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组课设-微指令的设计实验

计组课设-微指令的设计实验

计组课设-微指令的设计实验
计组课设-微指令的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计算机/物联网 ________ 班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完成时间:2016.1.14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程设计目的

1 ?在实验机上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及对应的微指令(微程序)并验证,从而进一步掌握微程

序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指令系统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

2 ?通过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综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进一步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

3 ?培养综合实践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针对COP2000实验仪,从详细了解该模型机的指令/微指令系统入手,以实现乘法和

除法运算功能为应用目标,在COP2000 的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全新的指令系统并编写

对应的微程序;之后编写实现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进行设计的验证。

三、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环境)

1 .硬件

COP2000实验仪

PC机

2 .软件

COP2000仿真软件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步骤)

1?详细了解并掌握COP 2000模型机的微程序控制器原理,通过综合实验来实现

该模型机指令系统的特点:

从指令字长来看该模型机指令系统包含单字长和双字长两种格式的指令,字长为8位,对于需要访问内存的指令都是双字长的,指令系统中大多数指令是单字长;从指令操作码是

定长和变长来看,这里认为,虽然ADD A, R?和ADD A, @R?都是执行加法操作,

但他们是不同的指令,将指令格式中寻址寄存器的两位也认为是操作码的一部分,这两条指令的操作码不同。因此,指令系统的指令格式是定长操作码的,操作码为6位。

1)双字长的指令格式如下:

举例

2)单字长的指令格式如下:

举例

助记符机器码1 机器码2

ADD A, R? 000100xx

OR A, R? 011000xx

MOV R?, A 100000xx

该模型机微指令系统的特点(包括其微指令格式的说明等):

该模型机微指令系统的微指令格式是水平型微指令,微指令的字长为24位,是机器字长的3倍,每条微指令仅包含微操作控制字段,无顺序控制字段。

操作控制字段的每一位对应一个微操作,采用字段直接译码的方式对系统进行控

SO

1 1 0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表2微指令控制信号的功能

操作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的说明

XRD

夕卜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制。微指令的具体格式如下:

XRD EMRD EMEN EINT MAREN OUTEN RRD CN X2

EMWR PCOE IREN ELP MAROE STEN RWR FEN X1

X0 AEN

WEN S2

S1

COP2000中有7个寄存器可以向数据总线输出数据,但在某一特定时刻只能有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由

COP2000中的运算器由一片EPLD实现?有8种运算,通过S2,S1,S0来选择。运算数据由寄存器A及寄存器W给出,运算结果输出到直通门D。

2.计算机中实现乘法和除法的原理

(1 )无符号乘法

①算法流程图:

开始

W

初始化

结束②硬件原理框图:

药理学实验设计第六组

氯丙嗪的镇吐、降温作用及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一、目的 1.观察氯丙嗪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 2.了解催吐作用的试验方法,观察氯丙嗪的镇吐作用。 3.观察氯丙嗪对小鼠的降温作用及其特点 二、作用机制 1.氯丙嗪的镇静作用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多巴胺 受体。(镇静) 2.氯丙嗪可以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大剂 量的氯丙嗪直接抑制呕吐中枢。(镇吐) 3.氯丙嗪对下丘脑的调节中枢的抑制。(降温) 三、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拘。 药品:0.08%氯丙嗪,生理盐水,0.4%氯丙嗪,0.4%酒石酸锑钾,生理盐水,0.03%氯丙嗪,生理盐水,液体石蜡。 器材:药理生理多用仪及附件激怒盒、万用电表、小动物电子秤、鼠笼、1ml 注射器、5号针头,小铁丝笼、小动物电子秤(或天平)、5ml注射器,口腔温度计、1ml注射器、小铁丝笼。 四、实验步骤 将小鼠编号0——11 (一)电刺激激怒实验 实验装置的连接和调置:将药理生理多用仪后板上的开关拔向“激怒”一边,交流电输出电压的电位调节旋钮逆时针旋转至最小,交流电输出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出”插座,另一端分别夹在附件激怒盒的红、黑柱上,即与刺激盒的导电铜丝板相联。交流输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入”插座,另一端接实验室电源。刺激方式拨到“连续B”,“B时间”置于1s,“A频率”置于4Hz,然后用万用表测其阈电压。 诱发小白鼠激怒反应:取异笼喂养的小白鼠各1只,称重后将2只小白鼠放入附件激怒盒的导电铜丝板上,把盖子盖上后,将电源打开,顺时针调节交流电压输出旋钮,直至引起小白鼠激怒反应,刺激电压一般为30V左右。激怒现象表现为:两鼠对应、前肢离地、对峙、互相撕咬等。若刺激1min以上仍未出现者弃之不用。以上法挑选有激怒反应的合格小白鼠两对,并记录其刺激电压。 给药及观察:取一对小白鼠腹腔注射0.08%氯丙嗪 0.1ml/10g,另一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后20min,先用万用电表调节刺激输出电压至给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Array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一、概述????????????????????????????????????????????????????????????????????????????????2 二、基本原则????????????????????????????????????????????????????????????????????????????2 三、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4 四、主要研究内容????????????????????????????????????????????????????????????????6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8 六、参考文献????????????????????????????????????????????????????????????????8 七、附录????????????????????????????????????????????????????????????????9 八、着者????????????????????????????????????????????????????????????????9 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10

