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3.2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是指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这样产状的岩层。
●层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小的间断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
●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原始倾斜: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原始倾斜一般在古隆起的周围或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发育。
●穿时现象: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成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作穿时现象。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discomformity):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Angular uncomformity):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由于水侵作用,在海(湖)盆地的边缘地带,使越来越新的地层直接覆于剥蚀面之上而形成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非整合(nonconformity,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形成的不整合关系。
代表较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古潜山:古潜山与潜山的涵义是相同的,是指由古老的岩石组成的、被后期的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山。
即较老地层组成的地形突起(基岩突起)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下降埋藏,上覆有较年轻地层沉积。
第一章绪论1.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3.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第二章4.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5.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
6.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7.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8.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
9.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10.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
11.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称真倾角。
12.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3.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或在与岩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
14.“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15.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出露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16.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17.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
构造地质学绪论:1、什么是构造地质学?答:构造地质学是研究主要由内动力(构造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分布与组合规律、形成条件、形成机制、构造运动方式,探讨构造形成的动力特征及其来源,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科学。
2、什么是地质构造?答:构造运动产生的岩石和岩层中的变形、变位的几何形貌形迹叫地质构造。
3、什么叫构造运动?答:地球动力引起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构造运动,有时又称为地壳运动。
4.构造运动类型?答:(1)按照运动方向:①水平运动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2)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①古构造运动: 发生在第三纪之前的构造运动②新构造运动:发生在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③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答:1、野外观察、地质填图2、物探、钻探3、遥感、航片、卫片4、数理统计5、力学分析6、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泥料模拟、光弹模拟)数值模拟 )7、构造历史分析8、多学科综合分析6、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理论意义 (1) 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2) 探讨地壳运动的动力方向和来源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 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水文地质问题、地震问题、矿产资源的分布、环境问题等。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产状:1、岩层产状有哪些?及其相对应的概念?答: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运动,形成了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直立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形成了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的岩层。
倒转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使岩层的顶、底面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岩层面也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
知识归纳整理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个点的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有这样产状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
3.整合接触(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间为延续沉积,其间无明显的沉积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
4.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
5.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也叫假整合(Disconformity),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
6.角度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相同。
7.超覆:当水侵阶段,新地层一次超越下面较老地层的覆盖范围,而直接覆盖在盆地周缘或隆起区的剥蚀面上。
8.底部超覆:指在层序底界面上的超覆,其中向着原始倾斜面向上的超覆叫上超;顺原始水平面或原始倾斜面向下的超覆叫下超。
9.顶部超覆:指在层序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原来倾斜的地层向着层序顶面忽然消失。
10.潜山(Buried hill):也称古潜山,是指被新地层覆盖埋藏的基岩古地貌隆起。
11.批覆构造:剥蚀面以上由于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在较新地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
12.断块潜山:风化面以下的基岩受后期断裂活动的作用,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潜山。
13.褶皱潜山:由较老的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被新地层埋藏的潜山。
14.褶皱(Folds):层状岩石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延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15.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的褶皱构造。
16.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的褶皱构造。
(若底层的新老关系不清,则分别称背形(Antiform)和向形(Synform)。
一、名词解释:1、视倾角: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apparent angle)(β)或假倾角2、真倾角:倾斜面上的倾斜线与其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的夹角为倾角(真倾角)。
它是所测量的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
3、侧伏向与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向,即侧伏向。
