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精心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3.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4.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的农民斗争2.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二、洋务运动的兴衰1.洋务事业的兴办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三、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1.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举起近代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武昌起义2.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北洋军阀的统治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三、中国革命的新方向1.指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3.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4.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土地革命的发展及其挫折2.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3.长征的胜利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3.一二九运动三、国民党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5.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4.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5.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3.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3.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三、有中国特点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6.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庐山会议于纠“左”进程的中断3.国民经济的调整4.“文化大革命”的发动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1.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道路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4.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5.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科学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1.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4.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1.邓小平南方谈话2.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3.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4.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中国近代史纲要(前三章整理)第一章反对中国侵略的斗争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上族权和宗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大前提一少数人积累大量的货币财富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3现在的香港范围如何?Vs 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霸占香港的?一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二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三新界4 帝国主义国家是怎样划分势力范围的Vs 帝国主义国家是如何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德国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沙俄以长城以北为势力范围英国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法国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日本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5 租界的性质一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二一切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三国中之国四是“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虐中国的据点6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一鸦片战争期间,《南京条约》是开端第二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是加深第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是形成7 扶植收买代理人第一奕、文祥等满族贵族第二曾国藩、李鸿章等湘系、淮系官僚第三慈禧太后第四袁世凯和北洋军阀8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与第五章联系: 中国革命为什么发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与第六章联系:毛泽东思想) 半殖民地第一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第二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他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第三他们是通过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第四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半封建第一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第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9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内存在着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0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对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两对矛盾相互交织:第一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的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如抗日战争)第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如土地革命战争)第三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如解放战争)11 边疆危机的表现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侵入云南法国从越南侵入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中国琉球,侵犯中国台湾12 什么叫“三国干涉还辽”?第一《马关条约》规定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第二俄国认为这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德国和法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第三日本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第四其他国家竞相租借中国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3 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第二中华民族进行不折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最根本原因)14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第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第二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第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15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16 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一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中国的第一人,变成《四洲志》一书第二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三郑观应《盛世危言》,进行“商战”,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第四严复《救亡决论》一文,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仁政,三纲五常)4.社会: 社会结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晚清的危机:①政治: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
②经济: 大肆实行土地兼并。
③文化: 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暗。
④军事: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⑤社会: 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经济: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替代了工厂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2.政治: 英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
3.殖民: 帝国主义瞅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2.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国外公使常驻北京。
外国公使可以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1860年《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
5.1884年中法战争,1885年中法《中法新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社会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这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全国进行统治。
- 社会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
- 文化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随后,英国又开展了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世界工厂。
- 法国在18世纪末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也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版【01组】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00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002.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003.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表现在: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004.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005.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006.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007. 1856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俄签订《天津条约》,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 60008. 1860年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009.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定书,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
010.经济掠夺的方法:[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3]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资本输出;[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011.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12.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新产生的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013.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 年清政府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列强还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使其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瓜分豆驻兵权。
014.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4天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精心总结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二)、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化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军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暗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789年,法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冶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
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二)、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与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4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了《中法新约》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总结史纲第一章的重点总结: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a、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b、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c、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名师。
(1841年编成《海国图志》);b、在1843年编成的《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史纲第二章的重点总结: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a、《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主线公元5世纪(战国)~鸦片战争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阶级矛盾严重西方: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生产结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特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作用: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排斥新的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2)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表现: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同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并与道教、佛教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
4)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日益由盛转衰, 阶级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无可挽救。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清朝后期,由盛转衰,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吏贪污成风。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官吏地主兼并土地,无地少地农民增多,流民不断增加。
