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药物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2023年喹诺酮类抗生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的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感染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喹诺酮类抗生素成为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产业链、行业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医院和门诊。
随着城市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需求逐渐增加。
加之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多,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
另外,随着全球化和移民的增加,不同地区传染病的疫情呈现不同特点,需要不同的抗生素来治疗。
因此,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定制性特点。
二、产业链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产业链包括原料药、制剂、销售等环节。
其中,原料药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制剂环节包括研究开发、生产、检测和包装等环节。
销售环节包括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和经销商渠道管理等环节。
目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产业链还比较完整,但由于研发和制造的技术门槛较高,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
三、行业现状1. 市场规模:据市场调查,全球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200亿美元。
2. 主要厂商:全球主要厂商包括拜耳、赛诺菲、辉瑞、默沙东和阿斯利康等。
这些企业在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上占据主要份额,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国内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生产国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医疗卫生改革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规模不断增加。
同时,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手段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4.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同时,消费者对抗生素品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对高品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未来,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要在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2024年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他们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良好的口服吸收和组织分布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种类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包括氟喹诺酮、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多个品种。
这些药物根据其结构和药理学特点,可以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不同的代数。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用途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另外,喹诺酮类抗生素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手术感染。
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规模目前,全球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规模较大。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抗生素。
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医院和药店等医疗机构。
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竞争状况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家生产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制药企业,其中包括辉瑞、罗氏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一些国内生产商。
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不断进行差异化竞争。
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制药企业需要通过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来取得优势。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喹诺酮类抗生素市场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喹诺酮类药物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四代第一代喹诺酮类产品抗菌谱窄,仅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有中等抗菌活性。
代表药物有:奈啶酸和吡咯酸,因其口服难吸收,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多,现已完全淘汰。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为吡哌酸(PPA)、新恶酸、甲氧恶喹酸等,属非氟喹诺酮类药物,较第一代抗菌谱有所扩大,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一代强,对革兰阳性菌和部分绿脓杆菌有一定的作用,因其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体内不被代谢,尿液中浓度高,不能有效治疗全身感染,因而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
由于不良反应仍较多,故目前除PPA偶用外,其他也已淘汰。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为6-氟-7-哌嗪-4-喹酮类,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
于20世纪80年代问世,不仅抗菌活性大为提高,而且抗菌谱扩大到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对革兰阴性菌疗效更佳,综合临床疗效已相似,甚至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
