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09.73 KB
- 文档页数:3
香港教育史平冈中学沈紊仪1.教育统筹科教育统筹局成立初时是专责教育事务的教育司署。
1981年,政府把经济科辖下的劳工事务拨归教育司署管辖,除了有关教育及人力资源培训的事务以外,亦兼顾香港的劳工事务。
同时,初期政府架构改组,司署分家为政策科(“科”)及负责执行及落实政策的“署”,教育司署改组为教育及人力统筹科及教育署,并接管劳工处。
教育及人力统筹科于1983年改名为教育统筹科,香港回归后更名为教育统筹局。
2.近代宗教团体与香港教育发展的关系香港教会办学历史悠久,起步早,发展快。
香港开埠初期,港英政府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机构,对教育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鼓励教会办学。
早期教会办学,主要侧重于培养教会人才。
最早开办的教会学校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创办于1842年。
该校虽然只办了10年,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地位突出。
1847年该校校长勃朗牧师携同黄宽、黄胜、容闳等到美国入学,其后各有成就。
容闳于1872年推动了中国幼童留学美国运动,对晚清教育影响极为深远。
港英时期,天主教、基督教获得了当局扶持,基本上垄断了教育资源。
早在1847年设立的教育委员会(后来改为教育咨询委员会),其成员均是基督教教会牧师,主席亦由圣公会主教出任。
1879年时任港督的轩尼诗因其本人是天主教徒,对天主教办学采取了宽厚政策,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与办学权。
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天主教、基督教学校因受到特殊扶持,获得了长足发展。
至上个世纪90年代,仅天主教香港教区办的学校就达175所,修会办学155所,就读学生达31万人,占全港学生的四分之一。
香港宗教团体办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政府只负责拨发教育津贴,教育主管部门一般不干预教会办学事务,教学管理全部由宗教团体负责。
宗教团体办学,采取校董会管理模式,由教会团体负责人出任校董,教会自主成立校董会。
校董会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决策机构,全面负责教学方针拟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事务管理、教师选聘培训、学生招收管理及课程设置调整等。
香港大学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HKU),是一所位于香港岛薄扶林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该校于1911年创立,并在翌年正式办学,是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1887年成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获合并成为了这所新落成大学的医学院,与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同为其创校学院。
校方也在1916年举行了首届毕业礼,但后来的日战时期曾对大学的运作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二次大战后,学校则继续发展,多个新部门及学院也相继落成。
港大现在共有十大学术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为当地仅有的两所综合型高校。
其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语教学,以法律学、心理学、人文政治及生物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与教育见长。
港大亦为全球第一个成功鉴定及上报冠状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单位。
另外,此校也培养了多位香港社会名人,包括法、政、自然科学、工程及医学等学术圈的成员。
香港大学学术气氛浓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世界一流大学。
也是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多年来一直秉承优良传统,提供卓越的师资及世界级的科研发展,致力培育社会领袖人才。
中文名香港大学英文名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大;HKU 创办时间1911年(辛亥年);1948年复办类别港府资助学校类型综合研究型所属地区香港现任校长马斐森知名校友孙中山、张爱玲、朱光潜、何鸿燊、许廷铿主管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校训Sapientia Et Virtus(“明德格物”的拉丁语)主要院系医学院、法律学院、牙医学院、建筑学院等学校地址香港岛薄扶林道东学生人数23,033人(2012年)教授人数1,114人。
香港回归日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学术进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内地成为特别行政区,标志着香港的教育改革和学术进步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二十年来,香港的教育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子,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香港回归日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学术进步。
一、全面优化教育体系自回归以来,香港政府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革。
政府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在校舍、师资、教材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
同时,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加了社会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培养实际能力。
二、聚焦高等教育发展二十年来,香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大学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香港的大学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提供了大量支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研究经费。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香港回归后,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不再只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香港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屡获佳绩,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的提升教育改革的成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的支持。
回归后,香港政府大力提升教师的学历要求和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同时,通过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香港与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国际论坛等在香港举办,为学者和专家提供了研讨的平台。
同时,香港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海外交流项目,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香港的学术界在国际间的声誉日益提升,为香港的教育改革和学术进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香港回归日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自香港回归至今,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香港回归日以来的教育改革举措以及相关的成效和挑战。
一、课程改革香港回归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局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是“校本课程发展”计划。
