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77.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时刻和时间间隔1. 以下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2s末”表示一个时刻B.“第2s末”与“第3s初”表示同一时刻C.“第2s内”表示一段时间间隔D.“第2s内”和“2s内”表示同一时间间隔解:A“第2s末”是一个瞬时,表示时刻,故A正确.B、由于时间是连续的,“第2s末”与“第3s初”是指同一时刻.故B正确.C、第2s内是一段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1s.故C正确.D、第2s内是一段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1s.“2s内”这段时间为2s,不是同一时间间隔.故D错误.故选ABC2. 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间隔是较长的一段时间,时刻是较短的一段时间B.第2s内和前2s内指的是不相等的两段时间间隔C.“时间12点整”指的是时间间隔D.时光不能倒流,因此时间有方向是矢量解:A、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的是一点,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所以A错误;B、第2s内是指1s的时间,前2s内指2s的时间,所以B正确;C、“时间12点整”指的是时刻,所以C错误;D、时间是标量,没有方向,所以D错误;故选:B.3. 以下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3s末指的是时刻B.某人跑完100m用了15s,指的是时刻C.物理考试时间是2h指的是时间间隔D.时间8点整指时间间隔解:A“第3s末”是一个瞬时,表示时刻,故A正确.B、某人跑完100m用了15s,指的是时间间隔.故B错误.C、物理考试时间是2h指的是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2h.故C正确.D、时间8点整指时时刻,不是时间间隔.故D错误.故选AC4. 以下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3s,指时刻B.第3s末和4s初是指同一时刻C.涑北中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5min,指时间间隔D.时间19点整,指时刻解:A、第3s,这段时间为1s,指时间间隔,故A错误.B、由于时间是连续的,第3s末和4s初是指同一时刻,故B正确.C、涑北中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5min,指时间间隔,故C正确.D、时间19点整,指时刻,不是同一时间间隔.故D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A.5. 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节课上40分钟,指的是时刻B.现在是9点15分,指的是时间间隔C.第五秒末指的是时刻D.第五秒末指的是时间间隔解:A、一节课上40分钟,这是一节课的时长;故是时间;故A错误;B、现在是9点15分,指的是现在这一时刻;故B错误;C、第5s末指时间点;故为时刻;故C正确;D、第5s末指的是时间点,为时刻;故D错误;故选:C.6. 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间隔时较长的一段时间,时刻是较短的一段时间B.第2s内指时刻C.“时间12点整”指时刻D.X翔创造12.88s的110米栏好成绩是指时刻解:A、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时刻是指时间点,所以A错误.B、第2s内是指时间的长度,不是时刻,所以B 错误.C、时间12点整指的是一个时间点,是时刻,所以C正确.D、12.88s是指时间的长度,不是时刻,所以D错误.故选:C.7. 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间隔表示时间长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D.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解:A、时刻是指时间点,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即时间的间隔,所以A错误;B、时刻与质点运动的某位置相对应,时间与运动的某段位移相对应,故B正确;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是指的一个个的时刻,故C正确D、1分钟可以分成无数个时刻,所以D错误;故选BC.8.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在于长短不同,长的是时间,短的是时刻B.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间隔是一段时间C.第3秒末和第4秒初的间隔是1秒D.第3秒内和第4秒内经历的时间不一样解:A、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的间隔,时刻是某一瞬间,不是较短的一段时间.故A错误.B、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时间,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间隔是一段时间.故B正确.C、第3秒末和第4秒初是同一个时刻,不是间隔1秒.故C错误.D、第3秒内和第4秒内都表示1s的时间,所以第3秒内和第4秒内经历的时间一样.故D错误.故选B.9.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很长,时刻很短B.第4s内和4s都是一段时间间隔C.时光不能倒流,因此时间是矢量D.“时间10点整”指的是时刻解:A、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所以A错误.B、第4s内和4s都是指时间的长度,是指的时间间隔,故B正确.C、时间是标量,没有方向,所以C错误.D、时间10点整是指时间点,是时刻,故D正确.故选BD.10.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时刻表示时间轴上的一点②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如“睡觉12:30”指的是时刻③1min时间内有60个时刻④7:40上第一节课中的7:40指的是时间间隔.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①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故①正确;②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表示时刻,故②正确;③1min时间内有无数个时刻,故③错误;④7:40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所以是时刻,故④错误.故选:A.。
鲁科版选修4 第一章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编写人:白慧峰【学习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学习过程】一.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温故·知新】我们已经知道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有哪些 (必修2) ?(1)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个电子(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3)核外电子在距核由到,能量有到的电子层上依次排列哪些规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以解释原因了呢?【联想·质疑1】基态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按怎样的能级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呢?基态氩原子的核外电子应按怎样的能级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呢?为什么?【联想·质疑2】基态K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为什么是2,8,8,1结构,而不是2,8,9结构呢?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则_______能量最低原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要先占有的能级,然后再依次进入的能级,这样使整个原子处于最低的能量状态。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列顺序为1s , , ,3s , , ,3d , , ┉。
适用于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 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法之一________电子排布式用 来表示电子排布的式子。
请写出基态氯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用图示法解释箭头所指的每部分的含义。