计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1:VERILOG 设计基础 专业班级:14级计算机二班 学号:14048001 姓名:杨娜 学号:14048003 姓名:周蓉 实验地点:理工楼901 实验时间:2016年5月14日

实验十VGA显示控制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VERILOG的基本语法和编程规则 2、掌握通用寄存器等常用基本数字模块的VERILOG描述和基本设计方法 3、理解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的设计原理 4、掌握使用VERILOG设计和验证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的方法 5、掌握移位寄存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任务 1、设计一个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REG8X,实现8位输入的锁存,在时钟的上升沿处得到一个8位的输出和一个8位的反向输出,将结果显示在发光二极管。 模块的端口描述如下: 模块的参考物理结构如下: R7 R6 R i R 0 7 6 i 0 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 模块的使用注意事项

1.数据源D(7..0)一直加在寄存器的数据输入端; 2.周期性的时钟信号Clock一直加在寄存器的时钟输入端 3.使能信号Enable控制寄存器是否接受数据。当Enable = '0'时,寄存器不 接受数据,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当Enable = '1'时,在时钟信号Clock正 跳变时,寄存器接受并保存当时D(7..0)的数据; 4.本寄存器其它方面的功能与上述的寄存器相同。 完成的参考电路图如下:dout=q 2、设计一个有左、右移位功能的8位寄存器REGSHIFT8,并仿真验证。

三、实验内容 1、通过输入数据先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REG8X。 (1)、将清零信号Resetn(sw17)设为0,将输入信号D(sw7~sw0)设为10101010,观察输出信号Q(ledr7~ledr0)和Qb(ledg7~ledg0),观察并记录输出。 (2)、将清零信号Resetn(sw17)设为1,在时钟信号处输入一个上升沿(按下key0),观察并记录输出。 (3)、将输入信号D(sw7~sw0)设为01010101,观察并记录输出。 (4)、在时钟信号处输入一个上升沿(按下key0),观察并记录输出。 (5)、自行完善设计表格,观察并记录测试输出。 实验数据表 2、通过输入数据先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REGSHIFT8。 (1)、测试清零信号Resetn (2)、测试移位功能 (3)、测试寄存功能 (4)、自行设计表格观察并记录测试输出。 实验数据表

杭电计组实验报告10

计组实验十 老师:包健 一、源代码测试模块代码: module Top( inputinclk, inputmem_clk, inputrst, outputreg[7:0] LED, input [3:0] SW ); wireclk; MyButtonmb( .clk_100MHz(mem_clk), .BTN(inclk), .BTN_Out(clk) ); wire [31:0] ALU_F; wire [31:0] M_R_Data; wire ZF; wire OF; wire [31:0]PC; My_I_CPUmy_i_cpu( .clk(clk), .mem_clk(mem_clk), .rst(rst), .ALU_F(ALU_F), .M_R_Data(M_R_Data), .ZFF(ZF), .OF(OF), .PC_out(PC) ); always@(*) begin case(SW) 4'd0:LED=ALU_F[7:0]; 4'd1:LED=ALU_F[15:8]; 4'd2:LED=ALU_F[23:16]; 4'd3:LED=ALU_F[31:24]; 4'd4:LED=M_R_Data[7:0];

4'd5:LED=M_R_Data[15:8]; 4'd6:LED=M_R_Data[23:16]; 4'd7:LED=M_R_Data[31:24]; 4'd8:LED={ZF,6'd0,OF}; 4'd12:LED=PC[7:0]; 4'd13:LED=PC[15:8]; 4'd14:LED=PC[23:16]; 4'd15:LED=PC[31:24]; default:LED=8'b0000_0000; endcase end endmodule 顶层模块代码: moduleMy_I_CPU( inputclk, inputmem_clk, inputrst, output [31:0] ALU_F, output [31:0] M_R_Data, output ZFF, output OF, output [31:0]PC_out ); //wire clk_n = ~clk; wire[31:0] codes; wire [31:0]PC_new; reg [31:0]PC; Inst_Fetch1 inst_fetch( .PC(PC), .rst(rst), .clk(clk), .Inst_codes(codes), .PC_new(PC_new) ); wire[5:0] OP; wire[5:0] func;

