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学案(共计十一讲) 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学案(共计十一讲) 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学案(共计十一专题)解析版

专题01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知识概述】

定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艺术形象。

分类: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移家别湖上亭》

一、人物形象鉴赏

【题型解析】

人物形象题主要考察两类形象:①诗作中表现的人物形象;②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诗作中人物形象

“早生华发”——诗人形象

【答题思路】

①“品”:标题、注释、人物描写、环境、事件(经历)、身份、典故、诗中评价、他人行为态度等

《寻隐者不遇》——标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语言、动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环境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他人行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经历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身份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评价

②“记”:归纳古典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积累相关短语。

【真题直击】

(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①不同流俗,诗中以“人皆讥”与“我独赏”的态度对比,表现了诗人不附和俗见的傲然;②精诚奋斗,不计较没有时间休息,只想穷尽一生完成自己的目标,诗人借写精卫表现了自己不懈奋斗的追求;③淡泊名利,结尾用“刺客传”中的人物千古留名与精卫“不著名”对比,表现了作者无意扬名的态度。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后六句”,确定答题范围,“人生态度”确定答题要求。品读文本时注意抓关键词“我独赏”、“尽此生”、“不著名”等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以后,将其表现的性格用书面精简的语言进行描述,并按照答题规范作答。

【答题规范】

1、概括形象特点。(书面表达,四字短语为主)

2、联系文本,从诗歌的具体语句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是如何展现的)

3、分析效果(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等)

【模拟练习】

感旧

【宋】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 诗歌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抒发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多与抗击侵略者有关,洋溢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颌联中描写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抒发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运用反问的手法,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二、事物形象鉴赏

【题型解析】

事物形象鉴赏常见于咏物诗。咏物诗以某一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进行刻画,借以表达某种主旨或者寄托自己的某些态度或情感。

“咏物即咏怀”。

常用到“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题思路】

①“品”

物象特征(具体描写)、环境、他人评价或态度、典故、背景等。

②“联”

由“形”(外在形态)而“神”(精神品格),由物及人,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创作背景,揣摩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真题直击】

【2012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案】①朴实平凡,野菊生长在野外山地之上,以平凡的环境表现野菊的平凡无奇;

②美丽动人,“幽色”写野菊美好的外形,“妙香”写野菊的芬芳,共同描绘了野菊的美丽;

③高洁自守,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少自己的香气,,表现了野菊不因环境而改变的高洁。

【解析】本诗借菊抒怀,答题时先要审清题干,注意答题区间“颔联”,“野菊形象”要求明确诗中形象的特征:“在野有幽色”突出其生长的环境。它生长在山野里,本自不媚俗。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它散发幽香,不因无人欣赏而消减其香气,即无论有人无人,香者自香,香远益清。最后用精简的语言进行解答即可。

【答题规范】

1、概括形象特点。(四字短语为主、侧重内在情韵)

2、联系文本,从诗歌的具体语句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是如何展现的),

3、分析效果(表现的内容、情感、态度、观点等)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练习。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名。

1. 诗歌中的“雁”刻画了当时百姓怎样的处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①饱受侵扰,首联写胡人开弓射雁,雁群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暗指百姓饱受敌人的侵扰;②孤独凄苦,颔联写孤雁南飞、形单影只,以雁影的孤孑象征百姓处境的孤苦;③无家可归,颈联联想大雁北归时候,家乡依然被胡骑占领的情境,暗示了百姓无家可归的艰难命运。

【解析】这首唐诗用到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诗人触景感怀,以“早雁”为题,通过描写大雁遭受胡人射击,四散惊飞的遭遇,暗含对于百姓的同情。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读懂雁的遭遇,然后由物及人,联想到百姓的特征,按照答题规范进行解答。

三、人物形象常见类型

①官员(包括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

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矢志报国、忧国忧民、慷慨愤世、廉洁清正、仁爱惠民、同情疾苦、才华横溢

②世外之人(隐士、僧道)

