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50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一、目的随着铁路建设标准的提高,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越来越严,最小工后沉降仅为20mm。
为了确保新建铁路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路基本体和地基进行监测。
由于路基沉降监测具有施工干扰大、要求精度高、监测区间长、资料整理难等特点,采用传统观测方法无法进行路基沉降评估,因此采用自动沉降监测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路基施工时沉降进行适时检测,确保路基稳定。
因此我项目自动沉降监测采用长沙金码公司研发的自动沉降监测系统。
二、传统观测方法简介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磁环沉降仪、测斜管、沉降板、剖面沉降仪及水准仪和经纬仪(边桩观测)观测路基沉降和稳定性。
元件布置示意图如下:图1. 综合观测断面测点布置图2 路堤填筑分层沉降全断面观测示意传统观测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观测的效果,但据专家论证,传统方法存在如下缺点:①磁环沉降仪或沉降板均需设立标示杆(或沉降管),严重干扰施工。
②野外施工或人为破坏导致标示杆受损,测点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③标示杆周围无法压实,测点不能完全代表路基沉降状况。
④测量误差误差大、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
⑤现场测量劳动强度大、数据处理繁杂,不能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
⑥不能长期运行监测,公路与铁路铺设路面或铁轨后不能继续监测,无法对工程投入营运后路基的沉降与稳定性进行评估。
三、路基自动化监测方案路基自动化监测选择电测沉降计与水平位移计,测量路基沉降与水平位移。
配合土压力盒、孔隙水压计、柔性位移计等检测元件和无线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完成路基沉降与稳定性长期测量。
此方案可提供从工程施工到工程营运多年后路基的长期沉降与稳定性数据,从而准确快速提供工程安全营运参数和正确评价工程的勘探、设计、软基处理方案。
1、软土地基分层沉降对于软土地基采用串联式分层沉降计精准测量不同地质层面的沉降位移,测量精度可达±1mm,对于深层软基工程可配合连通液位精密沉降计使用,可获得深层软基沉降的精确参数。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xx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技术人员及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前应先编制专项观测方案,其主要内容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等级、路基沉降观测变形监测系统的设置原则、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测量仪器的配置及主要技术要求、观测组织结构、职责及管理制度,以利于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外业技术准备2.2.1准备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
2.2.2购置或制作沉降板、测杆及沉降观测桩、边桩,确保进行沉降观测时有桩可用。
3.技术要求3.1沉降观测应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沉降观测应符合关于印发《东南铁路公司、京福闽赣公司、向莆铁路公司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东南铁工(2017)100号。
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有关规定。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1规定执行。
表1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者施加预压荷载后沉降变形观测时间应该满足评估要求,一般不小于6个月。
3.3在软土、松软土等特殊路基段设置观测断面,间距不应大于100m。
3.4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立即埋设沉降板,每2个观测断面应设置1个沉降板,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在基床表层以下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设置临时观测标,进行观测,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进行转标处理,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3.5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一般地段≤150mm,年沉降速率应≤40mm/年,桥台台尾地段路堤工后沉降≤80mm。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工艺流程布设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路基工程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工作。
2 作业准备2.1 沉降观测断面类型(1)路基沉降观测类型包括: C 、F1、F2三种类型,沉降观测断面类型布置见图1~3。
根据现场情况列出沉降观测类型及观测断面里程统计表。
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0.5×0.5×0.95观测桩C15混凝土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0.5×0.5×0.95图1软土、松软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例图(C 型)图2 软土、松软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布置示例图(F1型)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0.5×0.5×0.95观测桩C15混凝土图3 软土、松软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布置示例图(F2型)(2)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紧邻桥台、距离桥头10m、3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观测内容同相邻路堤。
(3)一般路堤地段采用A-1型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堤顶面沉降监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预压土坡脚路基布置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沉降监测桩,具体布置型式见E1~E2。
(4)软土、松软路堤地段采用B-1,B-2型监测断面,每间隔3个B-1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B-2型监测断面,B-1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位移监测桩,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教学科研楼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批准:审核:编写:长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年月日一、工程概况、施工目的、编制依据1、工程概况详见C001工程概况表2、施工目的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给教学科研楼正常施工提供依据,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必须在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一定时间内对楼体进行沉降观测。