药理学实验设计第六组(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氯丙嗪的镇吐、降温作用及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一、目的 1.观察氯丙嗪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 2.了解催吐作用的试验方法,观察氯丙嗪的镇吐作用。 3.观察氯丙嗪对小鼠的降温作用及其特点 二、作用机制 1.氯丙嗪的镇静作用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 路中的多巴胺受体。(镇静) 2.氯丙嗪可以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 D2受体,大剂量的氯丙嗪直接抑制呕吐中枢。(镇吐) 3.氯丙嗪对下丘脑的调节中枢的抑制。(降温) 三、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拘。 药品:0.08%氯丙嗪,生理盐水,0.4%氯丙嗪,0.4%酒石酸锑钾,生理盐水,0.03%氯丙嗪,生理盐水,液体石蜡。 器材:药理生理多用仪及附件激怒盒、万用电表、小动物电子秤、鼠笼、1ml注射器、5号针头,小铁丝笼、小动物电子秤(或天平)、5ml注射器,口腔温度计、1ml注射器、小铁丝笼。 四、实验步骤 将小鼠编号0——11 (一)电刺激激怒实验 实验装置的连接和调置:将药理生理多用仪后板上的开关拔向“激怒”一边,交流电输出电压的电位调节旋钮逆时针旋转至最小,交流电输出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出”插座,另一端分别夹在附件激怒盒的红、黑柱上,即与刺激盒的导电铜丝板相联。

交流输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入”插座,另一端接实验室电源。刺激方式拨到“连续B”,“B时间”置于1s,“A频率”置于4Hz,然后用万用表测其阈电压。 诱发小白鼠激怒反应:取异笼喂养的小白鼠各1只,称重后将2只小白鼠放入附件激怒盒的导电铜丝板上,把盖子盖上后,将电源打开,顺时针调节交流电压输出旋钮,直至引起小白鼠激怒反应,刺激电压一般为30V左右。激怒现象表现为:两鼠对应、前肢离地、对峙、互相撕咬等。若刺激1min以上仍未出现者弃之不用。以上法挑选有激怒反应的合格小白鼠两对,并记录其刺激电压。 给药及观察:取一对小白鼠腹腔注射0.08%氯丙嗪0.1ml/10g,另一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后20min,先用万用电表调节刺激输出电压至给药前引起激怒反应的阈电压,然后断开电源,将该对小白鼠置于导电铜丝板上,再打开电源,刺激1min。观察给药前后反应的差异。 (二)镇吐作用 取小白鼠4只,称重,随机分为两组,并观察动物活动情况及有无呕吐现象。给甲组小白鼠腹腔注射0.4%氯丙嗪0.8mg/10g (0.2ml/10g),1min后灌服0.4%酒石酸锑钾1.2ml/10g (0.3ml/10g)。给药后将小白鼠分别置于小铁笼中,记录给药时间,密切观察小白鼠出现何种反应,比较二组反应有何不同。 (三)降温作用 挑选合格动物:取小白鼠置小铁笼上,用左手拇指盒食指捏住其后头颈部之皮肤,翻转使之腹向上,以左手无名指将鼠尾压再拇指基部,右手拿口腔温度计,将水银柱甩到35oC以下,末

计组-加法器实验报告

半加器、全加器、串行进位加法器以及超前进位加法器 一、实验原理 1.一位半加器 A和B异或产生和Sum,与产生进位C 2.一位全加器 将一位半加器集成封装为halfadder元件,使用两个半加器构成一位的全加器 3.4位串行进位加法器 将一位全加器集成封装为Fulladder元件,使用四个构成串行进位加法器

4.超前进位加法器(4位) ⑴AddBlock 产生并行进位链中的ti(即Cthis)和di(即Cpass),以及本位结果Sum ⑵进位链(Cmaker) 四位一组并行进位链,假设与或非门的级延迟时间为1.5ty,与非门的延迟时间为1ty,在di和ti产生之后,只需2.5ty就可产生所有全部进位

⑶超前进位加法器 将以上二者结合起来即可完成,A和B各位作为各个AddBlock的输入,低一位的进位Ci-1作为本位AddBlock的C-1的输入。各个AddBlock输出的C_this和C_pass作为对应的Cmaker的thisi和passi的输入。

二、实验器材 QuartusII仿真软件,实验箱 三、实验结果 1.串行进位加法器结果 2.超前进位加法器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仿真结果显示串行加法器比超前进位加法器快,部分原因应该是电路结构优化 不到位。另外由于计算的位数比较少,超前进位加法链结构较复杂,所以优势没体现出来,反倒运作的更慢一点。当位数增加的时候,超前进位加法器会比串行的更快。 2.波形稳定之前出现上下波动,应该与“竞争冒险”出现的情况类似,门的延迟和路径 的不同导致了信号变化时到达的时间有先有后,因此在最终结果形成前出现了脉冲尖峰和低谷;另外也可能部分原因由于电路结构优化的不到位所致

