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打枣教案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65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语言教案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游戏化的教学思路,通过绕口令《打枣》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口腔肌肉协调性,加强发音准确性,同时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让幼儿正确地发出“sh”和“zh”两个声母的发音。
2. 培养幼儿的口腔肌肉协调性,提高发音准确性。
3. 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发出“sh”和“zh”两个声母的发音。
难点:发音准确,口腔肌肉协调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录音带、苹果图片、红枣图片。
2. 学具:幼儿自带的绕口令卡片。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带领幼儿做口腔运动,如:张嘴、闭嘴、舌头伸出来等,让幼儿放松口腔肌肉。
2. 引入活动(5分钟)给幼儿讲解绕口令《打枣》的故事背景,引导幼儿关注“sh”和“zh”两个声母的发音。
3. 学习绕口令(10分钟)a. 播放录音带,让幼儿跟着录音一起学说绕口令。
b. 教师示范发音,让幼儿观察口型,跟着教师一起发音。
c. 幼儿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发音。
4. 实践环节(10分钟)a. 教师邀请幼儿上台演示绕口令,其他幼儿观看并给予掌声。
b. 幼儿自由组队,进行绕口令比赛,看哪一组说得最快、最准确。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绕口令《打枣》的发音要点,让幼儿认识到发音准确性的重要性。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能够正确地发出“sh”和“zh”两个声母的发音。
2. 难点:发音准确,口腔肌肉协调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地发出“sh”和“zh”两个声母的发音,但在发音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幼儿的发音指导,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能准确地发音。
2. 拓展延伸: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绕口令《打枣》,可以在课后组织家庭作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练习。
幼儿园语言教案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听懂并模仿绕口令《打枣》。
2. 能正确地说出绕口令《打枣》。
3. 通过绕口令的学习,提高幼儿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口腔肌肉动作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1. 一份绕口令《打枣》。
2. 手持式干扰器。
3. 腾讯会议。
4. 枣模型、纸板、刷子、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今天我们学什么?”幼儿们回答:“学打枣。
”2. 回顾:“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都有用到哪些说话的技巧呢?”教师鼓励幼儿踊跃发言,并给予肯定。
3. 提醒:“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绕口令是《打枣》。
在说绕口令时,大家要注意颤音、连音、快节奏等要素,不要咬着舌头或用鼻音发音。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辅助学习。
”二、热身:1. 颤音游戏:在手持式干扰器的帮助下,让幼儿练习各种颤音,如舌尖颤音、喉咙颤音等。
2. 连音游戏:请幼儿根据提示,连续说出一些单词。
如“一只牛快快跑”,“五只鸟飞到窝里”。
3. 眼观影游戏:虚拟空间内播放枣的生长过程的小片段,让幼儿观看,学习枣的形状和颜色。
三、学习绕口令《打枣》:1. 教师先背一遍绕口令《打枣》,并请幼儿一同模仿。
《打枣》打枣的把枣打,枣子是灰的。
打到枣子里有条虫,赶紧吐了出来。
2. 教师语音教学:教师将绕口令分段教授,然后请幼儿跟读。
3. 教师口腔肌肉动作训练:教师示范舌头和嘴唇的运动,在绕口令之间做一些口腔肌肉动作训练。
四、创意实践:1. 制作枣模型:教师给每个幼儿一块纸板,让他们按照枣的形状进行剪裁,然后再涂上颜料。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耍,让他们理解枣的形状和颜色。
2. 练口语:教师安排幼儿两人一组,互相对话,每个幼儿都要说一遍绕口令《打枣》,并与同伴相互交流。
五、总结:1. 教师请幼儿把学习的绕口令《打枣》整齐地读一遍,然后请他们评价自己的表现。
2. 回顾:“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3. 总结:“绕口令是训练口腔肌肉和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幼儿园语言教案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活动设计活动目标本活动旨在通过绕口令的形式,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腔肌肉力量和语音准确性,同时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1.绕口令材料:提前准备多个与打枣相关的绕口令,例如:“一串顺心蜜枣”、“枣红的太阳照大地”等。
2.教学道具:一些实物枣子作为示范。
3.活动场地:保证活动场地宽敞、安全,方便孩子们进行活动。
活动步骤1.导入: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前几次的绕口令活动,激发他们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2.展示实物:教师出示实物枣子,引起幼儿注意,并与他们分享枣子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3.练习发音:教师带领幼儿用正常的语速朗读绕口令,重点让孩子们注意每个字的发音,特别是韵母和声母的准确性。
4.分组演练: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一个绕口令,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快速、准确地朗读出绕口令。
5.班级展示:各小组轮流朗读绕口令,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给予点评和鼓励。
6.结束: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他们继续积极参与语言活动。
教学反思活动效果通过这个绕口令活动,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学会了正确发音,并且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间的比赛,幼儿们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他们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
