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宗法制度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
“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
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出现卜骨。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
6.屈家岭文化
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年代晚于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
7.家族制度(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之一。家权,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要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制度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是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渊源,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社会政治模式。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8.农耕文化
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自身为中心,集合了儒家等文化,包括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适合农业生产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文化集合,主体包括语言、戏曲、民歌、风俗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男耕女织是其显著特点,是我国存在最广泛的文化类型,至近代开始衰落。
9.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结论:推定武王伐纣的精确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10.钟鼎文
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因此类文字大多铸刻在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故又称“钟鼎文”。金文是王室大事和贵族社会生活的铭记,内容有祭典、征伐、册命、训诰、追孝、约剂等,其程式化的词句,大多颂扬周王室和公侯祖先歌功颂德的文字。11.楚文化
东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先秦时期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地带,具有崇风、拜火、尊左、尚赤等特点,以及“信巫鬼、重淫祀”和长于幻想玄思的特色。有浪漫主义风格,其中骚体楚辞是楚文化的瑰宝。艺术独步古今,其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举世瞩目。
12.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13.今文经学
指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合称。西汉初年,重修文治,发掘整理古籍,然而秦火使先秦典籍遭到浩劫,已无旧本,只是战国秦代以来的老儒凭借记忆背诵,口耳相授,由弟子们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文字抄写,整理而成,这部分儒家经典被称为“今文经”;古文经指相刘向予受命校理秘书发现并整理《周易》、《左传》等一批古书,这些旧籍均用先秦古籍文写成,与隶书今文经不同。今古经学在文学版体取向、学风等都不相同,并导致了经今古文之争,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致远。
14.玄学
(见思考题)
15.魏晋风度
这是个放诞不羁、个性解放的时代。士人藐视礼法,笑傲王侯,追求感官刺激。妇女一反“妇德”,游山玩水,饮酒谈玄。美酒佳肴,长醉不醒,也是士人们追求物我两忘。这些狂羁怪诞的行为风尚,就是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它既是士人们宣泄个性、抗争社会的生命体现,也是他们动乱岁月里避祸求生的手段。
16.科举制度
(见思考题)
17.文官政治
(见思考题)
18.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运用哲学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用“气”来说明“理”相对应的物质世界。朱熹将“理”推译为政治哲学。在朱熹努力下,一个以伦常秩序为哲学本位的新儒家体系得以最终建立,该体系吸收了释道的宇宙发生论及个体修炼说,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的神圣地位。
19.元曲
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曲词都按曲调谱写,都能合乐合唱,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为乐府。有北曲、南曲之分,角色分正末、正旦、外末、外旦、净等。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融合了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等,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立为中国古代韵文文学创作三大最高成就。元曲繁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0.耶稣会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耶稣会教士方济各由印度到达广东,这是西方传教士直接进入中国的开始。耶稣会士深知孔子在中国的影响,于是他们联合儒教、反对道教和佛教。耶稣会士还在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21.西学东渐
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这里指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文化传入过程。从明嘉靖朝开始,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入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主要是传教士和中国文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涉及天文、数学、地图学、武器军火等,为部分上层大夫和皇帝接受,但没有触及传统思想层面。
二、简答题
1.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①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这种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范例,它在护卫、保护文化的同时,也滋长了封闭的意识。
②大漠、高山围护的东亚大陆,腹地辽阔,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文化最终能够在融合百家所长,兼收并蓄,得以形成。
2.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世界影响。
特质:
①人文传统: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注意的人学。
②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有子啊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得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
③尊君重民:尊君传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④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和平为旨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⑤掩面坚韧:中国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的伦理型文化。农业宗教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的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例如汉字的传播
②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茅,中国的物质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提供了某些诱发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