主要品种有: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托氟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等。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克林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等,其特征与前三代相比,在抗菌活性、抗菌范围、药动学性质和血浆半衰期上都明显改变,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既保留了前三代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又明显增加了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铜绿假单孢菌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
8-甲氧基的引入提高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在对抗厌氧菌感染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与前三代比较,其药动学性质更趋良好,临床适用范围广,临床疗效甚至超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3]。
3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仅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口服难吸收,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又多,现已完全淘汰;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除偶用PPA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外,也已基本淘汰。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之前我们介绍了三种著名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磺胺和头孢菌素,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同样十分有名的合成抗菌药—喹诺酮。
喹诺酮(quinolon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化学合成抗菌药,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剂。
广谱高效的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当代抗感染化疗中最有希望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氟喹诺酮类药物毫无疑问是抗生素家族中的强势者,它们长期以来占据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的前两位,其销量仅次于头孢菌素类。
在我国,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7年我国临床常用抗菌药使用构成中,喹诺酮类药物占总消耗量的13.05%,位居榜首,其中的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各占8.13%和4.51%。
1 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与许多著名的药物(青霉素和安定)一样,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也是源自一次意外。
它的诞生可追朔到合成抗疟药氯喹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副产物—7-氯-1-乙基1,4-二氢-4-氧代-3-喹啉羧酸。
尽管该化合物在体外仅对若干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弱的活性,但是这个发现促进了设计和合成新类似物的研究。
1962年,Lesher报道了8-氮杂喹诺酮环系的衍生物萘啶酸,这是第一个上市的喹诺酮类药物,也是后来形成的喹诺酮家族的祖先。
萘啶酸对某些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具有好的抗菌活性,并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然而,细菌的耐药性仍是个棘手问题。
同时因为萘啶酸血药水平较低,所以该药对于许多全身性感染无效。
基于此,萘啶酸在临床上使用不久,即仅作为现有化疗方法(如磺胺类药物治疗尿路感染)的一种补充。
尽管萘啶酸的抗菌谱窄,仅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具有中等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尿道感染,但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并且与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等优点,便很快引起了药物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此后,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与发展缓慢下来。
2 喹诺酮药物的结构演变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上升,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展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研究。
目前已发展出多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例如阿奇霉素(acinomycin)、墨西哥安(Mexican-and)、瑞斯西巴素(Risoxib)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也在各种抗菌药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研究背景1、发现: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布哈林(Buchner)教授分离出来,发现其具有特殊的抗菌作用。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很强的抗微生物作用力。
2、抗菌机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微生物的DNA聚合酶,从而阻断微生物DNA的合成和扩增,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
3、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目前用于抗真菌和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致病菌导致的细菌感染,如结膜炎、胃肠炎、肺炎等。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研发1、研究方法:(1) 生物合成法:通过酶催化制备和合成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把喹诺酮衍生物合成出来。
(2) 改良法:修饰、改良原有的化合物,将非抗菌和较弱抗菌的化合物改良为高效的抗菌药物。
2、发展趋势:近年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由“直接合成——优化发展”转向“改良合成——质量提升”,努力提高其抗菌活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低剂量、高效果、短剂期、长剂期和安全性等抗菌药物的质量提升。
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效1、药效优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抗菌机制,并具有良好的药效。