存在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的发音不够准确,特别是在复杂的绕口令中。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一些语音的发音规则还不够熟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声母、韵母以及汉字拼音的学习。
活动改进为了提高活动效果,下次可以增加一些发音练习的环节,包括声母、韵母和音节的组合练习,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汉语音标。
同时,在绕口令的选择方面,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难度。
对于发音较难的词语,可以在活动开始前进行发音示范和练习,以便幼儿更好地掌握。
反思总结语言是幼儿园阶段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打枣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打枣的相关知识2.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活动1.引导幼儿围坐在一起,讲解打枣的相关知识,如枣的颜色、形状、营养价值等。
2.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一起打枣,让他们感受一下打枣的乐趣。
第二步:准备材料1.准备干净的枣子,每个幼儿一份。
2.准备一些橡皮筋或细绳,用于绑定枣子。
第三步:教学过程1.让幼儿洗净自己的手,准备开始打枣。
2.将每个幼儿的枣子绑上橡皮筋或细绳,让幼儿拿着橡皮筋或细绳,在自己的枣子上轻轻敲打。
3.引导幼儿逐渐加强敲打的力度,直到枣子表皮破裂露出果肉。
4.让幼儿将带皮部分撕下,露出里面的果肉。
5.让幼儿品尝枣子的味道,让他们感受到果肉的甜美。
6.引导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打枣的经验和体会。
第四步:总结活动1.引导幼儿回想整个过程,思考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哪些东西。
2.告诉幼儿打枣不仅有助于提高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带领幼儿探索更多不同水果的特点和乐趣。
2.让幼儿设计自己的果盘,培养创意思维能力。
3.组织幼儿参加手工制作课程,制作以枣为主题的DIY手工作品。
4.带领幼儿参观果园,了解更多水果种植和采摘的知识。
总结打枣幼儿园教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水果,并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幼儿,让他们享受到打枣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水果的了解和对团队合作的理解。
通过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学形式,促进幼儿们身体与情感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成长。
打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枣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教授学生打枣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珍惜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打枣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打枣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地打到枣子,提高打枣的效率。
(2)引导学生在打枣过程中学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准备打枣所需的工具,如长竹竿、篮子、梯子等。
2、选择合适的枣园作为教学场地。
3、为学生准备好防护用品,如手套、安全帽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枣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枣、是否吃过枣。
(2)讲述枣的营养价值和用途,让学生对枣有更深入的了解。
2、知识讲解(1)介绍枣的生长环境,包括枣树的形态、生长习性等。
(2)讲解打枣的原因,如枣子成熟后需要及时采摘,避免掉落和腐烂。
(3)重点强调打枣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在枣树下面停留,避免被掉落的枣子砸伤;使用竹竿时要注意周围的人,避免伤人等。
3、演示打枣(1)教师亲自示范打枣的正确方法,如握住竹竿的位置、用力的方向和力度等。
(2)展示如何使用梯子安全地爬上枣树进行打枣。
4、学生分组实践(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枣树和工具。
(2)每个小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员的工作。
(3)教师在旁边巡视,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学生的安全。
5、成果展示与分享(1)各小组将打下的枣子收集到一起,进行展示。
(2)请学生分享打枣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如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的等。
6、总结(1)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再次强调打枣的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让学生加深印象。
(3)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珍惜劳动成果。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将打下的枣子进行清洗、晾晒或制作成枣干、枣糕等食品。
《打枣》音乐教案:让孩子感受中国文化让孩子感受中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乐器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而其中最为经典的一种乐器便是枣鼓。
它不仅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婚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还是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演奏形式。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们制定了一份《打枣》音乐教案,旨在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打击乐枣鼓的起源、历史发展和表现形式。
2.学习并掌握枣鼓的基本演奏方法。
3.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4.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音乐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枣鼓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2.《打枣》这首经典曲目的旋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枣鼓的快节奏,从而完成精确而协调的演奏。
