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详细全面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8
拓扑结构分类1.(拓扑结构分类):星形/总线/环形/树形/混合/网络。
选择拓扑结构时应考虑:1.可靠性;2.费用;3灵活性;4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根据通信子网中通信信道类型:1.采用点-点线路的通信子网的拓扑;(星形、环形、树形、网状型)2.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拓扑。
(总线型、树形、环形、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型)星形拓扑:特点: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点通信链路接到中央节点的各个站点组成,中央节点往往是一个集线器。
中央节点执行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因此中央节点相当复杂,而各个站点的通信处理负担都很小。
优点:1.控制简单;2.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3.方便服务。
缺点:1.电缆长度和安装工作量可观;2.中央节点负担较重,形成“瓶颈”;3.各站点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总线拓扑:特点:采用一个广播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所有站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这一公共传输介质(即总线)上。
任何一个站点发送的信号都沿着传输介质传播,而且能被所有其它站接收。
因为所有站点共享一条公共的传输信道,所以一次只能由一个设备传输信号。
通常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来确定哪个站点可以发送。
优点:1.总线结构所需的电缆数量少;2.结构简单,是无源工作,有较高可靠性;3.易于扩充,增加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
缺点:1.总线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2.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3.分布式协议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不具有实时功能,大业务量降低了网络速度。
站点必须是智能的,要有介质访问控制功能。
从而增加了站点的硬件和软件开销。
环形拓扑:特点:由站点和连接站点的链路组组成一个闭合环。
每个站点都能接收从一条链路传来的数据,并以同样的速率串行地把该数据沿环送到另一条链路上。
链路可以是单向也可以是双向的。
数据以分组形式发送。
由于多个设备连接到一个环上,因此需要用分布式控制策略来进行控制。
优点:1.电缆长度短;2.可使用光纤;3.所有计算机都能公平访问网络的其它部分,网络性能稳定。
名词解释1.带宽:带宽通常指通过给定线路发送的数据量,从技术角度看,带宽是通信信道的宽度(或传输信道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
2.智能终端:具有独立数据处理能力;能连接在多用户系统中的计算机。
3.半双工通信:通信信道的每一端可以是发送端,也可以是接收端;但在同一时刻里,信息只能有一个传输方向。
4.IP地址:用于区别Internet上主机(服务器),它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四段号码,是Internet中识别主机(服务器)的唯一标识。
5.信道容量: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单位为位/秒6.不归零制NRZ:在一个码元的全部时间内发出或不发出电流(单极性),以及发出正电流或负电流(双极性)。
每一位编码占用了全部码元的宽度。
这种编码方式称为不归零码NRZ。
7.多路复用:在数据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传输媒体的带宽或容量往往超过传输单一信号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利用通信线路,可以利用一条信道传输多路信号,这种方法称为信道的多路利用,简称多路复用。
8.奇偶校验码:是一种通过增加1位冗余位使得码字中“1”的个数恒为奇数或偶数的编码方法。
这是一种检错码。
9.通信协议:是一套语义和语法规则,用来规定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必须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换的规则的集合。
10.阻塞:在分组交换网络中,到达通信子网的报文量大于通信子网对报文的处理能力,导致性能大为下降的现象。
11.防火墙:是在被保护网络与公共网络之间设置的隔离防护设施。
12.DTE:数据终端设备,例如计算机。
13.身份鉴别:验证通信双方是本次通信的合法用户的过程。
14.帧:在链路层上传输的信息报文,由帧头、控制字段、数据字段、帧尾组成。
15.包交换:把信息划分成多个小的信息包,然后在网络上进行传输。
16.秘密密钥算法:不公开加密密钥的信息加密算法。
17.主机IP地址:在Internet上的每台主机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标识,即IP地址。
它由18.位4个字节二进制数组成,为书写方便起见,常将每个字节为一段并以十进制数来表示,每段间用“. ”分隔。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 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ISO七层结构的OSI/RM: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Tcp 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4.服务,功能,协议:“服务”是对相邻上层而言的,属于本层的外观表现,下层给上层提供服务;“功能”则是本层内部的活动,是为了实现对外服务而从事的内部活动;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5.两大子网: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2222221.通信子网任务:1连通结点2逐点数据传输3确定传输路径4监测通信过程组成:通信子网物理上由若干个结点和连接结点的传输介质组成;通信子网的协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的若干协议;另一类则是各种局域网包括工业控制局域网以及现场总线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333333物理层: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最低层;它是网络功能体系结构中上层各功能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它向网络提供最基本的信号传输服务;物理层负责点到点的可靠连接和数据信号的可靠传输,物理层的功能主要是靠硬件体现和实施的;1、物理层的特性:1机械特性2电气特性3功能特性4规程特性物理层向链路层提供的服务:1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与释放2物理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3物理层管理4数据编码2、通信介质的5特性:1吞吐量和带宽;2成本3尺寸和可扩展性;4连接器5抗噪性4.双绞线,光纤:双绞线每根线都包覆有绝缘材料,然后每两根线再相互绞在一起;每根线的绝缘层用于隔离两根导线,绞在一起可减少干扰;1绞在一起限制了电磁能量的发射,并有助于防止双绞线中的电流发射能量干扰其他导线;2.