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建筑设计2010.2.28
- 格式:ppt
- 大小:14.98 MB
- 文档页数:31
教育建筑设计方案学校建筑设计方案中小学建筑设计方案教育建筑设计方案在学校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设计一所中小学的教室楼,图书馆,体育馆还是其他教育场所,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安全需求。
一个优秀的教育建筑设计方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学校建筑设计方案应该注重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这意味着设计师要考虑到教室的大小,布局,采光和通风等因素。
教室的大小应该能够容纳足够的学生数量,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布局合理的教室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合理摆放教师讲台和学生座位,以及合适的教学设备和观察角度。
此外,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建筑设计方案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其次,学校建筑设计方案还应注重学生的安全。
教育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路线和安全出口的设置,以确保学生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尽快安全撤离。
此外,设计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特征,在楼梯,栏杆,楼梯间等地方设置合适的安全装置,以防止学生发生意外伤害。
另外,学校建筑设计方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师应该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这些需求。
例如,提供一些特殊教室,如音乐室,美术室和科学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科方面的需要。
此外,学校建筑设计方案还应注重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设计师巧妙地使用色彩,布局和装饰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最后,可持续性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建筑设计方案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设计师应该注重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教育建筑设计方案应该提供足够的室外空间,例如花园和操场,以供学生运动和休息。
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还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育建筑设计方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需求,安全需求,特殊需求和可持续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积极的学习环境。
浅谈中小学学校建筑布局设计-精选文档浅谈中小学学校建筑布局设计1总体设计方案中小学学校建筑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兴建的教育活动场所,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中国城镇中学每所有18个、24个或30个班;小学每所有12个、18个或24个班。
城镇中学一般为每班50人,小学为45人。
农村居民分散,每班人数较少。
普通中小学学生一般是走读生,因此城镇的学校网点应分布均匀合理。
中国城镇人口密度高,学生上学步行时间小学生以不超过10分钟、中学生以不超过15~20分钟为宜。
选择校址要保证学校有良好的环境、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学校总体布置的功能分区要合理,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绿化区和生活服务区应划分得当。
学校建筑应根据预防较大自然灾害的要求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
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3层以下的教学搂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层的可采用砖木结构,砌体结构谨慎使用。
可采用抗震、隔振、耗能减震等规范规定的方法|,达到耐震的目的。
基础隔振时,上部结构的设防烈度可降低1度。
农村小学的普通教室应在三层以下(含三层),初级中学的普通教室应在四层以下(含四层)。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教学、办公用房宜设计成多层建筑,小学的普通教室应在四层以下(含四层);中学的普通敬室应在五层以下(含五层)。
学校建筑防火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建筑防火标淮的规定。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搂房建筑不得低于二级,平房建筑不得低于三级,地下建筑为一级。
应体现校园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装修朴素大方,反对追求奢侈豪华;应满足国家及行业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标准,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外维护系统。
外墙面应采取防止雨水渗漏的措施。
2教学楼的布局教学区一般采取以教学楼为主体的布局。
常用单元组合的方法,将教学楼分为教学单元、实验单元和办公单元等。
设计时可根据不同地形灵活布置。
小学可不设实验单元。
教学楼的平面布局通常有三种形式:中内廊式、单内廊式和外廊式。
中小学校建筑总体设计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从当前的中小学建筑设计出发,提出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阐述了在校园建筑空间构成中围合空间与开放空间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详细切实的构筑空间设计方案,争取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使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空间和一个陶冶情操的校园圣地。
引言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在已得到普及,不管是在城市中心还是城市的郊区都有老旧中小学的改建扩建,因此更多中小学教育建筑需要开发修建。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主要阶段尤被家长和学校重视,学校的环境和设备对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
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小学的建筑中尤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学校的设备和环境如何分配而最大化的提高教学质量。
1校园的整体规划与大学用地的规模相比,中小学的用地规模要比它小的多。
但本质上他们的使用性质是相同的,它体现了现阶段我国学生的一种学习模式,并且他们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场所,为使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环境。
中小学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点为整体性。
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基地,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上,找准切入点;因此大致会产生三种模式建筑物的群体联接模式、功能区分模式、外部空间结构模式。
但是在这个切入点应该是校园的空间结构,即围合空间和开放空间如何组合。
本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10hm2,总建筑面积(地上)54195m2,地下建筑面积2850m2,建筑基底总面积24800万m2,道路广场总面积1.35hm2,绿地总面积3.8hm2,方案整体采用了新中式建筑风格,富于变化的坡屋顶,现代气息浓厚却又透漏着中华传统建筑神韵的立面分隔,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如下图)我们依据学校的规模,把普通教室分为很多组,各组间由公共地域和连廊相结合,变成一个普通的教学区域,再与专门的教室区相连接,最后形成主要的教学区;再继续把教室办公室融进教学区域,最终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这是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构成合理的模式。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发布时间:2005-6-6 来源:湖北技术装备装站国家计委发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1章总则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各类用房面积指标、层数、净高和建筑构造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交通与疏散····································································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筑设计方案小学建筑设计方案—小学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提供一个优质、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教育部决定在某市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小学。
