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G101钢筋平法 计算规则汇总表

11G101钢筋平法 计算规则汇总表

11G101钢筋平法  计算规则汇总表
11G101钢筋平法  计算规则汇总表

梁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柱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墙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板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楼梯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楼梯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基础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钢筋计算公式(11G101-1整理修改的版)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 第一章梁 第一节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11G101-1第28页)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11G101-1第28页)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宽度减去保护层厚度算的是到主筋的外包尺寸,而拉筋是挂在主筋上的,所以要加上拉筋的直径,才是拉筋的实际长度。此为11G101之前的算法,实

际在11G101-1第54页规定钢筋保护层是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之后,钢筋的保护层从箍筋的外皮算起,所以不再需要+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11G101-1第87页规定)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宽度减去保护层厚度算的是到主筋的外包尺寸,而箍筋是挂在主筋上的,所以要加上箍筋的直径,才是箍筋的实际长度。此为11G101之前的算法,实际在11G101-1第54页规定钢筋保护层是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之后,钢筋的保护层从箍筋的外皮算起,所以不再需要+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7、吊筋(11G101-1第87页) 吊筋长度=2*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斜段长度计算时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 。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 类似首跨钢筋计算 四、悬臂跨钢筋计算(11G101-1第89页) 第二节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钢筋平法解释1

问: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众多内容的原位标注,这里面有哪些道理?在梁的悬挑端上要进行哪些原位标注? 答:框架梁的“悬挑端”与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说它是特殊的“跨”,因为“悬挑端”的力学特征和工程做法与框架梁内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保证在“悬挑端”有足够信息的原位标注。在使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时,也要在“悬挑端”做好原位标注。 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下: 1、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因为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原位标注在“上部跨中”是应该的。 2、在悬挑端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下部钢筋为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受拉钢筋)。换句话说,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不伸到悬挑端内,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侧然后拐15d的直钩。 3、在悬挑端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因为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采用φ8@100/200(2) 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一般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采用φ8@200(2) 这种格式。 4、在悬挑端进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一般为“变截面”构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为700,而梁端截面高度为500,设梁宽300,则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300*700/500。在软件操作中,则把它标注在原位标注的“截面尺寸”一栏中。 问:陈教授,我有个问题 多肢箍时,外箍是包住梁主筋,内箍包住几跟钢筋呢?比如梁主筋为5根,我的内箍应该怎么箍法? 谢谢回答~ 答:我的观点是: 1、梁的主筋(不论是上部纵筋还是下部纵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具体说是应该在外箍宽度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2、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内箍的每个垂直肢(不论是双肢箍还是单肢箍的垂直肢),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分布。 3、根据上述原则,当“梁主筋为5根”时,梁内箍应该箍住第2、4两根梁主筋。 再问:谢谢您,还想问的是,如果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六根 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答: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问题: 6、最近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梁的5根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分别上下对齐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周第九周时,老师布置下来了课程设计的任务,也是检验我们专业知识学好与否的一次机会。 在刚接触到课程设计时,一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看到老师发下来的图纸也不知道该从哪一根钢筋开始计算,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没办法,为了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我仔细翻阅书本,查找资料,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在完成这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之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还有很多没有理解透彻的,依旧有很多知识需要巩固和加强。每当在课程设计作业的完成中遇到瓶颈时,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翻阅专业书,会不自觉地开始把每一节专业课程的知识一个个联系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进度很慢,但是随着对钢筋的认识越来越深,对计算公式的越来越熟悉,我的速度渐渐的加快了很多。 在课程设计中,我总结了一下课本中的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 一、箍筋表示方法: 二、⑴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10 ,加密区间距100, 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8@200(2) 表示箍筋为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算量手册(适合初学者)解析

钢筋平法手册 构造规定 (一)混凝土保护层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2.1的规定。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表9.2.1 第9.2.2条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规 定减少5mm,但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 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本规范表9.2.1中一类环境 数值取用。

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 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 值取用。 第9.2.3条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 9.2.1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 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第9.2.4条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 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现应采取有效的 保护措施。 第9.2.5条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二)钢筋的锚固 (三)钢筋的连接 钢筋的连接可分为两类: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机械连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钢筋平法手册(全本)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 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 一、“平法”基本原理 “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 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 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 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如(图1) (图1) 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