该计划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发和设计独特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此项改革,香港的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语言教育改革香港回归后,语言教育改革也成为了重要的议题之一。
政府积极推动双语教育,并加强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
特区政府设立了普通话学习和推广基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学校加强普通话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此举有利于增强香港学生与内地同学的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三、教师培训与发展香港回归后,教师培训与发展一直受到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水平,鼓励教师参与终身学习。
此外,特区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
通过这些努力,香港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推动创新教育香港回归以来,推动创新教育一直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特区政府鼓励学校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科研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这些举措有利于培养香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虽然香港回归以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望较高,但资源有限,政府需要在资源配置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其次,教育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此外,教育改革还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不断提升香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中国高教研究!""#年第$期!"马万民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点及其启示摘要:香港高等教育走了一条成功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其教育质量高居亚洲前列。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特点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香港教育香港的高等教育是在一种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自%&%%年港英政府创立香港大学以来,香港高等教育经历了奠基、扩展、突进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香港高等教育的自身特色。
最近’"年来,香港高等教育走了一条成功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高居亚洲前列。
香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香港经济的繁荣以外,关键还在于其鲜明的现代化特点,这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香港高等教育概况香港目前共有’"多所高校,其中在%!所可以颁授学位的高校中:(所高校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他们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所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所理工为主的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所以前的专科院校;%所教师教育学院即香港教育学院。
香港高等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多层次的、功能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尤其是近%"年来,香港通过实施“突进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计划,使香港的高等教育不仅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办学层次也不断提高,香港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日本。
二、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点%)香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理念。
由于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福利社会,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香港在高等教育理念上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现代性,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年(月的咨询文件中提出建立一个终身学习的学制,让有志者可以按能力在正规大学、进修学院、持续进修院校之间选择恰当的途径修读,让广大市民不论阶层与学历都能有机会继续进修。
香港回归日回归带来的教育发展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过去了多年,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对香港人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香港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机遇。
在香港回归日回归之后,教育领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香港的教育体系和学生们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回归后的香港加强了对教育的投资和发展。
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香港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回归后,香港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师资队伍和培训计划。
这些投资和举措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回归使香港的教育体系更加紧密地与内地接轨。
香港回归后,两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教育部门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和交流,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内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也为香港学生提供了更多就读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发展路径。
第三,回归带来了对香港教育课程的改革。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香港教育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
教育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通过增加中华文化的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回归还带来了对香港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的拓宽。
回归后,香港学生可以更便利地参加到国家的各种教育项目和交流活动中。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计划为香港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他们可以在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深造,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发展空间。