3、本作业指导书编制依据:《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2006年版二、观测前仪器设备、人员准备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
2、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使用经过鉴定的仪器,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3、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4、配有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工1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根据设计图纸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主楼B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E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交汇处外侧的框架柱上,观测点离±0高出300mm,即布置在+300mm左右见附图。
路基沉降观测边坡变形监测施工作业指导书为了加强中铁五局武广客专项目经理部第八总队路基工程沉降、位移监测管理,及时监控路基的沉降量及位移变形,保障路堤安全填筑,检验地基处理效果,并根据监测提供的可靠数据确定铺轨支撑层及其以上结构的施工时间,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降监测室和沉降监测组。
二、监测工作程序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各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检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
监测工作程序如下:三、监测测试项目和内容1、路基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分层沉降监测,另外软土或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复合地基的加筋(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等。
当路基基底或下卧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断面为线路中心;当地表横坡或下卧层横坡大于20%时,应于填方较高侧或压缩层较厚侧增加监测点;基底沉降监测与路堤本体沉降监测在一般路基(非试验段)地段监测点应尽量布臵于同一路基基地和基床底层顶面;同时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填筑时,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m在距坡脚2m处设臵位移边桩,以控制填土速率。
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小于1.0cm/d,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0.5cm/d。
2、路堑高边坡的位移变形监测变形检测范围包括:1)、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2)、白垩系、下第三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元古界泥质板岩、千枚岩等软质岩高边坡;二迭、石炭、泥盆系的炭质页岩、砂页岩、煤系地层、泥岩等易浸水软化的软质岩及软硬互层的路堑边坡高度≥20m时;3)、第“2)”条的地层条件,当存在顺层现象或受构造影响结构面发育;不利结构面发育,边坡高度≥15m时;4)、土质及全风化层,边坡高度≥15m时。
条形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板场毛坯板及成品板存放基础的沉降观测。
二、作业准备1、建立沉降观测组,毛坯板及成品板基础沉降观测小组人员设备配备:沉降观测负责1人,专职沉降观测监测人员2人,精密水准仪1台。
2、提前埋设工作基点。
三、作业内容毛坯板存放基础均要观测,成品板存放基础选择性布点观测。
1、沉降观测测量点的布设熟悉了解条形基础布板存放方案,首先布设沉降观测测量点。
沉降观测测量点分为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两类,其布设要求如下:(1)工作基点,是测定沉降观测点时作为高程传递点,工作基点使用普通水准点,工作基点要求设置牢固,形式美观。
如下图1-1,(2)沉降观测点,根据基础布设情况横向每20m-30m设置一个观测点,2、沉降观测配备专业人员,按观测要求和观测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及时整理分析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3、沉降观测数据及及时、定期整理、汇总分析,并提供给技术部门作为毛坯板存放方案的指导依据砂浆锚固Φ20mm钢筋3m m ≥100m m图 1-1 工 作 基 点 形 式 图四、操作方法沉降观测使用DS05型精密仪器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查条件。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观测使用DS05型或DS1型精密仪器按精密水准进行观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观测沉降点进行观测。
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基础沉降观测频率要求:日常过程中3天/次,沉降量趋于稳定7天/次,遇沉降量突变1天/次,五、沉降测量点的保护基础沉降测量点布设完成后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巡视,掌握观测标志的情况。
六、注意事项1、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尽量避免施工及外界干扰和人为破坏的地方,保证其稳定。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
二、技术要求路基上铺设无砟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要求符合设计要求,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不少于6个月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数据不足以评估或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期或采用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沉降和位移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见表1:2、观测设备埋设时间、部位及要求:(1)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2)在地基处理完成后埋设沉降板。
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
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1cm,测杆采用φ40mm 厚壁镀锌铁管,与底板固定在垂直位置上,保护套管采用直径不小于φ75mm、厚度不小于4mm的硬PVC管。
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沉降板,沉降板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加高,每次接长以1m为宜。