绞在一起也使双绞线本身不易被电磁能量所干扰,有助于防止其他导线中的信号干扰这两根导线; 光纤的外面,是一层玻璃称之为包层;它如一面镜子,将光反射回中心,反射的方式根据传输模式而不同;这种反射允许纤维的拐角处弯曲而不会降低通过光传输的信号的完整性;包层外面,是一层塑料的网状的一种高级的聚合纤维,以保护内部的中心线;最后一层塑料封套覆盖在网状屏蔽物上6、带宽:是传输介质能传输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差值;频率通常用Hz表示,它的范围直接与吞吐量相关;带宽越高,吞吐量就越高;香农公式:对有噪声信道,每个码元所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受信道所受的干扰影响,其最大数据传输率C由下式确定:C=Blog21+S/N,B信道带宽,S信号功率,N 噪声功率;7、多路复用的方式:多路复用的理论基础是差别信号分割原理:1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FDM:按照频率参量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多路复用;在这个同一物理线路的带宽内的多个相互隔离的频段上同时传送多路信号;2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TDM:按照时间参量上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多路复用;当物理信道容量大于多个被传信号的数据传输率之和时,可将传输时间划分成等量的时间片,多个信号交错轮流占据不同时间片,每路信号通过周期交错连续的时间片传输,实现在同一时段由多个时间片组成内传送多路信号;3码分多路复用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x Address,CDMA:根据码型波形结构的不同来实现信号分割的多路复用在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使用同一频率,占用相同的带宽,各个用户可以同时发送或接收信号;4空分多路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SDM:传统多路复用技术,由多条线路共享一个物理空间,依据空间上的差别来分割信号;5波分多路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WDM:依据光波波长上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多路复用;WDM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FDM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原理是:整个波长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波长范围,每路信号占用一个波长范围来进行传输;8、对信源数据进行传输编码的意义:1提高抗干扰能力2携带同步信息实现同步;3可实现检错纠错;4增加传输信号带宽;5降低传输损耗;6简化传输设备;9、传输编码的类型:B-AMI编码:双极性交替反转码;“0”用无电平表示,“1”交替用正负极性两种电平表示、、无直流成分,高频和低频分量也较少,传输码流的带宽与信源数据比特流的带宽一致;抗干扰能力强;有一定的检错能力;缺点:当码流中出现长连“0”时,提取同步信息困难Manchester编码:曼彻斯特码用比特周期中间时刻不同方向的跳变来分别表示“0”和“1”的二电平编码;原理:将每一个比特周期划分成等宽的两个半周期,“l”码前半个周期为低电平而后半个周期为高电平;“0”码前半个周期为高电平而后半个周期为低电平、、可以实现自同步;完全消除了码型的直流分量;但带宽是比特流带宽的一倍,传输效率减少了一半简单易行,用作为以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CSMA/CD总线局域网中的传输码型;差分曼彻斯特码将一个比特周期等分为两个半周期,在比特周期的中间时刻仍总是跳变,用每个比特周期起始时刻的跳变的有无来表示“1”和“0”;链路层是基于物理层,实现相邻结点数据可靠传输的功能层;所传输的数据是具有完整结构的二进制数据集合,数据可靠性要保证1、数据链路层功能:1链路建立与管理2帧同步3流量控制4 差错控制;方法:前向纠错,检错重发最常用5 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6 透明传输7 寻址2、数据交换技术:连续数据单元通过节点时的转发方式;交换:数据在节点进出过程;数据包:数据的传输过程变成了一个一个数据单位在网络节点一进一出的交换过程;通常将这个数据单位叫做数据包;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等高层协议将传输单位定义为--报文;传输层--报文或数据报;网络层--分组;链路层--帧;三种交换策略:1电路交换:只用于这两个节点间的通信;两节点间的线路将一直保持到其中一方终止通信;优:快速;适用于不允许传输延迟的情况;缺:由于网络线是专用的,所以其他路由不能使用;和电话通话一样,通信双方必须同时参与;2报文交换:只是当一方有信息需要传送时,网络临时建立路由传递报文,本次信息传送完毕,路由释放;并且报文被每个经过的节点存储起来;报文被发送到目的地,可以存储起来等待取用;优:路由是非专用的,完成一个报文传输后,可以立即被重新使用;接收方无须立即接受报文;缺:通常报文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由于中间节点必须存储报文,所以报文过长也会产生问题;报文尾部仍沿用原先设定的路由,而不管网络状况是否已经改变;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分组交换两种方式:11数据报方式:网络协议将每一个分组当作单独的一个报文,对它进行路由选择;22虚电路方式:类似于电路交换,区别:线路不是专用的即不同的虚电路可以共享一条公共物理网络线路3、数据可靠传输校验算法:奇偶校验,汉明码校验,循环冗余码校验循环冗余码校验的特点:1循环冗余校验,是数字传输系统中最常用的校验编码,在计算机系统内部数据传输,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中广泛应用;2这是一个建立在模2运算基础上的校验编码;其指导思想是:发送方用一个特殊的多项式表达式循环码生成多项式,去除信息码多项式所得的余式,附加在信息码之后,构成传输码;接收方用获得的传输码组成的多项式除以发送方使用的同一个多项式表达式,即生成多项式,若无余式,则表明传输码无错,若有余式,则表明有错4、差错控制:差错检测和差错处理;对象是数据帧,帧的差错表现:帧丢失、帧序乱、帧内容错;差错检测是尽可能及时发现这三种帧错误,差错处理的任务就是在发现错误的同时采取及时可靠的措施改正错误,实现不丢帧、不乱序、无错帧;流量控制:当发送方的传送能力大于接收方的接收能力会造成数据帧的丢失,此时为了使收发两个节点实现匹配传输,必须对发送速率加以控制,即流量控制3HDLC 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最完整的经典链路层协议:是面向位的数据链路协议,使用位填充来保证数据的透明性;5个0填充一个1,避免6个以上的0从而避免与前导码一样HDLC基本技术:节点类型、链路类型和数据传输方式,为了适应不同配置和不同数据传送方式,HDLC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站、两种链路配置和三种数据传输方式:三种类型的站:主站、从站和复合站; 两种链路配置:非平衡设置和平衡设置;三种数据传输方式:正常响应式、异常响应式和异步平衡式;HDLC的帧结构:使用帧同步传输;HDLC帧具有固定的格式:首部、负载信息部和尾部;首尾各占24位,中间信息字节数可变;首尾共48位放置帧的控制信息,实现同步、透明传输、寻址、流量控制、顺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与控制信息的识别、以及链路的管理;首部的8位地址字段表明HDLC链路除去一个广播地址最多可以连接255个站点,但在点对点链路中,不需要这个字段;首部的8位控制字段包含了链路层的大部分控制信息,包括帧的类型、帧的序号、监督帧和无编号帧的功能位等;不同类型HDLC 帧时8位控制字段的各位意义不同;首尾中的标志字段用于实现同步;地址字段用于实现寻址;控制字段用于实现顺序控制、流量控制、数据与控制信息的识别、以及链路的管理;帧检验序列字段FCS用于实现差错控制;透明传输机制:是指将帧中非标志字段出现5个连“1”自动补“0”,然后传输;在接收端则将非标志字段中的5连“1”后的“0”自动去掉恢复帧的原来面貌;在HDLC协议中,差错控制的校验内容不包括标志字段;认为标志不会出错;当相邻两个帧连接在一起时,首尾标志字段连在一起构成一个16位的特殊码段,作为帧间的区隔;HDLC的帧类型:HDLC有信息帧、监督帧和无编号帧三种类型;由帧结构中的控制字段的头两位标识; HDLC的操作三个阶段:初始化、数据传送和拆链;5、噪声的影响下,数据帧传输可能出现问题 1到达接收方的帧数据有错,且不可用;2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没有到达接收方;3接收方收到正确数据帧,发回的确认帧途中丢失,发方没能收到确认;解决:问题1:通过差错控制编码实现对其检测和纠正,或要求重传;问题2和3:只能通过定时机制解决;即发方发送一帧后,即开始计时,当定时时间到,发方仍未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则发方可以认为数据帧因为上述问题之一而没有正确到达接收方,因此对上一帧进行重发;6、3种ARQ的特点:1等待式ARQ:发送方发出一帧数据后,即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如果接收方确认收到的是正确的数据帧,回送一个确认帧ACK,发送方收到ACK后,可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帧;如果收到的数据帧有错误,则回送一个否认帧NAK;发送方收到NAK后,进行重发;A. 发生3种错误之后的系统恢复,解决:发送方每发完一个帧后即启动计时器;B. 