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716.22 KB
- 文档页数:24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
首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而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人们热心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
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
①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②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
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③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④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⑤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⑥片面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
欧美教育思潮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儿童的调查研究,重视儿童活动在其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局限性或不成熟性,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如儿童研究中存在生物化倾向、夸大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片面强调实用等,因而引起了传统派思想的回潮。
2.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1)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①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
a.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b.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指“国家的好公民”。
c.“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第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第二,具
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第三,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d.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凯兴斯泰纳认为所有阶级都需要公民教育,不仅是劳动群众,而且也包括富有的和有教养的阶级。
②劳作学校理论
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
a.“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
第一,“劳作”不只是体力上的,而且是一种身心并用的活动。
第二,“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受艰辛,所以富有教育意义。
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b.劳作学校的主要任务
第一,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第二,“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做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
第三,“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c.劳作学校任务的实现
凯兴斯泰纳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
第一,必须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门的技术教员。
第二,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本领。
第三,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发展利他主义,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的利益。
(2)评价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是为德国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也是19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育趋势的反映,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侵略提供了精神武器。但另一方面,为实现国家主义教育政策,凯兴斯泰纳将新的教育方法引进公立学校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改革了国民学校的教育和工人的进修教育。
3.试比较德可乐利教学法、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和设计教学法的异同。
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在欧美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革新运动,在此期间建立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德可乐利教学法、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和设计教学法,这些教学法之间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异。
(1)教学法的共同点
①都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发展需要。这有别于传统教育,使得教育的发展不再以书本为中心,打破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②都强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着重从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样有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法打破了以往传统教育中以课本为中心的做法,抛弃系统
的课本知识,不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儿童直接从活动中去获得经验,并加以改造,转化为自身的经验。
③都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教学内容。从活动中去获得直接经验,着重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把自身的经验和教学中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加以改造利用,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灵活的教学体制和形式,破除固定的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使教学发挥到最大效用。
(2)教学法的不同点
①德可乐利教学法。德可乐利教学法主张取消分科教学,以儿童对食宿、保护、防御和活动的四种兴趣为中心安排综合课程和教学体系;儿童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认识是由兴趣引发感觉经验,再靠联想过程构成和发展观念,最后是实验与解释;学校不是学生听讲的课堂,而是学生的工作场地和实验室;在教学中培养儿童互助合作、自觉遵守纪律和为团体服务的品质;课桌不是前后排列,而是布置成马蹄铁的形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用分数单形式报告家长,而是写成综合报告,分析儿童身体、体育、游戏、智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②葛雷制。“葛雷制”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为学校的课程。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成为进步学校流行最广的一种形式。
③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实施的一项名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教育革新计划,通常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曾经在许多国家流行。道尔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体差别,对教师要求过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