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二区域地理训练 专题3.4中国的气候
- 格式:doc
- 大小:726.6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 3.4 中国的气候、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简称副高) 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 5~8 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下图是某同【解析】 1. 读图,如果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则雨带处于副高 北部边缘冷暖气流交汇处,图示位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B 对。
南部沿海受副高影响,降水 少, A 错。
东北、华北地区受雨带影响时,副高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 、D 错。
2. 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我国是冬季,受冬季大陆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A 错。
此时,雨带已经撤离我国大陆,B 错,D 对。
台风多发季节是夏秋季节, C错。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雨带分布图(阴影区为雨带) 。
读下图,完成 3~4 题。
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 1~2 题。
1. A.2. A.C.如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则雨带处于南部沿海一带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华北地区 D. 东北地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我国受副高控制最明显锋面雨带已撤离我国大陆答案】 1. D 2. CB. D. 我国锋面雨带控制华北地区 台风已蓄势待发3.一般情况下,该时期最可能为A.4、5 月B.6、7 月C.7、 8月D.9、 10 月4.此时武汉和北京的天气特征分别是A.炎热干燥、炎热干燥B.炎热干燥、高温多雨C.高温多雨、炎热干燥D.高温多雨、高温多雨【答案】 3. C 4. B【解析】3.A.雨带 4、 5 月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A 错误; B.6、7 月份,雨带移动带长江流域, B 错误; C.读图可知,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应为7、 8月份, C 项正确; D.9、 10月雨带逐步退回东南沿海, D 错误。
4.7、 8 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流域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北京位于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B 正确。
【气候专题】2020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气候0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
(等温线密集)1月0℃等温线:通过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线。
冬季最低温在漠河。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获得太阳光热少。
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南北普遍高温。
(等温线稀疏)成因: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则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②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夏季最低、最高温处】原因: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3)温度带划分依据: ≥10℃积温。
自北向南分别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附: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10℃的持续期是生长期,大多数农作物在日均温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
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主要是我国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广东省的雷州半岛、海南省以及台湾南部属热带,其余均属于亚热带。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的南部属于暖温带。
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寒温带。
在暖湿带和寒温带之间,是东西延伸、面积广阔的中温带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热量界线]:1月0°C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中国的气候一.气温:1.气温的分布:(1)冬季:①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大②冬季最低温出现在漠河的原因:纬度高,获太阳辐射少,邻近冬季风源地③东部等温线与纬线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的原因:A.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小,地形对气候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B.西部地势高,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作用大,成为主导因素,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等温线比较弯曲,盆地或或山地出现闭合④几处等温线弯曲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横断山区、兰州附近河谷⑤冬季南北方温差大的原因:A.纬度因素(太阳辐射)的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北,不但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而且白昼时间短,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大B.大气环流(冬季风)的影响:北方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加剧北方寒冷C.地形影响:冬季风南下过程中,受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山脉阻挡,势力不断减弱,加剧了南北气温的差异(2)夏季:①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②夏季最高温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A.纬度:纬度较高,夏季昼长长,日照时间长B.天气: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盆地四周高,受海洋影响小,多晴天,太阳辐射强C.下垫面:内陆荒漠,升温快D.地形:吐鲁番盆地低洼而闭塞, 不易散热。
气流越过山地时,下沉增温作用强③夏季青藏高原五道梁气温低的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易散失④我国夏季温差小的原因:A.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北方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但白昼时间长,弥补了一些热量的不足;B.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太阳辐射,故北方气温不低,南北温差较小(3)温度带①寒温带: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马铃薯等②中温带: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准噶尔盆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③暖温带: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系列练习:中国的气候一、单选题读我国某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积温图,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区域的地势特点是( )A.东高西低B.西北高,东南低C.北高南低D.南北高,中间低2.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水热条件最好的是( )A.①B.②C.③D.④3.图中我国境内最不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A.泥石流B.地震C.台风D.滑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C.“副高控制下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天气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5.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A.五月B.六月C.七月D.八月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回答6~7题。
6.甲地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 D.海南岛7.下列关于三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图的气温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B.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下图示意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布。