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
路堤填筑和运架梁期间应注意保护沉降板。
(3)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在褥垫层顶部开槽埋设剖面沉降管,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防护。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管断口密合。
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内,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照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
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我标段路基均位于软土地基上,全部为填方路基。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需进行沉降与稳定观测,具体方案如下:一、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沉降板制作:施工路段的地表沉降观测方法为在原地面上埋设沉降板进行高程观测。
一般软土路基路段,在K80+56处路中心埋设一个观测点;桥头引道路段,在K79+900、K79+940、K79+976、K80+132、K80+175、K80+218.416处设置六个观测断面,第一个断面设置在桥台桩位处,每一个断面在路中心和路肩内缘埋设三个观测点。
沉降板由钢板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筒组成。
底板尺寸50cm×50cm×3cm,测杆直径4cm,保护套管直径10cm。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二、位移边桩的布置及设计:地基的稳定性通过观测地表面位移边桩的水平位移和地表隆起量而获知。
在K79+940、K79+976、K80+56、K80+132、K80+175处设置五个断面及每个桥头纵向坡脚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一个断面在坡趾及距坡趾5.0m埋设位移边桩。
边桩采用C25号钢筋混凝土预制,长度1.5m,断面为正方形,边长15cm;桩顶预埋钢筋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为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0cm,桩周围回填密实,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筑固定。
三、主要操作要点:1、测点标杆安装时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安装必须稳固,对露出地面部分均应设置保护装置。
在路堤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现标杆受拉或位移,需立即修复,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2、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三天至少观测一次。
满堂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造成支架变形的因素分析地质钻探不够充分;验算及设计推算有误,对地基土或冻胀土的特性认识不足,对土的承载力与荷载估算不当,结构计算差错等;施工质量差,在基础处理时使用了不合格材料,含泥量过大,配合比失调,养护不当,降低了混凝土强度等;施工方法失误,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时尚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软基处理不当引起地面沉降与位移,钢结构施工时未顾及日照与气温变化的影响等等。
二、沉降观测变形观测是了解变形情况最有效的方法。
沉降观测是变形观测最主要的内容,其作业简便、精度高,既能提供沉降量,又可推算出支架的倾斜与水平构件的挠度等。
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
1、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及工作点通常沉降观测需要测定绝对沉降量,这是相对于基准点的沉降量。
因此,需要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处埋设稳固的基准点。
假若基准点离沉降观测点过远,那么施测不便,精度也随之降低。
因此,通常又在靠近沉降观测点便于观测的稳定处设置工作点。
日常观测时从工作点出发,测定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点的沉降量。
沉降观测水准点及工作点的布设应考虑下列因素:a、一般基准点不少于三个,构成基准网,经常检测三点间的高差,以判断基准点的高程有无变动。
基准点应尽可能埋设在基岩上b、一般是在框架的外围布设成一条闭合的水准环形路线。
根据观测精度要求,力求布置成网形最合理、测站数最少的观测环路。
c、水准点应布设在较为明显,便于施测,通视条件良好,在全部观测期间内均可使用的地方。
d、水准点应布设在受震区域以外,易于保存点位的地方。
避免在低洼易积水处、松软填土地带以及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埋设。
e、水准点距公路与滑坡等至少5m。
f、当埋设水准点处有基岩露出时,可用水泥砂浆直接将水准标志浇灌于岩层中。
2、观测点的布置:根据现场及现浇梁支架的观测要求将观测点布置于现浇梁底板的1/2跨与1/4跨左右侧,位于底模的牢固点上。
一跨需6个观测点。
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一标路基工程编号: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2010年月日发布 2010年月日实施目录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工程概况--------------------------------- 1页1、观测的目的--------------------------------1页2、编制依据----------------------------------1页3、适用范围----------------------------------1页4、观测的内容--------------------------------1~2页5、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2~4页6、沉降观测仪器、设备和方法------------------4页7、沉降观测的频度-------------------------------------------4页8、沉降观测精度----------------------------------------------5页10、附件附件1:沉降观测人员组织架构(附后)附件2:沉降分析与评估(附后)附件3:组合式沉降板路基沉降观测技术(附后)工程概况:合福铁路是我国建设的设计时速350km/h的高标准线路之一,为了满足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全线铺设无碴轨道,工后沉降量的控制标准极为严格,相关技术标准均要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本经理部施工段为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一标DK25+000~DK32+058(长链263.268m)处,本管段处于黏性土及淤泥质土广为分布的地区,黏性土及淤泥质土的湿陷变形问题十分突出,给线路的各种建筑物工后沉降控制更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路基、桥梁墩台进行沉降观测,评估它们的工后沉降。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1、观测的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观测资料的沉降分析结果,在施工期间进行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及工后满足时速350km/h高标准线路的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了解沉降观测的基础知识,掌握沉降观测原理和方法,掌握工程变形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1、三角支架、水平仪等2、标高笔、铅直管等3、沉降仪、刻度尺、卷尺等三、实验内容1、现场找正中线、放设备2、沉降仪校准3、进行水平调整4、对固定点进行沉降测量5、对移动点进行沉降测量6、计算变形四、实验步骤1、现场找正中线、放设备选择地基上的一个平整点(固定点),并做好三角支架的支撑架构,之后可以放置沉降仪器。