药理学实验方案

药理学实验方案

元胡止痛片对小鼠镇痛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药理实验设计 设计人:级药学一班 张礼杰 515010 信盼 515024 陈茂琴 515026 何朵朵 515028 药学四班 杨森 515101 冯禹 515110 王同月 515102

元胡止痛片中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1.实验目的:探讨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2.实验原理:(1)元胡止痛片收载于《元胡止痛片收载于《中国药典》是由元胡、白芷两味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行气活血止痛剂临床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胃痛、胁痛、头痛及月经痛等症疗效确切。本实验是为验证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进行验证。实验对四川禾邦阳光制药厂家生产元胡止痛片不同剂量进行了药效学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热板法和耳肿胀法实验分别测定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小鼠痛阂值提高率和肿胀率从而确定不同剂量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效果。 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筛选镇痛药的常见致痛方法概括有物理法(热、电、机械)和化学法。动物的疼痛反应常表现出嘶叫、舔足、翘尾、蹦跳及皮肤、肌肉抽搐。化学法,即将某些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钾离子、缓激肽等,涂布于动物的的某些敏感部位或腹腔注射。腹腔注射损伤物质引起受试动物腹痛,动物表现出“扭体反应”(即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张、臀部高起)。 3.实验方法 :使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耳肿胀法 ,并分别建立小鼠疼痛和炎症模型 ,灌胃给予不同剂量元胡止痛片配成的溶液,观察对动物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4.实验过程: 1.内容

4.1 药品与试剂 元胡止痛片:四川禾邦阳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658,规格:片芯重0.25g,12片 阿司匹林: 浙江金华市第三制药厂, 国药准字: H13023716, 临用前用蒸馏水配制为适当浓度的混悬液。 4.2动物: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雌性,32只 4.3 器材:数控超级恒温槽,烧杯、1ml 注射器、电子秤 4.4分组: 空白对照组 (灌胃0.9%生理盐水 10 mL/kg) 元胡止痛片高、低剂量组 (0.2,0.4mg /10g) 阳性药阿司匹林对照组 (灌胃阿司匹林 0. 4 g/kg) 4.5人和动物剂量换算公式 小白鼠=20 0026 .0?人/g 2 方法 (1)热板法 1.动物筛选:致痛潜伏期 (痛阈值)为 5~30s 之间的合格雌性小鼠。32只,热板法镇痛试验筛选痛阈值合格的小鼠,取♀小鼠于给药前先用热板仪于55 ± 0. 5 ℃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将小鼠放于智能热板仪上至出现舔后足的所需时间作为痛阈值( s) ,连续 2 次,间隔30 s ,测定平均值即为正常痛阈值]。将舔后足时间< 5 s 或>30 s ,或跳跃者不用于此实验

新药的一般药理研究

新药的一般药理研究 药理学研究分为三类,即主要药效学(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药效学(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据实验要求可能需要对安全性药理学进行追加和/或补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性药理学的研究范畴。通过一般药理学研究,可以确定受试物非期望出现药物效应的情况,它可能关系到人的安全性;评价受试物在毒理学和/或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观察到的和/或推测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通过一般药理学研究,可为长期毒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为临床研究和安全用药提供信息,为开发新的适应症提供信息。实验动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在体、离体系统均可用于一般药理研究。在体的一般药理学研究应尽量确定不良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离体研究应尽量确定受试物的量效关系。 一般药理是指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广泛药理作用的研究。是属于临床前研究的内容,其系统指标还是很多的。包括: 一、精神神经系统 1.直接观察给药后动物一般行为表现、姿势、步态,有无留延、肌颤及瞳孔变化。对用药后动物的行为活动进行定量评价,以示有无兴奋或抑制作用。 2.如出现明显的兴奋或抑制现象,应根据不同药物,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测定其对小鼠或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二、心血管系统 1.测定并记录给药前后血压、心电,观察心电图的QRS、ST、T波、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2.在治疗有效计量,出现明显的血压或心电图的改变时,应进行相应整体或离体分析性实验,例如血液动力学、离体心脏等,以确定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对主要治疗作用的影响。 三、呼吸系统 1.观察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及深度的变化。 2.在治疗有效计量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行相应整体或离体分析性实验,例如,呼吸中枢抑制的实验法,肺流溢法,膈肌膈神经等实验方法,初步分析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新药临床前药理评价工作在完成主要药效研究的同时应完成一般药理研究。一般药理研究是指研究药物在它预期用于临床防、诊、治主要目的以外的广泛的药理作用。通过一般药理研究可以了解新药的全面药理作用,做到药尽其用。同时也是为全面开展毒性研究作准备,而且它本身也是全面毒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在各国有关新药评价的技术要求均把一般药理研究作为新药临床前药理评价必需完成的项目。如瑞典1974年制订的《药品登记规程》中要求:“新药研究讲行中,应作广泛的生物学筛选试验。所得结果与临床应用评价及危险性评价有关。”建议做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试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其体液传递机制、外周神经及其神经冲动传递和骨骼肌功能、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功能、胃肠道的分泌与运动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内分泌功能等试验。各种作用都应采用二或三个剂量,最低剂量应与它在该种动物上主要药效作用的ED50一致。如果有些作用考虑可能成为该药的不良反应的话,还应测定它的阈剂量。世界卫生组织1975年制订的“人用药物评价准则”中指出当发现一个化合物具有某种药理活性时“应进行广泛的动物药理试验,从而测定是否有任何可供治疗应用的作用。”接着在药效研究部分指出,“应在机体的主要系统上进行研究,以提示药物的其它作用,不论这作用是希望的,还是不希望的。”“所得信息,不仅可用于探索治疗作用,还可指出潜在的不良反应,哪种组织应特别作形态研究,哪种代谢系统应该研究。”英国制药工业协会1977年发布的“新药产品临床前及临床试验准则”中也指出“应在多种哺乳动物身上,研究其对主要器官系统的药理作用。”