此外,香港学生还可参加国家级的科技竞赛、文化活动等,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和个人能力。
综上所述,香港回归日回归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香港在回归后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和发展,与内地进行了更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并进行了教育课程的改革,同时也扩大了香港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些变革和机遇为香港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学生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之见闻及体会【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1 香港的高等教育现状上世纪后期以来,香港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除香港大学以外,香港本岛突现了以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大学,其办学实力和规模同步增长。
1.1 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简况与内地相比,香港的高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香港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香港大学”成立于1911年(1912年正式办学)。
在其成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香港大学以为港英政府培养公务员为主,港大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语教学。
在法律、心理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表现突出。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历史上曾经也是少数人“精英教育”,但自1993年以来,香港高校学生数量开始较快的增长,以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其特殊的高等教育休系,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向多样化发展,其高等教育逐步进入普及化阶段。
香港本岛现在高等学校14所,其中公立学校8所,私立大专院校6所(其中包括一所私立大学)1.2 香港政府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香港现有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明显超过内地很高水平,但其办学成本和学费也相当高昂。
据考察了解,扣除基础设建设成本,香港政府为每个公立院校学生的平均资助成本为20万港币/年,其中理工科学生为50-60万港币/年,对医学生资助则超过100万港币/年(其中兽医生均资助则高达120万港币/年)。
和内地一样,香港高等教育的经费最主要的来源是香港政府。
在香港没有一个类似于国内教育部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负责就香港高等教育的经费拨款安排及策略性发展,向特区政府提供意见。
但所不同的是,“教资会”属于非法定的团体,其职能是“致力与各院校、政府当局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工作,务求令高等教育界达致卓越,从而发展香港成为区内教育枢纽,同时培养高质素人才,以推动本港经济及社会蓬勃发展。
”据称“教资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政策性机构,其不会对香港公立高等院校的办学思路进行直接的行政干涉。
香港发展现状香港是一个特别行政区,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在近几年里,香港的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首先,香港的经济实力一直十分强劲。
作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和第五大国际贸易港口,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自由开放的市场。
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际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金流动。
此外,香港的旅游业也相对发达,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其次,香港的教育水准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香港拥有一流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香港的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然而,香港的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一直面临着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
由于香港土地资源有限,住房供应不足,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使许多香港市民难以负担高昂的房屋价格。
此外,香港的经济过于依赖金融和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缺乏多元化。
此外,香港的社会问题也相对严重。
近年来,香港的社会分裂和政治争议日益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了香港的发展和形象。
此外,香港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在富裕与贫困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导致社会不公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香港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加大对创新科技和其他有潜力的产业的支持和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其次,香港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通过增加住房供应和加大土地供应来缓解供需失衡问题。
此外,香港政府也努力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各界的对话和合作,缓解社会紧张和分裂。
总体而言,香港的发展现状在保持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但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努力推动香港的经济多元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将会继续保持其重要的地位和繁荣。
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香港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地区,自20世纪中期
以来,香港的双语教育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是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1950年代-197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主要以英语为主要
教学语言,而中文仅作为辅助。
这一时期的双语教育并不普及,少数学校开设中文教学班。
2. 1974年:香港政府提出了“双语双文化”政策,鼓励学校推
行双语教育。
这一政策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和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素养。
3. 1984年:香港政府宣布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计划》,明
确标志着双语教育的正式推广。
该计划要求小学和中学实施双语教学,并将中文教育更多地纳入课程。
4.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特区政府
重申支持双语教育,并将其视为维护香港独特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手段。
