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1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以荆州市为例第一章: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特征①、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
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②、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第二章:产业的划分一、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ⅰ、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内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ⅱ、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分布情况,包括各个产业的比重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通常将产业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农业、渔业、林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商贸业、金融业等)。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较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
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产业的占比过高,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结构不够现代化,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现代化。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过高,可能会出现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地区经济活动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而落后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较高。
这是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工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而落后地区发展滞后,农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发达地区集中了大量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导致经济集中度较高,而落后地区面临人口流失和资源荒缺的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地区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推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首先,需要政策环境,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吸引投资和企业进入落后地区,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跨地区的合作和协调,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移,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是针对其中一特定地区的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该地区的产业布局、产业链条、产业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和问题所在,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每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自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气候、土地利用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区域内产业的布局。
例如,一些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渔业和海洋资源,其产业结构可能更加偏重于渔业和海洋产业。
2.人力资源条件: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决定了该地区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
例如,有些地区的技术人才较多,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有些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讯网络等设施的完善,可以促进物流、能源和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4.市场需求条件:一个地区的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应该符合其市场需求。
例如,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可能更加适合发展服务业,而农村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农业相关产业。
5.政策环境: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一些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指标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找出差异和问题所在。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相邻地区、相似地区或发展较快的地区。
2.专业调研: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调查和研究,了解该地区产业的生产规模、竞争力、发展状况等情况。
3.统计方法:利用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
例如,可以利用产业结构占比、GDP、就业人口等指标进行分析。
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时,可以关注以下指标:1.产业结构占比:各产业在地区内的比重,可以了解地区产业的主导性和发展方向。
区域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发展水平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产业组成和产业关系。
产业组成指的是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类型和比重,可以通过产业增加值或就业人数来衡量。
产业关系则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和相互关系,如产业链、产业集群等。
区域产业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一个沿海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海洋产业,而一个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可能更适合发展采矿业。
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居民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
最后,政策导向和经济条件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以及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环境,都会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着不断的变迁和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的升级指的是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这种升级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例如,许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
这种升级不仅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支持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产业结构的转型则是指从一种产业向另一种产业的转变。
这种转型可能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短缺、环境要求或新兴技术的出现等原因触发。
例如,某一地区的传统产业可能因为市场竞争力下降而需要转型,或者因为环境保护要求而转向清洁能源产业。
这种转型可能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但也会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首先,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其中一地区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组成。
一个地区的产业类型通常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原始生产行业,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加工和生产领域,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非物质生产领域。
一个地区的产业组成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农产品生产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和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其次,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是指其中一地区各个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通常由产值、产量、就业人数、利润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来衡量。
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地区的产业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科研投入和产值效益,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水平相对较低。
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
再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其中一地区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组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产业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要注重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以推动经济变革和转型。
再次,要加强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要注重培育和发展人才,提高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结来说,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是对其中一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区域产业类型、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指导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产业发展的规划。
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还能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在特定地区选择合适的投资和商机。
最重要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是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了解该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特点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下文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进行探讨。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好坏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发达的地区,其产业结构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仅有强主导产业,还有配套和支持产业,使得其经济有较高的复合增长能力。
相反,一个落后的地区其产业结构可能会单一、单薄,仅依赖其中一个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往往会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
通过收集和梳理相关数据,了解各个产业在该地区的比重和发展状况。
比如,第一产业(农业)在总产值中的占比、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等等。
同时还要关注各个细分产业的发展情况,比如农业中的粮食种植、养殖业,制造业中的钢铁、汽车等行业,服务业中的金融、旅游等行业。
再次,要关注产业结构的问题和挑战。
每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依赖性强的问题,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碎片化、不具备竞争力,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思路和建议。
最后,要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找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路径,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等等。
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对于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路径,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是对一个地区内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特点、特色产业以及发展优势。
下面是一篇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的1200字以上的文章。
一、区域产业结构概述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其中一地区内各类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关系。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导产业的确定和重要性主导产业是指其中一地区所具有的,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突出作用和基础性影响的产业。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到了牵引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确定主导产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应具备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其次,主导产业应具备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加值能力,在区域内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再次,主导产业应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产业有较好的产业链衔接和协调发展关系。
主导产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增值网络;其次,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备较高的创新和科技含量,对地区经济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再次,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能够带动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最后,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参与能力,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开放和国际合作。
