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字贴
- 格式:docx
- 大小:18.15 MB
- 文档页数:54
颜真卿勤礼碑全文及翻译《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
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此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现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审美风尚。
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邪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属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颜真卿颜勤礼碑字帖入门
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精湛独特,开创
了楷书的新风格。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楷书书法中
的经典之作。
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对于学习楷书书法具有非常重要
的指导意义。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在唐朝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纪念自己
的父亲颜真卿而刻的石碑,全文共有1233个字。
颜勤礼碑的字体端庄
刚健、飘逸自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首先要学习字体的结构和笔画的规范。
颜
勤礼碑的字体风格以端庄刚健为主,所以我们在学习其字帖的时候,
要注意字形的刚柔相济,力道有度,笔画要有一定的力度和速度,才
能写出端庄刚健的风格。
其次,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要注重练习基本功。
颜勤礼碑的字
体结构规范,要求十分高,因此在练习字帖的时候,要注意常规笔画
的顺序以及间距的掌握,严格要求自己的笔画结构。
此外,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还要注重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颜勤礼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其特点是大气磅礴、端庄刚健,
在书写过程中,秉承了“严谨”的书法精神,同时又兼顾了“自由”
的书法风格,颜真卿以此表达了自己对家族、对时代的认同和敬畏之情。
综上所述,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需要从字体结构、基本功练习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加以理解和掌握,从而才能真正掌握颜真卿的书法精髓。
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练习、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重温颜真卿《勤礼碑》⼤字帖(全⽂)《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书丹,⾃署⽴于⼤历⼗四年(779年)。
楷书,碑⽂⼀通。
残⽯175×90×22厘⽶。
碑四⾯环刻,存书三⾯。
碑阳19⾏,碑阴20⾏,⾏38字。
左侧5⾏,⾏37字。
右侧上半宋⼈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概,《⿇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颜真卿撰并刊⽴此碑时,年71岁。
《颜勤礼碑》⼤字帖全帖546页1636字,分为6个部分。
提⽰:以下点击标题阅读01.?颜真卿《勤礼碑》⼤字帖(1)02.?颜真卿《勤礼碑》⼤字帖(2)03.?颜真卿《勤礼碑》⼤字帖(3)04.?颜真卿《勤礼碑》⼤字帖(4)05.?颜真卿《勤礼碑》⼤字帖(5)06.?颜真卿《勤礼碑》⼤字帖(6)全⽂加释解析提⽰:点击【阅读原⽂】播看《勤礼碑》教学视频教育部《中⼩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范本(⼀)楷书 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字阴符经》(传)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 柳公权《⽞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三门记》《妙严寺记》(⼆)⾏书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颜真卿《祭侄⽂稿》 苏轼《黄州寒⾷诗帖》 赵孟頫《洛神赋》(三)⾪书 《⼄瑛碑》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颜真卿《勤礼碑》完全放大版145张全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5[放大]。
颜勤礼碑全文颜勤礼碑主要记载了颜勤礼本人生平及家族。
颜勤礼碑碑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
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
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
太宗尝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籥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
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
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
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颜勤礼碑》一、简介: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碑林,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
其后“故”字下泐。
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1)简体碑阳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
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史省,愍楚弟游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颜勤礼碑》碑文全文(校对版):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缺史字)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曾孙鲁国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諱勤禮,字敬,琅琊1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2,事見《梁》、《齊》、《周書》3。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4。
祖諱之推,北齊5給事黃門侍郎6,隋東宮學士7,《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長安人。
