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7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简介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快速、安全的交通工具。
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顺利运行和乘客的安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包括车辆、设备、信号系统、施工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车辆规范要求1.车辆设计要满足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包括车辆的尺寸、载客量、制动系统、安全系统等方面。
2.车辆的外观要整洁美观,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形象。
3.车辆的座椅、扶手、车门等设施要舒适、易于使用,并满足相关的人体工程学要求。
4.车辆的噪音和振动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乘客不产生不良影响。
5.车辆应配备必要的车载设备,如紧急通信设备、监控设备等,以保障乘客的安全。
设备规范要求1.设备的选型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具备可靠性、安全性和维修便捷性。
2.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设备的保养和更新换代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运行。
4.设备故障应及时修复,相关故障信息应上报并及时处理。
信号系统规范要求1.信号系统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要,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和准时。
2.信号系统的选型和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3.信号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4.信号系统的故障应及时修复,故障信息应及时上报并进行处理。
施工规范要求1.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包括施工的时间、空间、方法和步骤等方面。
2.施工前应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论证,确保施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施工期间应做好交通疏导和安全防护,确保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4.施工后应进行验收和评估,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结论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和运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规范要求,可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质量和效益,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1.条款的范围本技术规程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要求,以及其技术管理要求。
2.定义2.1结构安全保护:指通过技术措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运行的一种活动。
2.2安全责任:指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所有者(拥有者)和管理者、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维护方,须承担建立和实施结构安全保护措施的责任。
3.技术要求3.1 设计、施工和试运行中的安全管理3.1.1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和试运行时,必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落实Okies安全管理四要素,并经过专家认证审核。
3.1.2 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及试运行任务的各责任方,必须在规定的交工日期前,将安全管理体系报指定专家审核机构审核通过。
3.1.3 各责任方必须在生产管理制度中确定结构安全保护相关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技术化文件体系等,以确保结构安全保护的有效实施。
3.2 结构安全保护措施3.2.1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和投资阶段,必须考虑不同情况下的安全条件,包括可能的自然灾害和其他安全风险。
3.2.2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施工严禁开挖原有建筑等重要结构,施工围护必须保证施工安全,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
3.2.3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采用适当的构件和细部技术,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考虑多种环境因素下的结构变形和破坏。
3.2.4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应采用适当的检测和监测技术,对结构安全进行检测和诊断,防止结构安全危险。
4.管理要求4.1 安全文件体系4.1.1 结构安全保护文件体系应包括:建设工程结构安全保护总体方案、结构安全保护设计方案、安全保护施工施工方案、结构安全保护检测、监测方案等。
4.1.2 各责任单位在制定上述规划和方案时,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并通过专家认证。
4.2 安全管理机制4.2.2 安全管理机制应当具备安全评估、安全检查、安全记录、安全培训和安全通报等体系和要素,并建立专门的隐患排查体系。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运营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
•【公布日期】2022.01.14
•【文号】交办运〔2022〕1号
•【施行日期】2022.01.1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轨道交通
正文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运营技术规范(试行)》的通
知
交办运〔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等有关要求,经交通运输部同意,现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运营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印发给你们。
请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督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主动对接、积极协调,指导运营单位从源头减少运营安全风险。