计组-4位乘法器实验报告

实验4位乘法器实验报告 姓名:X XX 学号:X XX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同组学生姓名:无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指导老师:XXX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乘法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 根据课本上例3-7的原理,来实现4位移位乘法器的设计。 具体要求:1. 乘数和被乘数都是4位 2. 生成的乘积是8位的 3. 计算中涉及的所有数都是无符号数 4.需要设计重置功能 5.需要分步计算出结果(4位乘数的运算,需要四步算出结果) 实验原理: 1.乘法器原理图

2.本实验的要求: 1.需要设计按钮和相应开关,来增加乘数和被乘数 2.每按一下M13,给一个时钟,数码管的左边两位显示每一步的乘 积 3.4步计算出最终结果后,LED灯亮,按RESET重新开始计算 三、主要仪器设备 1.Spartan-III开发板1套 2.装有ISE的PC机1台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创建新的工程和新的源文件 2.编写verilog代码(top模块、display模块、乘法运算模块、去抖动模块以及 UCF引脚) 3.进行编译 4.进行Debug 工作,通过编译。

5.. 生成FPGA代码,下载到实验板上并调试,看是否与实现了预期功能 操作方法: TOP: module alu_top(clk, switch, o_seg, o_sel); input wire clk; input wire[4:0] switch; output wire [7:0] o_seg; // 只需七段显示数字,不用小数点 output wire [3:0] o_sel; // 4个数码管的位选 wire[15:0] disp_num; reg [15:0] i_r, i_s; wire [15:0] disp_code; wire o_zf; //zero detector initial begin i_r <= 16'h1122; //0x1122 i_s <= 16'h3344; //0x3344 end alu M1(i_r, i_s, switch[4:2], o_zf, disp_code); display M3(clk, disp_num, o_seg, o_sel); assign disp_num = switch[0]?disp_code:(switch[1] ? i_s : i_r); endmodule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实验设计 1( 实验项目名称:奥美拉唑对抗利血平引起的胃溃疡作用 2.国外研究现状: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为研究其发病和治疗机制,国内外业已建立起多种胃溃疡小鼠动物模型,有的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亦被广泛引用。但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奥美拉唑对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溃疡数和溃疡发生率下降,且呈量效关系。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奥美拉唑钠对胃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H+受体拮抗剂,表现为起效快,症状消失迅速,用H+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改用本药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3.实验原理 :利血平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性抗高血压药。用药后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遏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相对占优势,结果出现利血平的副作用,引发溃疡,因此在本实验中引用利血平制作小白鼠的胃溃疡模型。 奥美拉唑选择性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抑制处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起效迅速,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和胃泌素瘤。由于H+、K+-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过程,故本品抑酸能力强大,有强而持久的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所致的胃酸分泌的作用。它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对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的由二丁基环腺苷酸(DcAMP)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显效快,可逆,且无H2受体拮抗剂诱发精神方面的副作用。本品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对胃黏膜血流量改变不明显,也不影响体温、胃腔温度、动脉血压、静脉血

计组实验二实验报告-80868088指令系统

HUNAN UNIVERSITY 课程实习报告 题目: 8086/8088指令系统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3年4月21日

一、实验目的 利用debug工具的e和u功能找出8086/8088指令系统的指令格式中各种操作吗编码对应的指令功能,得到8086/8088操作吗从00~FF所对应的的汇编指令的名字。并加以分析总结,形成你的关于8086/8088指令系统操作码编码方法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过程 1、编写C++程序,生成debug的输入文件(shuru.txt) 2、将shuru.txt复制到debug的根目录下,在debug界面输入如下指令“debug out.txt”,在debug的根目录下,生成了输出文本文件out.txt。 打开out.txt,对256条记录进行整理,如下所示。 3、固定前两位为00,将第二字节从00变为ff,观察汇编指令变化。编写C++程序如下: 4、将shuru2.txt复制到debug的根目录下,在debug界面输入如下指令“debug out2.txt”,在debug的根目录下,生成了输出文本文件out2.txt。

