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
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初期(约 0-6 岁)发展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维护,为儿童的良好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不仅仅涉及儿童生理发育,更涉及儿童情绪、思维技能、行为习惯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多项层面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大领域:(1)空间能力的发展。
空间能力的发展指的是儿童对外界空间刺激的认知过程,以及空间领域中认知过程的多元发展,包括空间定位关系的理解、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空间概念的建立及空间注意能力的发展等。
(2)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指的是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包括言语理解、言语表达、听觉知觉、语言反射和文字形成能力等。
(3)社会交往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发展指的是儿童对环境中的人和其他东西,以及应对环境中的刺激能力的发展,包括容忍刺激、发展交往技能、完成角色行为任务和克服负性情绪的能力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双色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六岁期间的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涉及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运动等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行为、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方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于世界认识和思考的能力的发展。
0-2岁期间,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他们会触摸、咬、抓等行为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和特点。
在2-6岁期间,儿童开始展示出符号认知的能力,比如说他们能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玩角色扮演游戏等。
他们开始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建构一些简单的故事和情节。
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绪、情感和情绪表达方面的发展。
在出生后的早期,儿童的情绪主要表现在对生理需求的回应上,比如说饥饿、疼痛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情绪,比如说喜怒哀乐等。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出现友谊和合作的行为。
社交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过程中的发展。
在早期,儿童主要通过亲近和感知来建立与父母和其他亲密关系人的联系。
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们开始接触到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能够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这一阶段是儿童发展中社交技能的重要时期。
运动发展是指儿童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方面的进步。
从出生开始,婴儿会逐渐掌握头部控制、坐立、爬行、站立和行走等基本运动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运动技能,比如说跳跃、奔跑、滑板等。
通过运动的学习和锻炼,儿童的身体发展与脑发展紧密相连。
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于促进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提供了安全、稳定和爱的环境,同时也能够提供适当的刺激和启发,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幼儿园则为儿童提供了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能够帮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运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探索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早期经验:指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所经历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包括感官刺激、社交互动、语言学习等等。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睡眠发育:指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睡眠模式和睡眠需求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结构也逐渐成熟。
3. 意识的出现:指儿童意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存在。
婴儿时期,儿童意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意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4. 扮演角色:指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角色扮演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5. 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交往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6. 玩耍行为:指儿童通过自由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玩耍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语言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语言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语言发展包括听力、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是儿童认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
8.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9. 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变化。
情绪发展包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自我调节:指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内,思维、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帮助教育者和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下面将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关键理论和相关的重要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孩子的认知发展会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情感和社会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认知发展。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环境,支持孩子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之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传感期到操作期、形成期和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恰当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
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建立情感关系,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开始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社会发展方面,孩子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这些情感和社会技能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一个支持社交和情感发展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和沟通,并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教育者提供合适的语言刺激和支持孩子的语言发展。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知,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价值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8、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9、记忆恢复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0、自我中心语言自我中心语言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1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3、依恋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4、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5、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儿童认知发展:指儿童通过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活动,逐渐构建起对外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的发展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分类、逻辑思维等方面。
2. 儿童社会发展:指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等,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情感和道德认知等社会化过程。
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同伴关系等方面。
3. 儿童语言发展:指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语言使用,逐渐发展出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
包括语音习得、词汇发展、语法理解、交际策略等方面。
4. 儿童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情感体验、表达和调控上的发展过程。
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
儿童情绪的发展对他们的自我发展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5. 儿童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儿童动机和激励:指儿童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驱使力量和对目标的追求。
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儿童的动机和激励对他们的学习、成就和积极心态具有重要影响。
7. 儿童玩耍和游戏:玩耍和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在其中他们可以发展自己的身体和认知能力。
玩耍和游戏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8. 儿童心理问题:指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儿童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干预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的解释,通过研究这些名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解决相应的问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1. 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它关注在认知、感情、集体性等方面的发展或前进、激励人心前行。
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及其跟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光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援助,也为健康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2.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儿童心理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年龄、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剧烈影响。
该强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在特征和才干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异常紧张!因为这个在教育和干预时应针对的实际水平实行适当调整。
3. 敏感期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某种研习或经验的认可才干特别强,容易形成某种才干或特征的时期。
例如说,语言研习的期通常在2至6岁之间,现在儿童对语言的模仿最为突出,错过这一也许会影响其发展或前进、激励人心前行。
4. 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或才干形成的最佳时间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触动的反应最为敏感、捉摸不透。
具备迅速研习和掌握相关技能。
例如说,视觉感知的发展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时期,现在对光线和颜色的敏感度极高。
5.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由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指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具备达到的心理水平跟其独立达成的水平之中的差距、令人震惊!此区域反映了儿童的潜在才干、极富才华!教育者应根据地区实行适当的引导和赞助,以推动其前进、激励人心前行。
6.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令人陶醉夜晚!通过体系、有目的地儿童在平常生活、游戏和研习中的行为,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关于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重要数据。
法的优点在于具备真实反映的自然行为,但也必须注意者的主观剧烈影响。
7.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和改变条件,观察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行动变化、令人惊喜!以揭示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令人陶醉夜晚!该方法可以援研究者了解不同变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常用于认知、感情和集体性等行业的研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1、概念: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4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3)中国近代:20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智力测验法》1932《测验》杂志。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学前儿童相关的心理发展、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学前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精神分析(Psychodynamic approach):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儿童发展的冲突和潜意识的作用。
该方法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到无意识欲望、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社会认知理论关注儿童从社会环境中学习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创立,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得经验,同时也受到社会奖惩的影响。
3. 感知(Perception):感知是指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感官器官的活动和儿童对外界刺激的解释和组织。
4.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认知发展是指儿童思维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该过程涉及感知、思考、记忆、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发展与变化。
5. 自主性(Autonomy):自主性是指儿童逐渐独立、独自完成任务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它涉及到儿童的自我控制、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发展。
6. 情绪调节(Emotional regulation):情绪调节是指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知、控制和应对的能力。
它包括识别和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能力。
7. 社会情绪化(Social referencing):社会情绪化是指儿童在不确定或陌生情境中通过观察和参照他人情绪来判断、解读和应对情绪的过程。
8. 同理心(Empathy):同理心是指儿童能够理解和共情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能力。
它包括情感共鸣、角色扮演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9. 游戏(Play):游戏是儿童在自由、愉悦和富有想象力的环境中进行的活动。
游戏有助于儿童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并促进他们的社交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冲突解决(Conflict resolution):冲突解决是指儿童解决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能力。
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6、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7、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
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8、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9、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
本的活动形式。
10、~
11、。
1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涉及
儿童认知、情感、社会与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1.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智力、思维和知觉的发展过程。
包括儿童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语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2. 社交和情感发展:研究儿童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发展。
包括儿童如何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3. 性别角色认同:研究儿童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4. 玩耍和想象力:研究儿童玩耍、创造和想象力的发展。
这对于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5. 自我概念:研究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身体形象、能力和性格等方面。
6. 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将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7.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学前教育的质量等。
8. 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如焦虑、抑郁、行为问题等,并探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这些概念帮助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理解和指导学前儿童的发展,为儿童的教育和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儿童成长。
礼仪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儿童如何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交能力。
儿童学会礼仪,有助于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出彬彬有礼的性格。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培养儿童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我意识对儿童的自尊心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分享和合作。
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对礼仪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关心和教育学前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6、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7、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
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8、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9、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
本的活动形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