各地要及时做好《规范》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执行过程中遇有问题,请及时报部。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部运输服务司杨远舟,************、65293262(传真)。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2022年1月14日。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施工工作,确保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保障运营安全,特制定本技术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施工。
第三条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方案、施工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任务和施工要求。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依据施工方案,制定施工计划,合理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
第五条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任务书和施工图纸,组织、指挥、协调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第七条监理单位应按照合同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施工前准备第八条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第九条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任务和施工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第十条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前的勘察、测量和设计工作,确定施工范围和施工难点。
第十一条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前的资源调查和环境评估,确定施工所需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三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任务和施工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第十四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施工前的勘察、测量和设计工作,确定施工范围和施工难点。
第十五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施工前的资源调查和环境评估,确定施工所需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施工过程第十六条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
第十七条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任务书和施工图纸,组织、指挥、协调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十八条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与监理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九条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加强与监理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部分技术规范
[1]运营
列车越过无屏蔽门的站台时,实际速度不应大于40km/h;
列车最大运行间隔不应大于10mins;
[2]车辆
车门有效净高度不应低于1.8m,座椅处的客室有效净高度不应低于1.7m;蓄电池电量:地下车辆45mins,地上车辆30mins;
[3]限界
对于双线,中间无建筑物,两线限界间距不应小于100mm;
对于单线,隧道结构与设备限界间距不应小于100mm;
[4]土建
轨距1435mm;
非车站允许横向加速度不应超过0.4m/s2;
站内超高不过15mm;
站内横向加速度不应超过0.3m/s2;
轨道尽端车挡应能承受列车以15km/h的速度撞击;
隧道内应急通道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50mm;。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ail traffic Vehice for urban rail transitDGJ08—106—2003主编单位: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批准部门: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3年10月1日2003上海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文件沪建建[2003]618号关于批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规范》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主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规范》,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其中3.1.1、3.1.6、3.2.16第2、11、13、14、15、16、17款,3.2.17第1、2款,4.1.3第8款,4.5.3、4.9.3、4.9.4为强制性条文。
该规范统一编号为DGJ08—106—2003,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该规范由上海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负责组织实施,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二00三年八月十六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沪建建[2003]87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会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完成。
本规范编制组在总结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营、维修实践经验及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特点,适当吸取和借鉴了部分国外标准,以满足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经济合理、促进成熟的要求,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提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计、选型及安全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基本性能指标和技术要求。
为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列车功能的合适设置,保证运营和服务的基本需要提供了依据。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车辆性能;4车辆技术要求;5试验与验收。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旨在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活动,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益。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监测、运营监测和维修监测。