清高淡泊、旷达超脱、放荡不羁、不拘小节、闲适悠然、孤高傲岸、豪放洒脱、高雅脱俗、寄情山水

③武将

英勇无畏、骁勇善战、武艺高超、豪迈慷慨、建功立业、身先士卒、厌恶战争

④征人

思念怀人、厌恶战争、孤独寂寞、漂泊流离、年老体衰、饱经沧桑

⑤闺中女子

美丽动人、哀婉寂寞、自伤自怜、年华渐老、怀念远人、忠贞不渝、美丽娇羞

专题02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知识概述】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的核心是“景”,即诗人怀着某种主观情绪所看到的外在之景物,正因为诗人观察描写时怀有主观情绪,所以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往往是也不再是“照片式”的再现,而是带有内在情感的选取与描绘。

例如,同样是“落花”,诗人王维在《春晓》中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表达的是对美好春景的珍惜;亡国之君李煜在《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落花”传递的是亡国后内心巨大的伤痛。花落花开本是不变的常态,之所以在文艺作品中有了区别,根源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的区别。

“事物形象”与“景物形象”的区别:

事物形象:单一的对象(也包括详细刻画的单一景物),呈现的是事物的特征或品格。

景物形象:多种对象的组合,呈现的是一种整体的氛围和感受。

示例:蜂

(1)事物形象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景物形象寄怀二十首·其一

【宋】赵蕃

苦楝层层细著花,日熏香暖蜜蜂衙。

客来傥有论文兴,活火风炉自煮茶。

【题型分类】

①意象内涵类;②画面意境类;③情景关系类;④景物描写作用类

一、意象内涵类

【题型解析】

意象——表意之象。即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象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形传神”。鉴赏意象的内涵,不仅要抓住意象本身的特征,还要透过“外在之象”揣摩其“内在之意”。而某些意象在长期的反复使用过程中,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示例:“流水”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阻隔、感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光阴流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闲适悠然

【答题思路】

①“品”

关注意象特定文化内涵、意象修饰语、其它意象以及诗歌具体情境,概括意象关键特征。

②“联”

联系诗歌情感和主旨,揣摩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指出意象选择的作用和效果。

【真题直击】

(2012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宋】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案】①“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之情;“飞絮”:代指暮春时节,暗寓青春流逝、漂泊无依之叹。②全词表达了伤春伤别,久别怀人的愁情别恨。

【解析】做题时,首先要审题,题干有两个要求,一是“概括意象内涵”,二是“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第一问涉及到的,就是对于诗歌中意象的考查,因为题干只要求概括,所以答题时,不需要进行分析鉴赏,但近年来,全国卷的考查多以单问为主,且要求进行简要分析,所以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搞清题目要求。

要求赏析的“杨柳”“飞絮”两个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杨柳”即“柳树”,结合本句中“弄春柔”一词,可以知道意象所对应的时节——春季。同时,因为古人“折柳相送”的文化传统,柳又含有离别的深意,结合词作中“归舟”“人不见”等语,可知此词中也有离别的寄托,由此可以解出“杨柳”的内涵。

“飞絮”,字面上指的是春天的柳絮,柳絮纷飞是常见的春景,与“落花”组合,结合之前之后的“恨悠悠”“许多愁”,可知有悲哀的情味。而柳絮与落花都是暮春时节的景象,

暗示春光的流逝与消失,由物及人,就有青春流逝的哀叹,同时,柳絮离开柳树,飞扬无定,结合上片的分离,又可能有漂泊离散的寄托。由意象及情感,就是青春流逝的感伤和分离难会的忧愁。

最后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有序分条作答。

【答题规范】

①概括意象特点或内涵;

②结合诗句,分析意象使用的情境;

③谈艺术效果(意象使用手法、象征意味、原因、作用、表现的情感等)

【模拟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诗歌最后选取“雁”这一意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雁”,即秋天南归的大雁,这里暗示诗人的归心。诗中写自己客居淮南,独坐书斋,于秋夜寒雨之时,听到大雁南归时的叫声,既借雁声表现了环境的寂寥清寒;又借雁归表现自己不得归的处境,暗含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自己羁旅他乡的愁思和孤寂。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意象的作用。要理解意象的作用,则要先明确意象的内涵,“雁”这一意象,因为本身的南北迁徙的习性以及“鸿雁传书”的古老典故,常有“思归”的寄托,作者在诗中提到“故园”“归思”正印证了这种寄托。答题时,先概括意象的特征,突出“归”字,再分析诗歌中写雁的具体文字,集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谈这一意象在意境营造和表情达意两个角度的作用。