注:表中直径d=8.2mm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仅适用于有纵肋的热处理钢筋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GB50010-2002

注: 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2、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总结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 度>800mm 夹角=60° ≤800mm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手算钢筋规则

钢 筋 手 算 基 本 规 则 一、柱的锚固 (一)、边角柱到顶锚固长度算法 1、计算规则(依据11G101-1——P59) )(5.1c h l b abE -->柱边长,选择B 节点; (1)、判断水平段长度: 柱边长>)(5.1c h l b abE --,选择C 节点; )(5.1c h l b abE -- (2)、当选择C 节点是判断长度取值: 比较取大值 15d )(5.1c h l b abE -- 所以,C 节点锚固总长度取值:max +(c h c -) 15d 注:①、b h 为梁的高度; ②、C 为保护层厚度。 2、附图: (1)当柱子的钢筋锚入梁的长度abE l 5.1超过柱内侧边缘时,锚固长度abE l 5.1

l5.1未超过柱内侧边缘时,锚固长度按照上述②公式判断。(2)当柱子的钢筋锚入梁的长度 abE (二)、中柱到顶的锚固 1、计算规则/附图(依据11G101-1——P60)

(三)、基础部位柱的嵌固(“嵌固部位”很重要,一旦破坏影响整个楼的安全) 1、柱遇独立基础(依据11G101-1——P57) 2、柱遇地下室(依据11G101-1——P58) 注:图中c h 为柱截面长边尺寸,n H 为所在楼层的柱净高及层高减梁高。 3、柱遇基础连系梁(依据11G101-3——P92)

4、柱加密区(非连接区)(依据12G901-1——P2-8) (1)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50)/间距+1(分界箍筋是加密区的) 5、其他 (1)、判别边角柱的两个条件:①、柱到顶;②、画完梁。 (2)、保护层厚度是柱外到钢筋外皮的距离。 (3)、钢筋弯180°和135°成为弯钩,弯90°成为弯折 135°弯钩:净长{1.9d+max(10d,75)}×2(4)、有弯钩钢筋计算公式: 180°弯钩:净长+{6.25d+max(10d,75)}×2 (5)、重量=比重(kg.m)×长度×根数 注:①、一般一段钢筋上会有两个弯钩,所以弯钩段长度乘以2。 ②、一般光圆钢筋需设180°弯钩

各种结构钢筋计算总结

适合各种结构的钢筋计算方法总结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夹角=45°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平法钢筋识图算量课程设计心得 通过一个学期对平法钢筋与识图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周第九周时,老师布置下来了课程设计的任务,也是检验我们专业知识学好与否的一次机会。 在刚接触到课程设计时,一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看到老师发下来的图纸也不知道该从哪一根钢筋开始计算,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没办法,为了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我仔细翻阅书本,查找资料,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在完成这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之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还有很多没有理解透彻的,依旧有很多知识需要巩固和加强。每当在课程设计作业的完成中遇到瓶颈时,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翻阅专业书,会不自觉地开始把每一节专业课程的知识一个个联系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进度很慢,但是随着对钢筋的认识越来越深,对计算公式的越来越熟悉,我的速度渐渐的加快了很多。 在课程设计中,我总结了一下课本中的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 一、箍筋表示方法: 二、⑴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 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

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5d }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一)

第三章剪力墙钢筋计算 在计算剪力墙钢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图18) 1、剪力墙需要计算哪些钢筋? 剪力墙主要有墙身、墙柱、墙梁、洞口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墙身钢筋包括水平筋、垂直筋、拉筋和洞口加强筋;墙柱包括暗柱和端柱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墙梁包括暗梁和连梁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 2、计算剪力墙墙身钢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基础型式、中间层和顶层构造;墙柱、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图18) 一、墙身竖向筋计算

(图19)(图20) (图21)(图22)