2.如何将孩子们的对枣鼓的认知与情感活动相结合,使演奏更加生动、生动。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互动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包括讲解、示范、演奏和互动等不同阶段。
其中,为孩子们展示枣鼓演奏的技法和精妙的演出艺术,可以通过在课前观看专业表演或通过音乐短片的形式呈现。
五、教学内容1.理论部分通过对枣鼓的介绍和历史背景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枣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结合教材《打枣》的课本,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枣鼓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2.实践部分将枣鼓环节分为如下四个步骤:a.起源。
孩子们可以通过吹打枣鼓的方式体验这一音乐形式的特殊性质。
通过掌握基本技巧和节奏,不断进行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
b.演奏技巧。
老师可通过简单的展示、模拟演奏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枣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包括押沙、下滑、排沙等重要技巧。
c.实践演练。
在示范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和节奏,在进行枣鼓演奏的同时,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d.学习曲目。
根据不同阶段孩子们的实际演奏能力,选择不同难度、难度适中的枣鼓曲目进行演奏,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和辅助。
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活动设计:
1.活动名称:《打枣》绕今
2.活动目:
(1)培养孩子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
(3)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农民收的场景
3.活动备:
(1)一子制子
(2)绕号在卡片上
(3一副假装打零的道具
4.活动流程:
(1)引入:老师先放一段枣子收成的视频给孩子观看,让孩子了解枣子的生长过程,丰收以及农民们忙碌的场票。
(2)练字: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绕口令“打枣”的文字内容,用指导语言的方式让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读。
(3游戏:把纸制枣子和卡片混合放入篮子中,孩子们轮流去摸一个枣子,然后从篮子里抽出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尽可能快而清晰地说出绕口令,如说错了则被淘汰,留下最后一位获胜者。
(4)结束:在游戏结束之后,让孩子们轮流拿起假装打枣的道具,根据假装总结出一个总结性的绕口令。
二、教学反思:
1.活动效果: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绕口令让孩子练习口语表达和语音能力。
整个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处于轻松偷快的状态中,培养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
孩子们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更好地理解了绕口令,有一定的获得感。
2.教学启示:绕口令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敢于表达、勇于尝试这种游戏形式可以帮助孩子们记住词语,让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更为流利。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卡片的篇幅,以免导致孩子们表达困难。
为了让孩子们的参与度更高,可以在创造性中融入较多的体验和越味。
幼儿园语言教案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音韵意识;•提高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打枣》绕口令。
3. 教学准备•打印《打枣》绕口令文本;•道具:枣模型;•课件:包含《打枣》绕口令的幻灯片。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教师向幼儿们介绍今天要学习的绕口令《打枣》。
2.使用幻灯片或手持枣模型示范绕口令的发音和动作。
步骤二:整体教学1.教师将幼儿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名幼儿。
2.教师朗读《打枣》绕口令,示范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并让幼儿们跟读。
3.按小组轮流练习,教师逐一指导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纠正发音错误。
步骤三:个别辅导1.教师观察幼儿们的发音情况,并针对个别幼儿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指导幼儿们注意舌头、嘴唇等发音部位的运动,帮助他们纠正发音错误。
步骤四:小组合作1.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带领整个小组一起练习《打枣》绕口令。
2.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其他小组在一旁观摩和鼓掌。
步骤五:综合实践1.教师布置综合实践任务,让幼儿们和家长一起练习《打枣》绕口令。
2.要求幼儿们在家中向家长表演绕口令,并鼓励家长参与进来,共同练习。
5.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幼儿们的学习情况,评价幼儿的发音准确性、语调把握和动作配合等方面。
2.结合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集体协作能力。
6. 展示与总结1.教师根据幼儿们的表现,选取其中几组进行表演展示。
2.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教学收获,并夸奖幼儿们的努力和进步。
7.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们创作自己的绕口令,并与同学分享。
2.探讨绕口令的来源和特点,鼓励幼儿们多接触和学习经典的绕口令。
以上为幼儿园语言教案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班绕口令《打枣》-2019最新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绕口令《打枣》
大班绕口令《打枣》
活动目标
1理解绕口令内容,能口齿清楚、有节奏地朗诵。
2尝试加快语速朗诵,感受说绕口令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绕口令的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枣吗?枣是什么味道的呀?有一个小朋友也很喜欢吃枣,你们想不想听听他的故事?