其针对各种致病菌、真菌、有害微生物的抗菌作用也日益显著。
2、安全性高: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很强的靶向性,抗菌药物对人体无毒副作用,耐药率低。
3、抗菌范围广: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针对各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具有广谱抗菌特性,并可有效控制人们常见的细菌感染。
四、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具有较强抗菌功能的新型抗菌药物。
由于它具有优异的药效、安全性高、抗菌范围广,已成为目前抗菌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述:喹诺酮类药物的合成房泽轩0940204目录一.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 (2)二.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2)三.作用机制 (3)四.新药的研发 (3)五.合成路线 (4)六.构效关系: (9)七.展望 (10)八.参考文献 (12)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喹诺酮类药物化学和在分子水平上对其抗菌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同时借鉴其它类抗菌药早期开发的成功经验,新喹诺酮类药物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综述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发展,以及一些主要的和较为新颖的喹诺酮类药物的合成方法和构效关系,并在最后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构效关系新药的展望一.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萘啶酸是1962年人们在合成抗疟药——氯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种副产物,它的问世,标志着喹诺酮类药物历史的开始,也预示着这类新抗菌药开始造福于人类。
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Nalidixic Acid)为第一代,只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等少数G-杆菌有效,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仅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1974年合成第二代喹诺酮类代表药吡哌酸(pipemidic Acid),对G-杆菌的作用也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抗菌活性较前者提高,口服少量吸收,但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因此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1979年合成第一个第三代喹诺酮药: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它是4-Quinolone结构改造衍生物,在6位上加上一个氟(F)后,增加了脂溶性,增强了对组织细胞的穿透力,因而吸收好,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更大大增加了抗菌谱和杀菌效果。
此后,构效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展开,近年来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雨后春笋,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氟喹诺酮类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对G+球菌也具一定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G-杆菌,仍可呈现敏感。
二.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众所周知,任何一类化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难于对其远期发展前景作出准确的预测。
喹诺酮类药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耐受性,已被广泛用于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对喹诺酮类药物市场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喹诺酮类药的定义与分类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从而阻断了细菌DNA的复制和修复。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喹诺酮类药物可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三个代次。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但对耐药菌株的效果较差。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在广谱抗菌活性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好的耐药菌株效果。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和更好的耐药菌株效果。
喹诺酮类药市场发展现状全球市场发展现状喹诺酮类药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喹诺酮类药物市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
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增加的感染病例:随着全球疾病负担的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从而推动了喹诺酮类药物的需求增长。
2.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由于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而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更强的抗菌活性和对耐药菌株的效果,成为处理耐药性问题的重要药物之一。
3.医疗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范围也在扩大,使得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市场发展现状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是喹诺酮类药物市场的重要消费国。
近年来,中国喹诺酮类药物市场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根据市场分析师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喹诺酮类药物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美元。
中国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1.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喹诺酮类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使用,为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医学论文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临床上治疗感染的药物,它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治疗感染的主要选择之一。