防止重复帧:对数据帧进行编号2退回N步ARQ:当第一个帧发出后,不等待其应答信号便连续发出第二个;一直到第N个帧;若第一个帧的应答信号是ACK,则继续发送第N+1个帧,若应答信号是NAK,则停止发送第N+1个帧,而是从错的那一帧开始重发,后面的已发的帧即便是已正确发送也要重发Ntf>2tp , tp 是单帧传输时间,tf 是单帧发送时间;缺:在重发的N个帧中,大部分在第一次发送时就是正确的,再次发送浪费了信道;当N较大时,效率会大大下降适用于信道出错率较少的情况;3选择重传 ARQ:在退N步ARQ基础上,当一个帧有错时,只重发有错的这一帧,之后的正确帧被接收方存储起来,不再需要重发,省下的时间用来传送新的帧;要求接收方必须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以便等待有错的帧经重发后获得更正,然后接收方把重发帧和缓存已有的正确帧一起重新排序后送给上层用户;收端可以接收乱序帧;适用于信道质量不好的情况7、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原理:数据单元编号不能太大,应循环利用;对发送方发出去的未经确认的帧的数目加以限制,这个受限制的数目称为发送窗口大小;为减少开销,接收端可在收到若干个正确的数据帧后一次性发送一次确认帧,类似于发送窗口,同时也规定一个接收窗口,只有当接收的帧号落在接收窗口内时才允许将该帧收下,否则将其丢弃;接收方每正确接收一个数据帧,就向网络层上交一个帧,接收窗口后移一帧,增加一个准备接收的新的帧号,并向发送方发回一个确认帧,发方接收到确认帧后,移动发送窗口,发送新的数据帧;滑动窗口协议和3种ARQ关系:当WT=1时,滑动窗口协议即等待式ARQ;当WT>1而WR=1时,退N步ARQ;当WT>l而WR>1时,选择重传ARQ;8、数据传输中“同步”:指通信双方对传输的信号的认识是相同的,或说到达终点的信号被识别出的数据信息和始端发出的信号承载的数据信息是完全一致的;9、PPP协议:1在串行链路上封装IP数据报的方法;PPP既支持数据为8位和无奇偶检验的异步模式如大多数计算机上都普遍存在的串行RS232接口,类似SLIP,还支持面向比特的同步模式封装IP包;2建立、配置及测试数据链路的链路控制协议LCP:Link Control Protocol;它允许通信双方进行协商,以确定不同的通信选项;3针对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控制协议体系;RFC定义的网络层有IP、DECnet以及AppleTalk等,PPP都可以予以支持;10、CSMA/CD: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应用在什么网络环境:以太网Ethernet、 CSMA/CD协议的要点是多点接入、载波侦听和碰撞检测11、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算法:退避时延是间隙时间的整数倍;为防止不成功发送无限进行,规定了最大尝试次数n;碰撞后选择的退避时延为间隙时间的r倍;k=Min尝试次数,10r=随机数0,2k 退避时延=r 间隙时间媒体访问方法:1如果媒体信道空闲,等待,则可进行发送;2如果媒体信道有载波忙,则继续对信道进行侦听;一旦发现空闲,等待,便立即发送;3如果在发送过程中检测到碰撞,则停止自己的正常发送,转而发送一短暂的干扰信号,强化碰撞信号,使LAN上所有站都能知道出现了碰撞;4发送了干扰信号后,退避一随机时间,转1;11、应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为什么说冲突越严重,等待时间一般会越长如果两个工作站所选的随机间隔时间相同,碰撞将会继续产生;为尽量避免这种反复碰撞情况的出现,退避时间应为一个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量;同时,碰撞产生的重传加大了网络的通信流量;2. CSMA/CD 传输过程:1传输前侦听2如果电缆忙则等待3传输且检测冲突重传前等待:如果工作站在冲突后立即重传,则它第二次传输也将产生冲突,因此工作站在重传前必须4随机地等待一段时间;5重传或夭折接收过程:浏览收到的包并校验包是否成为碎片;校验目标地址;校验包的完整性;处理数据包12、以太网帧最大最小长度:1518个字节,64个字节;帧字段的前导码作用:处于MAC帧开始处的字段为前导码字段,由7个字节组成,其功能是使接收器建立比特同步;13、以太网交换技术:静态以太网交换、动态以太网交换:设计思路即在一个系统内同时按需存在许多“点-点会话”;是并行按需点点链路、动态交换;为什么它依然是一种“以太网”技术动态交换在任何时间内可以存在“许多专用的点对点源-目的以太网”,一旦一个独立的端口通信完成,动态交换释放此链路,链路资源可以供其他点使用,动态交换的带宽流量是按需分配的;IP地址结构网络地址+主机地址网络层功能:1提供网络地址2建立网络连接3网络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4服务质量参数的选取与维持5出错通知6排序7流量控制8复位9加速数据传送10释放连接2、网络层服务模式:虚电路、数据报:1目的地址:开始建立时需要、每个包都需要2错误处理:网络负责、主机负责3流量控制:网络负责、主机负责4拥塞控制:通信子网实现、难5路径选择:只需在建立连接时进行一次、每个包都需要独立进行6包顺序:按发送顺序到达、到达顺序不一定7建立与释放连接:需要、不需要8服务方式:面向连接、无连接9应用领域: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较低可靠性要求高的网络通信、数据量少多为突发性一个短包实时性要求高可靠性要求较低的网络通信3、IP五类地址的特点:1A类地址支持个不同的主机地址;2B类地址支持216-2=64534个主机地址3C类地址:支持最大量的小型网络;前三个8位位组表示网络地址,最后一个8位位组表示主机号.地址范围从至.可支持最大28-2=254个主机地址4D类地址:用于在IP网络中的组播;一个组播地址是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它能指导报文到达预定义的IP地址组;前4位恒为1110;5E类地址根据互联网发展史,解释IP地址为何会如此分类一旦选择了IP地址的长度并决定把地址分为两部分,就必须决定每部分包含多少位;在互联网中,既有由少量的大型物理网络,但更有大量的小型物理网络;因此,设计人员必须选择一个能满足大网和小网组合的灵活的、折衷的编址方案,即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五类:A、B、C、D、E,其中A、B、C是三个基本类,每类有不同长度的前缀和后缀;4、IP扩充:子网掩码、可变长子网掩码、无类域间路由CIDR划分子网原因:实质就是Internet的层次结构需要加第三层;在一个组织多个子网的环境中,每个子网都分别通过一个路由器的一个接口连入Internet,该组织内部子网结构细节对外面的Internet没有影响;Internet只需知哪个标准IP 网络地址连接至路由器就可以;只是在含有多个子网的组织内部,一个标准二层IP 地址的主机部分被细分用作标识子网;子网基本划分方法:将任何一类A、B、CIP地址再细分为更小的网络号;一个被子网化的IP地址实际包含三部分:网络号、子网号和主机号;子网和主机地址是由原先IP地址的主机地址部分分割成两部分得到的,IP地址中主机地址位数越多,就能分得更多的子网和主机;子网掩码的格式:标识网络和子网部分的bit位永远为1,剩下标识主机位置的bit位永远为0;5、引入超网的目的:CIDR最初是针对新的C类地址提出的,即只有新分配的地址才能使用这种技术,作用是减缓了Internet路由表的增长,而对于已经存在的选路则没有任何帮助;CIDR的几个关键特性对挽救IPv4地址空间的耗尽及路由表迅速膨胀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6、为何IP多播地址到以太网多播地址的映射不是唯一的由于多播组号中的高5bit在映射过程中被忽略,因此每个以太网多播地址对应的多播组是不唯一的,25=32个不同的多播组号被映射为一个以太网地址;7、设计路由算法应考虑的技术要素:1是路由算法所基于的性能指标,譬如选择路径最短路由,或者费用最低路由等;2要考虑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还是数据报方式;3是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即每节点均为到达的分组选择下一步的路由,还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即由中央节点或始发节点来决定整个路由;4要考虑关于网络拓扑,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5确定是采用动态路由选择策略,还是静态路由选择策略;8、独立路由选择:节点仅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信息作出路由选择的决定,与其它节点不交换路由选择信息,虽然不能正确确定距离本节点较远的路由选择,但还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流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集中路由选择:指所有的互联信息都由一个中心位置负责收集和维护,然后这个中心位置将信息广播给所有的网络节点,每个节点根据收到的互连信息就能各自设定自己的路由表了;分布路由选择:意味着没有中央控制,每个节点必须独立地决定和维护自己的路由信息;全局路由:要求每一个节点都必须获悉网络中所有连接情况以及每条链路的信息---权值、花费;分散路由:要求每个路由仅仅知道与它相连的链路的信息-----权值、花费;9、DV算法:优:1距离-矢量协议简单,容易配置、维护、使用,适于小型只有少量冗余路径且无严格性能要求的网络;能自动检测和更正网络中的大多数错误;2对于每个节点而言,在初始化时,只知道直接和它相连的节点的信息,每个节点支持一个距离-矢量路由表;是一种反复的、冗余的迭代算法;3路由信息协议RIP。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汇总(超全)一、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由硬件、软件和协议三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传输和远程通信。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 按照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 按照拓扑结构分类: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网状型等。