二、出示图片,幼儿熟悉绕口令前半部分内容。
1教师展示图片,朗诵绕口令前半部分,帮助幼儿感知绕口令的结构特点。
2教师带领幼儿边看图片边逐句学说绕口令,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绕口令。
3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绕口令前半部分。
三、教师利用操作教具带领幼儿学说绕口令后半部分内容。
你们知道故事里的小朋友一共打了多少颗枣吗?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1出示最后一幅图片,教师带领幼儿一颗一颗的“数枣”。
2教师按稳定的节奏边拍手边带领幼儿“数枣”。
3教师加快节奏,幼儿跟随教师的节奏“数枣”,感受绕口令的特点。
《打枣》教案:多种乐器演奏打枣的不同效果。
一、教学目标1.掌握打枣的基本节奏和调性,理解打枣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生能够通过钢琴、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打枣,探索不同乐器的音响表现和音乐内涵;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理解不同乐器演奏打枣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内涵,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理解打枣的基本节奏和调性,通过听、唱、弹的方法深入理解;2.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乐器演奏打枣来探索不同乐器的音响表现和音乐内涵;3.教师通过对不同乐器演奏打枣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理解打枣的基本节奏和调性教师首先介绍打枣的基本节奏和调性,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听、感受打枣的音响特点,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示范唱出打枣的节奏,加深学生对打枣节奏的理解。
2.不同乐器演奏打枣的音响表现和音乐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乐器演奏打枣,例如钢琴、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来探索不同乐器的音响表现和音乐内涵。
在安排多种乐器进行演奏时,教师要注意按照音乐节奏组织学生,确保演奏的协调性和和谐性。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各种乐器的音响特点,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各种乐器在演奏打枣时可能产生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内涵。
3.对不同乐器演奏打枣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学生完成多种乐器演奏打枣的过程后,教师将对不同乐器演奏打枣进行分析和比较。
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音乐学理论和知识来发现和总结出乐器演奏打枣的一些基本规律,以及不同乐器演奏打枣拥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内涵的原因。
通过对多种乐器演奏打枣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多种演奏表现进行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主要考虑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
幼儿园语言教案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地朗读绕口令《打枣》。
•能够理解绕口令的意思。
•能够掌握部分新词汇(如“枣”、“伎俩”等)。
2. 教学准备•课本或印刷品•绕口令《打枣》•黑板和粉笔•彩色纸张和麻绳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绕口令,告诉他们绕口令是什么。
•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打枣》,让学生跟着读,并问学生绕口令的意思和难度。
•老师将绕口令的文章展示在黑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猜测绕口令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步:教学重点(20分钟)•老师重点讲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词汇,如“枣”、“伎俩”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含义。
•老师将文章的每个字句依次标出,并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模仿跟读。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集体朗读时进行分组朗读,让一部分学生读前半段,另一部分学生读后半段。
第三步:拓展活动(30分钟)•转换玩法:将文章随机排列,让学生重新排列后进行朗读。
•文字游戏:老师将文章中的一些字母挑出来,让学生组合成其他字词。
•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纸、颜料和麻绳等制作出“枣”,并在作品上添加绕口令的内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绕口令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四步:总结回顾(10分钟)•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打枣》。
•让学生回答学习问题,如“你觉得绕口令难不难?”、“你有没有喜欢的词汇或句子?”。
•老师总结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调学生应从哪些方面掌握绕口令。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里练习,熟记绕口令,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简单的绕口令。
