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22.04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一些最基本的辨正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使学生懂得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辨正唯物主义真理观;辨证的思维方法等.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性质、实践的作用、认识的结构.教学难点:对实践范畴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采用自学导读、提示阅读、问题讨论等方法穿插其中.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1〕、认识主体与其特点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2〕、认识客体与其特点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3〕、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与其网络等.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与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等.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1〕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程序,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3〕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认识在生物遗传之外又获得了独特的社会性文化遗传方式.〔如语言文字〕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3〕实践使认识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获取真理、指导实践.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实践将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3〕认识服从实践的需要,其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测和验证.三、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2、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1〕人对世界的根本掌握方式:实践方式、观念方式,二者关系.2〕认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再现,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1〕在主体中建构与客体具有异质同构关系的观念物.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反映即信息的互相作用.4、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居于主导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1〕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2〕实践是基础,功利是动力,认识是主导.3〕认识的真理性是实践的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以感官直接感触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认识.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式、程度不同.感性认识是在具有各种刺激信息的客体系统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它所记录的是人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现象,是生动的直观,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感性认识的重要特征.理性认识则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反映形式.感觉是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能够反映客体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从感觉到表象的依次发展,经历了从部分到全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一般本质特性和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想形式,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判断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从已知判断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出未知判断的逻辑思维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任何概括、理论分析的必要前提.但由于这种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理性认识则不同,它是科学认识的根本任务,它可以使人们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把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就认识的程度、层次而言,如果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类和个体认识的发生、进化,也的确经历了一个从感觉到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现实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并列、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我们的认识无论处于何种水平,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5、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1〕必须占有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和基础.2〕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条件.3〕充分利用各种非理性因素,大胆进行创造性联想,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途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通过这一飞跃,人们从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光有这一次飞跃,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1〕这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前者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后者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是准备,第二次飞跃是归宿.2〕这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康德:理性离开感性是空的,感性离开理性是盲的〕正确理论的指导是实践成功的必要条件.3〕这是认识真理的要求.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3、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目的和方式.3〕考虑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手段的制约.4〕理论必须为群众掌握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总过程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经验,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1〕从认识的对象看,任何具体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其本质的暴露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受到自己实践范围、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思维能力、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与主观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要想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并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对于这一事物来说,认识是完成了.然而,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又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成.因为,任何过程,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和发展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是无限的.从空间上说,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无限的;从时间上说,事物过程之间的推移也是无穷无尽的.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化的过程.3、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认识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这个统一是具体的,就是说统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说它是历史的,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要同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要求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集中制原则的重要的哲学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化.我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与其检验标准一、真理与其特性1、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一元的;3〕真理没有阶级性;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内容客观;真理的符合绝对;真理的发展绝对.2〕相对真理的含义: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在人的认识本性上不能一次完成.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4〕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最后真理.4、谬误的概念:认识与对象的不相符合.5、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是绝对的.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具体——抽象;发展——僵化;全面——片面.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相互比较、碰撞和斗争中,通过发现和识别谬误而认识真理,通过批判和扬弃谬误而发展真理.8、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方法论意义.三、检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因此检验标准必须同时与主观和客观相联系.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3〕正确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可以充当.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实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真理的检验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的基本类型与其相互关系1、思维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1〕逻辑思维.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主体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判断、推理,从而再现客体本身的内在联系,达到对客体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过程.2〕形象思维.就是人脑凭借形象进行的思维.文学、艺术固然要靠形象思维,科学理论也要靠形象思维.3〕直觉思维.就是人们在长久思索的基础上,以高度简略、凝聚浓缩的方式在瞬间豁然洞察到问题底蕴的一种思维.之所以叫直觉,是说这种思维未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以"跳跃"的形式,在极短时间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的基础."灵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酝酿积累的过程.巴斯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三种思维类型之间的关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类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概念,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直觉思维的"细胞"则概念和形象兼而有之.逻辑思维不能离开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同样,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也不能离开逻辑思维.举例.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是理解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到思维领域的辩证法.辩证法不仅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且存在并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方法中.前者是客观辩证法,后者是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的认识论意义.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自觉运用到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就是辩证逻辑.因此,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是一致的.1〕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首先,认识论就是辩证法.由于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认识也必须服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的科学.