3. 按照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络(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和无线网络(如WiFi、蓝牙、红外等)。
三、计算机网络的协议1.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2.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3. 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用于文件的和。
4. 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电子邮件的发送。
5. POP3协议:邮局协议第3版,用于电子邮件的接收。
四、计算机网络的设备1. 网络接口卡(NIC):计算机与网络连接的设备。
2. 集线器(Hub):用于连接多个计算机的网络设备。
3. 交换机(Switch):用于连接多个计算机,具有数据交换功能的网络设备。
4. 路由器(Router):用于连接不同网络,实现数据路由的设备。
5. 调制解调器(Modem):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的设备。
五、计算机网络安全1. 防火墙:用于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防止非法访问。
2. 加密技术:将数据加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 认证技术:验证用户身份,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网络资源。
4. 防病毒软件:用于检测和清除计算机病毒,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
5. VPN:虚拟私人网络,用于建立安全的远程连接。
六、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1. 5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数。
2. 物联网(IoT):将各种设备连接到网络,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3. 边缘计算:将计算任务从云端迁移到网络边缘,提高响应速度和效率。
目录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1)第二章网络应用 (3)第三章传输层 (6)第四章网络层 (8)第五章数据链路层与局域网 (11)第六章物理层 (13)第七章无线与移动网络 (14)第八章网络安全基础 (15)Internet)的主机,然后通过企业网络或校园网的边缘路由器连接网络核心。
5)移动接入网络主要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如3G/4G/5G网络,实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的网络接入。
(3)网络核心:比较典型的分组交换设备是路由器和交换机等。
数据交换技术★★★★1.数据交换是实现在大规模网络核心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基础。
常见的数据交换技术包括:(1)电路交换:最早出现的一种交换方式。
主要适用于语音和视频这类实时性强的业务。
包括3个阶段:建立电路、传输数据和拆除电路。
(2)报文交换:现在计算机网络没有采用。
不适用于实时通信,不得不丢弃报文。
(3)分组交换(包交换):目前计算机网络广泛采用的技术。
优点:1)交换设备存储容量要求低2)交换速度快3)可靠传输效率高4)更加公平。
时延★★★★★1.时延是评价计算机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也称为延迟。
2.通常将连接两个结点的直接链路称为一个“跳步”,简称“跳”。
3.时延分类:(1)结点处理时延:每个分组到达交换结点时进行的检错、检索转发表等时间总和,常忽略。
记dq。
(2)排队时延:分组在缓存中排队等待的时间。
大小不确定。
记为dq。
(3)传输时延:当一个分组在输出链路发送时,从发送第一位开始,到发送完最后一位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传输时延,也称为发送时延,记为dt。
设分组长度Lbit,链路带宽(即速率)Rbit/s,则dt=L/R。
(4)传播时延:信号从发送端发送出来,经过一定距离的物理链路到达接收端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传播时延。
设物理链路长度Dm,信号传播速度Vm/s,则dp=D/V。
时延带宽积★★★★1.一段物理链路的传播时延dp与链路带宽R的乘积,记为G,G=dp*R,G的单位是位(bit)。
自考《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总结•1. 码元与信息量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数据传输速率、调制速率的计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 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宽带传输的概念,它们各自的特点4. 掌握各种数据编码(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的编码方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5. 掌握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的概念和基本原理6. 掌握各种多路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7. 掌握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特点8. 虚电路和数据报的概念9. 掌握ATM和帧中继的概念、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本章共7节,是为了使考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而编写的。
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网络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功能及应用,强调了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及用途的整体性。
这部分内容对学习《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网络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本章各节中的内容全部为基础知识,内容涉及面广,基本概念较多。
应特别注意理解和掌握的概念与问题如下:1. 计算机网络硬件基本结构各部件之间的关系2. 网络接口卡的基本功能3. 服务器与工作站的概念,以及各种服务器的特点和应用4. 各种通信控制设备的基本功能及他们之间的区别5. 多路复用器和集中器各自的功能和特点6. 调制解调器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7. 各种通信媒体的基本性能8. 网络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特征9. 典型的网络软件的基本性能和基本特点10. 网络操作系统的概念、基本功能和特点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网络体系结构本章共7节,主要介绍了ISO/OSI体系结构各层工作基本原理、概念及协议。
通过学习,考生应加深对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的认识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基本原理。