5.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以绕口令教学为主线,突出了绕口令的能力培养和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教学方式多样化,活动具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打枣》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打枣》使学生认识民族乐器唢呐,并能分辨唢呐的音。
2、在欣赏中感受民族乐器与管弦乐器的不同音,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并初步记住水车转动的主题旋律。
2、体验民族音乐和西洋管弦乐的不同之处。
教具
录音机、磁带、唢呐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听《打枣》音乐片段,扭着秧歌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生1:感到喜庆、欢乐。
生2:我仿佛看到很热闹的场面。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这段音乐是使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唢呐。
三、欣赏《打枣》
师:现在让我们完整地欣赏这首唢呐独奏曲《打枣》,思考两个问题:
1、唢呐是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
2、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1:唢呐是民族乐器。
生2:音乐表现了爷孙俩看到大枣丰收一起打枣时的欢乐场面。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出示唢呐)看,这是什么?
生:唢呐。
师:你们对唢呐了解多少?说一说。
生1:音很明亮。
生2: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师:那么唢呐在这首乐曲当中是怎样表现爷爷和孙女打枣的?(学生练习表演)
大家表现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在音乐中感受爷爷和孙女打枣时的高兴心情,好不好?(学生自由选择角,可以吹唢呐,可以表演爷爷或孙女)。
打枣儿教案幼儿园一、教案背景“打枣儿”是一项中国传统儿童活动,它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爆发力,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中,让幼儿多参与此类传统游戏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体验和认知,提升幼儿的全面发展。
因此,编写了这份打枣儿教案,欢迎幼儿园老师们参考使用。
二、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打枣儿的基本动作,学习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幼儿的战胜挫败的能力。
2.具体目标•学习打枣儿的基本姿势:双脚分开、手掌互扣。
•学习使用枣扇,练习打翻对方的枣儿。
•学习团队协作,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反应力和注意力。
三、教学准备•枣扇:准备足够的枣扇,每个小组5把,确保枣扇质量和数量足够。
•球场:在室外或者室内搭建活动空间,确保场地平整、宽敞,便于幼儿活动。
•注意事项:教师需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和卫生准备,确保幼儿的身心安全。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导幼儿认识活动玩法教师设计说故事、看视频、或现场演示等多种方法,引入并阐述活动的开端,然后分组进行活动。
第二步:分组进行活动将幼儿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个人,其中4个人拿枣儿,1个人拿枣扇。
活动过程中,四个人手掌互扣,双脚分开,组成一步“枣儿”。
一个小组中只有一个人拿着枣扇,其余人拿着枣儿,枣扇的作用是将对方的枣儿打翻,成功后可以得到1分。
每个小组通过摇钱树,获得相应的分值,视情况可进行加分、扣分等多种模式设计。
如果小组合作出色,战胜所有对手,将获得最多的分数,最终胜出。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表扬和评价,指出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做得好的方面,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教学评估教师采用观察量化、笔试、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认知、理解、技能、态度和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小结打枣儿是一项富有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在社交和表达方面得到锻炼。
幼儿园语言教案大班绕口令《打枣》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活动设计1. 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绕口令活动,达到以下目标:•培养幼儿的口齿伶俐,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幼儿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扩大其词汇量;•通过集体表现,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2. 活动流程阶段一:引导幼儿认识“绕口令”•引导幼儿回忆先前听过或见过的绕口令,并进行简单的口头练习;•通过演示绕口令和引导幼儿跟读,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定义。
阶段二:指导幼儿学习“打枣”的绕口令•师生共同欣赏、朗读“打枣”绕口令;•分段讲解、演示和引导幼儿逐段跟读;•让幼儿分组,自行排练全文,准备最后的集体表演。
阶段三:集体表演•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绕口令,全班共同呈现;•班主任和幼儿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教学反思1. 教学得分此次教学过程中,幼儿表现积极,声音响亮,跟读基本准确。
在组织团队时,幼儿也能很好地合作,共同排练完整的绕口令表演。
同时,幼儿在观察身边的朋友表演时,也有良好的听觉接受能力,愿意倾听和学习。
2. 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部分幼儿在初次练习时,掌握不够快,听不懂绕口令的重复、排列和变化规律;•个别幼儿表现缺乏自信,或有话不够清晰的情况。