以平均气温24 ℃、相对湿度70%、平均风速2 m/s 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d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A.a B.b C.c D.d9.影响甲地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 B.风带C.地形 D.河流10.仅考虑气候舒适度状况,游客前往该省休闲旅游最佳的月份是A.3、4 B.5、6C.7、8 D.9、10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能观赏红叶的地区以及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
2020年高考地理:中国的气候专题复习提纲0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
(等温线密集)1月0℃等温线:通过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线。
冬季最低温在漠河。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获得太阳光热少。
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南北普遍高温。
(等温线稀疏)成因: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则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②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夏季最低、最高温处】原因: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3)温度带划分依据: ≥10℃积温。
自北向南分别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附: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10℃的持续期是生长期,大多数农作物在日均温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
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主要是我国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广东省的雷州半岛、海南省以及台湾南部属热带,其余均属于亚热带。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的南部属于暖温带。
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寒温带。
在暖湿带和寒温带之间,是东西延伸、面积广阔的中温带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热量界线]:1月0°C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练习题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是由于:()①北方太阳高度低②此时南方白昼长于北方③寒冷的冬季风对北方影响大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2.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方发生水旱灾害,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复杂 B.冬季风强弱变化 C.夏季风强弱变化 D.纬度位置3.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的有:()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③1000毫米等降水量线④一月份0℃等温线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④4.右下图表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5.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 ) A.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B.青藏高原地区C.内蒙古高原北部地区D.新疆的天山山脉以北地区6.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是因为该季节( )A.太阳高度大 B.受东亚地区暖流的影响C.受湿润的西风带控制D.受暖湿的夏季风的影响图为“沿重庆—新疆尉犁所作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答7-8题。
7.造成A、C两地区气温、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④洋流A.②和④ B.②和③ C.①和② D.①和④8.图中( )A.尉犁位于重庆的东北方向 B.年太阳辐射总量A地区>B地区>C地区C.A、B、C三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D.A、C两地防护林主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如图是“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置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B.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C.雨带的北移速度快于向南撤走的速度D.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10.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A.雨带位于b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B.雨带位于d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C.雨带位于g时,长江流域干旱少雨D.雨带位于h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专题3.4 中国的气候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如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则雨带处于A. 南部沿海一带B. 长江中下游地区C. 华北地区D. 东北地区2. 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A. 我国受副高控制最明显B. 我国锋面雨带控制华北地区C. 锋面雨带已撤离我国大陆D. 台风已蓄势待发【答案】1. D 2. C【解析】1. 读图,如果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则雨带处于副高北部边缘冷暖气流交汇处,图示位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B对。
南部沿海受副高影响,降水少,A错。
东北、华北地区受雨带影响时,副高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C、D错。
2. 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我国是冬季,受冬季大陆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A错。
此时,雨带已经撤离我国大陆,B错,D对。
台风多发季节是夏秋季节,C错。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雨带分布图(阴影区为雨带)。
读下图,完成3~4题。
3. 一般情况下,该时期最可能为A.4、5月B.6、7月C.7、8月D.9、10月4. 此时武汉和北京的天气特征分别是A.炎热干燥、炎热干燥B.炎热干燥、高温多雨C.高温多雨、炎热干燥D.高温多雨、高温多雨【答案】3. C 4. B【解析】3. A.雨带4、5月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A错误;B.6、7月份,雨带移动带长江流域,B 错误;C.读图可知,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应为7、8月份,C项正确;D.9、10月雨带逐步退回东南沿海,D错误。
4. 7、8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流域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北京位于华北地区,高温多雨,B正确。
下图中等值线为日最高温等值线(一天中最高气温相等的地方所连成的曲线),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某月相连的4日和5日的日最高温等值线,且该区域这两天都为阴天。
读图,完成5~6题。
5. 长江流域在该时段的盛行风向为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6. 判断①地和②地的气温,并分析原因A. ①地气温低于23℃,原因是地处沿海B. ①地气温高于23℃,原因是该地海拔低C. ②地气温低于23℃,原因是地处高原D. ②地气温高于23℃,原因是盆地北部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答案】5. B 6. D【解析】5. 据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日最高温为23℃的最高气温往南移动,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再加上长江流域位于东亚季风区内,此时盛行风向为西北风,选择C。
6. ①地的闭合等值线为23℃,根据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此地南面的等值线应该大于23℃,①地北面是武夷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根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原则,①地气温应该低于23℃,同理,②地北面的等值线应该小于23℃,②地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的阻挡,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气温应该高于23℃,,结合选项,选择D。
【考点定位】中国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读我国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分布图,图中Ⅰ为海洋性气候区,Ⅱ为海洋性过渡气候区,Ⅲ为大陆性过渡气候区,Ⅳ为大陆性气候区。
据此回答7~8题。
