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345.02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调查访问及问卷调查与野外实习同是调查方法,故选B。
2.【答案】B【解析】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观察可以对该地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故选B。
3.【答案】B【解析】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故选B。
4.【答案】D【解析】此次考察需要准备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不合适;另外夏季的南方山地,600多米的山顶温度不会太低,不需要带羽绒服,除以上两项之外的其他装备都是需要的,②③④⑥正确,依据题意选D。
5.【答案】C【解析】一次考察活动在地点确定后,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对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规划考察线路,然后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再对考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考察报告。
故考察步骤顺序是②③④①,依据题意选C。
6.【答案】B【解析】当地海拔较高,目力所及的山坡,说明与河谷距离较近,所以青稞和油菜的种植均位于河谷之中,是为了获得灌溉水源。
“寸草不生”也说明当地降水较少,故选B。
7.【答案】C【解析】当地海拔较高,目力所及的山坡,说明与河谷距离较近,所以青稞和油菜的种植均位于河谷之中,是为了获得灌溉水源。
“寸草不生”也说明当地降水较少。
由海拔和青稞等信息,可以判断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当地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故选C。
8.【答案】D【解析】图中区域整体海拔介于1000米和2000米之间。
应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排除AB。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地势最为平坦开阔的高原,而图中区域地势起伏较大,故为云贵高原。
9.【答案】C【解析】A项描述的是江南丘陵;B项描述的是泰山;D项描述的是内蒙古高原;C项表述的是山环水绕的喀斯特景观。
10.【答案】C【解析】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11.【答案】B【解析】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
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试题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含答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1.形成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5,完成2~4题。
2.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3.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4.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5.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6.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A. aB. bC. cD. d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7~8题。
7.20xx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 ——①B.Ⅱ——③ C.Ⅲ——⑤ D.⑥——I“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10.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 流向 B. 含沙量 C. 汛期 D. 流量11.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试题(含答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如果在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深水港口,比较合适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橘子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之中,绵延5千米,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
在橘子洲上,有一座巨大的人物雕像——32米高的青年毛泽东头像,其外表材料为材质坚硬的花岗岩。
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成因是A.地壳上升 B.地壳下沉 C.断裂作用 D.侵蚀作用下图为30°S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各题。
4.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平均流速最快的是A.④B.③C.②D.①5.下列四地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河岸是1 / 12A.M处的西岸B.N处的东岸C.N处的西岸D.M处的东岸6.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兰州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城市,其城区呈带状分布B.丽江古城夏无酷暑,主要是因为有玉龙雪山的玉河水流经C.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多分布在较为平坦的盆地中部D.半坡村落遗址说明当时的聚落根本就没有功能分区7.读下图,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下地幔的底部8.通常,水圈的范围为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读图“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A.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试题(含答案)9.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10.M处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是()A.B.C.D.11.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下列哪个板块(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12.下列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地区是( )A.印度半岛B.澳大利亚C.阿拉伯半岛D.中南半岛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因形如双手合十的佛掌而得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根据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2009年11月3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
1.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幔B.地核C.地壳D.岩石圈2.裂缝从l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A.岩石圈B.大气圈C.生物圈D.水圈解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材料中的“裂缝”直接改变的是岩石圈。
答案: 1.A 2.A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3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经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因此地下波速发生变化的地方,其上下层物质的组成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4题,石油为液体,当地震波传到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而纵波可以通过任何状态的物质。
答案: 3.D 4.A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及答案5.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地壳。
6.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地面辐射。
根据文章,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而地面辐射是指太阳辐射到地面后,地面再反射、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之一。
A.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B.地球内部压力逐渐减小C.地球内部岩石变得更加脆弱易碎D.地球内部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析:第12题,地球大气圈不仅由气体组成,还包括气溶胶、云、雾等。
地球大气圈中也有生物生存,如高空中的鸟类、昆虫等。
该圈层是连续的,但不规则。
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增。
第13题,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压力逐渐增大,岩石变得更加坚硬。
地球内部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矿、煤炭、石油等。
答案:12.C13.D2) 8.3级;B点;由A到B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
(3)见下图:image.png](/upload/image/2022.png)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4分)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它们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被称为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被称为外行星。
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行星的大小、密度和质量都比外行星小。
2)内行星的轨道离太阳比较近,公转周期较短,而外行星的轨道离太阳比较远,公转周期较长。
3)内行星的表面温度较高,主要由太阳辐射加热,而外行星的表面温度较低,主要由行星自身的热量维持。
4)内行星的运动速度较快,而外行星的运动速度较慢。
5)内行星的表面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而外行星的表面主要由气体和冰组成。
6)内行星的磁场比较强,而外行星的磁场比较弱。
