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0.98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知识点

第1天: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第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第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第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发展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习题精练

1.(单选)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其他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

A.人民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发展开放性

第2天:物质和运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将导致唯心主义。

习题精练

2.(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第3天:运动和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习题精练

3.(单选)王夫之说:“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这一命题的观点属于

A.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先验论

第4天: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恩格斯也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习题精练

4.(多选)上世纪90年代,西北某城市周边环境干旱多风沙,耕地沙化日益严重。为了有效地阻止沙漠侵蚀,人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措施。但几年过去了,林木成活率很低。后来,在成林较差的区域,由退耕还林,改为退耕还“草”,进而退耕还“荒”,涵养生态的效果逐步提高,自然环境明显改善。这表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第5天: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

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习题精练

5.(单选)“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属于

A.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