打开out2.txt,对256条记录进行分析。 三、256条记录 指令码汇编指令 ------------------------------------------------------------- 0B76:0100 0000 ADD [BX+SI],AL 0B76:0100 0100 ADD [BX+SI],AX 0B76:0100 0200 ADD AL,[BX+SI] 0B76:0100 0300 ADD AX,[BX+SI] 0B76:0100 0400 ADD AL,00 0B76:0100 050000 ADD AX,0000 0B76:0100 06 PUSH ES 0B76:0100 07 POP ES 0B76:0100 0800 OR [BX+SI],AL 0B76:0100 0900 OR [BX+SI],AX 0B76:0100 0A00 OR AL,[BX+SI] 0B76:0100 0B00 OR AX,[BX+SI] 0B76:0100 0C00 OR AL,00 0B76:0100 0D0000 OR AX,0000 0B76:0100 0E PUSH CS 0B76:0100 0F DB 0F 0B76:0100 1000 ADC [BX+SI],AL 0B76:0100 1100 ADC [BX+SI],AX 0B76:0100 1200 ADC AL,[BX+SI] 0B76:0100 1300 ADC AX,[BX+SI] 0B76:0100 1400 ADC AL,00 0B76:0100 150000 ADC AX,0000 0B76:0100 16 PUSH SS 0B76:0100 17 POP SS 0B76:0100 1800 SBB [BX+SI],AL 0B76:0100 1900 SBB [BX+SI],AX 0B76:0100 1A00 SBB AL,[BX+SI] 0B76:0100 1B00 SBB AX,[BX+SI] 0B76:0100 1C00 SBB AL,00 0B76:0100 1D0000 SBB AX,0000 0B76:0100 1E PUSH DS 0B76:0100 1F POP DS 0B76:0100 2000 AND [BX+SI],AL 0B76:0100 2100 AND [BX+SI],AX 0B76:0100 2200 AND AL,[BX+SI] 0B76:0100 2300 AND AX,[BX+SI] 0B76:0100 2400 AND AL,00 0B76:0100 250000 AND AX,0000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汇编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性实验,4学时) 实验简介: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动物选择、实验分组、对照原则、处理因素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知识),并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 【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实验过程】 一、首先介绍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 (一)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甚至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即处理因素、实验对象与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 (1)处理因素实验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实验者人为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如药物、某种手术等。 一次实验涉及的因素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控制。但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非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因素,但其中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产生混杂效应,所以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设计时明确了这些非处理因素,才能设法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 (3)处理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做到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如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是药物时,则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质量(成分、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 2.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药理学实验主要实验对象包括整体动物(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和病理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等。 3.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是指受试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呈现的反应或受到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计数指标(或定性指标)和计量指标(或定量指标)等。指标的选定需符合特异性、客观性、重复性、灵敏性、精确性、可行性等原则。 (二)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控制误差和偏倚,药理学实验设计同其它科学研究一样必须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对照、随机和重复原则。 1.对照原则 对照是比较的前提。在生物学实验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为消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初探