3. 教学改进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适当调整绕口令的难度,根据幼儿年龄和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幼儿的思维训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思考,自己掌握绕口令的重复和排列规则;•对表现不够自信,或发音不够清晰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和引导。
三、总结通过绕口令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口齿伶俐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扩大了词汇量。
在团队合作中,幼儿们也学会了彼此协作,集思广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
随着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创新,我们相信我们的幼儿将会在更加适宜和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茁壮成长。
中班语言领域儿歌活动《打枣儿》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儿歌的内容,知道儿歌当中的“红雨”的含义。
2.技能目标: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演儿歌。
3.情感目标:喜欢欣赏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节奏美。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知道儿歌中“红雨”的含义,大胆的表演儿歌。
2.活动难点:通过学习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节奏美。
三、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打枣儿》儿歌内容的相关图片、小话筒、大红枣的图片。
2.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见过红枣树。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儿歌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活动的主题。
师幼共同唱儿歌《秋风起来了》: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在勇敢的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师:秋天到了小树叶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小朋友们还有谁会离开大树妈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二)展开部分1.教师出示儿歌图片,幼儿了解儿歌内容。
(1)幼儿观察图片,教师提问。
师:图片上面都有什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师小结:图片上面有树,树上挂着红红的枣,地面上也有许多的红枣,树下面有小鸡正在吃枣,小朋友们手里拿着长杆有的在树上,有的在树下打枣。
(2)教师完整的朗诵儿歌,幼儿了解儿歌。
师:哗啦啦的红雨是什么?小路为什么红了?师小结:红雨是从树上落下来的大红枣,红枣太多了,把小路都给铺红了。
2.结合图片,教师示范,幼儿尝试跟读儿歌。
(1)根据图片,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师: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儿歌吧!(2)幼儿边打节奏,齐声朗诵儿歌。
(3)幼儿分组,接龙朗诵儿歌。
3.尝试创编动作,大胆的表演。
(1)幼儿集体自由创编动作师:小朋友们一起给我们的儿歌配上好看的动作,一起来表演吧!(2)幼儿表演展示作品(三)结束部分师幼共同创编儿歌。
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红枣离开了妈妈,落呀落呀落到哪里?心里可害怕?如:小红枣咚咚,咚咚咚咚咚,好像在勇敢的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打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打枣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打枣儿的基本动作和节奏;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二、教学内容1. 打枣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打枣儿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一带。
打枣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娱乐形式。
打枣儿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唱、念、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2. 打枣儿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打枣儿的基本动作包括:打、拍、跳、转、踢、蹦、跺等。
打枣儿的节奏感非常强,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和韵律。
3. 打枣儿的表演形式打枣儿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独唱、合唱、对唱、念唱等多种形式。
同时,打枣儿的表演还需要配合舞蹈、器乐等元素,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
4. 打枣儿的团队合作打枣儿是一种集体艺术形式,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打枣儿的基本动作练习首先,让学生掌握打枣儿的基本动作,包括打、拍、跳、转、踢、蹦、跺等。
教师可以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逐渐掌握基本动作。
2. 打枣儿的节奏练习在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打枣儿的节奏。
可以通过敲打节拍器、拍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和韵律。