线理包含在某一斜面内时,此线与其所在面走向线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此线在该面上的侧伏角(pitch)。
4、倾伏向与倾伏角:指向(trend),又称倾伏向(plunge)即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此倾斜线向下一端的方向。
在包含线理面的铅直面上测的该斜线与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plunge angle) 。
5、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附加内力(简称内力)内力均匀时,记作:σ(应力)=内力/ 面积=P/A。
6、差异应力:当σ1= σ2 = σ3时,称为均压状态。
而σ1-σ3 = ∆σ,称为差异应力。
(最大正应力(σ1);中间正应力(σ2)和最小正应力(σ3))。
7、应力轨迹:依次沿相邻的各点的主应力或剪应力方向连接得到的轨迹线称为应力轨迹线。
8、线应变:描述物体内线段长度的变化量,叫线应变。
9、剪应变:描述物体内两个互相垂直的直线的夹角改变量,为剪应变。
10、剪裂角:最大主应力σ1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11、均匀应变:指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12、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称——非均匀变形13、应变椭球体:设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单位的圆球体,其变形后形成椭球体,以它的形状和方向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该椭球体称有限应变椭球。
14、旋转变形:变形前后物质线方位的改变15、非旋转变形:代表应变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不发生方位的改变。
16、共轴递进变形:递进变形的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应变轴方位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应变轴的方位始终保持一致。
作为主应变轴质线也始终如一,不发生转换。
名词解释视倾角 :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真倾角 :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
侧伏向与侧伏角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倾伏向与倾伏角 :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应力 :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差异应力 :σ1、σ3的差值应力轨迹 :各个应力状态的连线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线应变 :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的变化,常用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来表示。
剪应变 :变形的结果引起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的变化叫做剪应变。
剪裂角 :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共轭剪裂角 :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均匀应变 :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应变 :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应变椭球体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形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便是应变椭球体。
旋转变形 :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发生改变的变形叫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 :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未发生改变的变形叫非旋转变形。
共轴递进变形 :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叫做共轴递进变形。
非共轴递进变形 :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不一致,叫做非共轴递进变形。
增量应变 :变形期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名词解释: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
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有地层缺失,产状一致。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
潜山:埋藏在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貌高地,包括披覆构造和潜山核两部分披覆构造:指剥蚀面以上因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较新底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应力状态:物体受力时,其内部通过某点的截面上应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将有规律分布,物体所受的这种力学状态称为应力状态。
应变椭球体: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的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岩石的强度: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褶皱要素: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形态的几何要素闭合度:背斜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
在构造等高线图上,则是最高等高线与最低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闭合面积:背斜已被闭合部分所占的面积,也就是闭合构造内最低一条完全闭合的构造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指的是平面面积。
闭合背斜:如果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成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
闭合背斜的要素:①闭合度:是指背斜的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也称闭合差。
②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生长背斜:在普遍沉降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隆起形成的背斜。
底辟构造:地下高塑性的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力或重力差异作用下向上拱起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构造。
滚动背斜:是在生长断层活动时由于两盘之间的差异压实作用和下降盘沉积层的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弯曲现象。
名词解释1 构造层次:指因向地下深处温压升高引起的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变化所导致的地壳-岩石圈的分层性。
2 构造观: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3 构造组合:就是去识别具有内部组合秩序的许多密切联系的构造要素的集合体—构造组合或构造系。
4 构造样式:一套相关的构造的总特征。
5 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6 构造置换:指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7 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即为构造继承。
8 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及构造序列。
9 平衡剖面:指可以把剖面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则全部复原的剖面,是全面准确表现构造的剖面。
10 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两段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脚倾斜线,倾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集倾向。
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教的夹角。
11 应力椭圆:在而为应力状态下,通过一点的盈利矢量之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的椭圆成为应力椭圆。
12 应力椭球:在三维应力状态下,通过一点的盈利矢量之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之椭球成为应力椭球。
13 应力莫尔圆:14 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盈利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15 应力集中:16 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成为均匀变形。
17 非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成为非均匀变形。
18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称为一个椭球,一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便成为应变椭球体。
19 纯剪应变:非旋转变形中不发生体积变化且中间应变轴的应变为零的变形。
1.结构应力场:把在地壳必定范围内某一刹时各点的应力散布状态称为结构应力场。