二、画面意境类

【题型解析】

这类题型中,画面的描述相对比较容易,意境的概括是难点。

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人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答题思路】

①“观”

观察意象颜色、气味、声音、冷暖、形态等性状,具体时间、天气,意象的组合与层次

等。依照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合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悟”

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用心感受,对诗句意境进行精准概括(常用四字短语),并体会其中所表现的具体感情。

【真题直击】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①描绘了汉江奔流的景象,汉江萦纡万里,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营造了浩瀚磅礴、气势宏大的氛围;②渲染了汉江汹涌浩大的气势,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统、国运兴盛蓄势,突出了歌颂盛世伟迹的主题。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第一问“前四句描写什么样的景象”是对诗歌画面的考查,因此要先点出画面的基本要素,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现,进而点出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第二问考查“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则结合全诗内容,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将答案分条写出。

【答题规范】

①概括画面要素(“xx图”式短语,常见要素为时间、地点、事件、主要景物等,通常4~6字)

②点出画面氛围(常用四字短语)

③分析蕴含情感

【模拟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赋得①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②深不见,浦树远含滋③。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后成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往往以“赋得”为题;②海门:这里指长江入海口;③滋:润泽,水分。

1、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暮雨送别图,古城建业的江边下着绵绵细雨,在友人乘船将行时,建业城中传来了悠长的古寺暮钟声。楚江、微雨、建业、暮钟等意象,渲染了苍茫黯淡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惆怅伤感的送别氛围,也含蓄表现了诗人在送别时的黯淡心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首联”的画面,首先概括画面要素,首联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天气、事件、景物等丰富的要素,所以选择相对多元,可写成“暮江微雨送别图”这一完整的六字短语,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要素组合成四字短语。第二步则是简要再现画面,最后结合画面特征,概括其氛围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情景关系类

【题型解析】

这是一类“套路”性相对较强的题目。因为情景关系,归根结底只有一种——借景抒情。

按诗歌结构层次分,情景关系有:先情后景、先景后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其中以景结情常是考查重点)

按感情色彩划分: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这四种本质上都是借景抒情,前两者是以景衬情中的正衬,答题时直接答“借景抒情”即可,后两种则是以景衬情中的反衬,答题时最好具体写出。)

示例:①哀景写乐情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②乐景写哀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题思路】

①“记”

牢记情景关系的几种类型,在平常训练对这一知识点多加关注,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

②“析”

掌握基本答题模式,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

【直击真题】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①先景后情,作者先写自己春日在荒郊中所见的各种景物,尾联在之前景物描写的基础上,以“思”字点明怀古,直白地发出“不堪回首”的感叹。

②借景抒情,诗歌的前三联,通过对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意象的描绘,营造了凄凉败落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悲哀心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情景关系”,答题范围是整首诗歌。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的怀古诗,答题时从自己的知识积累入手,从结构上找到“先景后情”这一关系,从感情色彩上找到“哀景衬哀情”这一关系,结合诗歌文本的具体语句和内容,组织语言,进行规范的分析回答即可。要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诗歌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情景关系,所以答题时可以要多维思考,防止要点遗漏。

【答题规范】

①点出情景关系

②描述画面内容(翻译原句法或择要概括法)

③分析作者情感或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模拟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短诗。(6分)

【答案】①情景交融,全诗描写了天寒日暮时分投宿山居人家的情景,在景物描写中表现了自己行路的孤孑和主人归家时的喜悦;②以景结情,诗歌最后一句以所投宿山家主人的归家景象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空间;③哀景写乐情,前两句写寒冬天气暮色苍茫、天寒路远的阴冷景象,衬托了下文主人归家的喜悦和温馨。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诗歌一共四句,全都属于景物描写,从结构角度分析,可知这属于“情景交融”的关系。诗歌的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是景物描写,所以还可以回答“以景结情”这种关系。“以景结情”这种手法的作用,就是含蓄抒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同时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最后犬吠声昭示主人归家时,情感应该是欣喜温馨而不是凄凉的,和前两句对比,还有哀景衬乐的使用。这一点容易出错,解题时要注意深入阅读。