其次,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就其产生的根据和实际职能来说,本来就是关于认识的学说,而就其理论形态来说,,则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因此,离开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2〕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逻辑学作为概念的辩证法的学说,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一般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和范畴,同时也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辩证逻辑就是关于概念自身矛盾运动的学说,其原型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其次,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辩证法的范畴、规律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3〕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认识论所研究的内容,包含有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逻辑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其次,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人们关于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以与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否则,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主客体的关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2、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许多个别、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出发,引出个别、特殊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辩证思维的两种思维方法.它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渗透、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作为演绎前提的一般性原则和结论总是从一系列个别、特殊中归纳而来的.另一方面,归纳又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如果没有演绎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集材料的活动;即使掌握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材料,也还需要有一般原理、原则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个别事实,使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而且,归纳所得出的结论需要靠演绎补充和修正.2〕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补充的.归纳中包含着演绎,演绎中也包含着归纳.3〕归纳和演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对个别事物诸方面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与其整体本质、规律加以揭示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将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抽象和具体抽象是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研究,舍弃其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掌握其共同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扥思维方法.具体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含义,即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的表象认识.理性具体又叫思维具体,是人们通过对事物多方面规定的把握从而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整体.抽象与具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对立表现在,抽象只是对整体中一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的概括,思维具体则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同其它事物密切联系的发展的整体认识.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它们的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行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具体运用〕5、逻辑的和历史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方法.历史的这一范畴,是指客观实在〔包括自然和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与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这一范畴,是指上述两方面的历史过程通过逻辑的方法在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和再现.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的东西,在内容上具有生动、多样、丰富的特点;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历史的东西在过程上是迂回曲折、一去不复返的;逻辑的东西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状态.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有两种情况.一是思维的逻辑进程和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这种统一,为逻辑范畴的排列次序和科学分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二是逻辑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统一.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即人类认识,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不太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的过程;而思维的逻辑,同样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是经过"修正"的统一.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为什么要实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7、试述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方法.。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和无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的涵义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G。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整个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的物质生产所决定了的。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产生了天文学;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发展起来了。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旦,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个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科学的本质是一种系统、有规律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试图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探索万物的奥秘。
科学认识过程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归纳、推理等环节。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的本质还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追求。
科学研究的目标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而不仅仅是局部的现象。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实验和观察,试图深入理解事物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机制,从而形成更为完备的科学理论和模型。
科学研究注重理论的构建和验证,致力于寻求更为完善和全面的解释。
科学认识过程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归纳、推理等环节。
观察是科学认识过程的起点,科学家通过观察现象和事物,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
观察结果往往引发一系列问题,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矛盾,提出问题并制定科学研究的目标。
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家们会根据提出的问题,主动假设可能的解释和规律,建立科学模型和理论。
假设可以通过实验或其他方法进行验证,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实验是科学认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设计实验和观测实验结果,科学家可以验证和修正已有的假设,进而获得更准确的理论。
科学认识过程还包括归纳和推理。
归纳是从具体的事实和数据中总结出普遍规律的过程,科学家通过归纳分析,将实验和观察得到的结论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
推理是从已有的前提出发,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得出新的结论和推断。
通过归纳和推理,科学家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得出更为普遍的结论,从而理解和解释更为复杂的现象。
总之,科学的本质是一种系统、有规律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试图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探索万物的奥秘。
科学认识过程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归纳、推理等环节。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有认识世界的能⼒ 【命题⽬的】本题是考查两种认识论,即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题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A项是哲学上的两⼤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点;B项是两种发展观,即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点;D项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点。
因此ABD项都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才是两种认识论对⽴的实质。
考⽣回答本题,必须⾸先清楚题⼲问的是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这样A和B项就被排除,之后要在C项和D项中选⼀项。
如果知道D项是认识论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点,就只有C项是正确的了。
答错本题的考⽣有两种情况:⼀部分考⽣是由于没有搞清楚题⼲的意思,⼀见题中有“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字样,就有可能误选A。
另有部分考⽣对题⼲的要求明⽩,但不懂得两种认识论分歧何在,可能会误选D项。
【举⼀反三】本题可命制分析题。
2.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 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具和⼿段 D.认识⼯具的程序和⽅法 【命题⽬的】本题是考查考⽣对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的掌握。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构成的⼀个动态、复杂的系统。
在认识活动中,这三⼤要素缺了任何⼀个都不能实现现实的认识活动。
但是这三⼤要素各⾃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是不同的,其中认识的主体是⾸要的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
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就不可能使客观存在的对象进⼊主体活动的范围成为认识的客体,同样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也就不能创造出认识的⼯具和⼿段。
这样排除ACD三个⼲扰项,只有B才是符合题意的。
本题虽然⾮常重要,但没有任何难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的和要求】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观及其现代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和⽆限发展;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的对⽴统⼀;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认识的发⽣包括⼈类认识的原始发⽣即认识的种系发⽣、单个⼈的认识能⼒的形成和发⽣即认识的个体发⽣以及已经具备了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的发⽣。
认识的发⽣是⾃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的结果,⽽其中的劳动实践在认识发⽣中起着决定性作⽤。
1.劳动实践的发⽣和发展为⼈类认识活动的发⽣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使⼈脑的产⽣和发展,因⽽为认识发⽣提供物质器官;3.劳动实践活动在⼈脑中的内化产⽣了认识结构、图式,形成了认识能⼒;4.劳动实践促使⼈的交往以及语⾔、符号的发⽣、发展,使⼈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遗传⽅式。
