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国学】古诗词常用典故、水意象、知识清单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楼兰:汉代西域的国名。
诗文中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唐诗宋词中的水意象内涵分析
《唐诗宋词中的水意象内涵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在唐诗宋词中,关于水的描述也不乏深层的思想内涵。
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水有着广泛的表现性,对应它有着 复的概念及深刻的含义。
首先,唐诗宋词中的水意象,是对于生命的无穷意义的象征。
比如李白的《行
路难·其三》:“关山度若飞,流水去如痕。
连山不见尽,远水无穷源。
”这里的描述,不仅写出了山河壮观的景象,更表达了生命的浩瀚与长河无尽的哲理。
每一朵流水,都能够洗净黯淡的心房,每一朵浪花,都蕴含着沉淀与放飞的希望,从而让我们在遇见挫折时,可以昂首继续朝前,放眼无际豁然开朗。
其次,唐诗宋词中的水意象,还表达了对安逸清绝的追求。
诗人对水的描述,
总是带有对清心净思的企盼,其情景之中,更多的体会的是一种无穷的宁静。
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里的清夜,尽显出净绝的芬芳,漂流在大江之中,便如同一叶跟随着海浪,向着远方前行。
最后,唐诗宋词中的水意象,还赋予了它更多的隐喻性。
除开描述它的审美价值,诗人们更多的借用它做为比喻着前路远大的阻碍。
比如王维的《山行》:“路尽野未尽,马歇桑枝香。
山深路虽险,何处不能行。
”这里的景象,不但描绘出了道路的坎坷,更彰显出自己一意孤行,似水般穿梭其中无惧无畏,惟独一份前程自得。
综上所述,唐诗宋词中的水意象内涵极为丰富,既蕴含了生命的无穷意义,又
象征着追求安逸清绝,更表现出一种隐喻式的非凡前程,可谓意境高妙绝伦,值得我们集中对其进行挖掘和深入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一、爱情的象征《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人恋歌。
全景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炉,描摹传神。
在一个深秋凄清的早晨,水边墨绿的芦苇沾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诗人踏着浓霜而来,伫立河边,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怅不已!一忽儿逆水而上,但因道险路长,不易找到;一忽儿顺水而下,却又仿佛在那水中央。
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洁、美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同时也透露着一种企慕、惆怅和难言之情。
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
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二、离愁别意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惜别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一、爱情的阻隔物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
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就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
《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另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与织女为天河所阻,望眼欲穿,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有情人不能相依相守,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
水不仅装点了客观环境,而且也使相恋的人阻隔重重,尝尽相思之苦。
二、万物依附的母体崇拜自然之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之一。
诗人寄情山水,讴歌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社会理想,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仿佛是万物依附的母体一般。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话桓凯旋时所作,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借助水来写雄浑阔大的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起潮落,江海一色,海天相接,明月似乎是从海潮中涌出。
张照的《观海》“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大海似把天地一切融为一体,日月映于大海之中,有如双丸浸在水中。
杜甫在他的《登岳阳楼》诗中则更胜一筹。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大地在此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薄!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
千年的咏叹——解读中学古诗句中水的丰富意蕴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除了实用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自从成为一种独立意象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水”这一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物便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加形象,更有了艺术的感染力。
自古以来,写水、颂水的作品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古代诗歌中,水意象的重章叠唱更是成为诗人的最爱。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井水、泉水、雨水、雪水、海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复杂多样。
在不同人眼里,在不同心境下,水各不相同。
现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对其意象的丰富意蕴解析如下:水,象征了别离的情感。
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
因此,古代作家常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有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女子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绵绵不绝,恰如迢迢春水。
苏轼《虞美人》写到:“无情汴水自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
”明明是行人不肯驻舟,却怨无情江水载将离恨而去,虽属“无理之语”,却益见惜别之深。
最善于将水作为别离主题的作家无疑是李白。
其中,最为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