理清思路后,依照答题规范,用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即可。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解析】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它背景。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3)烘托人物(或具体事物形象)的形象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4)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蕴含某种哲理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5)在结构中的常见作用: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开头,使结构完整圆融、以景结情,回味无穷。

需要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只是大略的共性归纳,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一定要结合诗歌本身的情境,做具体的分析和具体阐述,而不能只罗列术语或牵强附会。

【答题思路】

①“记”

牢记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②“析”

联系诗歌内容和主旨,依照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

【真题直击】

(201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奠定了全词低回哀婉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作开篇就以残春寥落之景给人掩抑低回之感;进而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进一步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暮色,为下文写女主人公的哀愁蓄势。

【解析】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审清题干,题目在问作用时,有具体的限定,一是答题范围的限定——“上半阙”,二是答题方向的限定,只针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而不要求面面俱到。明确题目要求以后,品读全诗,弄清诗歌抒发的情感——“愁”,再看上阙的写景,景物的整体氛围也是充满愁绪的,哀景与哀情对应,就可以确定景物有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理清思路后,结合答题规范作答即可。

答题时要注意,在回答“奠定情感基调”这一作用时,要将情感基调的具体内涵讲清楚(一般用四字短语)。

【答题规范】

①指出作用;

②结合作用,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如果有多种作用,则按题干要求,逐条归纳,分点作答。

【模拟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杪江亭有作

【唐】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1、这首诗的首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开篇点题,“江亭”表明地点,“秋气”点明时节,“江”这一场景,也为下文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②渲染萧瑟伤感的氛围,首联“寂寞”一词,点明景物特征,奠定了全文感伤凄寂的气氛;③反衬作者的心情,“秋气斑”一句乐景写哀,以江枫的斑斓鲜艳,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黯然。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审题,题干中确定了答题范围“首联”,在要求回答作用时,并没有限定答题的方向,所以可以从内容、结构等不同的角度作答。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确定诗歌整体感情——羁旅漂泊之愁。再仔细推敲首联的内容,首联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江亭和江边的枫树,“寂寞”一词是景物氛围的整体概括,“江亭”点明地点,“秋气”点明时令,“江枫”以“斑”形容,可以读出反衬,推敲出这一联的具体意思以后,就可以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从结构、意境、感情等角度分条具体阐述。

专题03 “炼字”与“炼句”

【知识概述】

诗歌鉴赏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有: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炼字”“炼句”是对诗歌语言的考查。

“炼字题”包括两种形式:单纯的“炼字”题和“诗眼”(包括“词眼”)分析题。一、单纯“炼字”题

【题型分析】

诗歌中常有一些经过作者仔细推敲后,显得极其准确生动又传神的字词,“炼字”题就是鉴赏这些字词的精妙之处。以动词、形容词的考查居多,有时也有数量词、叠词和虚词。

不同词性的字词,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效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答题思路】

1、“定”:定词性、定字义。有些题目要求自己寻找判定,这时就要先定下关键字。

2、“联”:联系语境、发挥自己的联想、联系日常所学,对关键字进行判定和分析。

动词:通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效果,常会涉及到拟人手法,使得所刻画的对象富有动感;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还能传达作者某种感情,有时要注意考虑词语在状物和抒情时的双关含义;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