2.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
tan β = tan α ?cos ω真倾角老是大于或等于视倾角。
3.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压应力轴之间的夹角。
4.侧伏向与侧伏角:侧伏角:当线状结构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线状结构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5.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必定方向切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结构,发育在激烈变形的岩石中。
6.劈理域:往常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剩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叉状的薄条带或薄膜,故称薄膜域。
高应变域,由变余矿物定向摆列构成。
此中原岩的组构被激烈改造,矿物和矿物会合体的形态或晶格拥有显然的精选方向。
7.透入性结构:平均连续洋溢于地质体中的结构现象,发生平均变形(相对),反应了地质体整体发生并经历了变形、变质。
8.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拥有显然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识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即褶劈理(滑劈理)和破劈理(间隔劈理)。
9.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矿物会合体等平行定向摆列显示的线理结构。
主假如岩石组分变形时发生塑性拉长而形成的,其拉长方向与最大应变轴—— X 轴方向一致,所以,是一种A 线理。
10.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矿物等顺其长轴的定向摆列而成的线理。
是岩石在变形-变质作用中矿物在引张方向重结晶生长的结果。
因此矿物及纤维生长的方向常常指示岩石重结晶或塑性流动的拉伸方向,一般平行于最大应变轴。
也是一种 A线理。
11.窗棂结构:是激烈褶皱岩层中发育的一种大型线理结构,由强硬层所构成的形似一系列半圆柱形或波状起伏的浑圆状棂柱。
棂柱有时被磨光,并蒙上一层云母等矿物薄膜。
多沿强弱岩层相邻的硬岩层一侧的界面上发育,由强硬岩层的卷曲形成一系列宽而圆的背形和尖而窄的向形构成;脆弱层老是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强硬层,强硬层呈圆拱状背形突出于脆弱层,进而铸成一系列圆柱状的肿缩式窗棂结构。
名词解释:1.(真)倾角: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在垂直倾斜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2.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
3.倾伏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士延伸方向。
用方位角或者象限角表示。
4.倾伏角: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的锐角。
5.侧伏向,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即侧伏向,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6.应力:材料发生变形时,内部产生了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抵抗外力,把分布内力在一点的集度称为应力。
7.差异应力: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
8.应力轨迹:物体内相邻各点间主应力方向的连线,反应物体各点主应力方向的连续变化。
9.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点沿质线方向的相对位移称为线应变。
10.剪应变: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为剪应变。
11.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与剪裂面之间的夹角。
12.共轭剪裂角:岩石发生剪切碎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在内的共轭剪裂面之间的夹角。
13.均匀应变:在连续介质中,如果变形前任一取向直线上的质点变形后任然在一条直线上,则这样的形变称为均匀形变。
14.非均匀形变:与均匀形变相反,直线经变形后不是直线,而成了曲线或者折线,平行线经变形后也变成不再保持平行。
15.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形变后为一椭球,以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力状态。
16.无旋变形:代表应力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后不发生方位的变化。
17.有旋应变:代表应力主轴方向的位物质线在变形前后发生了方位的变化,即旋转了一个角度。
18.有限应变:物质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试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又叫总应变。
19.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质从初始状态的过程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渐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1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 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3 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
4 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5 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
6 岩层真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 单剪和纯剪应变: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
8 主应力: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该应力即为主应力。
9 应力椭球体: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和σ3 为半径作出的一个椭球体。
10 构造应力埸:指地壳内一定范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11 应力轨迹:定性表示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迹线。
12 变形:物体受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
13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14 应变椭球体:设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即为应变椭球体。
15 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
16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且二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
17 拐点和转折端:拐点:上凸与下凹部分的分界点。
转折端: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18 背形和向形:岩层新老不清,或变形面非层面,则向上弯曲的褶皱面称背形,向下弯曲的称向形。
19 枢纽和轴面: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联成的面。
20 倾伏角和侧伏角:倾: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角。
侧: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构造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21 构造盆地和穹窿:褶皱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即构造盆地。
1.构造应力场:把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各点的应力分布状态称为构造应力场。
2.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
tan β = tanα•cos ω真倾角总是大于或等于视倾角。
3.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压应力轴之间的夹角。
4.侧伏向与侧伏角: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5.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发育在强烈变形的岩石中。
6.劈理域:通常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故称薄膜域。
高应变域,由变余矿物定向排列构成。
其中原岩的组构被强烈改造,矿物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或晶格具有明显的优选方位。
7.透入性构造:均匀连续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现象,发生均匀变形(相对),反映了地质体整体发生并经历了变形、变质。
8.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即褶劈理(滑劈理)和破劈理(间隔劈理)。
9.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矿物集合体等平行定向排列显示的线理构造。
主要是岩石组分变形时发生塑性拉长而形成的,其拉长方向与最大应变轴——X轴方向一致,因此,是一种A线理。
10.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矿物等顺其长轴的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理。