前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目送帆影远去,将无限惆怅之情倾注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难及的水天交接之处。
后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用“桃花潭水”进行烘染,景色丽如画。
既然桃花潭水既美且深,不免触动作者的离怀,使他将水深与情深联系起来,从而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
水深已达千尺,犹不及汪伦的送别之情,则其情该是何等之深?除此而外,李白以水喻情或显情的佳句还有许多,如“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等。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所知的古代文明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
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其文明的实质都指向水这个本源,顺理成章,水也作为文学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这一点在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有所反映,而我们中国诗人对水又似乎更加的钟情,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水或者作为独立意象或者与其他意象一同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所垂青,遥至《诗经》近至唐宋,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一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相反,在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中,同其他所有意象一样,水在诗词作品中的内涵不断的扩充、外延,及至本文所论及的唐宋时期,实际已臻于极致,乃至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虽不乏“取水”佳作,终究承与古人,成就不大。
在《易经》中与水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九卦,坎卦。
“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
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
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渗入渗出,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
水能任意曲直矫柔、弯弓车轮为矫柔所成,坎又为车象、故为弓轮。
坎为耳、心痛则耳痛。
坎为水、血为水为红色,故为血卦。
坎从乾卦变化来,乾为大赤,故坎为赤。
”阳爻在卦图中用实线表示,阴爻则用虚线,坎卦的图形大体是中间一根实线,上下各一根虚线(如图),上下为阴,居中为阳,外柔而内刚。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石。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间来诗人们反反复复将其吟唱的缘由。
从老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在老子观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处众人之所恶,是敢于担当;不争,则是人生的坦然,随静;而外柔内刚,水滴石穿,则是坚韧人格的体现。
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哪一种思绪,或如李白之潇洒、苏轼之豪放,抑或是李易安之忧郁、李后主愁绪,几乎每一种人生观都能在水这里寻求到寄托和慰藉。
唐宋诗学观照下的野水意象
在唐宋时期,诗学发展达到了高峰,诗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意象的运用也更加深邃和多层次。
水作为自然界的重要元素,在唐宋诗人的作品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野水”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在唐代诗歌中,野水常常与山林、田野等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一种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意境。
例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经常描绘这样的场景,通过野水的清澈、流动,反映出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心灵的宁静。
如他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里的水面上的浮萍和小艇,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
宋代诗歌中的野水意象,除了继承唐代的自然美学外,还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
宋代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作中,野水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哲思的象征。
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有“浩浩江如练,朝暮任东西”的句子,将江水比作练,流动不息,既表现了宏伟的自然景观,又寓意着历史的变迁和无常。
从诗学观照的角度来看,唐宋诗人通过野水这一意象,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
唐代的野水更多地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而宋代的野水则更加注重心灵的抒发和哲学的探索。
在具体的诗作中,野水的意象可以是清新脱俗的象征,也可以是感慨时光流逝的比喻,或是表达诗人复杂情感的工具。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曲似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以及寄托于水的情、意、理……水意象五彩缤纷、形态万千,俨然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古代的交通最不发达,所以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美的画面:清澈灵动的水、弄蒿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的窈窕淑女,再加上满眼的摇曳的纤纤芦苇、洁白的霜……映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这就是那位古老的不知名的诗人发出的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可能众说不一。
但在现代人的想象中,是意中人最为合适吧。
深秋的早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
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美丽的女子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及。