[注解]1、琅琊:音lang ya,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
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
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
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
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
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
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
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
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
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
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年。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
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恸,本义为大哭,《说文》:“大哭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
《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颜勤礼碑》碑文全文(校对版):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缺史字)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曾孙鲁国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諱勤禮,字敬,琅琊1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2,事見《梁》、《齊》、《周書》3。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4。
祖諱之推,北齊5給事黃門侍郎6,隋東宮學士7,《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長安人。
[注解]1、琅琊:音lang ya,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
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
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
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
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
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
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
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
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
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
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年。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
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恸,本义为大哭,《说文》:“大哭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
《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颜勤礼碑全文颜勤礼碑重要记录了颜勤礼本身生平及家族.颜勤礼碑碑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建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从军,《文苑》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 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从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厥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改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阁下府铠曹从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不雅三年六月兼行雍州从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丹青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射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籥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今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泉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七子:昭甫,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刘子玄“神道碑”.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皆着学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举进士,考功员外刘独特标牓之,名动国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级者三,累迁太子舍人属.玄宗监国,专掌令画,滁.沂.豪三州刺史,赠秘书监.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级,历畿赤尉丞.太子文学.薛王友,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会宗,襄州从军.孝友,楚州司马.澄,左卫翊卫.润,倜傥,涪城尉.曾孙:春卿,工词翰,有风义,明经拔萃,犀浦蜀二县尉.故相国苏颋举茂才,又为张敬忠剑南节度判官.偃师丞.杲卿,忠烈有清识吏干,累迁太常丞,摄常山太守,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开土门,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迁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守陷贼,东京遇害,楚毒参下,詈言不断,赠太子太保,谥曰忠.曜卿,工诗善草隶,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旭卿,善草书,胤山令.茂曾,讷言敏行,颇工篆籀,犍为司马.阙疑,仁孝,善《诗》.《春秋》,杭州从军.允南,工诗,人皆讽诵之,善草隶,书判频入等第,历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乔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真长,廉洁,举[2] 明经.