2. 监测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工程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确保工程安全稳定地运营。
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安全性•线路和车辆的运行状态•效率和质量的保障3. 监测内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施工监测施工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质量监测:包括土壤和地质条件、基础和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监测。
•施工进度监测:包括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监测,确保施工按计划进行。
•安全监测: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
3.2 运营监测运营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投入运营后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轨道和设备监测:包括轨道和设备的磨损程度、运行状态等。
•车辆运行监测:包括车辆的运行速度、稳定性、乘客负荷等方面的监测。
•安全监测:包括运营过程中的事故和风险评估。
3.3 维修监测维修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运营过程中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维修监测:包括设备的损坏情况、维修周期和维修质量。
•工程维护监测:包括工程的维护保养情况和维修人员的操作。
•安全监测:包括维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
4. 监测方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
根据不同的监测内容和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传感器监测:使用传感器和测量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如加速度计、温度传感器等。
•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关指标和结论。
•图像监测:使用摄像机等图像采集设备对工程进行实时图像监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of urban rail transitGB 50490-2009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9 年 1 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5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490-2009,自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全部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2月23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一~二〇〇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和原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同意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篇>调整为<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函》(建标标函[2007]39号)的要求编制的。
本规范是以功能和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全文强制标准,条款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为主线,统筹考虑了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并未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
本规范共分8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运营、车辆、限界、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邮政编码:100037;E-mail:qingd@caupd.com)。
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所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总公司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院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秦国栋沈景炎申大川俞加康周建李国庆陈韶章徐明杰毛励良沈洪王旭东倪昌马丽兰靳玉广牛英明陆缙华王曰凡薛克仲蔡顺利张索燕赵明花于波周勇朱宏刘扬娄咏梅汪松滋周新六马安泉于松伟林镇鉴李昌义郑生全主要审查人:焦桐善高毓才朱军沈纹杨家齐全永燊丁树奎褚敬止李耀宗卜长堃宋键陈凤敏莫庭斌陈穗九冯伯欣孔繁达郭建国秦长利金淮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2009》内容摘抄3 基本规定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合格。
3.0.9 供乘客自行操作的设备,应易于识别,并应设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当乘客使用或操作不当时,不应导致危及乘客安全和设备正常工作的事件发生。
3.0.10 车辆、车站及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使用要求。
3.0.11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设置公共厕所。
3.0.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确保相邻建(构)筑物的安全,必要时应进行拆迁或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3.0.13 城市轨道交通应明示禁入区域,并应设置阻挡外界人、物进入禁入区域的防范设施。
3.0.14 车站附近应配套建设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施。
配套衔接设施的项目、规模应与需求相适应,并应与城市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同期建设。
3.0.15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工程应兼顾人防要求。
3.0.16 城市轨道交通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3.0.17 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与城市轨道交通同步设计、同期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ATS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TS of signal system in urban rail transit前言本技术规范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军峰、陈卫华、钱江、颜红慧。