问题:1)太阳系中有几颗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是什么?(4分)2)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区别有哪些?(20分)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系行星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第四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等,该种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
2.【答案】A【解析】溶洞、地下河等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答案】D【解析】考查内力和外力的作用顺序。
因为①和②处有缺口,所以该地貌的形成必先内力作用形成松软的岩石层,之后地表流水下渗侵蚀形成了上层洞穴,然后下渗的流水一边继续下蚀到下层洞穴,同时洞穴中开始形成石钟乳和石笋。
所以四者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②或者④①③。
故选D 项。
4.【答案】C【解析】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广布,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多地下暗河,地表水贫乏。
故选C 项。
5.【答案】D【解祈】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①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②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③沙丘——风力堆积作用;④瀑布——流水侵蚀作用。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分布。
①和③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多见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A 项错误。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周边地区多大山,④地貌可见,但③地貌少见,B 项错误。
根据③中新月形沙丘可以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C 项正确。
②为冲积扇,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②中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有规律性,D 项错误。
7.【答案】C【解析】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拣玉,新疆深居内陆,河水主要是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河水流量大,不宜采玉;冬季气温低,易涨高,不利于采玉;春季高山部分积雪融化,河水增加,不利于采玉;秋季,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河床裸露,是采玉最佳季节。
8.【答案】B【解析】由于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水较少时在河床上拣玉,玉石颗粒较大较重,N 河段处于河流出山口地段,流速变缓,有利于玉石沉积;H 和R 河段海拔高,落差大,水流急,多是大块石头,较少见玉;M 河段在河流下游,多是细小泥沙沉积。
9.【答案】A【解析】本题组考查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形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读图,完成1~2题。
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雅丹地貌沙丘地貌1.图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吐鲁番盆地、雅丹地貌B.天山山脉、沙丘地貌C.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D.雅丹地貌、沙丘地貌2.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为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沙丘地貌为外力堆积形成,二者均为外力作用;天山山脉为板块挤压地壳上升而成,吐鲁番盆地为地壳下陷而成,所以C项符合。
第2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形成,沙丘地貌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应选D项。
【答案】1.C 2.D3.“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形成这些玄武岩石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海浪侵蚀 B.风化作用D.岩浆活动C.风力侵蚀【解析】根据岩石的形成条件,玄武岩只能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其它地质作用不能形成岩浆岩。
【答案】D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
“东方女神”为世界“绝景”,读图完成4~5题。
景观”东方女神“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4.形成“东方女神”风景的岩石属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的()A.A B.B C.C D.D5.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B.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景观岩石属于花岗岩。
读下图,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只能由岩浆侵入地壳中冷凝形成。
根据图中箭头判断,A是花岗岩,选项A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能力过关检测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
读图,回答第1题。
1.该景观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下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3题。
2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3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5.图中②表示的是( )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溶洞—①B.裂谷—②C.沙丘—③D.戈壁—④7.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A.①B.②C.③D.④8、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与原因,请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何种岩石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沉积岩C、沉积岩和岩浆岩D、沉积岩和变质岩9、下图河流中三个不同位置与三幅河流断面图与外力作用形式对应正确的是A.①—a—侵蚀作用为主B.②—c—搬运作用为主C.③—b—沉积作用为主 D ①—c—搬运作用为主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A.山脊向斜B.山脊背斜C.山谷向斜D.山谷背斜11.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该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
第四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有降雪,故选D。
2.【答案】C【解析】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并不是没有次序地进行观察,故选C。
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地理野外考察所记录的信息,分析此次地理野外考察的主要内容。
通过表中信息可以看出本次考察主要记录了沿线各点的海拔和地层中所发现的化石,据此判断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地质地貌,故选A。
4.【答案】C【解析】恐龙生活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三叶虫生活于古生代,在古生代末期灭绝;裸子植物形成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被子植物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盛行于新生代。
故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③④,结合选项,C正确。
5.【答案】B【解析】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故选B。
6.【答案】C【解析】在教室观看模拟实验视频不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其余选项都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解析】通过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认识、分析区域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规划线路、合理选点、充分准备等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对真实复杂的地理野外场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故选D。
8.【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判断,遗址分布在戈壁沙漠中,地形起伏较小,滑坡灾害少,A、D错。
位于干旱区,河流少,以风力作用为主,C错。
在地面看不出那热德大墓遗址结构的自然原因可能是风力侵蚀影响,B对。
9.【答案】C【解析】航天遥感的传感器安装在航天器上,运行轨道是固定的。
无人机受地面人员遥控操作,飞行线路灵活。
所以无人机遥感在野外考古中的主要优势是机动性强,C对。
