示:碳纳米管对碘的吸附现象。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1篇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990字)一、思路根据这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案课题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3.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3.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阅读法;⑤实验观察法。
仪器、药品酒精灯(带罩)、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药匙、带塞玻璃导管、小烧杯、火柴、cu0粉、碳粉、澄清石灰水质,又实现前面氧气性质的复习。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2(2259字)一.知识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和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办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氧化等反应。
2. 使学生掌握碳的化学符号、分子式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的燃烧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碳的还原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3)碳的氧化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 教学难点:(1)碳的燃烧反应中氧气与碳的化学计量比。
(2)碳的还原反应中碳与氧化物的化学计量比。
(3)碳的氧化反应中碳的氧化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碳的化学反应现象。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碳的化学性质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室用具、碳源、氧化剂、还原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形态(石墨、金刚石等)引出碳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化学方程式。
3. 实验演示进行碳的燃烧、还原、氧化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碳的化学性质应用,如碳的燃烧在锅炉中的应用,碳的还原在冶炼金属中的应用等。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碳的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化学反应。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
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
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
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
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
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
如果温度升高,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
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
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碳的还原性决定了
它可用于冶金工业。
最后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
物理性质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今天我们就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板书: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用于绘制字画欣赏课件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退色,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水份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请大家在课本107页的方框中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
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燃烧充分)。
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在点燃的条件下,
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板书:2、可燃性,可作燃料。
讲解:如果氧气少,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的CO气体,写出木炭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化学
方程式。
2C+O22CO(燃烧不充分)冬天烧煤烤火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透气。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
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
看课件,说
反应现象:(1)黑色粉末变红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
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的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
)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用网罩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
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石灰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被吸入热的试管使试
管炸裂。
)
这个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一起写出化学方程式: C + 2CuO 2Cu + CO2↑
讲解: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板书:3、还原性
碳的还原性决定了它可用于冶金工业,如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如Fe2O3还原出来,写化学
方程式 2Fe2O3+3C4Fe+3CO2↑指出该反应中的还原剂。
他们的条件都是高温,如果在温度很高,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看课件拓展: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在高温条件下会反应生成CO,这个过程吸热,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板书:C + CO22CO
讲解: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条件是高温。
总结
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可燃性
3.还原性
用途:用于绘制字画,作燃料,还可用于冶金工业。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109页课后题第2和4题
附板书设计: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绘制字画。
2.可燃性,可作燃料
C+O2CO2(燃烧充分)
2C+O22CO(燃烧不充分)
3.还原性,可作还原剂,可用于冶金工业。
2CuO+C2Cu+CO2↑
2Fe2O3+3C4Fe+3CO2↑
C+CO22CO
六.教后反思
1.上课时物质的用途要紧跟物质的性质去分析。
2.在碳与氧化铜反应时,学生把反应条件写成加热,可跟学生强调,碳与哪种氧化物反应,反应条件都是高温。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东省学校:陆丰市玉燕中学
姓名:郑雪端
职称:化学中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陆丰市玉燕中学
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一边教学,一边总结,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XX年10月,我独立完成的教学论文《化难为易,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20XX年度汕尾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
选活动中荣获市三等奖。
我独立完成的第二篇论文《课堂上的随机应变》在汕尾市20XX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在市化学学科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