本文将针对该小学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设计理念1. 人性化设计:本设计方案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
2. 教育理念融入: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设计师通过多种元素传达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创造力和协作精神等。
三、功能与布局1. 教学区域:教学楼分为幼儿班、小学部和特殊教育部,各部门根据需求灵活布局。
教室以提供最优学习环境为目标,配备舒适的桌椅、黑板和多媒体设备等。
2. 活动区域:设置多功能礼堂、图书馆、艺术活动室、音乐室和实验室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音乐和实验活动,丰富学校的课外生活。
3. 运动区域:设计宽敞的操场和篮球场等,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户外运动和体育活动。
此外,还设有游乐场和园艺区,满足学生的休闲娱乐需求。
4. 办公区域:包括行政办公楼和教师活动室等,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筑设计特点1. 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在教室和办公区域增设大窗户,允许大量的自然光进入室内,增加采光,降低能耗。
2. 空气流通系统:通过合理的空调布局,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提供舒适的空气质量。
3. 绿色建筑:在建筑物周边设置大量的绿化带和庭院,改善空气质量,营造一个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学习氛围。
4. 安全防护:在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安全,设置防护栏和隔离带,保证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
五、环保节能措施1. 太阳能利用:在校园的合适位置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用太阳能为学校提供部分能源。
2. 雨水收集利用:收集雨水并加以利用,用于植物浇灌、卫生和清洁等。
3. 节能照明系统:使用节能灯具和智能照明系统,根据使用需求和时间自动调整光亮度,降低能耗。
谈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1 现阶段中国校园建筑特点与发展趋向 1.1 建筑设计需不断创新伴随我国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策略,中国教育事业也逐渐发生变化。
而校园建筑是开展教育事业的场地,并且建筑物自身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本“课本”甚至是“老师”,因为学习的环境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会产生一定影响。
建筑空间新型模式将会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激发作用,而且校园建筑空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伴随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革新,使得校园建筑空间设计获得进一步的创新发展,生活当中涌现出愈来愈多新型校园建筑补充并丰富了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以适应创新教育理念,进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开放、灵活与自由中小学校园教育建筑要求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的同时,还应当对持续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应对,所以中小学建筑空间将会变得更加灵活与开放,并且在空间方面对学生与教师供给更为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或是教学措施。
对现阶段中小学校园建筑来说,建筑空间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调动影响,而且缺少固定空间模式,使教育将变得更为开放,如图1所示。
1.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型的校园建筑空间不但重视空间灵活性,而且重视建筑空间内部营造的气氛,对于低龄段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显示,刚入学的时候假如可以快速找到玩耍伙伴,可以组成一个小型学习团体,会使得学生快速与新的环境相适应,且使学生产生一定归属感,更快进入到学习状态。
因此不但要重视教学空间设计,对课外交流共享的空间设计也应当充分重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间能够进行更多的非正式教学沟通,互动和交流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到一起。
而且互动和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过程。
2 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学习环境,所以,中小学的建筑设计应该以学生学习生活需求为本,并对各种需求进行分析,以合适的设计举措应对复杂的功能需求问题,以充分的控制措施把握设计原则。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发布时间:2005-6-6 来源:湖北技术装备装站国家计委发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1、各学段适龄入学人口比例各学段适龄入学人口比例确定如下:中心城区及开发区■小学阶段: 55座/千人■初中阶段: 25座/千人■普通高中: 15座/千人远城区■小学阶段: 新城和新城组团50座/千人,中心镇和一般镇37座/千人■初中阶段: 24座/千人■普通高中: 16座/千人2、中小学建设标准武汉市都市发展区范围内、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区内的学校用地标准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为基础,结合武汉市建设管理用地分类标准,城市建设区按老城区、建成区、新建区三个层次建立三级学校用地指标体系;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和农村地区按照寄宿和非寄宿建立两级用地指标体系。
(1)小学建设标准■用地标准武汉市小学用地指标一览表备注:1、老城区指二环线内,以及青山红钢城地区;建成区指二环线外、三环线内所有地区,以及三环线外的常青街、白玉山街、沌口街和武汉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城(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北湖、阳逻7个新城和流芳新城组团);新建区指三环线外至都市发展区范围内除上述两类区域外的其他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包括中心镇和一般镇)。
都市发展区内新沟、大集、乌龙泉为中心镇,花山、柏泉、东山、金水、天河、三里为一般镇,另外沙口镇、覃庙镇按照一般镇布局建设。
2、本表确定的标准为都市发展区内不同地区的用地达标学校标准;老城区和建成区用地中心校除达到本表确定的建筑用地和绿化用地标准外,必须配置250m-300m跑道,新建区用地中心学校必须配建400米环形跑道用地。
(250米环形跑道用地7100平方米,300米环形跑道用地9200平方米,400米环形跑道用地17000平方米。
)3、36班以上小学的用地规模,参照30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设置;12班小学用地应按18班用地规模控制。
学校用地规模按照最大班额人数予以控制4、老城区和建成区内新建和扩建学校应按武土资规发【2010】8号文《关于执行新的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的通知》配套建设停车位。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GBJ 99—86主编部门: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 9 8 7 年 1 0 月 1 日关于发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的通知计标〔1986〕2618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订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GBJ 99—86为国家标准,自1987年10月1日起实行。
本标准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市建筑负责。
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GBJ99-86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幼儿师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
第1.0.2条本规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学校和幼儿师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的要求。
第2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2.1 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8771—88】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