5. 2009年:香港教育局提出《双语教育发展政策》。
该政策
着重提倡在学校的不同领域中进行中英双语教学,并将双语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6. 现今:在香港,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以双语教学为主,教授中文和英文。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加大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和
支持力度,以确保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双语教育。
总的来说,香港的双语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最初的推行到现今的广泛实施。
香港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作为香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大学,香港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
香港大学的文学院享誉中外,不仅是因为大才女张爱玲曾经在这里就读,而且文学院的建筑风格也极富风情。
整个学院如同一个文学古堡,长长的走廊,木质边框的窗户……精致、古朴,带有难以言说的高贵与典雅。
在港大,随处可见这些古老的建筑,带一点点陈旧,但却因为岁月的洗礼,而绽放出难以掩盖的独特光芒。
香港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发扬民主,表达自我观点的意识和能力,“民主墙”因此而生。
这面看似普通的墙可供不同年龄、专业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常常能看到学生们围绕在“民主墙”下讨论、交流,于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极佳的交流机会。
香港科技大学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办学出发点的香港科技大学,位于九龙半岛东侧风景迷人的清水湾畔。
众所周知,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十分之大。
香港科技大学就是致力于为香港输送高质量的科技人才而创办的。
这所建立于1991年的大学虽然很年轻,但学校争做走在世界前沿、国家前沿与香港前沿的大学。
如今的科大,凭借其实力成为了一所具有深远国际影响力的高等院校。
此外,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大,是一所名副其实、具有很强科研实力的大学。
同时,学校风景宜人,更是为学生静心地求学探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独特的办学模式香港中文大学依山而建,绿树成荫,静静的校园里总能看到在课余时间沿山慢跑的学生。
在中文大学,你能听见小鸟不绝于耳的叫声,看到清澈的池塘里鱼儿自由游动,富有历史感的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是满目的自然美景,如同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香港的大学一般以独特的办学模式而盛名于外,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度就是学校的特色之一。
在书院,学生能结识友伴,师生在这里交流,某次的促膝长谈或是炽热交流都会成为日后的美好回忆。
同时书院也会举行很多活动:海外交流与外访计划、语文、资讯等人才的训练、研讨会、社区服务等等。
许多中大的毕业生都说,书院活动是他们在中大学习中最难忘的部分。
香港数字化教育发展现状
香港的数字化教育发展现状如下:
1. 教育科技的普及:由于香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在香港得到广泛普及。
大部分学校配备了电子白板、电脑实验室以及高速互联网连接,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
2. 在线学习资源:香港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推动数字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和教学视频等方式获取知识,并进行远程学习和自主学习。
3. 远程教育:在新冠疫情期间,香港的学校积极采用远程教育方式,开展在线教学。
学生和教师通过视频会议平台进行线上互动和课程授课,确保学习不受限制。
4. 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能力,香港的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教师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应用教育科技工具和平台,以及如何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等。
5. 数字化评估与反馈:香港的学校逐渐引入数字化评估工具和平台,改变传统的纸质考试和评估方式。
通过在线测试和作业提交等方式,学生可以实时获取反馈和评估结果,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香港的数字化教育发展较为先进,但仍然
存在一些挑战,如数字鸿沟问题、技术设施不足、教育资源不均等。
未来,香港的数字化教育发展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推进。
香港教育产业发展趋势香港教育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的香港,教育产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香港教育产业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香港教育产业现状1. 教育产业规模香港的教育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办学质量较高。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数据,2019年香港教育产业总值约为2030亿港元,占GDP的5.2%。
教育服务业在香港的就业比例约为7.1%。
2. 基础教育香港的基础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包括小学和中学。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香港并存,其中私立学校主要包括国际学校和特许学校。
根据香港教育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香港共有1412所学校,学生总数约109.5万人。
3. 高等教育香港的高等教育以大学为主,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科技大学和专业大学。
香港共有8所公立大学和11所私立大学。
根据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亚洲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 培训机构除了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外,香港还有众多的培训机构和民办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主要提供各种职业培训、语言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服务。
三、香港教育产业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香港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的质量和教师的素质存在差异。
负担较重的学校往往面临师资和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
2. 教育模式陈旧香港的教育模式相对陈旧,更偏向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知识灌输。
教育内容与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脱节,缺乏与产业对接的实践教育。
3. 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尽管香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国际学校,但整体教育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缺乏国际化的教育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4. 教育投入不足香港的教育投入相对较低,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相对偏低。
这导致学校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更新和提升存在一定困难。