例:【迁移·应】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 最外层电?【练习·巩固Ⅰ】1-1 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1s 、2p 、3d 、4sB .1s 、2s 、3s 、2pC .2s 、2p 、3s 、3pD .4p 、3d 、4s 、3p1-2(2015安徽高考)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二. 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 【交流 .研讨1】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两个电子以何种状态进行排布呢?(以1S 轨道为例)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则_______泡利不相容原理(1)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容纳______电子,且一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方向必须______。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第一课时:一、石蜡燃烧1、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现象: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产生原理: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了炭黑说明:石蜡中含有碳元素2、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水3、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4、子母焰实验说明:白烟的成分是固态的石蜡小颗粒5、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是指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常见易混淆的例子:铁铸成锅是物理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不稳定性等。
四、化学变化的现象: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意: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五、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实验: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现象:火柴头急速燃烧,橡皮塞被弹出说明: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石蜡、酒精等物质的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干电池工作: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二课时:一、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变黑,说明里面都含有碳元素。
二、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石墨质地柔软,可做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物理性质差异那么大?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结构决定性质。
三、科学家(1)法国—拉瓦锡—空气的成分(2)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3)俄国—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4)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5)中国—侯德榜改变纯碱的生产工艺。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主备人:张爱丽时间:2009年9月4日课程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省教学要求: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符号及摩尔的定义、符号,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讨论、分析、对比、讲授、归纳等方法教学过程:Ⅰ、课前检测(1)1 mol氧。
()(2)0.25 mol 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 mol小麦含有6.02×10 23个麦粒。
()2、已知1mol水分子数为6.02×10 23个,则0.5mol水分子数为_________个2 mol水分子数为___________个。
【小组讨论2】你能得出物质的量(n)与微粒个数(N)和阿佛加德罗常数(N A)的关系吗?【师生共同探讨2】 4、物质的量(n)与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关系n=N/N A【练习】例1:6.02×1022个N aCl分子,其物质的量为多少?2.5mol O2含有多少个O原子?【小组讨论3】请大家回顾表1、表2,思考:1molH20与1mol铝质量相等吗?【师生共同探讨3】 1mol任何粒子集体中都含有6.02×10 23 个粒子;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明确学习目标] 1.熟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区的划分。
学生自主学习一、元素周期系的形成1.各周期ⅠA族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元素周期系的形成(1)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每一周期(第一周期除外)从□07碱金属元素开始到□08稀有气体元素结束,外围电子排布从n s1递增到n s2n p6。
(2)元素周期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09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3.元素周期系的复杂性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在能级里的填充顺序遵循构造原理,元素周期系的周期□10不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11并不总是一样多,而是随周期序号的递增渐渐□12增多,同时,金属元素的数目也逐渐□13增多。
二、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按电子排布分区:按核外电子排布式中□01最后填入电子的□02能级的符号可将元素周期表(ⅠB族、ⅡB族除外)分为s、□03p、□04d、f 4个区,而ⅠB 族、ⅡB族这2个纵列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可理解为先填充满□05(n-1)d能级而后再填充□06n s能级而得名□07ds区。
2.元素周期表分为5个区:s区、p区、d区、ds区、f区。
1.每一周期都是从活泼金属开始以惰性气体结束吗?提示:不是。
第一周期是从H开始的,它是非金属元素。
2.“s区元素都是金属元素,p区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该说法正确吗?提示:不正确。
s区元素有非金属元素H,其他均为金属元素;p区元素既包含金属元素,又包含非金属元素。
3.副族元素和第Ⅷ族为什么又称为过渡元素?提示:第Ⅷ族元素是周期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中的元素,而副族元素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除去第Ⅷ族元素以外)的元素。
由于副族元素和第Ⅷ族元素是从典型的金属元素(s区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p区元素)的中间元素,因而又被称为“过渡元素”。
课堂互动探究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的划分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根据构造原理,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一组,按能量由低到高可分为七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能量相差较小,不同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较大。
(1)每一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
(2)周期、能级组、元素数目的对应关系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族的划分与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同族元素的价电子数目相同。
(1)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在最外层的n s或n s n p轨道上。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即最外层电子。
(2)虽然同一副族内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但价电子排布却基本相同(镧系、锕系元素除外),而且ⅢB~ⅦB族元素(镧系、锕系元素除外)原子的价电子数目仍然与族序数相同。
例如,金属锰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2,价电子数为7,对应的族序数为ⅦB族。
ⅠB族和ⅡB族元素的(n-1)d轨道是全充满状态,其族序数与最外层n s轨道上的电子数目相同。
(3)Ⅷ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1)d6~9n s1~2(钯除外,为4d10)。
(4)0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 s2n p6(He除外,为1s2),为原子轨道全充满的稳定结构。
[即时练]1.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试问:(1)此元素原子的电子总数是多少?(2)它有多少个电子层?有多少个能级?(3)它的外围电子排布式是什么?(4)它属于第几周期?第几族?主族还是副族?(5)它有多少个未成对电子?答案(1)29(2)4个电子层;7个能级(3)3d104s1(4)第四周期;ⅠB族;副族(5)有1个未成对电子解析2.指出下列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周期数和族序数。