幼舆,敦雅有酝藉,通班《汉书》,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举进士,校书郎.举文词秀逸,醴泉尉,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七为宪官,九为省官,荐为节度采访不雅察使,鲁郡公.允臧,敦实有吏能,举县令,宰延昌,四为御史,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多无禄早世.名卿.倜.佶.伋.伦,并为武官.玄孙:纮,通义尉,没于蛮.泉明,孝义有吏道,父开土门佐其谋,彭州司马.威明,邛州司马.季明.子干.沛.诩.颇.泉明男诞,及君外曾孙沈盈.卢逖,并为逆贼所害,俱蒙赠五品京官.浚,好属文.翘.华.正.䪻(岳页),并早夭.颎,好五言,校书郎.颋,仁孝朴直,明经,大理司直,充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顗,凤翔从军.頍,通悟,颇善隶书,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其实不幸夭折.通明好属文,项城尉.翙,温江丞.觌,绵州从军.靓,盐亭尉.颢,仁和有政理,蓬州长史.慈明,仁顺干蛊,都水使者.颖,介直,河南府法曹.頔,奉礼郎.颀,江陵从军.颉,当阳主簿.颂,河中从军.顶,卫尉主簿.愿,左千牛.頥.颒,并京兆从军.頩.须.囗(弁页),并童稚未仕.自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泉子侄扬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四世为学士.侍读,事见柳芳《续卓绝》.殷寅《著姓略》.小监.少保,以德行.词翰为世界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泉君之群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庠.恭敏.邻几.元淑.温之.舒.说.顺.胜.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学业文翰,交映儒林,故当代谓之学家.非外子之积善累仁,贻谋有裕则,何故流光末裔,锡羡盛时?小子真卿,聿修是忝.婴孩集蓼,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莫追长老之口.故君之德美,多恨阙遗.铭曰:(铭阙)。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此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局部《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现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审美风尚。
碑阳碑侧碑阴【原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kuí)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注释】故:过去的、曾经的。
秘书省著作郎、长史、上护军:均为官名。
夔州都督府:唐代一级行政区划名,治夔州(今重庆奉节)。
曾孙:颜真卿是颜勤礼的曾孙。
【译文】唐代曾任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的颜君(颜勤礼)之神道碑(这是此碑的碑额)曾孙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原文】君諱勤禮,字敬,琅邪(láng yá)1 臨沂人。
【注释】1、琅邪(láng yá):同“琅琊”。
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
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
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
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
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
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
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
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译文】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琊临沂人。
【原文】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
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2。
事見《梁》、《齊》、《周書》3。
【注释】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
颜真卿《颜勤礼碑》最美的90个字《颜勤礼碑》是唐颜真卿71岁时为曾祖父颜勤礼书写的神道碑。
此碑笔力沉着内涵,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
《颜勤礼碑》既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夏长先语),是颜氏晚年楷书代表作之一。
《颜勤礼碑》最美的90个字禪不1.禪(禅)左右结构,欹正相生,顾盼有情。
2.不笔画中少,极力撑大,顶天立地。
食數3.食体势长方,颇为大气。
4.數(数)左右结构,欹正相生,姿态万方。
日一5.日遒劲有力,不事雕琢。
6.一左低右高,平衡感极强。
慟而7.慟(恸)随字赋形,随心所欲。
8.而工整平稳,有返老还童之势。
絕事9.絕(绝)左右结构,神采丰足。
10.事横细竖粗,稳重大气。
見推11.見(见)丰神饱满,精气十足。
12.推左右结构,大巧若拙。
北齊13.北刚劲雄强,大气磅礴。
14.齊(齐)从容于法度之中,纵横于绳墨之外。
蘭黄15.蘭(兰)用笔讲究藏头护尾,以拙为巧,笔意圆劲内涵,笔势开张舒展。
16.黄结构宽博圆满,质朴敦厚。
門郎17.門(门)人书俱老,返璞归真。
18.郎用笔融篆隶笔法于楷书之中,体势舒张。
隋東19.隋横画瘦劲,竖画粗壮。
20.東(东)竖笔对称,多作环抱之势。
宫學21.宫用笔骨力雄强,筋肉丰实。
22.學(学)方正饱满,端庄严整,气势宽博。
士安23.士方正端正,自然平稳。
24.安上下结构,捺笔饱含力量。
属尤25.属筋骨内含,苍劲有力。
26.尤端庄平齐,外紧内松。
工訓27.工工整规范,古朴古拙。
28.訓(训)豪迈雄强,一派盛唐气象。
仕室29.仕书如其人,正气凛然。
30.室用笔圆润,厚重实在,笔势开张,宽舒圆满。
經局31.經(经)书法线条筋力饱满,刚劲郁勃。
32.局落笔可以直下,亦可斜下,间以逆势切入。
校書33.校运笔过程中提按幅度变化较大,呈现出横细竖粗、轻撇重捺的特点。
34.書(书)一改初唐以来的内擫手法,变为外拓取势。
顏真卿勤禮碑原文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君諱勤禮,字敬,琅琊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禦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事見《梁》、《齊》、《周書》。
曾祖諱協,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學》有傳。
祖諱之推,北齊給事黃門侍郎,隋東宮學士,《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今為京兆長安人。
父諱思魯,博學善屬文,尤工詁訓。
仕隋司經局校書、東宮學士、長寧王侍讀,與沛國劉臻辯論經義,臻屢屈焉。
學書,黃門傳《集序》,君自作。
後加逾岷將軍。