本章内容掌握的好与坏,对考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深度将有直接影响,对考生进一步学习网络知识也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学习好本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主要是熟记以下几个知识点:1.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网络;网络互联阶段;2.三大网络:电信业务网;广播业务网;计算机网;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通信子网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资源子网提供主机和请求资源的终端,它们是信息传递的源节点和宿节点。
4.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型,总线型,环形,树形,混合型,网型。
在书上P12中要能从图中了解拓扑结构。
星型易于故障的诊断,易于网络升级;总线型连接的PC不能多,故障难判断;环形成本很贵,传输机制复杂;树形易于故障诊断易于网络升级;网型成本高,协议复杂,但可靠性高;混合型诊断容易,易于扩展,安装方便,需要智能的集中器。
5.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IETF;第二章主要是熟记几个只是点:1网络协议的3个要素:语义;语法;定时;2.OSI/RM的结构: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划分为7层,物理层PH;数据链路层DL;网络层NL;传输层TL;会话层SL;表示层PL;应用层AL;在书上P21上的图要熟记OSI的参考模型。
3.数据的实际传递过程:是在OSI中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在发送方是从上层依次传到下层再通过物理介质传到接收方,数据在接收方是从最下层依次传到最上层。
在发送方的每一层中都会加上这一层的控制信息,也就是报头;在接收方的每一层中都需要逐层剥去发送方的控制信息,这个过程比较像信件传递过程中要加信封,加邮袋,邮车等层层封装,再层层去掉封装的过程。
4.TCP/IP参考模型:TCP/IP模型有4层,应用层AL;传输层TL;互联层IL;主机—网络层HNL;在TCP/IP 模型中,对OSI表示层,会话层没有对应的协议。
在书上P26图中注意网络接口传递网络帧,互联层传递IP数据报,传输层传递数据报或段,应用层是消息或流。
5.TCP/IP协议的特点:开放协议免费使用,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之有唯一的地址在网中;6.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还包括许多别的协议,组成TCP/IP协议簇。
第章计算机网络概述3.1.3 物理层协议、对模型的物理层所作的定义为: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
、指的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连网设备或工作站的统称,它们是通信的信源和信宿,如计算机、终端等;指的是数据电路终接设备或数据通信设备,是对为用户提供入网连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如自动呼叫应答设备、调制解调器。
物理层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物理层协议规定了与建立、维持及断开物理信道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的和规程性的特性。
其作用是确保比特流能在物理信道上传输。
传输单位为比特。
机械特性:目前主要有针、针、针、针插头。
.电气特性:接收器和发送器电路特性的说明、表示信号状态的电压电流电平的识别、)非平衡方式。
采用分立元件技术设计的非平衡接口,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收发两个方向共用一根信号地线,信号速率≤,传输距离≤15m。
会产生比较大的串扰。
如建议和 -232C标准。
)采用差动接收器的非平衡方式。
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的非平衡接口,发送器仍使用非平衡式,但接收器使用差动接收器。
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但每个方向都使用独立的信号地线,使串扰信号较小。
信号速率可达,传输距离为10m(时)-1000m(<时)。
如建议和标准。
)平衡方式。
采用集成集成电路技术设计的平衡接口,使用平衡式发送器和差动式接收器,每个电路采用两根导线,构成各自完全独立的信号回路,使得串扰信号减至最小。
这种方式的信号速率≤,传输距离为10m(时)-1000m(≤时)。
如建议采用这种电气连接方式,标准与之兼容。
.功能特性:接口信号线按功能一般分为数据信号线、控制信号线、定时信号线和接地线等四类。
.规程特性:规定了使用交换电路进行数据交换的控制步骤。
-232C接口标准-232C使用一个芯的标准连接器。
功能特性定义了芯标准连接器中的根信号线,其中根地线、根数据线、根控制线、根定时信号线。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架起了信息传递的桥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网络协议和安全性等方面。
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总线型、环型和网状型。
星型拓扑结构是最常见的网络布局,其中每个节点都与一个中心节点相连接。
这种结构下,每个节点的数据传输都需要经过中心节点进行中转,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维护性。
总线型拓扑结构是将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一个共享的传输介质上,节点通过共享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这种结构简单易懂,但如果传输介质发生故障,整个网络将瘫痪。
环型拓扑结构中各个节点通过一条环形的传输介质进行连接,数据沿着环形传输介质不断传递。
这种结构下,只要任意一段传输线路出现问题,整个网络将无法正常工作。
网状型拓扑结构是将每个节点都与其他所有节点相连,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但是,网状型拓扑结构的成本较高,维护也比较复杂。
二、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指网络中传输数据的媒体,常见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信号。
双绞线是最为常见的传输介质,它是将两根绝缘的铜线相互绞合组成。
双绞线分为无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分别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
同轴电缆是一种由导体、绝缘层、金属屏蔽层和外层保护层组成的传输介质。
它被广泛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和局域网等领域。
光纤是一种利用光的传输介质,具有高速率、大带宽和低损耗的特点。
它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传输和高带宽需求的网络环境。
无线信号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方式,常见的无线信号传输方式有Wi-Fi和蓝牙等。
它们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和无线局域网等场景。
三、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进行通信所遵循的规则和标准。
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协议和HTTP协议等。