四、香港教育产业发展趋势1. 科技与教育融合科技的发展对教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香港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随着女性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步与发展,女性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香港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入手,探讨香港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同时指出香港女性在获得长足发展时,也面临着传统观念和现实的挑战。
关键词:香港女子高等教育影响一、香港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香港近代女子教育的萌芽阶段英国割占香港岛以后,外国传教士积极在香港办学,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
1846年,伦敦传道会在香港创办了一所女校-英华女校,学科中英文兼备;1845年,裴神父开办了一所收容华人女童入学的学校;1897年,史丹顿创办了培德女校。
此外,一些有识之士积极筹款捐资兴办了一些学校,使得香港教育的重点由宗教教育转向世俗教育。
1888年,欧德理博士提出建立一所像中央书院一样的书馆,专给女子就读;1890年,某立法局议员捐资建了以他为名的庇理罗士女书院。
庇理罗士书馆的开办,是香港女子教育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也是香港教育的一大进步。
1915年,由圣保罗堂值理林护与有志办学的相知合办了圣保罗女书院,他们提倡培植女子独立生活能力,发扬中国传统优良美德。
清末期间,清政府亦颁布了《女子学堂章程》,港英政府开始重视女子教育。
1920年,香港教育司创办了官立汉文师范学堂(男师),专门培养男教师;同年在庇理罗士女书院创办官立汉文女子师范学堂(女师),专门培养女教师。
综上,早期的香港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多数为初等教育,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系统(或称为专上教育)尚未建立。
(二)20世纪20年代――7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1921年6月,Miss Rachel Irving成为香港首位女大学生,香港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开始书写。
受经济条件、政府政策、传统思想观念等的限制,这一时期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高等院校数量很少(1911年成立香港大学;1956年成立香港浸会大学;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
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往往有着一种共性,悠久甚至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英国的牛津(据当地人一种说法,创始于1167年,由于年代太久究竟始建于哪一年,没有人能确切说得)和剑桥(成立于1209年,情况同上),美国的哈佛(创校于1636年)和耶鲁(耶鲁创校于1701年),中国的清华(建立于1911年)和北大(创建于1898年)。
值得庆幸,香港也有的荣耀,那就是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按照港大正式创建的1911年算,它也和北京的清华平起平坐,追溯到港大的前身创建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那它就是中国近代大学的老祖宗了。
1911年,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从此填补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空白,拉开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序幕,为日后港大的兴旺和辉煌奠定了基础。
1991年,正当港大师生们沉浸在学校八十岁大寿喜庆之中,品尝分享那块大大的硕果累累的生日蛋糕时,一所崭新的充满化未来化气息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清水湾海滨悄然而立。
仅十几年的时光,科大发展崛起窜升,步入世界最好大学的行列。
科大的成功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
可以说近一百年来,香港的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坎坷之路。
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浸会——岭南——教院……一所所大学为香港锦上添花,这块土地文化沙漠,那末今天是文化绿洲了。
大学的发展壮大把香港的高等教育推向辉煌。
用「十年不鸣,一鸣惊人」来形容科大业绩,那么用「百年不飞,一飞冲天」来形容香港的高等教育也许不算过分。
香港大学校园本部座落于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占地约16公顷。
我曾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过港大校园,感受是美丽而不失典雅,华贵更带几分凝重,与科大青春活力相比,更让人产生一种世事沧桑的感觉。
创办港大前身香港西医书院乃至后来的港大,有位叫何启的人功不可没,他算得上香港近代高等教育第一大功臣。
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走向作者单位:浙江省教科院香港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新兴工业经济地区,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名闻遐尔的远东国际航运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香港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奇迹”,关键一条是发展教育、开发智力资源。
近三十余年来,香港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一、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由于香港所处的特殊地位,其教育体系一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受英国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二是受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香港教育体系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具体表现在:1.仿效英国式学制模式,推行“重英轻中”的文教政策香港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制度都紧随英国的传统。
英国对香港教育的影响最清晰地体现在香港的学制上。
香港的“6·3·2·2·3 ”学制是以英国的《巴特勒法》为蓝本,略加增损而成。
其中规定中学5年,预科2年。
想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完成13年的正规学校教育,其中后2年的预科主要用来准备地方大学的入学考试。
1989年前,香港的预科教育制度学程不一,既有1年,也有2年的。
中学学生在完成5年课程后,均须参加全港中学会考,会考通过者,可依据本人意愿进入1年或2年的预科班(均设于文法中学)。
1 年制预科班结业后,可参加“高等程度会考”,合格者具备升入香港中文大学的资格;2年制预科班结业后,可参加“高级程度会考”,合格者具备就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及香港浸会学院的资格,同时,具备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先权。
这一制度显然含有双轨制的意味,社会各界一直对此颇有微辞。
1982年港府聘请的四位国际教育专家在其《报告书》中也要求“重新设计预科制度”,“废止高等程度会考”。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的第3号报告书,及香港行政局于1989年1月通过的决议,认定全港由政府资助的大学都统一为3年制,预科统一为2年制。
作者: 覃刚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
出版物刊名: 高教探索
页码: 61-68页
主题词: 小学教育;学士学位;研究中心;智力投资;劳力密集型;教学效果;小学教师;校董会;九六;一九
摘要:<正> 一、引子香港在七十年代中期,己发展为一个国际性金融、贸易和工业的城市,交通和通讯系统发达,人口五百多万,就业率高达95%以上。
香港的自然资源缺乏,唯一丰富的生产资源就是人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智力投资愈见重要。