已具备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论是个⼈的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和发展的根本动⼒。
(⼆) 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1.主体及其基本形式主体是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即实践认识者。
主体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
2.客体及其类型客体是指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即实践认识的对象。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实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要经受科学实践的反复检验。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②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以检验的论断,还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实践既是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科学来说,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法。
科学的真理性,正是由它所具备的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
③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体系的。
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理法、等思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构成了有机的严密的逻辑系统。
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知识成果,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
④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2.科学理论有哪些基本构成及其特征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有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与时间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溯因与类比等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从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也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来的?这是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实践是人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首先以观念方式把握和改造对象;工具性的实践活动又为主体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提供了可能。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作为人的认识能力标志的认识结构,是在人与对象的实际相互作用中,通过活动的内化逐渐形成的。
这种认识结构或图式又成为主体进一步“同化”,即认识外界客体的内在基础,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转变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因此相应地发展起来。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使思想获得了共同的表达方式,使认识超出了个人体验的狭隘范围,人通过语言不但能掌握前人的经验,同时也能学习和掌握相距遥远的他人的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从认识的发生可以看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而对于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
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
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日本转译为“致知学”。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
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6、科学是生产力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1.可检验性2.系统性3,主体际性三、科学划界的标准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
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而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
因此,科学与非科学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
第二节科学认识的过程一、科学问题1.科学问题的概念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科学问题也是指科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已知与未知的矛盾。
2.科学问题的分类①待解问题与无知问题待解问题--如果认识的主体提出的问题关系到知识的扩展和进步,并且是以往人们未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这就是待解问题。
无知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是科学上早已解决或根本无法解决的,那就是一个无知问题。
②真问题与假问题真问题--为科学认识指出了正确研究目标和解题方向的科学问题就是真问题。
假问题--为科学研究指示了错误的研究目标或错误的解题方向,就是假问题。
③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常规问题--是在已有科学理论的概念框架下提出的,它与现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不发生根本性的冲突。
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够充实和扩展已有的理论体系,使之更加完善和巩固。
非常规问题--是跳出原有理论的概念框架提出来的,它与已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明显不同和尖锐对立,带有鲜明的破旧立新、转变观念的特点。
这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能导致旧理论的解体和新理论的建立。
3.科学问题的意义英国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四阶段模式,即P-TT-EE-P 。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从问题(P)开始的,经过提出试探性的理论(TT)或假说来尝试性解决问题,然后再对这咱解答进行严格的理论批判或实验的检验,消除可能的错误(EE),再提出新的问题(P)。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科学事实1. 科学事实的概念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事实可分为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客观事实--指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
这种事实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通常被称为“客观事实”,或者叫做“事实1”。
经验事实--指观察者从观察对象中所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一种反映或描述。
这种含义的“事实”通常被称为“经验事实”,也叫做“事实2”。
2.科学事实的特点第一,个别性。
即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的陈述。
第二,客观性(可重复性):即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
第三,系统性。
即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地反映事物的存在。
第四,相对独立性。
当一种假说经实践检验而被否定时,假说中依据的一些科学事实却没有被推翻,这表明它是科学知识中稳定、可靠的部分。
3.科学事实的作用(1)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2)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手段。
(3)科学事实是补充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三、科学定律1.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2.科学定律的特征:①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②科学定律的简明性。
3.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提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四、科学假说1、科学假说及其特点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
①科学性。
②假定性。
2、科学假说的作用①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能动性②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③假说是激发科学创造的媒介④假说之间的竞争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3.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①解释性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知事实的关系。
一般说来,假说应当与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核实的事实相符合,它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相关的全部已知事实。
②对应性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有理论的关系。
一般说来,任何解释某一对象领域现象的新假说,不应当与该对象领域中其真理性已被久经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③可检验性原则这是指假说与科学实践的关系。
科学假说应当是可检验的。
任何假说必须通过演绎得出一些推论,这些推论原则上能够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
五、科学理论1、假说转化为理论的标志第一,解释性条件把假说运用于实践,如果有愈来愈多的事实和这个假说相符合,并且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矛盾,那末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这是假说转化为理论的首要标志。
第二,预见性条件由假说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实际的证实,标志着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
这是假说是否转化为理论的鲜明标志。
2.科学理论及其特征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经过实践验证的正确认识,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地构成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科学认识的最高成果形式。
科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客观真理性。
②全面系统性。
③逻辑完备性。
④科学预见性。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③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④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第三节科学价值一、科学价值1、价值与科学价值马克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科学价值是指现实的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
2、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长期的探索自然界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形成了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3、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①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②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科学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二、科学价值观1、科学价值中立说科学价值中立说强调了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认为事实判断不同于价值判断,二者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
2、科学负荷价值说强调科学技术活动的全过程都渗透着价值,坚持科学不是一种纯粹的个性工具,而是出现于特殊社会情景之中的复杂事业。
这种观点认为,“权衡”是每个社会技术系统所具有的,科学技术也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有得必有失。
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1、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科学价值的核心所在。
①求真务实精神②有条理的怀疑精神③开拓创新精神2.科学方法及其意义①科学方法--是认识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为了探索未知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为了有所发现和知识创造而采取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采取的途径、程序和手段。
②科学方法的意义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成就大小、进展快慢和效率高低。
方法得当,可能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③科学方法的层次第一,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专门研究方法第二,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第三,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着重研究各门自然科学运用的一般方法,又重视最普遍的方法论原则的指导,并联系自然科学的实际,来理解和阐发普遍性方法的应用。
爱因斯坦:“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点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