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它是一套用于互联网上的通信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4741)2009-12-17 20:18第一章概论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面向终端分布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网路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2、三大网络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3、未来网络发展趋势宽带网络全光网络多媒体网络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用户数据共享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电子银行证劵及期货交易企业网络智能大厦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按拓扑类型分类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混合形、网形2、按网络的交换方式分类电路、报文、分组3、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4、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广播、点对点5、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OS)其他标准化机构,如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欧洲计算机制造协会ECMAInternet的组织机构-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IETF第二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的定义:微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义(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语法(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定时(速度匹配和排序等)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模型及协议的集合2、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制定的开放:表示能使任何两个遵循该参考模型和有关标准的系统进行互连OSI的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第一层:物理层PH(physica)提供相邻设备之间的比特流传输,只要考虑如何发送“0”和“1”,接收端如何识别。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计算机个发展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
(1)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成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所谓联机系统,就是由一台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的终端。
简单说“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ARPA网(ARPANET)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3)OSI/RM的提出,开创了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新时代。
(4)当前企业网研究与应用的热点:Internet、Intranet与Extranet和电子商务。
2、我国三大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1)电信网络的三部件:本地网络、干线、交换局。
(2)电信双绞线的主流速率为56Kbps,物理极限为64Kbps。
(3)实时通信采用(点-点/广播)方式;非实时通信采用(储存-转发)方式。
3、未来发展趋势:宽带、全光、多媒体、移动、下一代网络。
(1)宽带网络分为宽带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两部分,电信业一般认为传输速率达到2Gbps的骨干网称为宽带网。
(2)全光网络是以光节点取代现有网络的电节点,已被认为是未来通信网向宽带、大容量发展的优选方案。
(3)多媒体网络要求表现:高传输带宽要求,一般采用压缩技术减少对带宽的要求、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传输要求也不同、对多媒体传输有连续性与实时性要求、对多媒体传输有同步的要求、具有多方参与通信的特点。
(4)移动计算是将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移动的计算环境和新的计算模式。
涉及的主要技术有:蜂窝式数字分组数据、无线局域网、Ad hoc网络、无线应用协议WAP。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定义: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计算机的组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信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与物质与能源一起构成了三大资源支柱。
信息资源最显着的特点是它在使用中非但不会损耗,反而会通过交流和共享得到增值。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因特网,已逐渐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政府、经济、学术和生活信息交换网。
1.1 计算机网络大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以及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等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创了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所谓联机系统,就是由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
这类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这样的系统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外,其余的终端设备都没有自主处理的功能,还不能算计算机网络。
在通信线路和中心计算机之间设置一个前端处理机FEP 或通信控制起CCU 专门负责与终端T 之间的通信控制,另外在终端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集中器或多路复用起,从而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节约了远程通信线路的投资。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了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
ARPA 网 标志着目前所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ARPANET 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各大计算机公司都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IBM 公司的SNA 和DEC 公司的DNA 就是两个着名的例子。
凡是按SNA 组建的网络都可称为SNA 网,而按DNA 组建的网络都可称为DNA 网或DECNET 。
3.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没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难以实现互连,这种自成体系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
1.计算机网络大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以及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等四个阶段。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ARPA网标志着目前所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IBM---SNA和 DEC-- DNA3.三大网络包括: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4.电话系统由三个主要的部件构成:(1)本地网络;(2)干线;(3)交换局。
5.未来网络发展趋势:有宽带网络、全光网络、多媒体网络、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NGN6.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的,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资源子网包括主机和终端,他们都是信息传递的源节点或宿节点,有时也统称为端节点。
通信子网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7.计算机网络功能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用户间信息交换三个方面。