2、沉降仪校准校准沉降仪器,首先将其水平嵌入三角板中,调整水平仪视线,使其位于正中央,然后使用标高笔在沉降仪的标记线上标线。
3、进行水平调整调整三角支架、水平仪以使管内水平。
4、对固定点进行沉降测量在沉降仪的标记线上读取固定点的标高值,然后进行初期固定点的记录,着重记录日期、时间、变形测量器示值和气温、气压等现场环境因素。
5、对移动点进行沉降测量设立移动点及其标记线,根据相应的步骤,进行移动点的记录,同样也着重记录日期、时间、变形测量器示值和气温、气压等现场环境因素。
6、计算变形计算出各点测量值的变形量、沉降值等,并进行对比,对比计算出与规定相比上述两个点的是否稳定等。
五、注意事项1. 当进行转移测量时,应注意三角板上的立孔和基线的定位线是否水平,当存在不水平时应加以调整。
2.测量时,应注意记录的时刻及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记录,各种情况平衡考虑,当存在属地居民大量行人车辆影响时,应注意安全问题。
3.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与其它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4.当进行记录时,应注意记录的位址整齐,当存在不平时应进行采用卡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整齐。
5.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监视。
新建铁路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工程DK22+292至DK38+975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中铁十局集团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项目经理部二0一0年八月目录1.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3.技术要求 (1)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1)5.施工要求 (1)6.劳动组织 (2)7.材料要求 (2)8.设备机具配置 (3)9.施工质量控制及检验 (3)10.安全及环保要求 (3)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按要求准备好观测桩2.2把观测断面处的场地清理干净。
3.技术要求3.1熟悉施工图纸。
3.2在需要设置观测桩的断面上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桩。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4.2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
填筑达到设计高度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到预压期末,根据观测结果及时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5.施工要求成立专职技术人员组成的沉降观测小组,专项负责沉降观测,做好原始观测记录。
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桩不被破坏,对施工负责人、工程机械司机及运输车司机进行沉降观测重要性的专项教育,设专人指挥倒车,运输车辆在沉降观测桩周围卸土时,确保沉降观测杆不被破坏。
在所有观测桩的位置插上标志旗,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
施工时,沉降观测杆周围改用TY60打夯机夯实,并重点抽查该处压实质量。
沉降观测杆要认真进行保护,发现碰撞或丢失,要立即补好。
在整个沉降观测过程中,做好重点观测断面工作,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观测结果严格控制填土速度,当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大于5mm时,应立即停止填土,待观测值回复到限值以内法克继续填筑。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线***至***段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制订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在路基施工之前,项目部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进行沉降观测的技术标准、人员、仪器设备、观测频次、观测步骤、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等。
2.2外业技术准备工程管理部选派测量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测量及技术人员共4人组成沉降观测小组,负责路基沉降观测工作。
3.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的设置原则:路基观测断面设置在地基段落范围内。
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平均50~2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地段和过渡段应适当加密。
在路桥过渡段范围内需要设置不少于1处观测断面对过渡段路基进行沉降观测。
3.2观测点的布置: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两侧路肩各设置一处C1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设置一处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约10cm,其埋设应牢固可靠。
详见下图。
Ⅰ图1:路堤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布置图沉降板图2: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图3.3测量精度要求:国家Ⅱ等水准测量标准。
3.3.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表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表3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表4仪器设备3.3.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线下工程桥涵及路基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观测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为沉降观测基准点,详见《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主体内容及适用范围由于路基填料选择不当或施工时压实系数不达标,在列车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线路轨面平顺。
2 作业目的掌握路基沉降的速率和沉降量,综合评估路基沉降的风险,为路基的沉降整治提供依据。
3 作业流程图4 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相关标准4.1 作业条件线上测量需在天窗点内作业。
