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新)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5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 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 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 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 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 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 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 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案例1:瓮安事件与“俯卧撑”
1、瓮安事件:过程与结果
地点:贵州瓮安;
时间:2008年6月28日;
起因:女中学生李淑芬溺水 身亡,家属对警方的“自杀” 判定不服气,一周后的28日 下午家属基围观者300多人向 政府请愿;
消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越 来越多的人加入,当游行队 伍抵达县政府,已经聚集了 上千人。
布鲁默:群众的四大类型
在社会心理学中,布鲁默对群众的划分是最为经典的一种分类方 法。他将群众分为这样四大类:(1)偶合群众,又叫“临时群 众”, 这是结构最松散的群众形式。它仅仅是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其成员很少或没有共同的目标,个人很少受群体的感情约束。例 如大街上的普通人群就是这种偶合群众。(2)常规群众, 这是 经过有意计划集合在一起的人群。其结构相对来说比较严谨,如 剧院里的观众和飞机上的乘客。所谓“常规”就是说,他们遵照 已经建立的社会准则或常规进行活动。但是这种群众成员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3)行动群 众, 这是易受暗示并且其行为明确指向特定目标的人群。(4) 表意群众, 这类群众一般表现出手舞足蹈一类的身体活动,常见 于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合。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去个性化,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 间的暗示与感染;(3)失去个人责任感, 这容易导致 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集群行为的理论(2)
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
个体不同的。
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集群行为的理论(3)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1)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阅读资料: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2)
科尔曼以一种与社会交换论者十分相似的语言(报酬、资源 及转换)和方式(矩阵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时尚现 象为例,始作俑者和追随者面临的报酬结构涉及三方:始作 俑者、追随者和大众媒介。时尚这种集群行为的流行或蔓延, 是追随者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转让给始作俑者的结果(始作 俑者则将控制转让给各种大众媒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学伟教授 朱 虹博士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来自百度文库
时尚与流行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 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 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 和追求。时尚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所依靠的主要手段是 流行。因此,时尚与流行实际上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 两个方面。离开了流行,时尚便不会成为时尚,时尚是 流行的必然结果;离开了时尚,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得以 流行,因而流行也就不会发生。正是由于时尚与流行的 关系如此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 学的研究中,人们对这两个概念往往是混用的,在英语 中这两个词实际上都写成:fashion。
(4)社会矛盾应当以和平理性的方 式加以解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互动的各方都冷静克制。
第三节 大众行为: 分散的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并不都是发生在面对面进行直接接 触的群众中的,在广泛分散的人群──进行 间接接触的大众中,也会出现一些集群行为 的重要特征,如不确定性、暗示性和迫切感 等。在分散的大众中发生的一些最基本的行 为表现形式如时尚、恐慌等,都不同程度地 具备了集群行为的这些特征。因此,社会心 理学把这类大众行为称之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1)结构性助长, 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2)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
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 题; (3)普遍的信条, 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 (4)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 (5)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 群行为的开始; (6)社会控制机制, 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 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
2、瓮安事件:分析与启示
分析:
(1)结构性压抑:长期以来,瓮安 群众的合法性权益没有获得保障, 甚至严重缺乏安全感,黑恶势力 强大;
(2)结构性助长:社会结构和社会 环境都有助于产生集群行为;
(3)普遍信条:几乎参与者都认为 女孩子是被奸杀的,而公安包庇 坏人;
(4)突发因素:女孩死是导火索;
(5)行动动员:拉横幅上街游行;
(6)社会控制机制失效:在14点- 20点的6个小时中,所有州县领 导都没有在现场
启示:
(1)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风险时 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
(2)谣言是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 的推手;因此信息公开非常重要;
(3)没有不讲道理的人民群众,只 有偏差的执政理念和作风(新华 社贵州分社原社长、《新群体事 件观》作者刘自富):
收益评估:(1)不转让需要花费经历理解时尚潮流,转让 即可节约时间和精力;(2)不转让可能遭受他人的排斥, 如过时和超前都会受到人们的嘲笑或指责,当然,不转让的 收益事你可能获得一批追随者。
第二节 群众行为:未经组织
的集群行为
群众行为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集群行为 的形式之一。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群 众”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由于某种 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在一起 的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人群。按照黎朋的观 点,人们的任何聚集都是“群众”,群众就是 集合在一个个地方的受到共同鼓舞的一群人, “他们准备跟随自己的头头随便到哪里去”。 各种各样的集群行为现在已经成为威协和谐社 会建设的重要事件。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 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按照N.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 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它涉及 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2 )集群行为不是确定 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 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 的行为;(3 )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 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
阅读资料: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1)
上述认为集群行为是非理性的观 点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主导地 位,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理 论,试图改变上述理论潮流,即 将集群行为同样理解为个人在集 群状态下的一种理性行为(其中 涉及行为的代价和报酬的比较)。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詹 姆斯·科尔曼。他认为,集群行 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 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 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 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1)
从古斯塔夫·黎朋和西皮 奥·西格尔时代起,社会学 和社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 着从理论上对集群行为加以 概括:罗伯特·帕克认为, “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 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 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 动的结果”。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造成的。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
它从实验入手,证明了同 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见
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 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集群行为的概念: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 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 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 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 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
当我们论及集群行为时,就像将手伸向一只鼓鼓 囊囊的“摸彩袋”。这只袋子里盛放着各种从表 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庭径的现象:从 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直 至各种社会运动。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心 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 感受、思考和行动。”
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 子乱砸引起骚乱;
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 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办 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 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入 现场;
凌晨3点,聚集在打砸抢烧现 场的2万人在劝说下开始离去;
深夜,人们用手机、相机拍 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博客中的 贴子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
“俯卧撑”成为网络流行语。
骚乱:一种重要的行动群众
骚乱是行动群众一种常见形式,这是一种暴力的和破坏欲的
集体爆发。骚乱的产生常常是因为环境的突然刺激及愤怒、惊恐
或其他基本冲动的驱使所致。骚乱的程度常因环境刺激的性质及
阻碍人们愿望满足的状况而定。如果刺激深切或环境状态严重,
骚乱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某种组织性的暴乱。
参与骚乱的人群常常是一些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他们的行为 都是极端地违背社会常规的。但和暴乱相比,骚乱者更加缺乏结 构性、目的性和统一性。骚乱甚至可以涉及不同地区的几个不同 群体,这些群体的行为接近,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而暴民则通 常有一定的目标,例如袭击某个社会群体、对某人处以私刑等。 同暴乱相比,骚乱所涉及的行为更一般化,除了制造混乱以外, 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
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
集群行为英文写成 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作 “集聚行为”或“聚合行为,也被人译作“集体行 为”,在前苏联学界则被译作“集体外行为”或 “非集体行为”。
在科尔曼那里,集群行为 “包括人们成群向银行去 挤兑;剧场里火警之声大作,观众仓惶逃脱;在一 部分人中兴起的某种一时的爱好(跳呼拉圈舞和滑 板风行一时);群体发财之梦(当年在法国与约 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公司有关的股票投机狂潮); 充满敌忾且又无组织的示威行动;暴乱;群体行为; 服饰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