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初探 发表时间:2012-01-06T11:02:16.00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12期供稿作者:王会玲彦彤[导读] 药理学作为生理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非常强。 王会玲彦彤(吉林省四平妇婴医院 136000)药理学作为生理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非常强。是连接药学与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科的发展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药学科学的发展及人类防病治病和健康的维护等同时发展的。 药理学的研究由早期的整体药理学,器官药理学,向着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基因组药理学的方向发展,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现代药理学已经完成了由以药物为中心的传统研究模式,越来越多地向以疾病靶点为中心的现代模式转变。本文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展特点到引入干预分子在新药研究领域中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传统研究模式:以药物为中心 在早期,药理学对象均为文献记载或者民间经验等被认为有效的天然物质,研究的主要程序是,通过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分离提纯、鉴定,结合生理、生化效应的观察每一组分的作用,最后提纯有效单体化合物,制备成为药品,这一类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在研究开始阶段,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研究对象足够多的信息,已经对研究对象可能的作用或者活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它有足够的文献记载或者它有足够的临床应用基础,例如:阿司匹林,公元前400 年,希伯格拉底推荐使用一种黄色的叶子可以镇痛,在18世纪科学家们发现柳树的叶子可以镇痛和退热,并且从中提取得到有效成分水杨酸,但是水杨酸对胃肠道和口腔有非常严生的刺激作用。后来经过德国科学家Felix Hoffmann 的努力,合成了刺激作用较小的乙酰水杨酸,也就是今天的阿司匹林。 2 现代研究模式:以疾病为中心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在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调控分子被揭示出来,通过干预或者调解这些关键分子,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应运而生。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药物研究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药理学研究的趋势。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2.1 寻找靶点 人类整个基因组的基因数量在3~8 万之间,但90%以上的基因功能尚不明确。在这些基因序列中,出现了大约5000 个药物作用靶点,科学家们预言,将来会发现超过几千种与疾病有关的有效靶点,通过识别这些靶基因,有可能会发掘出几万个疗效更高,作用更专一的新药,因此,对于现代的药物开发科学家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将这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功能明确化,并进一步寻找到有治疗前景的药物靶点基因。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千个靶点类蛋白被克隆纯化。其中,细胞膜受体类是主要的一类药物靶点,其中主要为GPCRS。大多数激素、神经多肽,神经递质的受体都是GPCRS,这类受体构成传导细胞生长信号的最主要通路之一,约60%的药物作用于GPCRS。目前有约200 种已知的GPCRS,占了所有药品的四分之一,全球每年销售达到900 亿美元。 2.2 组和化学的运用 组合化学是一门将化学合成、组合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机械手结合一体,并在短时间内将不同构建模块用巧妙构思,根据组合原理,系统反复连接,从而产生大批的分子多样性群体,形成化合物库,然后,运用组合原理,以巧妙的手段对库成分进行筛选优化,得到可能的有目标性能的化合物结构的科学。 药物的开发是一个耗时间耗经费的过程。据报道,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制到上市,需8~10 年的时间,研究费用高达2~5 亿美元。药物的研制历程之所以这样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速度缓慢。组合化学能够大大加快化合物库的合成及筛选速度,从而大大加快了新药的研制速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组合化学方法已成为新药研制的必由之路,它的出现被誉为近年来药物合成领域的最显著的进步之一。所以,组合化学在有机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对传统药物合成化学的冲击。 2.3 高通量筛选成为主要手段 近年来,由于自动化技术特别是机器人的应用,在新药研究中出现了高通量筛选技术。该技术将化学,基因组研究,生物信息,以及自动化仪器等先进技术,有机组合成一个高程序,高自动化的新模式,从而创造了发现新药的新程序,由于该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因而成为发现、研制新药的主要手段。 高通量筛选技术是将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技术体系,它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对数以千计的样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科学准确的实验结果和特色效用,英国学者AlanD研究提示,一个实验室采用传统的方法,借助20 余种药物作用靶位,1 年内仅能筛选75000 个样品。1997 年高通量筛选技术发展初期,采用100 余种靶位,每年可筛选100 万个样品,1999 年高通量筛选技术进一步完善后,每天的筛选量就高达10 万种化合物。高通量筛选方法作为新药发现的手段具有选择范围广、筛选成本较低、结果可靠等特点,是新药研究的重要手段。 高通量筛选的实验方法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是实现药物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基础,由于药物高通量筛选要求同时处理大量样品,实验体系必须微量化,而这些微量化的实验方法应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来建立。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实验方法,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受体结合分析法、酶活性测定法、细胞分子测定法、细胞活性测定法、代谢物质测定法、基因产物测定法等等,这些实验方法,均已广泛用于药物高通量筛选中。 由此可见,药理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随着人们对生命活动太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入及新技术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药理学的研究也会趋于细致、合理。 参考文献 [1] 吕圭源.药理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吴镭.药学科学前沿与发展方向[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杜冠华.新药发现与高通量药物筛选[J].医药导报.

药理学实验方法

第一章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与技术 分子生物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杂交技术、cDNA文库、随机分子库技术、外核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转基因动物、人类基因治疗等。现将更为常用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标记核酸分子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进行核杂交的基础,根据核酸分子探针的来源及性质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探针选择直接影响杂交结果的分析。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探针种类及标记方法。 ㈠探针种类 1.基因组DNA探针是克隆化的各种基因片断,也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编码(外显子),避免使用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 2.cDNA探针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酸探针,特异性较高。 3.RNA探针RNA与RNA或DNA杂交体的探针稳定性,特异性高。 4.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片段做探针,可根据需要合成相应序列。 ㈡标记物 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检测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标记和探针结合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是应用最多的探针标记物,但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数同位素的半衰期短,不能长期存放。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2P?3P?35S,有时也用14C,125I或131I。 二、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azation )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酶促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方法。传统的DNA扩增法是分子克隆法,需经过DNA 酶切、链接、转化等步骤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然后导入细胞中进行扩增,再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进行筛选,操作复杂,耗时。PCR技术灵敏度

计组实验报告.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CPU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开放式实验CPU设计课题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 班级: 指导教师:徐爱萍 组长: 组员: 二零一五年三月

