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_叶裕民
- 格式:pdf
- 大小:532.10 KB
- 文档页数:8
由于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太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个方面。
1.中心城市功能偏弱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增长极。
也就是说,城市群的成长,主要靠中心城市的主导和带动。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与支柱,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实力有限,主导城市群发展的动力不足。
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城市群,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中心城市难以成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
例如,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关中城市群中的西安,等等,都存在着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是靠自身的力量来拉动城市群的成长,而是反过来由城市群支撑和推动着自己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行政的力量)。
这就严重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2.城市群结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群功能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还不完善。
一个成熟的城市群,支柱城市(包括中心城市)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且这些支柱城市之间还要形成稳固和强大的功能结构(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尤其是作为城市群主体的省区城市群,普遍缺少可与省会城市比肩的大城市,因而城市群大都是简单的单极结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结构。
例如,武汉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市武汉,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0亿元,占城市群全部生产总值的56%,是典型的单极结构。
又如,成渝城市群1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除了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外,其余大多是中等城市,而重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却分居两端,东西相距350公里以上,中间就缺少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大城市来完善这一地域结构。
再如,北部湾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分别是南宁和合肥)偏居于一端,远离城市群主体,在地域结构上也不合理。
3.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一个城市群要想立足于市场,群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必须在产业上建立起结构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新的形式,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一)城市群概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带动力和辐射能力的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
这些城市群在我国的区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升级等起着重要作用。
(二)城市群发展优势城市群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优势:城市群周边资源丰富,土地、人口、市场等资源的聚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2.技术优势:城市群聚集了大量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3.经济优势:城市群内部市场辐射范围广,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
4.政策优势:国家对城市群发展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税和投资优惠政策等。
尽管我国城市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1.区域差距: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一些核心城市过度繁荣,而一些周边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
2.城市扩张: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扩张过快、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一些城市群依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够,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未来我国城市群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规划引领:我国将加大城市群规划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群整体功能,促进城市群间协同发展。
2.科技驱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城市群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3.生态优先:加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镇为辐射的格局。
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积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概念。
城市群之间的城市互相依存,形成了经济、产业、人口流动的有机联系。
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模块也在功能日益强化,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其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加速了城市空间的整合。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距离缩小,大大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个城市之间的区域协作也得到了加强,既有着传统的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也有着新兴的创新合作与共同发展。
这种城市空间的整合不仅为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支持,也为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特色与优势的凸显。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都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迅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比如,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和外向型经济使其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凸显不仅带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也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
一些核心城市发展强劲,周边城市相对落后,这种发展不平衡对城市群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制约;另一方面,城市群发展带来了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
各个城市为了争夺资源和吸引投资,普遍存在城市功能和定位的重叠和重复。
这种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有着明确的趋势。
首先,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将得到加强。
通过加强城市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推动各个城市的功能和产业互补,实现城市群的高效整合。
其次,城市群将加强核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
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
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
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是一种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就目前来看,在全国规划范围内共有12个城市群。
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带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成为了引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排头兵。
其次,作为我国战略性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中西部城市群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崭露头角。
中国城市群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1. 区域发展互补性突出: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的发展比较均衡,区域间依托城市群互补发展。
2.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传统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逐渐得到逆转,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
3. 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双重驱动。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从城市群集聚的规模、地域、产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 产业协同的加强:城市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构建产业体系。
2. 区域空间规划的优化: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空间辐射力。
3. 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未来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强城市服务与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城市群发展现状城市群是指多个城市之间形成的一种近距离、高度联系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是维护城市空间有机组织形成的一种新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城市群发展现状的描述。
首先,在中国国土广阔、地域辽阔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出现了日益增多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了一系列城市群的规划建设。
例如,华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已经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经济发展极,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其次,城市群发展现状表现出高度规划和整合的趋势。
在城市群规划建设中,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通过统一规划、市场协调等手段,各个城市的经济产业实现高度融合和互补发展。
这种整合也带来了经济规模效应,使城市群内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城市群发展现状还呈现出区域内城市协同发展的态势。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又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城市群内的城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群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四,城市群发展现状还表现出城乡一体化的特点。
城市群内的城市可以吸收农村人口就业,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增长。
最后,城市群发展现状还需面对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群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即有的城市群发展较快,而有的城市群发展较慢。
另一方面,城市群的发展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需要加强环境治理、交通规划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城市群发展现状呈现出快速发展、高度规划和整合、城乡一体化等特点。
城市群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解决其中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城市群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当今中国城市群发展演进新趋势探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今中国的城市群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城市群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群的发展背景、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当今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演进新趋势。
一、城市群的发展背景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城市组织形式。
它是由一组城市和周边地区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联系的空间集群。
城市群的发展既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对农村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这些因素奠定了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二、城市群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和哈尔滨等城市群为代表的6大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共涉及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但聚集了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并创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3/4以上。
同时,这些城市群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和加快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群的发展趋势1.城市群网络的构建城市群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越来越多的新城市群诞生,成为了城市群网络的一部分。
这种网络可以通过高铁、高速公路和飞机等交通运输方式连接各个城市,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并进的转型。
同时,城市群网络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核心地位,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一批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2.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城市群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愈发明显。
例如,京津冀城市群内有着明显的产业配套和资源互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1+4”城市群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交通、贸易、能源配套中心等等,通过城市群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城市群之间的优化配置资源、共同发展、实现互赢。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叶裕民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城乡一体化则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其生活质量差异状况来反映.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质量还比较低,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的9个超大城市没有一个进入高度现代化的行列,大部分都属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水平;城多一体化程度更低,还处于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阶段.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城市化质量.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叶裕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演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质量差异趋势研究——基于地级市的数据 [J], 张林;杨小娟;吴客形
2.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比较研究 [J], 刘桂菊;吴明发;黄嘉恩
3.中国城市化质量区域差距比较研究 [J], 李琪;;
4.中国城市化质量区域差距比较研究 [J], 李琪
5.四、城市化研究——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J], 汪小青;张晓玲;陈晓杰;程学斌;江明清;郑蔚菱;陈光政;杨永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2020-09-13 18:31:38 举报提到城市群这个概念,可能每个人都有所了解,很多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不下三个,比喻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然而很多城市群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名头,离真正成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早在2018年,国务院发文明确指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上海为中心来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对于我国城市群最清晰的定位与规划,截止到目前真正建成城市群的其实只有2个。
根据城市群的定义,即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组成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群内须有多个特大城市或者大城市组合而成,最少是3个,比喻世界公认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就包括了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在内的多个大城市,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包括了神户、东京、名古屋、大阪在内多个大城市。
而在我国城市群格局中,能与之对应的只有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称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十大城市群之一,群内包含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规划以上海为核心,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合肥等大城市为中心协调发展,在2030前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城市群。
该城市群包含了6个经济超万亿大城市和两个经济规模超9000亿的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部分城市经济截图粤港澳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再加上东莞、佛山、珠海等一共11个城市为主体,组成了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两大城市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