4.2 机具和材料4.2.1 机具。
水准仪、铁锹等。
4.2.2 材料。
水泥、砂子、水等。
4.3 作业程序及要领4.3.1 根据施工单位移交的沉降观测资料和竣工资料,分析确定的运营阶段还要继续进行沉降监测的地段。
4.3.2 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地段埋设观测桩。
4.3.3 对下沉地段进行水准测量。
4.3.4 收拾工具,清理现场。
4.3.5 沉降数据分析,形成监测分析报告。
4.4 质量标准4.4.1 全线进行沉降普查监测的周期。
一般路基地段,运营后1—3年内每半年进行1次观测,第4年起每年进行1次观测。
路基过渡段等重点地段,运营后1—3年内每月至少观测1次,第4年起根据沉降情况可适当调整观测周期。
4.4.2 确定重点监测地段。
(1)验交前沉降评估分析确定的运营阶段还要继续进行沉降监测的地段。
(2)膨胀岩土、湿陷黄土、岩溶发育区等不良、特殊地质区段。
(3)路桥、路隧等不同构筑物过渡段,存在差异性沉降较大的区域。
(4)在运营阶段检查发现的异常变形地段(如出现边坡溜坍、桥台台尾路基与桥台间存在脱缝、水沟等附属构筑物存在变形等地段)。
(5)周边出现工程施工或其他特殊情况可能引起路基沉降时,要进行专项监测。
4.4.3 观测点布置要求4.4.3.1观测断面的布置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沉降发生原因等因素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沿线路方向一般不超过5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增加观测断面。
(2)垂直于线路方向的观测断面考虑在两侧路肩、道心、路基中心、边坡等处分别设置观测点。
边坡的观测点应根据边坡长度均匀布置,原则上观测点间距为3—5m。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1. 引言路基沉降观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路的正常运行和通行安全。
为了保证路基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将就路基沉降观测和自动采集作业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2. 路基沉降观测流程(1)设站点。
按照设计规定,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以保证观测结果的精确性。
(2)安装支架。
在观测现场设置基准点,安装支架,并对支架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
(3)安装观测仪器。
将水平仪、垂直仪等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水平校准和校零操作。
(4)进行初次观测。
在观测前,需要进行点位测量和基准点高程的测量,并记录下来。
观测时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并进行独立观测和对中观测,以保证观测精度。
(5)控制质量。
对观测结果进行比对、计算和分析,判断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观测结果的质量。
(6)定期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定期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措施,确保路基沉降观测的顺利进行。
3. 自动采集作业流程(1)设站点并选取观测仪器。
在进行自动采集作业前,需要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
观测仪器可以是数字摄像机、倾角仪等。
(2)安装观测仪器。
将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校正和校零操作。
(3)设置观测参数。
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参数,包括观测间隔、观测时间、数据存储方式等。
(4)启动自动观测。
启动自动观测程序,系统会自动采集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系统中。
(5)数据处理。
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系统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提取,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6)数据输出。
将处理好的数据输出到报告中,进行分析和说明。
4. 注意事项(1)设站点时要选择平整、稳定的地面,避免地基松软或坑洞等现象。
(2)观测仪器的安装、校正和校零等操作必须认真执行,确保观测精度。
(3)观测过程中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避免外力干扰。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
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
3 技术要求3.1 路基沉降变形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范和文件规定:(1)《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客运专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指导方案》(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2 技术指标⑴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测量精度不低于±1 mm;⑵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⑶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一般每一填筑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
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d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设计要求时间。
⑷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筑速率,当坡脚边桩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mm/d,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d时,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填筑恢复到限值以内进行填筑。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施工程序布设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沉降观测流程图见图4.1。
5施工要求5.1观测项目图4.1 沉降观测流程图结合本工程特点、无碴轨道客运专线对路基沉降控制的要求,安排本工程的沉降观测项目包括:⑴地基全剖面沉降观测:在地基表面埋设全剖面沉降管,采用剖面沉降仪采集数据。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7、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8、每一设计单元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主要应提交下列沉降观测成果资料:(1)施测方案;(2)观测基准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3)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4)观测记录手簿;(5)平差计算及测量成果表;(6)沉降变形图表及沉降曲线。