8.按拓扑结构类型分类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树型拓扑、混合型拓扑及网形拓扑。
9.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可靠性(2)费用(3)灵活性(4)响应时间和吞吐量10. 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1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广播方式和点对点方式。
广播式网络中,发送的报文分组的目的地址可以有3类: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
12.按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按信道的带宽分为窄宽带网和宽带网;按不同用途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企业网等。
1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因特网体系结构局IAB。
自学考试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详细全面总结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基石。
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对于提升个人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以及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全面的总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拓扑结构3.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模型4.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优点二、物理层1.物理层的定义和作用2.物理层的传输媒介及信号传输方式3.常见的物理层标准和接口4.物理层的错误检测和纠错方法三、数据链路层1.数据链路层的定义和作用2.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和特点3.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4.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技术四、网络层1.网络层的定义和作用2.网络层的寻址和路由选择3.网络层的分组交换和虚电路交换4.网络层的常见协议和技术五、传输层1.传输层的定义和作用2.传输层的可靠性传输和流量控制3.传输层的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传输4.传输层的常见协议和技术六、应用层1.应用层的定义和作用2.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和应用3.网络安全与应用层的关系4.应用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七、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安全1.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监控2.计算机网络的故障处理和维护3.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4.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和政策以上是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自学考试的学习有所帮助。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全面总结(这也太全了吧!)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全面总结计算机网络是指在多个计算机之间,利用通信设备和网络通信协议,进行数据和资源共享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包含了很多知识点,下面就对其进行全面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以下五层:1.物理层:确保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识别和管理传输介质的物理接口、传输速率等。
2.数据链路层:提供在物理层上建立逻辑连接的服务,使数据能够在物理媒介上进行可靠的传输,具体包括帧同步、流量控制等。
3.网络层:提供计算机之间的逻辑连接,实现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解决数据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的问题。
4.传输层:可靠地传输数据,并提供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服务,分为TCP协议和UDP协议两种。
5.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如Web、FTP、SMTP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层。
二、常用的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以下是几种常用协议:1.TCP/IP协议:用于Internet的数据传输,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
2.HTTP协议:基于TCP/IP协议,用于Web应用,它是一种无状态的协议。
3.SNMP协议: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管理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4.DNS协议:域名解析协议,是将域名和IP地址进行转换的协议。
5.RIP协议和OSPF协议:用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实现路由的选取和更新,实现路由表的更新。
三、常见的网络设备在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设备有以下几种:1.交换机:用于将局域网上的计算机互相连接,构建起一个局域网。
2.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局域网,使它们能够相互通信,实现整个网络的互联。
3.集线器:用于在局域网中连接多台计算机,可以实现局域网内计算机的数据交换。
4.网关:一种网络设备,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协议的网络互连起来。
四、网络安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1.口令安全:如果口令太简单,容易被破解,容易导致口令泄露。
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汇总计算机网络是指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链路互联起来,共享资源和信息的系统。
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商业领域,计算机网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计算机网络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分类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作用范围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按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等;按传输介质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等。
二、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1.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进行了层次划分。
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三、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1. 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点对点传输和广播传输。