7. 下列关于图中甲地区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A. 大陆性过渡气候——纬度位置B. 海洋性过渡气候——经度位置C.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势D. 大陆性气候——地形、地势8. 下列关于各类气候区气候资源的评价正确的是A. Ⅰ类地区纬度低,太阳能资源丰富B. Ⅱ类地区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分配均匀C. Ⅲ类地区气温高,热量丰富多彩D. Ⅳ类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利于农作物生长【答案】7. C 8. A【解析】7. 根据河流形状和陆地轮廓,图中甲地区是四川盆地,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受周围山地阻挡,冬季风影响小,形成亚热带气候类型,C对。
大陆性过渡气候分布在Ⅲ区域,A错。
海洋性过渡气候区分布在Ⅱ区域,B错。
大陆性气候区分布在Ⅳ区域,D错。
8. 关于各类气候区气候资源的评价,Ⅰ类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资源丰富,A 对。
Ⅱ类地区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大,B错。
Ⅲ类地区冬季寒冷,气温低,C错。
Ⅳ类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水分不足,不利于作物生长,D错。
夏季风的进退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关系图,据此回答9~10题。
9.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A.雨带停滞B.冬季风势力强盛C.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D.受地形阻挡10.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A.雨带位于①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B.雨带位于②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C.雨带位于③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D.雨带位于④时,东南沿海多沙尘天气【答案】9. A 10. A【解析】9. 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形成这里的梅雨季节,雨带停滞不前。
10. 雨带位于①时,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北平原此时春旱严重;雨带位于②时,长江流域进入汛期;雨带位于③时,正值7、8月份,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跃;雨带位于④时,华北、东北进入雨季,沙尘天气多发生在春季。
二、综合题。
11. 读锋面雨带图文资料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形成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密切相关,下图中的甲图是“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形成原理图”,乙图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月平均位置图”。
资料二:据东方网报道,2017年上海市入梅时间是6月19日(农历二十五日),出梅时间为7月5日(农历十二日),梅雨期共16天,少于正常年份。
(1)简要概括5月至8月期间,正常年份下我国雨带推移的时空位置状况。
(2)上海2017年梅雨期内,上海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并判断在此期间上海出现天文大潮的具体日期是?(3)每年雨带向北越过上海后,控制上海地区的天气系统是?该系统的水平气流运动特征为?(4)上海2017年梅雨期出现“短梅”现象,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该现象对于上海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自然灾害是?对于此类灾害可采取何种对策?【答案】(1)5月份锋面雨带在华南地区(珠江三角洲),6月份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
(2)首先是昼渐长夜渐短,在6月21日(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此后则昼渐短夜渐长;6月24日(农历初一)。
(3)暖性反气旋(伏旱);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4)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位置偏北,雨带过早越过上海地区,导致上海出现“短梅”现象出现旱灾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建设各类水利工程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
【解析】本题以锋面雨带为背景,考查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
据图可知,5月份锋面雨带在华南地区,华南雨季开始;6月份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在该流域产生梅雨天气;7、8月份锋面雨带到达华北、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雨季开始。
(2)据材料可知,2017年上海市入梅时间是6月19日(农历二十五日),出梅时间为7月5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是先向北移动,后向南移动,所以,昼夜情况先是昼渐长夜渐短在6月21日(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此后则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即朔和望时)之潮,故上海出现天文大潮的具体日期是6月24日(农历初一)。
(3)据甲图可知,“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形成原理图” 判断,每年雨带向北越过上海后,控制上海地区的天气系统是暖性反气旋;中心气流向四周辐射,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顺时针方向辐散。
(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强弱变化导致雨带推移时间不稳定,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位置偏北,雨带过早越过上海地区,导致上海出现“短梅”。
“短梅”现象会使该流域降水减少,出现旱灾;治理旱灾的措施主要是建设各类水利工程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灾害的预报和监测。
12. 读我国部分地区及其相关资料表,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各地点的相关资料(1)说明造成①②两地年均温差异以及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分析④地降水量高于⑤地的原因。
(3)分析⑥⑦两地年均温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
【答案】(1)②地纬度较①地稍低,但其地势高,故其年均温较①地低。
③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故降水量小于①地。
(2)④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受夏季风影响,可接受部分来源于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⑤地位于内陆,水汽来源少,所以④地降水量远高于⑤地。
(3)⑥⑦两地纬度及海拔高度均接近,故年均温接近。
但⑥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⑦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量大大减少。
【解析】(1)表中①地的海拔比纬度较低的②地低,因此年均温高于②地;③地处于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水汽少,因此降水少于东部沿海地区的①地。
(2)④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而⑤地地处内陆非季风区,降水少。
(3)⑥地和⑦地纬度和海拔相当,但由于⑥地处于东南季风迎风坡,因此降水多于⑦地。
13. 读“我国部分区域沿106.5°E所作地形剖面及气候要素资料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1、7月气温的变化特点及成因。
(2)分析图中山脉降水的坡向变化及成因。
(3)分析A山脉南北两侧的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答案】(1)气温变化受地形影响明显,谷地或盆地气温高,山地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
(2)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
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3)A山脉北侧河流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南侧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地区1、7月气温的变化都很大,其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明显,在谷地或盆地气温高,山地气温低,和地形曲线变化呈负相关。
(2)读图可知,图中山脉降水曲线随着地形起伏而发生变化,大致的变化规律是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
原因是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北坡为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从图中可以看出,A山脉为秦岭,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界线山脉,其南侧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植被覆盖率较高,1月平均温大于0ºC,因此南侧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其北侧是温带季风气候,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植被覆盖率较低,1月平均温小于0ºC,因此河流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