(1)1s22s22p63s23p5____________________;(2)[Kr]4d105s25p2_____________________;(3)[Ar]3d34s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Ar]3d104s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Ar]4s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三周期ⅦA族(2)第五周期ⅣA族(3)第四周期ⅤB族(4)第四周期ⅠB族(5)第四周期ⅠA族解析根据元素的周期数等于元素的最大能层数可知,这五种元素的周期数分别是第三周期、第五周期、第四周期、第四周期、第四周期;根据元素的价电子排布的特征知,(1)、(2)和(5)是主族元素,(3)和(4)是过渡元素,根据其族序数与价电子数的关系可知,这五种元素的族序数和名称分别是ⅦA族、ⅣA族、ⅤB 族、ⅠB族和ⅠA族。
规律方法元素所在的族与元素的价电子数之间的关系:ⅠA、ⅡA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 s1、n s2;ⅢA~ⅦA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 s2n p1~5;ⅢB~ⅦB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1)d1~5n s1~2;Ⅷ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1)d6~9n s1~2(钯除外);ⅠB~ⅡB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1)d10n s1~2。
二、各区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元素的位置及类别[即时练]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 s2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一定位于ⅡA族B.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 s1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C.d区元素的原子一定都有d轨道电子D.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n s n n p n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答案 C解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 s2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可能是He(1s2),也可能是ⅡB 族元素[(n-1)d10n s2]等,不一定是ⅡA族元素,故A错误;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 s1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中最特殊的是H,H不是金属元素,其他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 s1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都是金属元素,B错误;d区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n-1)d1~9n s1~2(钯为4d10),一定有d轨道电子,故C正确;价电子排布式符合n s n n p n的元素只有n=2这一种情况,该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2,是碳元素,是非金属元素,D错误。
4.已知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纵列,下图中实线表示元素周期表的边界。
按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可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划分为s区、p区、d区、ds区等。
除ds区外,其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符号。
(1)在图中用实线画出s区、p区、d区、ds区的边界线,并分别用阴影和表示d区和ds区。
(2)在元素周期表中用元素符号标出4s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的元素。
(3)利用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解释Fe3+比Fe2+稳定的原因。
答案(1)(2)见上表(3)Fe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Fe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Fe3+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依据能量相同的轨道处于全空、全充满或半充满状态时能量最低的原则可知Fe3+中3d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结构更稳定,故Fe3+比Fe2+稳定。
解析(1)依据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符号将元素周期表划分为几个区。
具体情况见答案。
(2)4s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的元素有3种:K、Cr、Cu。
规律方法s区有2个纵列,d区有8个纵列,ds区有2个纵列;从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可以看出,d区、ds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甚至次外层的d电子,呈现金属性,所以d区、ds区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本课归纳总结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学习效果检测1.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5s25p1,该元素或其单质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该元素的金属性比铝元素的强B.该元素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盐酸反应C.该元素位于第五周期ⅢA族D.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5答案 D解析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5s25p1,处于p区,位于第五周期ⅢA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故金属性比Al元素的强,A、C 正确;该元素的金属性比Al元素的强,该元素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B正确;该元素为主族元素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故最高化合价为+3,D错误。
2.下列各组元素属于p区的是()A.原子序数为1、2、7的元素B.S、O、PC.Fe、Ar、Cl D.Na、Li、Mg答案 B解析A项中原子序数为1、2、7的元素分别为氢、氦、氮,所在区分别是s区、p区、p区;C项中Fe在d区,Ar、Cl均在p区;D项中元素均在s区。
3.周期表共有18个纵列,从左到右排为1~18列,即氢、碱金属元素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
按这种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14列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多的B.只有第2列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 s2C.第四周期第8列元素是铁元素D.第15列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 s2n p5答案 C解析A中,第14列是碳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 s2n p2,未成对电子数为2,不如第15列(氮族元素)未成对电子数多。
B中,周期表中第12列(即第ⅡB族)最外层电子排布也为n s2。
D中,第15列元素原子价电子排布为n s2n p3。
4.甲元素原子的L能层上只有一个空原子轨道;乙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3。
根据甲、乙两元素的信息,回答有关问题:(1)甲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其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乙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
(3)甲属于________区元素,乙属于________区元素。
答案(1)C(2)4s24p3第四周期第ⅤA族(3)p p解析(1)甲元素原子的L能层上只有一个空原子轨道,则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是碳元素,其轨道表示式为。
(2)乙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3,则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
(3)甲为C,乙为As(砷),均属于p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