(图26) 二、墙身水平筋计算 (图27) 三、墙身拉筋计算

(图28) (图29) (图30) 四、暗柱钢筋计算 剪力墙墙柱包括约束边缘暗柱YAZ 、约束边缘端柱YDZ 、约束边缘翼墙柱YYZ 、约束边缘转角柱YJZ 、构造边缘暗柱GAZ 、构造边缘端柱GDZ 、构造边缘翼墙柱GYZ 、构造边缘转角柱GJZ (GB50010-2002P195、196、03G101-1P18、49、50)、非边缘暗柱AZ 和扶壁柱FBZ 共十类,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只需要考虑为端柱和暗柱即可。 1、纵筋计算(03G101-1P12、18、49、50) 由于剪力墙可视为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构成,因此暗柱纵向钢筋构造同墙身竖向筋。(03G101-1P48)。 (图31)

五、端柱钢筋计算 通常情况下端柱、小墙肢(截面高度不大于截面厚度3倍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竖向钢筋与箍筋构造与框架柱相同,其中抗震竖向钢筋构造详见03G101-1P36至P38页,箍筋构造详见P40;非抗震竖向箍筋构造详见03G101-1P42至P44页,箍筋构造详见P45页。(03G101-1P48) 六、剪力墙端为暗柱钢筋计算 (图32)(图33)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表

第一章G101平法钢筋总结表 第一节梁构件钢筋计算总结表 一、抗震楼层框架梁 (一)上部通长筋总结 上部通长筋总结,见表1-1 表1-1 抗震楼层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锚固与连接 情况出处 上部通长钢筋锚固 端支座 直锚Max(0.5hc+5d,laE)03G101-1第54页 弯锚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04页 中间支座变 截面 梁顶有高差且c/h> 1/6 高标高钢筋弯锚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11页 低标高钢筋直锚laE03G101-1第61页梁顶有高差且c/h≥ 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03G101-1第61页梁宽度不同 宽出的不断直通的钢 筋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13页 悬挑梁 跨内外无高差上部通长筋伸至皮层挑端,下弯至梁底后回弯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298页悬挑梁比跨内顶面底,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变通过,不断开03G101-1第66页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底, 且c/hc>1/6 跨内框架梁上部通长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316页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 跨内直锚 Max(la,0.5hc+5d)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高,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进,不断开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高, 且c/hc>1/6 跨内框架梁上部通长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 跨内弯锚 Max(hc-c,0.4laE)+15d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 跨内直锚 Max(la,0.5hc+5d)+5d 上部通长筋连接直径相同跨中1/3范围连接03G101-1第54页直径不同两端与支座钢筋搭接搭接长度L1E=1.6LaE,即接100%接头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 法设计与施工规则》 第286页

新平法图集11G101中钢筋锚固长度计算解读教学教材

新平法图集11G101中钢筋锚固长度计算 解读

新平法图集11G101中钢筋锚固长度计算解读11G101系列图集已全面使用了。已经有很多新设计的建筑在使用此套图集。很多人在询问锚固长度变化的问题,就此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指导。 1、新老规范的受拉钢筋之锚固长度,计算公式的右端项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各个元素。 1)老规范把大量不需要调整的锚固长度和需要进行各种调整的少量锚固长度都叫做“锚固长度”,有点不妥; 2)新规范把大量不需要调整的“锚固长度”和需要进行各种调整的少量“锚固长度”都叫做“基本锚固长度”,也是很闹心的。 3)l长度Length的字头字母, a锚固Anchorage的字头字母, b基本Basic的字头字母, lab——基本锚固长度。 E地震Earthquake的字头字母。 labE——基本抗震锚固长度 4)11G101-1第53页的表格,上表是供人们直接查阅用表,对99.99%的钢筋都可以直接查阅,他们的la就=lab他们的laE就labE;其左下表是上表的编制说明,只是告诉我们,上表中的一、二级抗震是用四级或者非抗震(两者完全一样)的数据乘以1.15得到,并不是说对上表的数据还要再乘以1.15;上表中的三ji级抗震的锚固长度数据是用四级或者非抗震(两者完全一样)的数据乘以1.05得到,并不是说对上表的数据还要再乘以1.05 。 其左下表是上表的编制说明,只是告诉我们,上表中的一、二级抗震是用四级或者非抗震(两者完全一样)的锚固长度数据乘以1.15得到,并不是说对上表的数据还要再乘以1.15;上表中的三ji级抗震的锚固长度数据是用四级或者非抗震(两者完全一样)的数据乘以1.05得到,并不是说对上表的数据还要再乘以1.05 。左下表说明上表数据是怎么来的,是上表的编制说明,不是上表的使用说明,他是告知性说明,不是执行性说明; 右下表是上表的使用说明,说明上表数据遇到某些情况还需要调整,它是上表的使用性说明。它表是上表的使用说明,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乘以什么样系数,这些系数与老规范也完全一致,没有变更,譬如:5)如果你碰到直径大于等于28mm,先查的相应抗震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lab或labE,再乘以1.1; 6)如果你碰到环氧树脂涂膜钢筋,再扩大25%; 7)如果你碰到施工时钢筋有可能被扰动,再乘以1.1。 2、锚固大量存在于梁、柱和板,新规范规定,HRB335MPa钢筋不再用于梁柱,梁柱应采用HRB400MPa钢筋和HRB500MPa钢筋,而HRB400MPa钢筋的强度设计值比HRB335MPa钢筋高出20%,因此大于25mm直径的钢筋的使用

