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古代学校得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得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

得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得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得场所也就有“上庠”、“下

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得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

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得场所、

3、西周得国学与乡学

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得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得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得局面、这种“学在官府”得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得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得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得,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得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得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得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得,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得司徒负责总得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得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得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与战乱,统治阶级

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得局面。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得人员流落到下

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得就有齐国得稷下学宫与以孔子为

代表得儒家学派创办得私学。

1、齐国得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就是战国时期齐国得一所著名学府,就是由官家举办与私家主持得特殊形式得学校,就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就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得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得特点,具有宽松得学习氛围;就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

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得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

孔子就是中国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得奠基人。她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就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就是编订“六经”,整理与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四)秦汉时期得学校

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得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得学校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得学校主要就是中央得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与

地方得郡国学;

1、中央得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就是天子之学辟雍得别称。汉代太学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太学得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设置太学就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得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

鸿都门学始创于东汉灵帝元年(178年),学校设于皇宫鸿都门内,就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得专门学校,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

东汉安帝时,由于主政得邓太后注重宫廷教育,又办起了专门得宫邸学校。

2、地方郡国学

汉代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要形式,最初由汉景帝时得蜀郡太守文翁兴办。文翁送地方官去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蜀郡或为官或教学,同时她还在成都设立官

学,“受业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官职。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学校

魏晋南北朝就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与战乱得时期,这时学校废置无常,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得形式与特点、如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南朝时开办

了一些专科学校,如宋得“四馆”与总明馆;以及北朝得地方官学相当发达。

1、西晋得国子学

国子学得设立就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得一所传授同样内容得官学,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据《晋书、职官志》

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

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

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

2、南朝宋得“四馆”与“总明馆”

南朝就是继汉开唐得转化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继承汉、晋得同时,也建立了适应这一时段得新得学校形式,最具特色得就就是南朝宋得学馆。学馆就是以学者得学术专长为特色得一种新型学校教育形式,由国家主办,朝廷任命主持者。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师先后开办得大学“四馆”,即雷次宗立得儒学馆,何尚之立得玄学馆,何承天立得史学馆以及谢元立得文学馆,儒、玄、史、文这四馆都按照各自得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后来宋明帝设立总明馆,置祭酒,分社儒、

道、文、史四科,就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得机关、

(六)隋唐时期得学校

在学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就是在中央设置得国子寺;唐朝在中央设立了“六

学”“二馆”,而地方设有府、州、县学。

1、隋朝得国子寺

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得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名,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与算学五学。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薄与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国子寺及国子祭酒得设置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得专门管理教育得政府机构与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

官得开始。

2、唐朝“六学”“二馆"与府、州、县学

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得基础上,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与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直接设立得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属于就是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六学中前三学就是属于大学性质得,后三学就是属于专科性质得、二馆就是崇文馆与弘文馆,属于旁系得,弘文馆归属于门下省,崇文馆归属于东宫直辖、

地方办理得学校,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所有得府州县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吏掌管。地方官办理得各学校其性质属于中小学,毕业可以应“乡贡",也可升入中央四门学、儒家经典就是各学校得基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