三、区域主导产业的类型和特点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类型和特点因地区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资源型主导产业:该类主导产业以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此类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增长。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差异化密切相关。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保持各个产业的平衡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可以降低产业风险,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通过分析主导产业的存在和机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受到冲击或市场饱和时,可以通过分析其他潜力产业并进行引导,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同时,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地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在政府制定政策时提供决策依据。
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了解地区的产业结构情况和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以确定合适的政策举措。
例如,对于一个农业地区,可以制定政策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而对于一个工业区域,可以制定政策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进一步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中国的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对其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广东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和家电制造业。
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广东省的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广东省也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广东省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分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也能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深入了解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 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
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
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 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 (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 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相关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
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 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 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 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 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 反之,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 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需要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指标1、产业结构效率以工业结构为代表,其公式为:工业结构效率 =p p EL i ni i -∙∑=1式中, L i 为第 i 个工业行业的产值, E 为区域工业总产值, p i 第 i 个工业行业的资金利税率, P 为区域各工业行业的平均资金利税率。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 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
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
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 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 (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 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相关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
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 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 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 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 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 反之,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 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需要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指标1、产业结构效率以工业结构为代表,其公式为:工业结构效率 =p p EL i ni i -∙∑=1式中, L i 为第 i 个工业行业的产值, E 为区域工业总产值, p i 第 i 个工业行业的资金利税率, P 为区域各工业行业的平均资金利税率。
此值小于 0,表示结构恶化; 此值大于 0,表示结构超优;此值与前一时期的某一时点相比,此值上升,表示结构效益提高,反之降低。
2、结构影响指数假定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计算经济效益的基础指标,则结构影响指数为:G=oio ji ji ji q p q p ∙∙∑∑/式中, ji p 表示 j 区域各工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ji q 表示 j 区域各工业部门的资金占 j 区域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oio q 表示对比区域 (如全国各相应工业部门的资金占占对比区域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
G>1,说明 j 区域工业结构素质较高,使其整体效益高于对比区域; G<1,说明 j 区域工业结构素质较差,影响到区域总体效益不如对比区域。
3、效益超越系数用于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素质。
效益超越系数 =区域总域总产值增区域净域净产值增比值大于 1,说明结构素质较好,结构性效益较大;小于 1,则相反。
4、偏离——份额分析法以一定时期内全国国民生存总值(评价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或工农业总产值(评价农、轻、重结构、或工业总产值(评价工业结构的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区域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而将这一假定份额同区域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 分析区域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
这种偏离, 主要是由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形成的。
第一,区域份额因素,以全国总产出年增长率为基准,当假定区域按此增长率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因素,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第三,区位偏离因素,反映了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用公式表示:G j =Nj +Pj +DjN j =(ot E E jo e joeP j =jo ot ni ijo iot e E E e E E (] [(1-∑=D j =ejt∑=ni ijo iot e E E 1] [((P+Dj =Pj +Dj式中, G j 为 j 区域计算期内总产值的增长总量,N j 为 j 区域份额偏离分量,P j 为 j 区域结构偏离分量, D j 为 j 区域区位偏离分量, (P+D J 为 j 区域总偏离量, e j 为 j 区域总产值, E 为全国总产值,i 为第 i 个行业(I=1, 2, ···, n , o 为基期(年 , t 为末期(年。
P i 值为正,表明结构素质较好,促进总量增长较快;相反, P i 值为负,则说明结构素质差,影响总量增长慢。
结构合理化及其作用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质上就是正确地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速度;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协调运转的区域经济系统。
对外突出区域的优势,提高与外区的经济互补性,对内提高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形成良性的经济内循环。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容包括两方面:1、选准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就要在投入和政策上保证它得到优先重点发展,使之超前启动, 强化其两大功能, 使之有效地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任务, 并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2、协调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
关联产业——在发展上应与主导产业尽可能成龙配套,在建设时间上要尽可能同主导产业相衔接, 在建设规模上, 要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适应, 区域关联产业的类型应随主导产业的不同而不同。
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机方向上,主要是提高其产业素质,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档次,为稳定和扩展区域经济总量作出贡献。
基础性产业中消费趋向性产业、广布产业、及在空间上不能转移的产业这三部分产业, 应积极创造条件, 争取在区内达到平衡, 其他基础性产业, 有条件的就积极发展, 不具备条件或自己生产经营效益太低的,就可以通过区际交换,区际协作,求得相对平衡。
在产业关系处理上,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各个产业全面推进,平衡发展,部门自成体系,自给自足;或者把主导产业的生产链条都摔在区外使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相分离。
概括起来,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优先重点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关联产业,特别是前向关联产业,尽可能延长产品链条;提高支柱产业素质,保持、巩固其已有的支柱作用;积极发展需要就地平衡的基础性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瓶颈产业” ,克服其对区域经济的制约作用;扶持潜导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1、自组织机制。
就是市场机制,其中又主要是价格机制的作用,这种机制能够使产业结构自行调整,由不协调趋于协调;2、宏观调节机制。
是指政府在宏观上为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所作的间接干预,例如一切宏观经济杠杆、产业政策等, 这种机制可以为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也可以对产业结构在宏观上直接调整。
两者的关系:由于市场发育不可能尽善尽美,市场机制作用本身也有弊端,而政府的政策、手段又不能代替经济运行过程, 所以, 二者中任何单独一个都不可能有效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必须使它们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互扬长处,互补短处,共同完成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任务。
主导产业的选择根据主导产业的特点、功能,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原则或依据: 1、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反映产业市场潜力的“市场占有率”用公式表示: 市场占有率 =额全国同产业人均年销售额区域某产业人均年销售全国同产业年销售额区域某产业年销售额2、具有较强的产业相对优势;反映产业相对优势度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用公式表示: 比较劳动生产率 = ÷区域国民收入总额区域某产业国民收入区域劳动力总数区域某产业的劳动力3、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反映产业规模的“专门化率” 用公式表示: 专门化率 =全国全部产业净产值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全国同产业净产值区域某产业净产值 ÷4、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
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产业综合波及效果系数” 用投入——产出列逆矩阵系数表来计算:产业综合波及效果系数 =(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21其中:影响力系数 =该产业纵列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 全部产业纵列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感应度系数 =该产业横行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 全部产业横行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上述四个指标计算出来后,再用加权平均法汇总成一个综合指标,一般上述指标权重分别取 0.2, 0.25, 0.35, 0.2。
最后,依据各行业的综合指标大小排序,其中居前列的几个产业, 就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侯选者。
最后的主导产业的确定, 要根据区域资源的综合优势度、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已有的产业结构的层次、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高需求弹性、各侯选产业的类型来确定。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
几种较有影响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1、佩蒂—克拉克定理由威廉·佩蒂(William Petty与科林·克拉克(C.G .Clark 提出。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 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 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 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原因在于, 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 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 反之亦然。
2、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在佩蒂 -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 综合地看, 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 /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低于 1,第二与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 1。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 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 但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