目录 目录 (1) 1 实验环境 (2) 1.1 Quartus Ⅱ介绍 (2) 1.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3) 1.3实验的主要成果 (3) 2 实验要求 (5) 2. 1 指令格式要求 (5) 2. 2 指令流程及微信号序列分析 (6) 2.2.1 ADD指令分析 (6) 2.2.2 ADC指令分析 (7) 2.2.3 SUB指令分析 (7) 2.2.4 SBC指令分析 (7) 2.2.5 INC指令分析 (7) 2.2.6 DEC指令分析 (8) 2.2.7 SHL指令分析 (8) 2.2.8 SHR指令分析 (8) 2.2.9 MOVR指令分析 (8) 2.2.10 MOVD指令分析 (9) 2.2.11 LDRR指令分析 (9) 2.2.12 STRR指令分析 (10) 2.2.13 JMP指令分析 (10) 2.2.14 JRC指令分析 (11) 2.2.15 JRZ指令分析 (11) 2.2.16 JRS指令分析 (11) 2.2.17 CLC指令分析 (11) 2.2.18 STC指令分析 (11) 3.部件仿真实验 (11) 3.1 八个通用寄存器设计与仿真 (11) 3.1.1 设计代码 (11) 3.1.2 RTL连接图 (17) 3.1.3 仿真过程 (17) 3.2算术逻辑单元设计与仿真 (18) 3.2.1 设计代码 (18) 3.2.2 RTL连接图 (21) 3.2.3 仿真过程 (22) 4. CPU设计 (23) 4.1取指设计 (23) 4.2指令译码的设计 (25) 4.3执行部分设计 (28) 4.4存储器部分设计 (31) 4.5通用寄存器组设计 (3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存储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了解存储器组织与总线组成的数据通路。 二、实验原理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存储部件,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存储器是计算机信息存储的核心,是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计算机就是按存放在存储器中的程序自动有序不间断地进行工作。本系统从提高存储器存储信息效率的角度设计数据通路,按现代计算机中最为典型的分段存储理念把存储器组织划分为程序段、数据段等,由此派生了数据总线(DBUS)、指令总线(IBUS)、微总线( BUS)等与现代计算机设计规范相吻合的实验环境。该存储器组织由二片6116构成具有奇偶概念的十六位信息存储体系,该存储体系AddBus由PC指针和AR 指针分时提供,E/M控位为“0”时选通PC,反之选通AR。该存储体系可随机定义总线宽度,动态变更总线结构,把我们的教学实验提高到能与现代计算机设计规范相匹配与接轨的层面。 连线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 1 DRCK CLOCK 单元手动实验状态的时钟来源下降沿打入 2 W K6(M6) 总线字长:1=16位字操作,0=8位字节操作 3 XP K7(M7) 源部件奇偶标志:1=偶寻址,0=奇寻址 4 X2 K10(M10) 源部件定义译码端X2 三八译码 八中选一5 X1 K9(M9) 源部件定义译码端X1

四、实验过程 1. 存储器数据段读写操作 (1) 数据段写操作(字) 在进行数据存储器字操作时,地址线A0必须为0(偶地址)。向数据段的0000~0005h 存储单元写入11 22 33 44 55 66一串数据,以0000h 地址单元写入数据1122h 为例表述操作流程。 置地址I/O=0000h AR 地址写入(0000h)置数据I/O=1122h 存储器写入(1122h)关存储器写X2 X1 X0=011XP W=11 LDAR(K17)=0 MWR(K21)=1按[单拍] E/M(K23)=1LDAR(K17)=1按[单拍] MWR(K21)=0 (2) 数据段读操作(字) 依次读出数据段0~0005h 单元的内容,这里以0000h 地址单元读出为例阐述操作流程。 置地址I/O=0000h AR 地址写入(0000h)关AR 写使能存储器读出(1122h)数据总线显示存储器值 X2 X1 X0=011XP W=11 LDAR(K17)=0 E/M(K23)=1LDAR(K17)=1按 [单拍] X2 X1 X0=100W=1 2. 存储器程序段读写操作 (1) 程序段字节写操作 计算机规范的取指操作均以字节为单位。所以本实验以字节操作方式展开。程序段写入必须从定义地址入手,然后再进入程序存储器的写入。 PC 指针是带预置加法计数器,因此在输入起始地址后一旦后续地址为PC+1的话就不需重装PC ,用PC+1指令完成下续地址的读写操作。 PC 地址装载写入与PC+1写入流程 置地址I/O=0000h PC 地址写入(0000h)I/O=1234h 12h →[PC]地址增量PC+1关存储器写X2 X1 X0=011XP W=11 E/M(K23)=0LDPC(K22)=0MWR(K21)=1W=0,按[单拍] LDPC(K22)=1MWR(K21)=0 E/M(K23)=1LDPC(K22)=1按[单拍] LDPC(K22)=0MWR(K21)=1XP=0,按[单拍] (2) 程序段字节读操作 PC 地址装载读出及PC+1读出流程 X2 X1 X0=011XP W=11 E/M(K23)=0LDPC(K22)=0X2 X1 X0=100XP=1, W=0 LDPC(K22)=1按[单拍] E/M(K23)=1LDPC(K22)=1按[单拍] 按[单拍] 五、结果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