是岩石在变形-变质作用中矿物在引张方向重结晶生长的结果。
因而矿物及纤维生长的方向往往指示岩石重结晶或塑性流动的拉伸方向,一般平行于最大应变轴。
也是一种A线理。
11.窗棂构造:是强烈褶皱岩层中发育的一种大型线理构造,由强硬层所组成的形似一系列半圆柱形或波状起伏的浑圆状棂柱。
棂柱有时被磨光,并蒙上一层云母等矿物薄膜。
多沿强弱岩层相邻的硬岩层一侧的界面上发育,由强硬岩层的卷曲形成一系列宽而圆的背形和尖而窄的向形构成;软弱层总是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强硬层,强硬层呈圆拱状背形突出于软弱层,从而铸成一系列圆柱状的肿缩式窗棂构造。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3.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4.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5.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6.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7.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8.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9.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10.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11.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称真倾角.12.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13.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或在与岩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14.“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15..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出露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16..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17.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18.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19.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20.应力-单位面积上附加内力称应力.21.主应力-剪应力为零的面上作用的正应力为主应力.22.应力状态-经受力物体内任意点各个截面上的应力总和称应力状态.23.应力场-任一物体或岩体中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应力场.24.构造应力场-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25.应力椭球体-当主应力σ1>σ2>σ3,且符号相同时,就可根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为半径作出一个椭球体,该椭球体代表该点的全应力状态, 称应力椭球体.26.应变椭球体-设想物体和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为椭球体,该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27.变形-当物体受力后,其内部各点之间相互位置的改变称变形.它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或者同时发生改变.28.均匀变形-指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29.非均均变形-指岩石各点部分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不同的变形.30.应变-物体变形程度的量度.31.线应变-指物体内某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32.剪应变-90°内角度的变化量.33.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与任一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34.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35.单剪应变-是一种特殊的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它是由物体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而成.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质点线方位,在变形前后是不相同的,故又称旋转变形.36.纯剪应变-是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沿应变主方向的质点线没有发生旋转,故又称无旋转变形.37.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38.蠕变-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39.松弛-指当应变保持不变时,随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40.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较新.4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较老.42.背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则将向上弯曲的叫背形.43.向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则将向下弯曲的叫向形.44.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称枢纽.45.轴面-又称枢纽面,指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46.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和矿物形成、地壳变动以及与地球表层现象相联系的科学。
地质学涉及广泛的概念、术语和名词,以下是其中一些地质学名词的解释:1. 地质:地质是指地球的构造、成分、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2.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变动的学科。
3.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类型、组成、形成和变质作用的学科。
4.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组成、性质和分布等方面的学科。
5. 古地理学:古地理学是研究古代地理环境和地貌演变的学科。
6.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的各个地层、地层序列和地质历史的学科。
7.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8.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地震波传播和地震监测的学科。
9. 碎屑岩:碎屑岩是由碎屑颗粒通过风、水等运动沉积形成的岩石。
10.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中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
11. 岩浆:岩浆是地下熔融的岩石物质。
12.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的岩石。
13.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不同部分。
14.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包括推覆、挤压、拉伸等形式。
15. 拗陷:拗陷是地壳在区域性受力作用下,发生下陷的构造形式。
16. 断层:断层是地壳中岩层发生断裂并相对移动的地质构造。
17.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用来衡量地质历史时间的一系列标准和单位。
18. 土壤: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的地球表层的物质。
19.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和相对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
20. 横波:横波是地震波的一种类型,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以上仅是地质学中的一小部分名词解释,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广阔,涉及的名词较为复杂,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位移后获得一定的位能,外力解除后,可发生弹性变形回复或弹性回跳。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发生滑移得到新的平衡,外力解除后,岩石不能恢复其原来的状态。
滑移有粒间滑移和粒内滑移,粒内滑移分平移滑移和双晶滑移。
断裂变形: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破裂面,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这种变形称断裂变形。
强度: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
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约为30:1:3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
单剪、纯剪、共轴递进变形、非共轴递进变形第四章褶皱褶皱: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圆柱状褶皱:把具有由一条轴线平行自身移动而形成弯曲面的这种几何形状的褶皱称为圆柱状褶皱。