11G101平法图集全面解释讲解

11G101系统平法图集较03G101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 一、适用范围变化: 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二、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等一般构造变化: 11G101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以及锚固长度la、lae的计算方式。较03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 11G101-1中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较03G101有如下变化: 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可以进行组合使用; 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65%伸入梁内;(与原图集一致) 3、A节点,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可以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新增的构造) 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 5、BC节点,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超过的,外侧配筋率>1.2%分批截断,错开20d;没有超过的,弯折部分要>=15d,总 长>1.5labe,同样错开20d; 6、D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与原图集一致) 7、E节点是梁、柱纵向钢筋接头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的情况,与节点A组合使用;外侧柱纵筋到柱顶截断;梁上部钢筋伸入柱1.7labe。 (一)柱变化的点: 1. 柱根(嵌固部位):基础顶面或有地下室时地下室顶板;梁上柱梁顶面,墙上柱墙顶面; 2. 抗震柱\非抗震柱顶层边角柱节点变化; 3. 抗震柱\非抗震柱中柱节点变化; 4. 抗震柱\非抗震柱变截面节点变化; (贰)剪力墙变化的点:

框架柱、剪力墙钢筋计算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 第二章框架柱钢筋计算 一、“平法”柱的标注方法 现行柱钢筋“平法”设计的表达方式有列表注写方式、截面注写方式两种。 二、基础插筋的计算 (图2)(图3) (图4)(图5) 弯钩长度a的取值表: 三、柱根的判断(03G101-1P41、GB50010-2002 P178) 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图6)

(图6) 注: 1、柱根:有地下室时的柱根指的是基础顶面或基础梁顶面和首层楼面位置,无地下室无基础梁时指的是基础顶面,无地下室有基础梁时指的是基础梁顶面; 2、底层柱:有地下室时的底层柱指的是相邻基础层和首层,无地下室无基础梁时指的是从基础顶面至首层顶板,无地下室有基础梁时指的是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 3、底层柱净高:有地下室时的底层柱净高指的是:基础顶面或基础梁顶面至相邻基础层的顶板梁下皮的高度和首层楼面到顶板梁下皮的高度,无地下室无基础梁时的底层柱净高指的是:从基础顶面至首层顶板梁下皮的高度,无地下室有基础梁时的底层柱净高指的是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梁下皮的高度。 四、地下室纵筋计算 五、首层纵筋计算

(图7) 六、中间层纵筋计算 七、顶层纵筋计算 (图8) (图9)

第三章剪力墙钢筋计算 在计算剪力墙钢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图18) 1、剪力墙需要计算哪些钢筋? 剪力墙主要有墙身、墙柱、墙梁、洞口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墙身钢筋包括水平筋、垂直筋、拉筋和洞口加强筋;墙柱包括暗柱和端柱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墙梁包括暗梁和连梁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 2、计算剪力墙墙身钢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基础型式、中间层和顶层构造;墙柱、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图18)一、墙身竖向筋计算 (图19)(图20) (图21)(图22)

梁钢筋平法识图及算量入门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断面宽300,高700。 Y500×250表示梁下加腋,宽500,高250。 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钢筋。