太宗為秦王,精選僚屬,拜記室參軍,加儀同。
娶禦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顏郎是也,更唱者二十餘首。
《溫大雅傳》雲:“初君在隋,與大雅俱仁東宮,弟湣楚,與彥博同直內史省,湣楚弟游秦與彥將俱典秘閣。
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
少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
”事具《國史》。
君幼而朗悟,識量宏遠,工於篆籀,尤精詁訓,秘閣司經,史籍多所刊定。
義甯元年十一月,從太宗平京城,授朝散大夫勳,解褐秘書省校書郎。
武德中授右領左右府鎧曹參軍,九年十一月授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省。
貞觀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參軍事,六年七月授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轉太子直監,加崇賢館學士。
官廢,出補蔣王文學、宏文館學士。
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君學藝優敏,宜加獎擢,乃拜陳王屬,學士如故。
”遷曹王友。
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
君與兄秘書監師古、禮部侍郎相時齊名,秘監與君同時為崇賢宏文館學士,禮部為天策府學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經局校定經史。
太宗嘗圖畫崇賢諸文學士,命秘監為贊,以君秘監兄弟,不宜相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贊君曰:“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
德彰素裏,行成蘭室,鶴鑰馳譽,龍樓委質。
”當代榮之。
六年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親累貶夔州都督府長史,顯慶六年加上護軍。
君安時處順,恬無慍色。
不幸遇疾,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歸窆於京城東南萬年縣甯安鄉之鳳棲原。
先夫人陳郡殷氏Н柳夫人同合焉,禮也。
颜勤礼碑全文之老阳三干创作颜勤礼碑主要记载了颜勤礼自己生平及家族.颜勤礼碑碑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 字敬, 琅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 齐御史中丞, 梁武帝受禅, 不食数日, 一恸而绝, 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恊, 梁湘东王记室参军, 《文苑》有传.祖讳之推, 北齐给事黄门侍郎, 隋东宫学士, 《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 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 博学善属文, 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 与沛国刘臻辩说经义, 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 后加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 精选僚属, 拜记室参军, 加仪同.娶御正中年夜夫殷英童女, 《英童集》呼颜郎是也, 更唱和者二十余首.《温年夜雅传》云, 初君在隋, 与年夜雅俱仕东宫, 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 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 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 颜氏为优, 其后职位, 温氏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 识量弘远, 工于篆籀, 尤精诂训, 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 从太宗平京城, 授朝散正议年夜夫勋, 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 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 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 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 转太子内直监, 加崇贤馆学士.宫废, 出补蒋王文学, 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 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 迁曹王友.无何, 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 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 礼部为天册府学士, 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 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学士, 命监为讃, 以君与监兄弟, 不宜相襃述, 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 怀文守一, 履道自居, 下帷终日.德彰素里, 行成兰室, 鹤籥驰名, 龙楼委质.”今世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 贬夔州都督府长史, 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 恬无愠色.不幸遇疾, 倾逝于府之官舍, 既而旋窆于京城西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泉柳夫人同合祔焉, 礼也.七子:昭甫, 晋王曹王侍读, 赠华州刺史, 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 吏部郎中, 事具刘子玄“神道碑”.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 皆着学行, 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 举进士, 考功员外刘奇特标牓之, 名动海内, 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 累迁太子舍人属.玄宗监国, 专掌令画, 滁、沂、豪三州刺史, 赠秘书监.惟贞, 频以书判入高等, 历畿赤尉丞、太子文学、薛王友, 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 德业具陆据“神道碑”.会宗, 襄州参军.孝友, 楚州司马.澄, 左卫翊卫.润, 倜傥, 涪城尉.曾孙:春卿, 工词章, 有风义, 明经拔萃, 犀浦蜀二县尉.故相国苏颋举茂才, 又为张敬忠剑南节度判官、偃师丞.杲卿, 忠烈有清识吏干, 累迁太常丞, 摄常山太守, 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 开土门, 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 迁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守陷贼, 东京遇害, 楚毒参下, 詈言不竭, 赠太子太保, 谥曰忠.曜卿, 工诗善草隶, 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 淄川司马.