高一地理第四章测试卷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选择题1.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我国地势的()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D.第一、二两级阶梯2.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便于农业生产,不适合发展城市B.山区城市一般在沿河流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C.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形比较低平的平原上D.世界上的大城市全部分布在各个大洲的平原地区3.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A.气候干旱的地区 B.热带雨林地区C.高纬度寒冷地区 D.中低纬度地带的沿海地区4.在我国的新疆,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水源条件 D.海拔条件5.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这说明影响我国南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河流B.气候C.植被D.资源6.由下列因素发展起来的城市中,匹配正确的是()A.两条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 B.河口位置—赣州C.水路运输转运点—上海、广州 D.河运起点—兰州7.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气候条件优越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8.下列城市的形成与铁矿开采密切相关是()A.鞍山、包头、马鞍山、上海B.马鞍山、鞍山、包头、大同C.大同、重庆、鹤岗、包头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包头9.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人”、“8”字形,原因是()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10.从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直接原因是()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11.下列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高寒、缺氧、低压,温差大 B.地表崎岖不平,生态环境脆弱C.有利于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 D.生态环境将会更加脆弱12.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B.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第四章质量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江苏徐州统考一模)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 D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2.③地的地表特征为( D )A.暗河交错,别有洞天B.笋柱相间,多姿多彩C.墚峁交织,千沟万壑D.奇峰林立,崎岖不平[解析]第1题,根据三图的地理位置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②③两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较大,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影响,高海拔地区地势会逐渐变低,因此可知,该地貌的演化过程为②③①,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第2题,暗河、笋柱(石笋、石柱)等属于地下地貌,A、B错误。
“墚峁交织,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该地位于南方,不可能是黄土高原,C错误。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地表崎岖不平,多奇峰林立,故D正确。
故选D。
(2023·安徽滁州高二校考期末)“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
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
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
据此完成3~4题。
3.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这导致“深洼地”( A )①流水侵蚀、切割能力减弱②流水汇聚,沉积物增多③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增强④岩石溶蚀,加速垮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下列措施与七百弄地区可持续发展无关的是( C )A.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B.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C.扩大水稻种植,实现粮食自给D.实行异地扶贫,进行生态移民[解析]第3题,“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说明地壳相对稳定。
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水流下渗、侵蚀能力减弱,①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试题高一地理必修Ⅰ第四单元测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2分)1.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___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___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B.重力能C.潮汐能D.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3.南天一柱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它()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4.嫦娥一号撞击月面可能导致地球上的地理现象是()A.太阳直射点南移B.赤道地区昼夜平分C.北京白昼时间一年中最长D.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5.嫦娥一号撞击月球所遗留的痕迹未来将受到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C.风力搬运D.岩浆活动6.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7.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8.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②表示的是()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9.下图表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地貌是()A.溶洞—①B.裂谷—②C.沙丘—③D.戈壁—④10.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A.①B.②C.③D.④11、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请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何种岩石()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沉积岩C、沉积岩和岩浆岩D、沉积岩和变质岩12、下图表示河流中三个不同位置与三幅河流断面图及外力作用形式对应正确的是()A.①—a—侵蚀作用为主B.②—c—搬运作用为主C.③—b—沉积作用为主D.①—c—搬运作用为主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以判断A处为向斜,岩层完整无缺失。
第四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修建水库B.植被覆盖率下降C.降水强度增大D.上游河道采砂读“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潮汐动力资源相关数据”,回答3~4题。
四省沿海潮汐动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统计表省份平均潮差(m)年潮汐总能量(亿度/年)浙江 3.7 1 146山东 1.5165江苏 1.2101河北0.65 2.63.中国近海的潮差分布特点是()A.黄海潮差小,东海潮差大B.夏季潮差小,冬季潮差大C.外海潮差大,近岸潮差小D.沿潮波方向,左岸潮差比右岸大4.四省中,浙江省潮汐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原因不包括()A.海岸线曲折,潮汐资源丰富B.夏季风增强了潮汐的能量C.太阳辐射强,潮汐能丰富D.海底较深,海水运动的阻力小下图为某地雨水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雨水收集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大气降水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D.地下径流6.该地雨水利用,可以()A.解决当地水资源不足B.缓解城市内涝C.增加下渗污染地下水D.控制降水总量低影响开发要求在城市水文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设施来实现对降雨产生的径流的控制,以使区域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促进城市水文系统的良性循环。
下图示意城市传统开发与低影响开发的径流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图示两种开发模式径流峰值存在较大差异的直接因素是()A.降雨量B.蒸发量C.地表性质D.外排量8.对城市补水入渗效果最优的设施是()A.雨水罐B.蓄水池C.渗透砖D.下凹绿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高中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示意)。
第四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
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
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河流弯曲到很大的程度后,通过自然裁弯取直或人工裁弯取直,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故选D。
2.【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通过人工“裁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
能够减轻洪涝灾害,但不能避免洪涝灾害。
3.【答案】C4.【答案】C【解析】由图中经纬度与地理信息可知,此处为黄河三角洲,为黄河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河口附近陆地面积的增加来自泥沙的不断堆积,由于中、上游植被保护使水土流失减弱,黄河输沙量减少,加之近年来黄河断流等导致三角洲面积增速减慢。
5.【答案】C【解析】图中有沙丘、海滩、海积与河积物、三角洲,都属于堆积地貌,没有侵蚀海岸,排除海蚀崖;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6.【答案】A【解析】海岸沙丘是海滩物质受风力作用形成的风积地貌;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7.【答案】D【解析】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发育在山前,多在河流上游;河漫滩平原一般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河床宽广。
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下游入海口处。
本题叙述位于河流中游地区。
故选D。
8.【答案】C【解析】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殊的地貌景观。
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故选C。
9.【答案】C【解析】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10.【答案】B【解析】“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了隧道开挖长度,减少了工程建设费用,降低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