荷捐杂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外贸限制,直至鸦片走私,收支平衡被破坏,导致民众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地租、赋税。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789年 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利用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个封建王朝的由盛转衰(历史周期律)、危机四伏。
同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逐步确立,并逐步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结论:中国落后,西方列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原因:①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②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为扭转局面,走私和贩卖鸦片);③英国发生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④中国开始禁烟(虎门销烟)。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一些列不平等条约。
攫取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有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2)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①导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原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什么是半殖民地(成为半殖民地的原因):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最终没能成功。
但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②虽然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2)逐步成为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打破,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屮国近现代史纲要》1—7章复习要点第一章(含综述)1>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
原因: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经过: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三元里抗英(韦绍光)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个光辉范例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战争结束)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v南京条约〉签订影响: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屮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中国口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屮国民族资本主义白勺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
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孑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C④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Z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⑤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屮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才盾。
屮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屮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屮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书)3.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史实。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国4、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主线公元5世纪(战国)~鸦片战争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阶级矛盾严重西方: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生产结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特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作用: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排斥新的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表现: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同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并与道教、佛教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日益由盛转衰,阶级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无可挽救。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清朝后期,由盛转衰,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吏贪污成风。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官吏地主兼并土地,无地少地农民增多,流民不断增加。
荷捐杂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外贸限制,直至鸦片走私,收支平衡被破坏,导致民众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地租、赋税。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789年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利用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章第⼀章反对外国侵略的⽃争⼀、鸦⽚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业结合的⾃给⾃主的⾃然经济;地主、商⼈、⾼得贷者相勾结)2.在政治上,实⾏⾼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是宗族家长制,君权、⽗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盾。
在这⼀⽭盾上建⽴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化、社会结构,具有两⽅⾯的特性:⼀⽅⾯,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盾⽇益显现出来,造成⾃⾝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其主要表现是: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巧取豪夺,⽆所不⽤其极2.经济上,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农民⽣活⽇渐困苦。
3.思想⽂化上,厉⾏专制主义,⼤兴⽂字狱。
4.军事上,军⼒衰败,军备废驰5.对外关系上,实⾏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鸦⽚战争前的世界(⼀)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业⾰命的发⽣上。
(⼆)西⽅列强的殖民扩张商品⽣产的⽆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盾的需要,促使西⽅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标瞄向中国。
1825年,英国经历第⼀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开拓国外市场和摆脱国内危机的冲动,严重威胁着中国这个东⽅古国,⼀场战争在所难免了。
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本系统总结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教材。
下面是我整理的重点知识点: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1.近代史的起点:19世纪中叶,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史的特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和专制制度的动摇、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等。
第二章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的历史变革1.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中国被迫开放的大门。
2.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新思潮1.新文化运动: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提倡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呼吁变革封建文化。
2.运动的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培养了一批新的文化和政治领袖。
第四章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潮流1.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民主和科学,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城乡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第五章巩固民众革命力量的探索与坚持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推翻北洋政府,建立联俄联共的政权。
2.在土地革命和江西苏区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革命道路。
第六章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斗争的历程1.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胜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2.国共内战:国共两党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内战,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结束。
第七章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如土地和工商业。
2.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场重大政治运动,带有浓厚的个人崇拜色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八章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开放:中国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开辟了道路。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开放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如土地承包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军事侵略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境内”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定议定书共割去7万平方公里领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由中国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向英国索赔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1895年中国向日本赔偿2315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总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计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改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为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尔为商。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二)、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化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军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暗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法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冶
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
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
(二)、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与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4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了《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在江东六十国屯将数千中国居民赶入黑龙江中淹死,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②、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驻京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操纵中国外交:外交讹诈干涉还辽
享有领事裁判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桥适用,1844年中美《望夏条约》扩大其权为在华一切美国人适用。
把持中国海关:英国人赫德人海关税务司40年之久。
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70年天津教案,屠杀中国民众。
袁世凯镇压义和团民。
扶植、收买代理人: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奕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的全面投靠外国列强。
支持袁世凯,扶植各派军阀等。
③、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开的5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开的10口岸、《北京条约》天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
中国丧失了保护民族更商业的作用。
对华倾销商品:排挤并打击中国民族企业和产品和传统手工业。
对华资本输出:《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这更压制中国本就脆弱的民族资本。
操纵中国经济命脉:1、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
3、设立银行,控制并垄断中国金融。
4、控制中国交通运输业。
5、严重破坏中国农业经济。
④、文化渗透
宗教渗透和侵略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由教学和传播西学为名进行,发行报刊有《字林西报》、广学会由英国人李提摩发行的《万国公报》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多选、简答题)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强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冶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在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与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扩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原有的社会阶级情况:
封建地主阶级:一部分投资新式工商业,大部分仍已地主剥削为主要方式。
农民阶级:仍是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外来的侵略者首先压在这个阶级身上,他们要求改变地位,有强烈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小生产者使其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解放自己。
新兴的两个阶级
来源:一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投资近代企业而来
分层: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特点:大官僚大买办的结合。
中国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上层规模较大,联系紧密,中下层规模较小,联系较小,矛盾较大。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另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简答理解)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的华企业当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1、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强。
2、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力量。
3、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所以,中国工人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在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解决生产力问题。
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