1 总则1.1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不同形式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1.2为统一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ATS的技术标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效率和效益,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国产化,制定本技术规范。
1.3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移动闭塞的ATS 系统的产品研发及工程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 50157地铁设计规范GB/T 12758-2004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 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IEEE Std. 1474.1-2004, IEEE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要求IEEE Std. 1474.2-2003, IEEE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用户界面要求GB/T 21562-2008 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IEC 62278:2002,IDT)EN 50128-2001 铁路应用-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铁路控制和防护系统软件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一、总则(一)本规范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准则,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包括轻轨、地铁等)的设计及相关技术准备。
(二)本规范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的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以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可靠、实用、经济、环保及节能等要求。
二、线路设计(一)线路设计应符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城市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动力设备供电等规定,满足未来预期的运营要求。
(二)线路的中心线经过的地点的设置应有利于行车安全、线路安排优化等,线路应尽量满足城市地理结构和行驶线路覆盖要求。
使投资成本最小,获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三)线路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安全、线路安排优化、列车停站、线路掩埋最小化、线路布局结构规整、冲击波的传播距离等,确定线路中心线及轨距。
三、设备选型(一)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设备选型应考虑建设项目总投资、技术方案、运营要求及未来可能使用的场景等,综合评估、确定本项目所使用设备。
(二)所选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其技术要求应不低于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行业推荐标准,并符合使用地点的情况要求。
四、建筑结构设计(一)建筑结构的设计要符合结构平衡、可靠、安全、经济及美观等要求,确保满足施工、使用及维护方便,并合理降低拆除结构时带来的负担或损害。
(二)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设备技术参数、地下建筑的结构形式、地表覆盖层的结构情况、突出物的设计要求等,同时确定建筑结构的材料和保护条件。
五、控制系统(一)城市轨道交通的控制系统应实现供电系统控制、信号控制、列车车辆控制、监控系统等功能,同时具备安全保密功能,确保行车安全、高效运行。
(二)控制系统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维护保养便利性及兼容性等因素,确保系统可稳定、安全运行,提高整个部署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六、其他(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和运行时,需要符合消防规定、安全保密制度、电磁波及其他设备干扰、节能节水及环保要求等,以确保轨道交通安全稳定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用于规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改造、运营阶段的工程监测技术要求,旨在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行中的安全性。
一、基本原则(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工程监测体系,依托规范、技术及基本数据经加核、备案、审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并为调整优化整体运营方案提供技术参考。
(二)实施多集成的智能化监测,适时安排监测点,搭建实时采集数据的监测网络,及时汇总分析跟踪控制,多指标实时全面、逐层连续评估,确保安全性及质量合格性。
(三)正确处理工程监测结果,将监测结果保存起来,归档备案,以便后期检查查阅。
二、监测范围及要求(一)施工阶段1. 轨道交通路堤排水沟及路堤基础施工前、中、后期的地质导线形状及测量水准变化的监测;2. 地铁路基路堰施工比例及压力位置的监测;3. 天桥、桥梁等结构施工灌次的形变量及施工工艺的分析监测;4. 站厅、洞口及设备室的湿度、温度、振动、杂质浓度及噪声等与安全性相关的指标的监测;(二)运行阶段1. 交通密集区块电磁场辐射监测;2. 山体滑坡和地壳变形及新补植地质类型的监测;4. 电缆气象温度、湿度、绝缘电阻、阻抗噪声及结冰等监测;5. 客车安全监控和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三、实施细则(一)工程监测技术负责人应按照《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安全管理条例》及《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现场监督检验工作规程》,将安全监测数据及时报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部门备案;(二)交通密集区块电磁场辐射监测,应当使用监测仪器进行检测,并经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部门确认合格并备案;(三)接触网施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阻抗噪声及结冰等监测,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仪器实施,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四)对与安全相关的结构地质类型以及运营段路面积水、湿度、温度、杂质浓度和噪声等监测,应统一采用智能系统,实现实时反馈;(五)客车安全监控及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的实时采集,需安装安全报警仪器,以实现事故实时反馈及自动预警处理;(六)正确存档备案,避免数据丢失。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ail traffic Vehice for urban rail transitDGJ08—106—2003主编单位: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批准部门: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3年10月1日2003上海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文件沪建建[2003]618号关于批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规范》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主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规范》,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其中3.1.1、3.1.6、3.2.16第2、11、13、14、15、16、17款,3.2.17第1、2款,4.1.3第8款,4.5.3、4.9.3、4.9.4为强制性条文。