按11G101-1图集钢筋工程量计算

钢筋工程工程量计算 (依据11G101平法图集) 基础部分 A:独立基础 一、独立基础底部钢筋 配筋长度不缩减 (1)X向钢筋长度=X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X向钢筋根数=[Y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75;s/2)]/布筋间距(s)+1 (2)Y向钢筋长度=Y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Y向钢筋根数=[X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75;s/2)]/布筋间距(s)+1 二、独立基础底部钢筋长度缩减10% 当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mm时,除外侧钢筋外,底板配筋长度可取相应方向底板长度的0.9倍。配筋长度缩减10%(均为隔一缩减) 对称独立基础配筋(柱在基础四面的中心) (1)X向外侧钢筋长度=X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X向外侧钢筋根数=2根(一侧各一根) X向其余钢筋长度=X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c(一侧保护层)-(0.1*基础边长) X向其余钢筋根数=[Y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75;s/2)]/布筋间距(s)-1 (2)Y向外侧钢筋长度=Y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Y向外侧钢筋根数=2根(一侧各一根) Y向其余钢筋长度=Y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c(一侧保护层)-(0.1*基础边长) Y向其余钢筋根数=[X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75;s/2)]/布筋间距(s)-1 当非对称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mm,但该基础某侧从柱中心至基础底板边缘的距离<1250mm时,钢筋在该侧不应缩减 非对称独立基础配筋(一端为隔一缩减) (1)X向外侧钢筋长度=X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X向外侧钢筋根数=2根(一侧各一根) X向其余钢筋(两侧均不缩减)长度(与外侧钢筋相同)= X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钢筋平法识图的认识总结

钢筋平法识图的认识总结 本学期了解一些关于平法识图的知识,并发现了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平法图解的了解学习,进一步知晓了建筑构件中一些钢筋的配置以及布置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建筑识图的知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这种所谓"平法"的表达方式,是将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法的制图规则,直接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 完整的结构施工图。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表示方法。学习平法图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进行分析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平法的真正内涵。平法制图适用于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柱、剪力墙、梁等构件的结构施工图。 一、梁平法两种标注: 1.集中标注 (1)梁编号:类型代号、序号、跨数、有无悬挑代号。 (2)梁截面尺寸。当为等截面梁时, 用b×h表示;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为b×h1/h2。 (3)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值。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 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要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 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级 别的标准构造详图。如φ10@100/200(4),表示直径为10mm的Ⅰ级钢筋, 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均为四肢箍。 2、原位标注 (1)梁支座上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上方,且靠近支座。 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 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如:6φ25 4/2:上一排纵筋为4φ25, 下一排纵筋为2φ25。 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 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 注写时将角部纵 筋写在前面。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 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相同 时, 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 另一边省去不注。 (2)梁下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下方,且靠近跨中。 梁的集中标注中分别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贯通的纵筋值时,则不需要在 梁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 上而下分开。如:6φ25 2/4:上一排纵筋为2φ25,下一排纵筋为4φ25。全 部伸入支座;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 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 注

11G101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11G101剪力墙钢筋计算方法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的工程量

第一节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11G101-1第68页)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搭接及锚固长度均为1.2lae)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8Lae (12G101-1 3-6页)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弯折10d和15d两种,注意区分)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算量时多参看图集的示意图)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图集中没有连通的情况,因为考虑实际施工时,为便于施工,尽量断开,不考虑连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端柱截面长度(≥0.6lae)-保护层+15d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最新166159钢筋平法计算手册一secret汇总

166159钢筋平法计算手册一s e c r e t

钢筋平法计算手册 第一章钢筋计算相关知识 一、“平法”基本原理 “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基础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和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板与梁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柱、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自成体系。 二、“平法”应用原理 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 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正是由于“平法”设计的图纸拥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首先结合“平法”的基本原理准确理解数字化、符号化的内 容,才能正确的计算钢筋工程量。 三、钢筋计算原理 我们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其最终原理就是就算钢筋的长度。如(图1) (图1) 四、钢筋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GB50010-2002 称直 径 (mm) 不同根数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mm2) 单根 钢筋 理论 重量 (kg/ m) 1 2 3 4 5 6 7 8 9 6 28.3 5 7 85 113 142 170 19 8 226 255 0.22 2 6.5 33.2 66 100 13 3 166 199 232 265 299 0.26

钢筋平法表示识图入门总结

钢筋平法表示识图入门总结—建工、监理、造价的同学都应该明白平法 标签:钢筋识图入门——建工、监理、造价的同学都应该明白平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