2. 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3.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机制:错误检测与纠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四、局域网和广域网1. 局域网(LAN)的定义、特点和常见技术:以太网、令牌环等。
2. 广域网(WAN)的定义、特点和常见技术:传输介质、调制解调器等。
五、网络设备和协议1.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 常见网络协议:ARP、IP、ICMP、TCP、UDP、HTTP等的作用和特点。
六、网络安全和管理1.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方式。
2. 网络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远程管理、故障管理等。
七、无线网络和互联网1. 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WiFi、蓝牙、移动通信等。
2.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组成:域名系统、万维网等的作用和特点。
总结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所列知识点仅为计算机网络原理的一部分,并不完整。
希望这些知识点的汇总能够帮助您建立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基本了解和认识。
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汇总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它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读者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 网络:是指通过物理设备和链路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系统和其他设备的集合,它们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
2. 网络拓扑:指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的方式,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型和网状等。
3.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规则和约定,用于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正确接收,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4. 网络地址:用于标识网络上的设备的一组数字,常见的网络地址包括IP地址和MAC地址。
二、网络体系结构1. 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将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2. TCP/IP参考模型:为互联网和现代计算机网络设计的一种参考模型,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三、网络通信协议1.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互联网和许多局域网中使用的一种协议集合,用于在网络中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2.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是万维网的基础协议。
3. IP协议:Internet协议(Internet Protocol),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
4.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用于通过IP地址获取对应的MAC地址。
(完整版)18版自考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第一章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重点、难点1、重点(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2)分组交换网络工作原理(3)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及其计算(4)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2、难点(1)分层网络体系结构(2)分组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的计算一、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与网络结构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识记)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与通信链路或者通信网络,互连位置不同、功能自治的计算机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实现计算机系统之间信息交换。
简短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2、网络协议的概念(识记)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实体之间在数据交换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和约定,是计算机网络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识记)(1)按照覆盖范围分类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2)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混合拓扑结构(3)按交换分类分类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4)按网络用户属性分类公用网、专用网4、计算机网络的结构(识记)大规模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包括网络边缘、接入网络和网络核心。
网络边缘是接入网络的所有端系统的集合,运行各种分布式网络应用。
接入网络是实现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与网络核心连接与接入的网络。
评价接入网络的主要技术指标是接入带宽与带宽占有方式(独占还是共享)。
网络核心是由通信链路互连的分组交换设备构成的网络,作用是实现网络边缘中的主机之间的数据中继与转发。
比较典型的分组交换设备是路由器和交换机等。
5、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或作用(领会)计算机网络通过信息交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功能,包括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共享6、协议的三要素(领会)协议三要素包括:语法、语义、时序二、数据交换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1、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识记)数据交换是实现在大规模网络核心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基本概念1.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2.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3.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4.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5.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的工作方式分为两大块:(老师提到)(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概念: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概念: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