本文将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药理学、临床应用以及禁忌证和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最早的喹诺酮类药物是诺氟沙星,该药物在1978年被法国赛巴诺实验室合成成功,之后被批准在欧洲用于人类临床治疗。
1987年,美国FDA批准了左氧氟沙星的使用,标志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美国的正式上市,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一股喹诺酮类药物的热潮。
到了90年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种类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喹诺酮类药物,满足了人们对治疗感染的不同需求。
一些针对抗耐药菌的喹诺酮类药物也相继问世,如吉威肟、莫西沙星等。
得益于其特殊的药理学极优势,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成为了一类广泛应用于全球临床治疗的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可以使其在临床应用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其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拓扑异构酶,抑制DNA的合成和拓扑异构化,从而阻止细菌的复制和增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杀灭细菌,因此常被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
此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细菌都具有较广泛的杀菌作用。
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也非常适合于口服、静脉注射等多种给药途径,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进行个性化治疗。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广泛的抗菌谱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
常见的感染疾病类型包括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等,其中以肺炎和尿路感染使用最为普遍。
此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还可以用于一些特殊感染疾病的治疗,如结核病和艾滋病合并细菌感染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还可以被用来治疗一些手术后感染的疾病,如切口感染、压疮感染等。
喹诺酮药物的发展(综述)随着人们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化学及其作用与耐药发生机理的深入了解,喹 诺酮类药物的开发现已获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正在向同时有临床疗效更强、毒性 更小、安全性更大、耐药性倾向更低、患者顺应性更好、有效治疗期更短及价效 比更佳的方向发展。
构成喹诺酮类药物顺利发展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因素当首推 DNA 螺旋酶或拓 朴异构酶Ⅱ的鉴别。
此工作由 Gellert 等完成,它使人们新喹诺酮类药物强力抗 菌作用的分子基础有了更好的理解。
目前虽已知在细菌中存在着 4 种 DNA 拓朴异 构酶; 但其中仅拓朴异构酶Ⅱ和Ⅳ才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两大作用靶的,拓朴异构 酶Ⅰ和Ⅲ对喹诺酮类药物是不敏感的。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已为拓朴异构酶 Ⅱ所鉴别并得到解析。
推动喹诺酮类药物顺利发展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应归于对 4-喹诺酮类化合 物构效关系认识,即人们已经清楚对此母核 N-1 位进行修饰并同时在其 C-6.C- 7.C-8 位上引人不同基团就可有效地改变喹诺酮类药物的抗微生物活性及其药 代动力学和代谢性质。
例如;在喹诺酮类药物结构 C-6 位上引入一个氟原子能 提高其 DNA 拓朴异构酶Ⅱ抑制活性并使之对葡萄球菌有效;若在其 C-8 位上再 引入一个氟原子,则还能提高吸收并延长半衰期。
在 C-7 位上引入哌嗪基可获 得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好活性, 而环烷基化能提高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和延半 衰期; 用甲基取代哌嗪基也能提高吸收和长半衰期。
在 N-1 位上引入一个环丙基、 C-5 位上引入氨基、C-8 位上引人氟原子都能提高对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抑菌活 性; 在 C-8 位上引入一个氟或氯原子并同时在 N-1 位上引入环丙基亦有协同提 高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的作用等。
喹诺酮类药物已成为临床上一类重要的抗微生物药物。
本文欲分如下几个 方面,就此类药物的最近研究进展、包括发展趋势作一概述。
1.微生物学 早期较新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肠革兰氏阴性需 氧菌具有极高的活性, 对其它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高的活性;对绿脓杆菌具 有中度活性(环丙沙星对此活性最强),对葡萄球菌也具活性,然亦见药物易致 此两菌株产生耐药性;对链球菌、尤是肺炎链球菌仅有中度活性,故耐药性问题 成为临床关注的主要焦点。
对临床离析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拓朴异构酶ⅡgyrA 基因变异是导致其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类似发现也已为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淋球菌、克雷白氏杆菌和弗氏柠檬酸菌 的研究所证实。
耐药性亦可能改变喹诺酮类药物的渗透性,后者则可进一步加剧 耐药性的程度。
相比之下,有关最新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则表明,它们中已有一些显现对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有效,如 C-8 位上具有一氯原子 clinafloxacin 和 sitaf loxacin(DU-6859A)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株、尤是对耐喹诺酮类药物的金黄色 酿脓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具有强力活性。
C-8 位为甲氧基的较新喹诺酮类药物 也能提高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的活性。
某些最新喹诺酮类药 物如曲伐沙星。
(travafloxacln)、sltafloxacln、clinafloxacin、moxiflo xacin(BAY-128039)和 gemifloxacin(SB-265805)等还提高了对肺炎链球 菌和厌氧微生物的活性。
2. 药代动力学 较新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药代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进步包括它们大多具有优 异的口服吸收率、 良好且具优异间质体液浓度的组织分布、可明显进火吞噬细胞及口服后优异的尿浓度等。