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能够有气韵流动、悠扬婉曲、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真题直击】(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唐·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斗”字有“争斗”之意,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用拟人的手法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有“攒聚”之意,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形象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这首诗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的把握。赏析这两个字时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大历元年,杜鸿渐入蜀平乱,并举荐岑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入幕府。本诗即写于诗人入蜀途中。本诗前四句,天尚曚曚,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五盘岭,见青山葱茏,天高地远,风清气爽,境象开阔,心中为之一荡。远处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撞击着巉岩峭壁,一个“斗”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岸崖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攒”字形容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太阳尚隐于群峰中。中间六句写景。日之初出,光晕染着天空,晴明高远,彩翠分明,风烟俱净,阴郁色调的树木还沉浸在夜雾的森冷之中。松林疏朗,露出了那条孤独盘旋的栈道,草木繁茂、花团锦簇之处隐藏着急流险滩。栈道经夜雨洗濯,光润打滑,田间杂草已干。最后两句抒情。此行乃因知己杜鸿渐的推荐提拔,既报了杜的知遇之恩,又能实现平乱安国的高志,蜀道虽有如上青天之难,诗人却如履平地。诗人登上峰顶后,心旷神怡,面对奇险又富有情趣的所观之景,更不觉蜀道艰险。

在理解诗歌以后,将“斗”“攒”两字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分析这两字对描写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最后将答案按答题规范分条写出即可。

【答题规范】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

2、扣文本——将该字放入句中理解,简述该句内容

3、谈效果——从手法、意境、情感、作.用等角度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模拟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笛①

唐·张巡

岧峣②试一临,虏骑附城阴③。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④。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驱所部攻阳。守将许远告急,诗人自宁陵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②岧峣: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③城阴:城北。④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1、请简要分析第二句中“附”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附”有“贴附”之意,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仿佛就贴附在城墙之上。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显示出形势的危急和紧张,也透露出一种战斗到底的责任感。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炼字题,答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张巡虽不以诗名,但他的这首《闻笛》却是可以传世的佳作。作为睢阳保卫战的亲历者和主帅,他的这首作于保卫战后期睢阳城已危在旦夕时的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强烈的人格感召力量。阅读时要注意结合诗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和情感,最后依照答题规范组织答案即可。

【模拟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宋·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荒”有“荒凉”之意,“瘦”有“贫瘠”之意,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形象写出来了劳停驿外凄寒的景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解析】这是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炼字”这一题型。这两个字都是形容词,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最后按照“炼字”题的答题规范作答即可。

二、“诗眼”题

【题型分析】

所谓“诗眼”,就是整首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最具概括性、生动性、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的字词。

“诗眼”主要表现为三类字(词):

①最能揭示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表明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反映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②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③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答题思路】

1、“定”:有些题目要求自己寻找判定,这时就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句子性质,先定下关键字(词)。

2、“析”:联系重点句或诗联,谈一谈是怎么体现关键字(词)的。

【真题直击】

(2017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首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崇“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穿全诗.②颔联由自负开始转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一句“偷”字写出自己的作品

被朋友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教短李伏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声,有开玩笑的意思.③颈联由自负、自夸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④尾联说自己新编成的十五卷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即不要怪里面的内容“言辞夸张”,意为点题之笔。

【解析】这道题是对标题中“诗眼”的考查,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戏赠”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值,分条结合每一联作答即可。

【答题规范】

1、点明诗眼。如果题干中已经说出,则可省略这一步;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考虑该字在诗歌中有哪些作用;

【模拟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杪江亭有作

唐·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1、诗中作者是怎样围绕诗眼“寂寞”进行创作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首联点明“寂寞”,“秋气斑”借乐景写哀情,以热闹鲜艳的秋枫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寂寞;②颔联写湘水起伏的悠闲情态,“何处澹”联想到世情恰与此相反,显得既险而恶,含蓄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情思;③颈联写江边清冷萧瑟的景象,“孤雁”正是诗人自身孤孑凄寒身世境遇的象征,也透露出诗人孤凄的心境;④尾联看似写扁舟,其实是含蓄地说自己的身世如扁舟飘荡,不知何时归乡,表现了内心无限的寂寞。(答出3条即可)【解析】这道题是对标题中“诗眼”的考查,答题时要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根据分值可以推断至少要答三点,诗歌一共四联,结合其中三联扣住“寂寞”分析即可。

三、“炼句”题

【题型分析】

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或者最为耐人寻味的句子,往往熔铸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答题思路】

1、“品”:诗句、背景、句式、手法技巧等

2、“析”:作用(内容上、结构上)、情感等

【真题直击】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

宋·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答题规范】

1、释句意;

2、析手法。结合具体手法,简要分析该句内容;

3、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模拟练习】(2017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