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说起被水阻隔,说起这人世间的不自由,我们首先想起的是牛郎织女为天河所隔。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人临水——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诗人临水——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诗人临水——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水其自身无色无味而又晶莹剔透,却得到中国传统诗人的特别青睐,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
诗人临水,有色有味。
水中,有他们的友情、爱情与理想,也有他们的失意、怨愁,连同那留守不住的青春年华……水让他们回望扁舟、桥头与渡口,让他们回到那美丽而又忧伤的遥远岁月。
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诗有多远,水就有多远。
两者相得益彰,诗起于《诗经》,最早以水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描绘的作品也可以上溯至《诗经》,如“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泾以渭浊,其。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诗经•邶风•谷风》)等等,几乎成为中国诗人永远难以超越的恒定模式。
《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较之《诗经》要生动、细腻得多,如《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对后人咏水诗的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在中国的早期诗歌中,水并不是诗人审美的主体和描写的主要对象,在诗中只处于陪衬地位。
中国古代诗史中最早一篇完整的咏水诗,当属曹操的名篇《观沧海》。
诗人以博大的胸襟,壮描大海的万千气象,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
这是水与志第一次完美的契合。
水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便再也不能同诗人分离,咏水从此成为中国诗歌的主题之一。
历代诗人咏水,风格不同,水亦各异。
其中有清有浊有汹涌之潮,亦有如练之水。
水在不同诗中,有着不同的意象,既可象征归隐之心又可喻为缠绵之恋;既可吐雄浑之气又可寄悲凉之情;既可化哲理之思,亦可表明品格之清正、高洁;既可比作时光之流逝,亦可自许为人生之无悔……试从以下诸方面浅析“水.”意象的文化内涵:一、醉卧江头:寄失意于水波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治水》)圣人虽未身体力行,却为后世仕人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行为范式。
仕途失意时,便想乘桴入海,弃绝尘世。
解析汉语古诗中涉“水”的五大意象一、引言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本质在于依据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概念隐喻是一个跨域映射的概念系统。
举例来看,“LOVE IS A JOURNEY”是英语中爱情方面很重要的概念隐喻,这里的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JOURNEY”和“LOVE”,旅途是具体的,爱情是抽象的,相爱的过程中,有苦有甜,同时在旅途上也会有坎坷和快乐。
另外,国内知名学者束定芳提出隐喻并不只是一种语言学现象,还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刘法公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字词中,还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
作为生命和文化的起源,水在汉语古诗中常用来表达诗人细致、抽象的情感。
同时,隐喻又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古诗的核心,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
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哀愁是水”,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
在收集和分析了相关的资料后,国内外学者往往局限于修辞的角度来看水意象,更是鲜有外国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古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所以笔者从概念隐喻出发将汉语古诗中涉“水”意象分为五大类———情感是水、人是水、时间是水、品德是水和公共支持是水。
二、涉“水”的两种状态及分析隐喻是汉语古诗中一个充满美感和想象的研究领域,但是事实上在数据搜集后并没有发现多少相关论文,尤其在水意象研究上。
有一些学者将水的概念隐喻分为八大类:动力是水、时间是水、金钱是水、情感是水、力量是水、人类是水、思想是水以及美德是水,其中包含了水的载体,如河、湖、海。
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笔者将汉语古诗中水意象分成了两种状态:液态水和固态水。
(一)液态水常用水就是液态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常作为溶剂。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滋养了地球上的生物和文明。
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把水作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五行之一(五行:金木水火土),西方古代的四元素(土气水火)中也有水。
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内涵浅析作者:华丽红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10期摘要:愁如水,泪是水,水与悲伤本也是近亲,李煜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水贴上了愁的标签,对故国的思念如悠悠江水无尽无休。
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的“流水”代表了思念。
水的阻隔造成了多少地老天荒的遗憾,如大家都知道的,牛郎织女中间尚且隔着浅浅的河汉,更何况红尘中的男女呢?关键词:古典诗词;水的意象;伟大永恒我们生活在有水的星球,我们的祖先诞生于水中,千百年来我们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
从自然界滋养生命的水,到文化中怡情养性的水,再到与宇宙相生相伴的永恒之水,水成了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古诗词中水的意象也伴着历史的洪流跨越时空浸入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纵观诗海,水的意象有如下四种内涵: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美好平和之水水在最初的印象里是清新的,是灵动的,是美好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清灵的河水是滋养爱情的温床,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多少爱情在水边萌生。
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大概可以看做情人眼中的西施吧。