二、褶皱形态的描述(一)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1、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的地层倒转;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倒转;翻转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2、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
不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褶皱包络面不垂直。
3、根据翼间角大小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开阔褶皱:翼间角小于120°,大于70°;闭合褶皱:翼间角小于70°,大于30°;紧闭褶皱:翼间角小于30°;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两翼近平行。
4、根据褶皱面弯曲形态圆弧褶皱褶皱面呈圆弧形弯曲;尖棱褶皱两翼平直相交,转折端呈尖角状,且两翼等长;箱状褶皱两翼陡而转折端平直,褶皱呈箱状,常常具有一对共轭轴面;扇状褶皱两翼岩层均倒转,褶皱面呈扇状弯曲;挠曲缓倾斜岩层中的一段突然变陡,形成台阶状弯曲。
5、根据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的相互关系协调褶皱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保持一致或作有规律的渐变过渡关系,不协调褶皱褶皱的各层弯曲形态明显不同。
(二)褶皱在平面上出露形态线状褶皱其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10:1,是一种狭长形褶皱。
短轴褶皱其长度与宽度之比介于3:1~10:1之间的褶皱。
穹窿构造其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
构造盆地其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
平行褶皱:构成褶皱的各岩层成平行弯曲。
相似褶皱: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即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同沉积褶皱:在岩层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
底辟构造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者在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一)穹窿和构造盆地穹窿:是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是岩层从四周向中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二)雁行褶皱雁行褶皱又称斜列式褶皱,为一系列呈平行斜列(雁行状)的短轴背斜或向斜。
(三)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窄而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延伸。
而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组成,但其中背斜和向斜形态正好与隔档式褶皱相反,其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呈线状排列,而两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成箱状。
(四)复背斜和复向斜复背斜和复向斜是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斜。
典型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和次级褶皱轴面常向该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核部收敛。
第五章节理一、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一)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划分1、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的节理;2、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直交的节理;3、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的节理;4、顺层节理节理面与所在岩层的层面大致平行的节理。
(二)根据节理与褶皱轴关系划分1、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的节理;2、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的节理;3、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的节理。
二、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一)剪节理1、产状较稳定2、平直光滑3、穿切砾石和砂粒等4、组成共轭X型节理系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6、折尾、菱形结环和分叉(二)张节理1、产状不甚稳定2、粗糙不平,无擦痕3、常常绕过砾石和粗砂粒4、张节理多开口5、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6、尾端变化或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环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等。
雁列节理和雁列脉:雁列节理是一组呈雁行式斜列的节理。
缝合线构造:是可溶性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压溶作用的结果。
节理组:是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构成。
第六章断层断层面:将岩块或岩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层并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裂)带:断层一般不是一个单一的面,而是由一系列破裂面或次级断层组成的带。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
断层面和断盘有时合称之为断层要素。
滑距: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分总滑距、走向滑距、倾斜滑距。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一般在垂直于被错断层走向的剖面上测得。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断层分类一、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一)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层面基本一致。
(二)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分1、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或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2、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或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基本直交。
3、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或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斜交。
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断层断层效应:主要是指倾向断层和横断层引起的标志层的视错动。
一、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倾向断层顺断层面倾向滑动时,平面上表现为平移断层的假象。
二、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倾向断层顺断层面走向滑动时,剖面上表现为正、逆断层的假象。
三四、横断层错断褶皱引起的效应平面上的表现:两盘中褶皱核部宽度的变化;褶皱轴迹的错移。
1、走向滑动,两盘的褶皱核部宽度相等,核部错开;2、倾斜滑动,两盘褶皱核部宽度不等,上升盘背斜核部变宽,向斜核部变窄;3、斜向滑动,核部宽度变化,核部错开。
断层岩:断层带中或断层两盘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改造形成的,是具有特征性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
分碎裂岩系列和糜棱岩系列。
(一)碎裂岩系列1.断层角砾岩2.碎粒岩3.碎粉岩(二)糜棱岩系列:特点是颗粒细小,具有固态流动造成的条带状定向构造。
同沉积断层(生长断层):沉积作用和断裂作用同时发生的断层。
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
同沉积断层主要特点:一般为走向正断层;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常在上盘发育逆牵引构造。
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带。
脆性断层的特点是断层面明显,两盘相对滑动集中于个别断裂面,位移显著。
韧性断层的特点是在剪切带分别沿无数微细滑动面微小滑移,从而使韧性断层两侧岩块错位。
所以韧性断层好像断而未破,错而似连。
区域性大断裂:发展上的长期性和继承性,空间延伸极长,切割深度很大并与岩石建造有一定联系。
研究方法:区域地质综合分析。
包括区域构造特征方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方面,地球物理方面,地貌及新构造运动方面。
顺层圈滑动的拆离已成为重要的断裂型式。
裂谷裂谷是区域性大型地堑系。
大洋发展的六个阶段(威尔逊旋回):1.胚胎期大陆裂谷发育阶段,如东非裂谷;2.幼年期陆间裂谷发育阶段,如红海;3.成年期以大西洋为代表;4.衰退期以太平洋为代表;5.终了期以地中海为代表;6.遗迹以喜马拉雅为代表。
三.逆冲推覆构造:推移距离很远的巨型逆冲构造或推覆体。
四.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巨大的平移断裂带。
转换断层:指运动方向和性质沿断裂方向发生转换的一种断裂。
第七章劈理及线理劈理: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