该规范统一编号为DGJ08—106—2003,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该规范由上海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负责组织实施,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二00三年八月十六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沪建建[2003]87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会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完成。
本规范编制组在总结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营、维修实践经验及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特点,适当吸取和借鉴了部分国外标准,以满足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经济合理、促进成熟的要求,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提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计、选型及安全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基本性能指标和技术要求。
为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列车功能的合适设置,保证运营和服务的基本需要提供了依据。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车辆性能;4车辆技术要求;5试验与验收。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1、安全设计:
(1)轨道结构、车辆及层级安全、抗震设计应满足国家安全相关规范。
(2)车站设施要求符合建筑物消防安全规范及局部抗震设计要求;(3)车站内无障碍环境、总体排气要求、车辆终端设施和地面环境、
计量设备要求,等。
2、车辆设计:
(1)车辆结构设计要求,包括外形标准、安全结构、文艺装饰;
(2)车辆总体特性及车辆技术参数要求;
(3)车辆主要技术参数,包括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调车与避调系统、惯性系统、安全系统等技术参数。
3、设备设计:
(1)轨道设备设计要求;
(2)牵引供电设备设计要求,包括牵引供电控制、隔离导线、变流器
及供电力度调节控制等;
(3)列车终端设施要求;
(4)站台设施设计要求,包括站台设施的安全和便利性;
(5)检修车辆管理设施,包括安全检修施设及工具设备、低碳降耗工
作管理,等。
4、技术操作要求:
(1)对轨道管理及其他设备、设施的检修,应按照规定的保养期限和
维护操作要求,确保其正常运行;
(2)操作车辆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制定车辆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乘客安全;
(3)保证具备火警设施,严格执行火灾应急处置要求及相关规定。
5、运行现场检查要求:
(1)列车正常运行场所规定;
(2)列车前进方向、车速和定员数规定;
(3)乘客安全乘降规定;
(4)列车线路运行情况实时检查;
(5)及时报告系统故障,安排及时维修;
(6)定期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置。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
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1.0.3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constru ction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3.0.3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3.0.9供乘客自行操作的设备,应易于识别,并应设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当乘客使用或操作不当时,不应导致危及乘客安全和设备正常工作的事件发生。
3.0.10车辆、车站及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使用要求。
3.0.11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设置公共厕所。
3.0.12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确保相邻建(构)筑物的安全,必要时应进行拆迁或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3.0.13城市轨道交通应明示禁入区域,并应设置阻挡外界人、物进入禁入区域的防范设施。
3.0.14车站附近应配套建设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施。
配套衔接设施的项目、规模应与需求相适应,并应与城市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同期建设。
3.0.15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工程应兼顾人防要求。
3.0.16 城市轨道交通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3.0.17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与城市轨道交通同步设计、同期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运营单位应保障环境保护设施的持续有效使用。
3.0.18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环保补救措施。
3.0.19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
3.0.20 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投入载客运营:1 不载客试运行的时间不少于3 个月。
2 运营单位具备安全运营的规章制度,人员到位、持证上岗。
3 符合本规范要求并验收合格。
3.0.21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状态应包括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
运营应在能够保证乘客和所有使用该系统的人员以及设施、设备安全的情况下实施。
3.0.22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施及设备应进行有效的维修,确保其处于安全、可靠和正常的状态。