3. 打枣儿的表演形式练习在掌握了基本动作和节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打枣儿的表演形式。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独唱、合唱、对唱、念唱等形式的表演,同时配合舞蹈、器乐等元素,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
4. 打枣儿的团队合作练习在表演形式练习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让他们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次完整的表演。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和节奏,以及表演形式和团队合作情况,来进行教学评价。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
《打枣》教学设计《打枣》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打枣》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打枣》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欢快、风趣的情绪,并能联想爷爷和小孙女打枣的情景、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2.能分辨主题出现的次数。
3.认识唢呐,能初步分辨唢呐的音色。
教学过程1.谈话导人(1)老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音乐除了声乐演唱形式外还有器乐的演奏形式,器乐演奏形式就是指用各种乐器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
你们都知道哪些乐器,以及用这些乐器演奏的乐曲呢?(2)老师小结:我们以前听过由木琴演奏的《我爱北京天安门》,由手风琴与木琴演奏的《小松树》。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用唢呐演奏的乐曲《打枣》,听一听音乐是怎样表现“打枣”的。
2.认识唢呐(1)播放乐曲《打枣》,引导学生分辨唢呐的音色和乐曲表现的音乐情绪。
(2)老师小结:这首乐曲是由唢呐演奏的。
同时出示唢呐图片或实物,简介唢呐。
如果老师能演奏更好。
(3)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唢呐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咔腔”,模仿人说话的各种声音,非常有趣。
3.分段欣赏(1)引子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它用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和自由的节奏、活泼的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一个欢乐的农村庭院。
(2)第一部分①引子过后,唢呐和乐队奏出了一段欢快、具有河北民间音调的旋律,速度从慢起逐步转向中速,然后又由唢呐和乐队交替演奏,表现了打枣的欢乐情景。
②引导学生分辨唢呐独奏与乐队的演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3)第二部分①播放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分辨大、小唢呐不同的音色,以及唢呐与乐队的交替演奏。
②这部分是由两个主要旋律构成的乐段。
指导学生哼唱下面两个旋律。
③复听乐曲,引导学生分辨主题乐段共出现了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
《打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枣及其营养价值,并理解打枣的重要性;2. 掌握打枣的基本方法,正确握持打枣工具;3. 能够准确且快速地打开枣核,保持枣的完整性。
教学准备:1. 枣果:新鲜的枣果10个;2. 打枣工具:木板、锤子;3. 通风良好的教室;4. 讲台、黑板;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几颗新鲜的枣果,询问学生对于枣的了解,并谈论枣的营养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打枣。
步骤2:引入打枣工具及讲解使用方法(10分钟)老师出示打枣工具,包括木板和锤子,并向学生介绍每个工具的作用。
讲解正确握持打枣工具的方法,强调安全意识和重视枣的完整性。
步骤3:示范如何打枣(1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枣的轮廓,然后进行示范。
首先,将枣放置在木板上,用锤子以适当的力度轻轻敲打枣果的上部,使枣果分裂成两半。
然后,再用锤子敲打枣果的核部,从而将核和果肉分开。
示范时要注重动作的规范和节奏的掌握。
步骤4:学生实践(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两名学生组成。
将枣和打枣工具分发给每个小组,并要求学生按照示范的步骤进行操作。
老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打枣方法,并纠正他们在操作中的错误。
步骤5:总结与归纳(10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打开的枣,鼓励他们描述打开枣的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打枣的重要技巧和注意事项,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总结,加深对打枣技巧的理解和记忆。
步骤6:拓展(5分钟)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枣果,并让学生进行自由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打枣技巧。
同时,可以介绍不同地区对于打枣的独特方法,拓宽学生对于打枣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得以了解枣的营养价值,掌握了打枣的基本方法。
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了打枣的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分享,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
教学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将打枣技巧应用到实际中,例如在家中将枣打开制作成各种美食,或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打枣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