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_雷雪莲

  • 格式:pdf
  • 大小:626.1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6卷第4期

2015年8月

Vol.36,No.4Aug.

2015

一、隐喻的概念渊源

什么是隐喻?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metaphora,其中meta 是指“超越”,而phora 的意思

则是“传达”[1]。由此可知,隐喻的概念最初是指某种形式的移动、运动或者是趋向。这里所指的移动不是简单地将一物搬走(carry ),而是指将此物搬过去(carry across ),即认为这种运动要跨越一定的边界,涉及两种不同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2]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本体”和“喻体”。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成为隐喻建构和理解机制的核心。从亚里士多德“不要将过于相异的事物作为比喻的对象,以免使隐喻过于牵强”的忠告,到孔子的“能近取譬”的学说,都体现了传统隐喻学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的看重。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3],我们的集体概念系统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之上。语言学家胡壮麟[4]说过,要认识和了解

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

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隐喻使人们可以将熟悉具体的概念范畴映射到陌生抽象的范畴,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并表达陌生或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二、隐喻与翻译的对等性

从某种视角上看,翻译和隐喻的本质是相通的,两者都意味着意义的转换。在翻译中,原文的意义要由目的语表达出来;而在隐喻中,本体的意义通过喻体表达出来。

在传统的译学理论中,长期以来一直将“对等性”作为比较原文的标准。从雅各布森(Jacobson )对意义对等的讨论,到奈达(Nida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理论,到贝尔(bell )的文体对等和语义对等的分类,“对等”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5]。就像隐喻中的“相似性”指的是“不相似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the similarity in dissimilarities ),翻译中的“对等”概念也意味着“差异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6]。承认了差异的绝对性,对等应该被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在某个层面上,或是从某种程度上来探讨。译文在哪一方面需要和原文对

文章编号:2095-3046(2015)04-0058-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4

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

雷雪莲

(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南昌310032)

摘要:隐喻作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隐喻研究被认为是人们认知

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检索近五十年与隐喻相关的文献,参照翻译教学法的动态史料,将隐喻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采用英汉对比分析与对等翻译及偏移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的教例,研究相关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隐喻现象。研究层面涉及隐喻词条释义、隐喻例句分析、以及隐喻映射等。研究结果表明:以语言教学中的隐喻现象为切入点,研究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并提高其英语水平。关键词:隐喻;教学法;大学英语;翻译教例中图分类号:G642;H31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3-3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Y19);2015年南昌师范学院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NSTD20143003)作者简介:雷雪莲(1978-),女,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E-mail :thundersnow@.

雷雪莲: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

等,是形式,是意义,是功能,还是读者反应,都是传统议论所关心的问题[7]。

三、翻译教学法的利弊

(一)以语法和技巧为切入点的传统教学法

尽管翻译和隐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通性,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一直沿用以“语法和技巧”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的语法和技巧为主线的教学法以单句为单位,不能解决翻译中的很多问题,因为语言中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单句中,翻译中的问题也不只存在于单句内,在语篇的更高层级上,如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都有需要关照的地方,有些问题甚至与语篇外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单纯地将视角局限于句子内往往无法把握原文想传达的完整信息,也无法在翻译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新思维翻译教学法

1.功能分类翻译教学法

本世纪七十年代,赖斯[8]提出以语言功能为基础展开翻译研究的理论,认为翻译中的对等不应该建立在词或句子上,而应该建立在文本语篇上。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法可以克服不少传统法无法克服的障碍,如在是否应该转换词性、切分句子,以及增词减字等方面提供了把握的准则。所以功能法克服了传统翻译教学法只在字词句内打圈的弊病,后来被普遍应用于翻译教学中。

2.侧重翻译目的教学法

虽然功能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法相比是一大进步,因为它扩大了译者的视野,使译者能超脱单句的局限,并将整个语篇的功能纳入了翻译决策的考虑之中,但是功能翻译观毕竟只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而对翻译决策造成影响的翻译的目的往往重视不够。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新的翻译观念。如霍尔茨门泰里[8]提出的“翻译行动模式”就借助传播理论中的概念,强调翻译目的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活动绝不仅是翻译书面的词句,任何翻译行动都有目的,而译者在决定如何译时就应该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又如弗美尔等提出的“目的理论”也强调翻译的目的。

3.注重语域、语用的翻译教学法

伴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韩礼德[9]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系统的语言观兴盛,翻译界也将韩氏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重视翻译文本外的因素,将语言看作社会符号,并将较具体的语言选择与文本语篇的交流功能及相应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连,较注重语域、语用,强调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强调文本的互文关系等。

以上从功能、文本、语域、符号等切入的翻译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视野宽广,对翻译教学的帮助也很大,但是新思维法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如其关注较大的语言单位,甚或是语言外因素,同时将读者注意的焦点从比较具体的语言单位上转移。尽管翻译学习确实需要人们给予较大的单位更多的关注,但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仍然需要继续关注较小的语言单位。而这种关注必须从新的角度关注功能、符号、交流、文化等较为宏观的问题,同时也应关注语言的微观结构。

(三)以隐喻为切入点的翻译教学法

在新思维翻译法的铺垫之下,美国学者叶子南[10]提出以隐喻作为更为新颖切入点来探讨翻译教学,以期为目前的翻译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叶子南认为传统的隐喻只局限于文学内,所涉及的方面并不广,而他认为隐喻比比皆是。文中也追随叶子南关注语言中隐喻的视角,继续挖掘隐喻的源头,引自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关于概念隐喻的说法,认为隐喻无所不在,其目的不是为了修饰,而是为了表达人类对世界的看法。隐喻不单存在于语言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奈达[11]指出:“通常情况下,译者总是尽力把原语隐喻译成译语隐喻,以便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比喻的表达力。不过,当隐喻直译引起误读时,译者最好采取意译。”纽马克[12]认为隐喻翻译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在目标语中重塑原语同一形象法;2)用标准目标语形象代替原语中的形象法;3)用明喻替代原语中的隐喻并保留原语形象法;4)隐喻的明喻加意译翻译法;5)意译法;6)删除法;7)相同隐喻加意译法。谭震华[13]认为隐喻翻译的常用方法是:l)直译法;2)意译法; 3)换喻法;4)明喻法;5)加注法。

四、以隐喻为切入点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隐喻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也随处可见,以隐喻为切入点的教学翻译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原文,也可以帮助表达原文。文章结合隐喻翻译的文献研究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具体展示如下两大类隐喻的翻译方法及译例:

(一)隐喻的对等翻译(即共性翻译)

隐喻翻译中的对等翻译被一些翻译家认为是最为理想的翻译方法,它是指直接投射源语篇章的

第36卷第4期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