旭卿, 善草书, 胤山令.茂曾, 讷言敏行, 颇工篆籀, 犍为司马.阙疑, 仁孝, 善《诗》、《年龄》, 杭州参军.允南, 工诗, 人皆讽诵之, 善草隶, 书判频入等第, 历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乔卿, 仁厚有吏材, 富平尉.真长, 耿介, 举[2] 明经.幼舆, 敦雅有酝藉, 通班《汉书》, 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 举进士, 校书郎.举文词秀逸, 醴泉尉, 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七为宪官, 九为省官, 荐为节度采访观察使, 鲁郡公.允臧, 矮壮有吏能, 举县令, 宰延昌, 四为御史, 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 多无禄早世.名卿、倜、佶、伋、伦, 并为武官.玄孙:纮, 通义尉, 没于蛮.泉明, 孝义有吏道, 父开土门佐其谋, 彭州司马.威明, 邛州司马.季明、子干、沛、诩、颇、泉明男诞, 及君外曾孙沈盈、卢逖, 并为逆贼所害, 俱蒙赠五品京官.浚, 好属文.翘、华、正、䪻(岳页), 并早夭.颎, 好五言, 校书郎.颋, 仁孝方正, 明经, 年夜理司直, 充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顗, 凤翔参军.頍, 通悟, 颇善隶书, 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 其实不幸短寿.通明好属文, 项城尉.翙, 温江丞.觌, 绵州参军.靓, 盐亭尉.颢, 仁和有政理, 蓬州长史.慈明, 仁顺干蛊, 都水使者.颖, 介直, 河南府法曹.頔, 奉礼郎.颀, 江陵参军.颉, 当阳主簿.颂, 河中参军.顶, 卫尉主簿.愿, 左千牛.頥、颒, 并京兆参军.頩、须、囗(弁页), 并童稚未仕.自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泉子侄扬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 四世为学士、侍读, 事见柳芳《续卓绝》、殷寅《著姓略》.小监、少保, 以德性、词章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 泉君之群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庠、恭敏、邻几、元淑、温之、舒、说、顺、胜、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 多以名德著述, 学业文翰, 交映儒林, 故今世谓之学家.非夫君之积德累仁, 贻谋有裕则, 何以流光末裔, 锡羡盛时?小子真卿, 聿修是忝.婴孩集蓼, 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 莫追长老之口.故君之德美, 多恨阙遗.铭曰:(铭阙)。
颜勤礼碑全文颜勤礼碑主要记载了颜勤礼本人生平及家族;颜勤礼碑碑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籥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泉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七子:昭甫,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刘子玄“神道碑”;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皆着学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举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牓之,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累迁太子舍人属;玄宗监国,专掌令画,滁、沂、豪三州刺史,赠秘书监;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历畿赤尉丞、太子文学、薛王友,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会宗,襄州参军;孝友,楚州司马;澄,左卫翊卫;润,倜傥,涪城尉;曾孙:春卿,工词翰,有风义,明经拔萃,犀浦蜀二县尉;故相国苏颋举茂才,又为张敬忠剑南节度判官、偃师丞;杲卿,忠烈有清识吏干,累迁太常丞,摄常山太守,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开土门,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迁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守陷贼,东京遇害,楚毒参下,詈言不绝,赠太子太保,谥曰忠;曜卿,工诗善草隶,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旭卿,善草书,胤山令;茂曾,讷言敏行,颇工篆籀,犍为司马;阙疑,仁孝,善诗、春秋,杭州参军;允南,工诗,人皆讽诵之,善草隶,书判频入等第,历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乔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真长,耿介,举2 明经;幼舆,敦雅有酝藉,通班汉书,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举进士,校书郎;举文词秀逸,醴泉尉,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七为宪官,九为省官,荐为节度采访观察使,鲁郡公;允臧,敦实有吏能,举县令,宰延昌,四为御史,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多无禄早世;名卿、倜、佶、伋、伦,并为武官;玄孙:纮,通义尉,没于蛮;泉明,孝义有吏道,父开土门佐其谋,彭州司马;威明,邛州司马;季明、子干、沛、诩、颇、泉明男诞,及君外曾孙沈盈、卢逖,并为逆贼所害,俱蒙赠五品京官;浚,好属文;翘、华、正、䪻岳页,并早夭;颎,好五言,校书郎;颋,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充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顗,凤翔参军;頍,通悟,颇善隶书,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并不幸短命;通明好属文,项城尉;翙,温江丞;觌,绵州参军;靓,盐亭尉;颢,仁和有政理,蓬州长史;慈明,仁顺干蛊,都水使者;颖,介直,河南府法曹;頔,奉礼郎;颀,江陵参军;颉,当阳主簿;颂,河中参军;顶,卫尉主簿;愿,左千牛;頥、颒,并京兆参军;頩、须、囗弁页,并童稚未仕;自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泉子侄扬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四世为学士、侍读,事见柳芳续卓绝、殷寅著姓略;小监、少保,以德行、词翰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泉君之群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庠、恭敏、邻几、元淑、温之、舒、说、顺、胜、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学业文翰,交映儒林,故当代谓之学家;非夫君之积德累仁,贻谋有裕则,何以流光末裔,锡羡盛时小子真卿,聿修是忝;婴孩集蓼,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莫追长老之口;故君之德美,多恨阙遗;铭曰:铭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