李白也轻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切纯粹的美好都出自水的洗濯。
“泉眼无声惜细流”这是生命的鼓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静谧的流光。
“花褪残红青杏小,绿水人家绕”这是多么安宁的早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是多么壮美的黄昏……每个故乡似乎都有一眼幽深的老井,也有一弯清浅的小河,井边是人人心中的故乡,河中流淌的是我们殷殷的牵挂。
寻觅心中的桃花源,亦要“缘溪行”方可到达。
可不知何时,这清灵的水染上了忧愁。
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思念阻隔之水“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滔滔,宽阔且长,游泳不接,纵有木排渡不得,在这里,水已经有了阻隔的含义。
山长水阔,阻隔了故乡亲情,阻隔了有情人天各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它最好的见证,伊人很美,可惜已经遥不可及。
李煜词中的水意象解读
李煜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见解和雄浑的气魄远近闻名。
他的诗歌中溢满着对水的遐想,他把水作为一种寓意,以其流淌的色彩铭刻着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激情。
李煜在《渔家傲》中形容江水,像是一只长途跋涉的“骏马千里”,“马嘶
声穿江而过”,此处比喻水如一只昂扬勇往的马,不畏艰难,重渡彼岸,坚韧勇往,这深刻表现了李煜生动的水意象。
在《八声甘州》中,他写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这里
像是把水比作一只流动的蛇,缓缓绕过芳草香甸,月光像洒满了霰雪一般的细密,仿佛水的生活质地令人陶醉。
李煜的水意象不仅充满了源远流长的象征,而且也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和爱情
的遐思。
他灌注了无限激情和心灵敏感,让读者一起沉浸在灵性恢宏的水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信念和情感。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所知的古代文明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
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其文明的实质都指向水这个本源,顺理成章,水也作为文学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这一点在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有所反映,而我们中国诗人对水又似乎更加的钟情,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水或者作为独立意象或者与其他意象一同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所垂青,遥至《诗经》近至唐宋,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一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相反,在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中,同其他所有意象一样,水在诗词作品中的内涵不断的扩充、外延,及至本文所论及的唐宋时期,实际已臻于极致,乃至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虽不乏“取水”佳作,终究承与古人,成就不大。
在《易经》中与水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九卦,坎卦。
“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
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
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渗入渗出,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
水能任意曲直矫柔、弯弓车轮为矫柔所成,坎又为车象、故为弓轮。
坎为耳、心痛则耳痛。
坎为水、血为水为红色,故为血卦。
坎从乾卦变化来,乾为大赤,故坎为赤。
”阳爻在卦图中用实线表示,阴爻则用虚线,坎卦的图形大体是中间一根实线,上下各一根虚线(如图),上下为阴,居中为阳,外柔而内刚。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石。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间来诗人们反反复复将其吟唱的缘由。
从老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在老子观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处众人之所恶,是敢于担当;不争,则是人生的坦然,随静;而外柔内刚,水滴石穿,则是坚韧人格的体现。
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哪一种思绪,或如李白之潇洒、苏轼之豪放,抑或是李易安之忧郁、李后主愁绪,几乎每一种人生观都能在水这里寻求到寄托和慰藉。
也正因为士人在水这里找到了一种人格的契合,才会如此钟情于水,也正因为钟情于水,从屈原到王国维,才有无数的文人将水作为自己生命的终点。
一、水意象内涵的演变——《诗经》中的水水作为意象在千百年的发展变迁中之所以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变与不变,众所周知,意象可分为社会意象、自然意象,前者为人类社会制造的物体,如服饰、车马等,而后者则指自然界原本存在之物,山水、日月等皆属此类。
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许多社会意象所代表的物体因为不再能满意人们的需求而淹没甚至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相应的意象也会随之退出诗歌舞台(至于诗词中用典的现象,严格来说是后人引前代故事,所谓借古讽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意象),而自然意象由于自身的相对永恒性及稳定性,绝大部分将始终贯穿人类的历史,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便是此理,古人对今月而舞,今人邀古月同歌。
同样的一泓春水,同样的滋养万世,同样的文化归属,造就了水意象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当然,往事越千年,千年的风霜不可能真的弹指一挥间,大雪无痕。
总体来观,在长期的文学发展中,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在不同朝代的诗词中其象征寓意的差别是很大的,但这不代表水的本意已被新的引申义所取代,恰恰相反,正是在其本意不断流传的基础上,才使得水能够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引申义,因为内在所具有的不竭动力而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引申意象,而这种外延上的扩展又充实内在本身。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现今我们能够进行深入研究的最早的古代诗歌作品集,对诗经中出现的水意象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水作为文学作品意象的原始意涵或者是本意(这里指文学作品中具有源头意义的意象含义,而非文字学上的本意)。