六、路基(一)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1、观测断面布置(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不大于25m 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 1 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 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 个。
无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 个。
(4)组合式沉降板对于减少路基填筑的施工干扰有优势,可以在郑西客运专线试验使用。
实施前应制定操作细则、做好培训。
组合式沉降板路基沉降观测方法见附件一。
(5)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图1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示意图(四)沉降观测的频度沉降观测分为四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沉降观测的频次应根据沉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及沉降大小确定,一般应按照如下观测频度进行。
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与堤身的沉降变形以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与沉降。
本阶段沉降观测应与施工配合,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同时应保证不超过3 天观测1 次。
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完成且预压土方施加后,自然沉落期的沉降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基床底层顶面的沉降及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直到工后沉降评估可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为止。
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为:第1~15 天每3 天一次,第16~90 天每7 天一次,第90~180 天每15 天一次。
第三阶段:预压土方卸载、铺设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层)、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及正式运营前的观测。
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为:前15 天每3 天一次,第15 天后每7天一次。
第四阶段:试运营期间的观测(对于需进行运营期进行沉降观测的路基)。
本阶段的沉降观测主要进行路基面观测桩的观测,一般每月1 次,必要时进行路基本体沉降及地基土沉降的观测。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五)观测精度要求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1 mm。
(六)沉降观测要求为达到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产生沉降的部位,沉降观测应考虑如下要求。
1. 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总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
2. 沉降标志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填筑施工要与标志的埋设作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路堤的填筑进度要及时告知负责埋设沉降板的人员,避免错过最佳埋设机会。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本指导书所要求,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的均匀性。
3. 在沉降板埋设基本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路基的施工应作到碾压的均匀性,质量的一致性,使沉降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4. 为了分析施工期沉降和工后沉降、施工期沉降与总沉降的关系以及验证推算工后沉降方法的准确性,对部分有代表性路基(暂定工程试验段),进行运营期间的长期沉降观测,以期得到最终沉降量。
(七)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观测资料整理(1)采用统一的《郑西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有关图表的绘制,主要包括:1) 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2) 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Σsn ——Σsn + sn 曲线图4 Σsn+1 ——Σsn + sn+1 曲线(Σsn 为横坐标,Σsn + sn+1 纵坐标)sn 为时间段每n 天的沉降值,Σsn 为时间段每n 天沉降值的累计值,在同一图上绘有沉降标准曲线,曲线示意如图4。
(3)对沉降观测资料及时分析,尤其是在预压期,应对路基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意见及时报郑西公司和咨询项目部,以便在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2、路基沉降分析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2)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3、评估分析方法(1)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修正指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泊松曲线法等曲线拟合方法推算工后沉降(详见附件二《路基沉降常用预测方法》)。
黄土地区沉降曲线适合用何种方法推算工后沉降,需要结合沉降观测与预测的课题成果分析研究确定。
(2)路基沉降预测曲线回归法应满足以下要求:●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 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 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mm;(3)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
(4)设计沉降计算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原则上不宜大于10mm。
(5)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持续沉降观测不少于6 个月的时间,根据这6 个月以上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初步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6)在3 个月后进行第一次预测,根据3 个月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初步预测6 月的沉降量及剩余沉降量,以决定运架梁的时间。
(7)当推算的工后沉降值满足评估标准时,才能铺设无碴轨道。
当沉降分析结果表明无碴轨道不能在计划的工期铺设时,则要研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摆放时间,还是采取调整预压土高度、调整预压土卸荷时间、增加地基加固等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