构效关系的认识还使最新蝰诺酮类药物如 grenaflox acin、斯帕沙星(sparfloxacin)、曲伐沙星、moxifloxacin、gatifloxacin、 gemifloxacin 和 sitafloxacin 等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更长的半衰期、更强的组 织渗透性和能够一日一次用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3.临床用途 许多感染性疾病都能成功地应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尤以呼吸道 细菌性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细菌性恶化)、泌尿道细菌性感染(复合和 非复合性的)及皮肤、软组织、骨、关节的细菌性感染对此类药物的治疗响应较 好。
胃肠道感染,特别是由产毒大肠杆菌、门氏菌(包括伤寒和副伤寒及慢性沙 门氏菌带菌者)、志贺氏菌、弯曲杆菌、气单胞菌、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及由 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引起的胃肠道感染也对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有高度响 应。
另外,某些性传染疾病(淋球菌、衣原体、软下瘠感染)和骨盆感染亦能为 口服喹诺酮类药物所治愈。
某些最新喹诺酮类药物、尤是曲伐沙星的最近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这些药 物因具有抗厌氧微生物活性, 故还对腹内感染和某些术后腹部感染如产科感染等 显现优异的疗效。
曲伐沙星也已被证明对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非 常有效。
曲伐沙星是最新喹诺酮类药物中第一个被确认具有优异血脑屏障渗透性 的药物,它也是迄今对最多种类感染性疾病显现临床有效的一个喹诺酮类药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十年间,人们在应用较新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和 预防免疫缺损患者感染症方面亦已获得井累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4.副作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很低。
与其它常用抗微生素药物相比,氟喹诺酮类药 物已被认为能为患者更好地耐受。
此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涉及到胃肠道和中枢 神经系统,其中前者表现有胃肠道失衡如厌食、恶心、腹泻、呕吐、消化不良和 腹部不适等(总发生率 2~11%。
下同),后者则可能有头痛、头晕、疲劳感、 目眩、晕厥、烦躁、失眠、耳鸣和感觉变化等症状(1~7%)。
氟喹诺酮类药物 也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精神病反应、幻觉、抑郁、重癫痫病发作等严重中枢毒性反 应,但它们的总发生率很低(<0.5/%),且中止用药即可恢复。
氟喹诺酮类药 物的罕见副作用还有超敏反应(红斑、瘙痒、荨麻症和皮疹等,0.4~2%)及低 血压发作、心动过速、结晶尿(伴随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 贫血、一过性肝酶升高等。
曲伐沙星的肝毒性极低,其上市后监察期内仅从 120 万受治者中收到 51 例严重肝毒性(并无死亡)报告,发生率<0.004%。
另两种较新喹诺酮类药物斯 帕沙星和 grepafloxacin 则被发现与心电图 QTc 间隔延长有关。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斯帕沙星、依诺 沙星 (enoxacin) 和培氟沙星 (Pefloxacin) 等喹诺酮类药物有中至重度光毒性, 它们可致处于阳光直射下的患者发生逾常的日炙反应。
一般说,在皮肤中累积浓 度较高的喹诺酮类药物,其产生光毒性的风险亦更高。
某些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剂量依赖性地与含铝或镁制酸剂相互作用,故它们 不宜同时服用。
某些早期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或咖啡因也有一定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还可能与华法林、H2 受体拮抗剂、环孢素、利福平及非甾体抗炎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对妊娠和哺乳期的影响尚不明了,所以不可用于这些患者。
5.开发现状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合成了大量新喹诺酮类药物,其中有些显现出早期此 类药物所没有的重要特性。
现在美国获准应用的较新蝰诺类药物有诺氟沙星(n orfloxacin;1986 年上市。
下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1987 年)、氧 氟沙星(oxacillin;1991 年)、依诺沙星(1992 年)、iomefloxacin(1992 年)、斯帕沙星(1996 年)、左氟沙星(levofloxacin;1996 年)、grepaflo xacin(1997 年)和曲伐沙星(1997 年);美国没有批准过、但在其它国家已正 式上市的还有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和 tosufloxacin。
除已获准上市者之外,目前也有许多较新的喹诺酮类药物如 rufloxacin、 pazunfloxacin、gatifloxacin、clinafloxacin、sitafloxacin、moxifloxaci n 和 gemifloxacin 等正处于临床研究的各个阶段;另, Prulifloxacin(PD-1 40288)、nadifloxacin、balofloxacin、CFC-222.CS——940、HSR-903.C G-5501 和 DW-116 等新喹诺酮类药物亦已进入了早期开发阶段,其中包括以 C -6 位氟被氨基取代为特征并由此而被称之为“氨基喹诺酮类药物”的 BMS-28 4756(T-3811)。
下表是现今最为普遍的一种喹诺酮类药物分类法,它是采用了类似于头孢 菌素、即主要依据药物抗微生物活性的强度和抗菌谱来进行分类的。
表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萘啶酸(nalidixic acid) oxolonic acid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斯帕沙星 tosufloxacin 曲伐沙星 clinafloxacin西带沙星(cinoxacin) 吡咯米酸(Piromedic acid) 吡哌酸(pipemedic acid) 氟甲喹(flumequine)依诺沙星 氟罗沙星 洛美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氟沙星 rufloxacingatifloxacin pazufloxacin grepafloxacinsitafloxacin moxifloxacin gemifloxacin---------------------------------------------------------------------(1)抗假单胞菌活性最强;(2)抗肺炎球菌和厌氧微生物活性较以前同类 药物更强;(3)抗肺炎球菌和厌氧微生物活性最强。
6. 发展趋势 较新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表明此类药物正在向具有更高的抗微生物活性、 更少的耐药性倾向、 更好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脊髓液渗透性、更佳的安全性和耐 受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尤是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军团菌的更大活性、对肺 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生物体有效及对厌氧微生物亦有活性的方向发 展。
喷诺酮类药物因为引入了最新化合物、特别是曲伐沙星的上市而标志着已 经获得了显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