诗经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与后世文人共同使用的意象,我们有必要对诗经中水的意象做一探讨。
诗经中写到水或水边的地方有很多,且大多与爱情有关,如《鄘桑中》、《郑溱侑》、《陈东门之池》等,反映了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语出《周礼.地官.媒氏》)的古俗,可见在当时水是以一种媒人的形象出现的,每到春热花开的时候,让青年男女在水边相会,无需媒人和聘礼,可随意交欢。
吴培德先生认为,诗经中的水还有一重含义,即谕旨爱情的阻碍和困难,而渡河、涉水,则象征逾越障碍,求得幸福的过程,如《关雎》《汉广》,而尤以《蒹葭》为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暖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郑将仲子》中则以“杞、檀、等”象征封建礼教,而以逾墙、逾里、逾园象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最求爱情。
还有一点,也与水在的这类寓意有关,就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关于诗经的“淫”的问题,他认为诗经其实是一部淫诗,, 闻一多从民俗、民谣和古诗中,考释鱼的隐语,指出古诗和民歌中,鱼为配偶、情侣之意,打鱼、钓鱼隐指求偶,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
鱼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古人以鱼谕旨男女性爱,寄托了先人对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期待。
汉乐府民歌《江南》为例,“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之句,在闻一多看来,鱼喻男,莲喻女,鱼与莲戏,是一种恋爱的舞蹈,是原始繁殖仪式的变形。
唐代的女诗人还解此诗的风情,鱼玄机《寓言诗》曰:“芙蓉叶下鱼戏,螮蝀(注:指彩虹)天边雀声。
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二、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奇峰,意蕴深厚的水意象在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的笔下被运用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
水的文学性格也在这种空前的大繁荣中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除了《蒹葭》“溯回从之,道阻且长”和《汗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之外,又有了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再有关西大汉高唱“大江东去”、还有井边少女浅唱低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中国古代哲学讲五行八卦和阴阳,五行为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阴阳两仪又分四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水属太阴,对应月亮的至阴至柔。
同样,中国古代亦将人分阴阳,以男子为阳,女子为阴。
是以,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将水比喻女子的习惯,这从古代神话中女神形象多出现在河流、湖畔可以得证,如屈原《湘夫人》、曹植《洛神赋》、乃至唐传奇《柳毅传》等。
而女性兼有多愁善感、怨怒愤恨、缠绵多情的特点,故而文人们自然而然的将类似的情感赋予水,便成为水在唐宋乃至中国诗词中最为鲜明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水意象并未被文人们简单定格在抒发忧愁怨愤这一题材上,前已述及,水的原始造型所透出的意涵是外柔而内刚,因具体形态的不同往往使人有不同的诠释,同样的长江,李煜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苏轼却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也构成了水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多重意味,加之许多文人将水与其他的意象组成意象群,如水——天;水——色彩;水——月等,更是使其内涵无比丰富,叹为观止。
二、唐宋诗词中水的几种意象内涵一、洒脱飘逸奔放豪迈大唐气象,诗人自然非同凡响。
唐诗中的水意象或气韵豪迈,或深沉悲凉,透出一股雄健开阔之气。
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宏大,五字之间联系缜密,真无一字可增,一字可减,历来为人称道,王维的五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李白也有“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词六首》其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问。
”(《赠裴十四》)的佳句,前者以山为喻,形容浪之凶猛的气势,后者赞扬裴十四胸怀广阔,能藏万里之黄河。
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着重凸显水的刚强壮健之气。
被誉为天下七绝第一的《登高》,虽是杜甫老病无依,潦倒将亡之作,在悲叹人生之余,亦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写出了水无与伦比的气魄,而水——木叶意象的的叠加(尤其是同样的叠加也出现在屈原名作《湘夫人》中),更是凸显了诗人哀感的情绪,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其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并且当生命个体置身于宏大的自然景观中时,顿使这种人生的苍凉有了一种历久的延时性和厚重的历史感。
其实若说唐人之于水意象的运用,恐怕还是要把桂冠戴到那个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头上,还得戴给他的千古名作《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
虽是乐府旧题的歌行,但张若虚一改前代宫体诗的淫艳浮华之风,赋予了词作一种全新的内涵,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渗透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渗入渗出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古代文人贯以以春为伤、以月言愁、以水喻人生,而张若虚将春景、月景、江景巧妙融合,借助于水——月式的组合,营造出凄美哀伤的画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今人对于潮汐现象与月亮的关系早已洞察,然而古人却只知道他们中隐约存在着一种神秘的默契,迷惑不解的同时,也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并深深为之陶醉,联想到另一位同样面对这海月的诗人,张九龄只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景虽美,意虽切,却少了几分余味,但张若虚又并非只停留在这样一个相对狭隘的层次上,当人们还沉锓在如痴如醉的美景中时,张若虚已经向浩渺的苍穹发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叹问人生的真谛。
而“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