3.0.23在发生故障、事故或灾难的情况下,运营单位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或依据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3.0.24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遭遇重大灾害后,当需要继续使用时,应进行技术鉴定,并应根据技术鉴定结论进行处理。
4 运营4.1 行车管理4.1.1 列车运行应统一调度指挥。
除有轨电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技术手段实现列车安全运行防护;有轨电车允许通过司机嘹望保证行车安全。
4.1.3 在运营期间,线路上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应满足下列要求:1 不应大于设计允许的最高速度。
2有轨电车在道路上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运行时,不应超过道路交通法规规定的最高行驶速度。
3在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内,当不设站台屏蔽门时,越站列车实际运行速度不应大于40km/h。
4.1.4 列车在营运时段正常运行时,最大运行间隔不应大于10min。
4.1.5 站后折返运行的列车,应在折返站清客后才能进入折返线。
4.1.6当列车在运行中发生不能保障安全运行的故障时,在故障列车退出运营前,应首先选择在车站清空乘客。
4.1.7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应确认谐翟诔嫡就V故保拍芸舫得牛涣谐灯舳埃?通过目视或技术手段确认车门关闭。
4.1.8 当采用无人驾驶运行模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能根据运营需求实现车辆基地无人驾驶区域、车辆出入线、正线和折返线的无人驾驶运行。
2客室内应设置乘客与控制中心或控制室的通信联络装置,实现值守人员与乘客的双向语音通信,值守人员与乘客通话应具有最高优先权。
3 车站应设站台屏蔽门;并应能通过电视监视各站台屏蔽门区域。
4.2 客运服务4.2.1城市轨道交通应具备不同运营状态下的客运管理模式,并应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
4.2.2运营单位应以安全、准时、便捷、文明为目标,为乘客提供持续改进的服务。
4.2.3城市轨道交通应设置完善的服务标志、乘客信息系统,为乘客提供规范、有效、及时的信息。
4.2.4 运营单位应向残障乘客提供必要的服务。
4.2.5 运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4.2.6运营单位应向乘客明示其服务的内容、责任、义务、服务质量和乘车安全要求、乘车常识。
4.3 维修4.3.1 维修应满足下列要求:1土建设施、车辆和机电设备的维修应包含维护、检查和检修,应包括可能对安全运行产生影响的所有部件或设施。
2 维修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3应根据运行特点、设施和设备的条件,制定相应的维修规程,并应遵循安全、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逐步优化维修规程。
4.3.2 维修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维修管理与配置的维修设施应符合产品维修手册和设计要求。
2 维修时间间隔、维修内容及相关的变更,应经相关程序审定。
3 维修应有记录,维修记录与有关文件应一并存档备案。
4 维护记录应保存至下一次维修开始或至少3年时间;检查及检修记录应保存至土建设施或运营设备的使用期限终止。
4.4 车辆基地4.4.1 车辆基地的设置应满足行车、维修和应急抢修需要。
4.4.2 车辆基地应有完善的运输和消防道路,并应有不少于2个与外界道路相连通的出入口;总平面布置、房屋建筑和材料、设备的选用等应满足消防要求。
4.4.3 车辆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并应满足防洪、防淹要求。
4.4.4车辆基地中的危险品应有单独隔离的存放区域,与其他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应满足安全要求。
5.1 一般要求5.1.1在车辆寿命周期内,车辆应满足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要求,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况下方便救援的条件。
5.1.2 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采用不燃材料或低烟、无卤的阻燃材料。
5.13 车辆应采取减振防噪措施,减小车辆噪声和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5.1.4 新设计的车辆或经过重大技术改造的首列(辆)车应进行型式试验。
5.2 车体5.2.1在车辆寿命周期内,车体应能够承受各种静态、动态荷载而不产生永久变形、断裂和疲劳失效;车体应有足够的刚度,应满足维修和复轨的要求。
新设计的车辆或车辆经过改造对车体强度有影响时,应进行车体静强度试验。
5.2.2车门有效净高度不应低于1.80m;自地板面计算,坐椅安装处的客室有效净空高度不应低于1.70m。
5.2.3 客室侧门应具备下列功能:1 能单独开闭和锁闭;在站台设有屏蔽门时,能与屏蔽门联动开闭。
2 列车运行时能可靠锁闭。
3 能对单个车门进行隔离。
4 在列车收到开门信号时才能正常打开。
5 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手动解锁开门。
5.2.4客室内应设扶手;在列车运行时,车辆连接处应采取保障乘客安全的措施。
5.2.5客室车窗的结构应防止乘客在无意识状态下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车窗玻璃应为安全玻璃。
5.2.6 客室地板应防滑;客室结构、过道处不应有尖角或突出物。
5.3 牵引和制动5.3.1列车应具有既独立又相互协调配合的电气、摩擦制动系统,并应保证车辆在各种运行状态下所需的制动力。
5.3.2当电气制动出现故障丧失制动能力时,摩擦制动系统应能自动投入使用,并应保证所需的制动力;列车应具备停放制动功能,并应保证列车在超员载荷工况下停在最大坡道时不发生溜车。
5.3.3 与道路交通混合运行的列车(车辆)还应具备:1 独立于轮轨粘着制动功能之外的制动系统。
2 用于粘着制动系统的撒砂装置。
5.3.4 当列车发生分离事故时,应能自动实施紧急制动。
5.3.5 当客室侧门未全部关闭时,列车应不能正常启动。
5.3.6 列车应具备下列故障运行的能力:l 在定员载荷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4 动力时,应能维持运行到终点。
2 在定员载荷工况下,当列车丧失1/2动力时,应具有在正线最大坡道上启动和运行到最近车站的能力。
3一列空载列车应能在正线最大坡道上推送一列故障的定员载荷工况下的列车至最近车站。
5.3.7 牵引与制动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制动指令应优先于牵引指令。
2 牵引及制动力变化时的冲击率应符合人体对加、减速度变化的适应性。
5.3.8列车应设置独立的紧急制动按钮,在牵引制动主手柄上应设置警惕按钮。
5.3.9当列车一个辅助逆变器丧失供电能力时,剩余列车辅助逆变器的容量应满足涉及行车安全的列车基本负载的供电要求。
5.4 车载设备和设施5.4.1车辆应设置蓄电池,其容量应满足紧急状态下车门控制、应急照明、外部照明、车载安全设备、广播、通信、信号、应急通风等系统的供电要求。
用于地下运行的车辆,蓄电池容量应保证供电时间不小于45min;用于地面或高架线路运行的车辆,蓄电池容量应保证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
5.4.2 车辆内所有电气设备应有可靠的保护接地措施。
5.4.3与道路交通混行的列车,应具备满足道路交通法规要求的前照灯、示宽灯、方向指示灯、尾灯和后视镜。
5.4.4客室及司机室应根据需要设置通风、空调和采暖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仅设有机械通风装置时,客室内人均供风量不应少于20m3/h(按定员载荷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