六十年代,香港工业刚在起飞,多为劳力密集型的加工业,香港政府因而着重发展小学教育。
七十年代,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工业转向高工。
⾹港⼤学有多久的历史学校名称:所在位置:中国⾹港,⾹港岛薄扶林道东QS排名:109学费:100428 ⼈⺠币录取率:0.07学校中⽂⺴址: ⾹港教育体系完善,学习氛围浓厚,吸引着⼤量世界各地的留学⽣。
⾹港⼤学是⼀所历史悠久的⼤学,那么⾹港⼤学有多久的历史了呢?店铺在这⾥为⼤家解答⾹港⼤学有多久的历史,欢迎阅读。
⾹港⼤学是⼀所于1910年于⾹港岛成⽴的⼤学,其前⾝为⾹港⻄医书院,是⾹港历史最悠久的⼤学。
⼤学以英语作为教学语⾔。
是⾹港及亚洲区中最享盛名的学府。
校园本部坐落⾹港岛⻄部的薄扶林道以东占地约16公顷。
国际⾼等教育研究机构QS⾸次公布亚洲⼤学排⾏榜,⾹港⼤学名列亚洲第⼀,⾹港中⽂⼤学紧随其后位列第⼆,⾹港科技⼤学名列第四,令⾹港⾼校在⼤亚洲⼤学五强中⾸次荣获三席。
亚洲最佳⼤学调查中⾹港⼤学商学院的⼯商管理硕⼠课程于⾹港中⽂⼤学之后位列第⼆。
⾹港⼤学校园本部坐落⾹港岛⻄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列堤顿道和巴丙顿道以⻄、⼤学道以北,占地约16公顷。
医学院现时位于⾹港玛丽医院对⾯的沙宣道罗富国教育学院原址。
⽛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语及听觉科学学部位于⻄营盘的菲腊⽛科医院内。
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港⽯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港⼤学校园内设有4个⽂娱中⼼给同学使⽤,分别为: 徐朗星⽂娱中⼼、庄⽉明⽂娱中⼼、薄扶林⽂娱中⼼及⽅树泉⽂娱中⼼。
各⽂娱中⼼外分别设有剧场、⻝肆、排舞室、礼堂等设施供同学使⽤。
其中某部分亦开放给公众使⽤,如位于庄⽉明⽂娱中⼼之两间⻝肆。
另外于薄扶林道设有两个体育馆,分别为何世光夫⼈体育馆及赖蒙廉夫⼈体育馆,馆内有排球场、篮球场、⼿球场、壁球场、健⾝室及⼀个25⽶游泳池等设施。
此外于沙湾径设有何鸿燊运动场,场内设有⼀个天然草及两个⼈做草场,可⽤作11⼈⾜球、曲棍球、垒球等活动. 此外亦设有6个胶地⺴球场及⼀个50⽶之标准游泳池。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年第1期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祝宗泰X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实现了香港回归和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0的伟大构想。
这必将影响香港今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到香港的高等教育。
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利于今后内地高等学校与香港高等学校的合作。
一、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表明:高等教育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同样受到政治和经济这两方面的驱动。
一是受港英政府政治利益的驱动。
1911年,英国政府在香港建立了香港大学,这是香港高等教育历史的开端。
当时英国政府就规定香港大学应负起/改进中英邦交以及使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重要使命0。
至60年代,港英政府为解决香港学生求学的压力,并缓解内地来港的知识分子的失业问题,以求社会之安定,于1963年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学。
进入90年代,香港回归在即,英国政府从维护其在香港的长远利益和延续其影响力出发,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并提高办学层次(学院升格为大学,办研究生院,大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企图培养一大批亲英的高层知识分子。
二是受香港经济发展的驱动。
香港最初为转口贸易型经济,50年代初期,遭到美国等国家对华禁运政策的严重打击后,开始发展以纺织业、制衣业等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轻工业。
随之,引起了建筑、五金、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又推动了公路、海港、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香港建成工业化城市后,需要高等学校提供各个专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和工商企业的管理人员,从而推动了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专业和系科的扩展及规模的扩大,由此还新成立了8所工业学院、两所理工学院。
80年代,邻近香港的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冲击了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工业。
深圳、汕头和广东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也吸引相当多的加工工业迁入内地。
为此,香港转向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1988年建立的香港科技大学肩负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任。
由于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二、香港高等教育的现状下面从学校、学生、教师和经费四个方面来说明香港高等教育的现状。
11学校。
如今在香港这一弹丸之地,高等学校已有30多所。
其中政府资助的有8所主要的高校,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学院和香港教育学院。
香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负责管理7所主要的高校;教育署管理政府认可的若干所学院,如香港公开进修学院、香港树仁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职业训练局管理科技学院和工业学院,如香港柴湾科技学院、青衣科技学院等。
香港主要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相当大。
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规模均已达#16#X工作单位: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邮政编码:210009万人以上。
香港大学全日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居首位。
香港理工大学1993年学位课程人数和非学位课程人数之和达到216万余人。
1989年创办的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提供了各种学士学位课程,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机会。
该校目前有学生119万人。
21学生。
香港1995年全日制就读学士学位学生有47540人,同年大学新生为1145万人,比1990年的招生数7千人增加了一倍,适龄青年高等学校的入学率为25%,按国际标准,香港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香港各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有相当明确的分工。
3所综合性大学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担负起培养高学历高质量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两所理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进行职业技术训练;专上学院负责培养较具通用性的人才;教育学院和工商师范学院负责培养师资;科技学院和工业学院负责培养技术员和技工等。
在全日制学生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大约各占一半。
香港的研究生教育也已有一定的规模。
1995年在校研究生达13693人,比1984年的不足两千人增加了6倍。
当年7所主要高校共有修课课程研究生4 500多名,研究课题研究生近3000名。
还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研究生。
1993-1995年期间内地赴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就有418人。
长期以来,内地高校的学历、学位在香港得不到明确的认可,故多年来到内地高校就读的香港学生不足千人。
现国家教委所属的35所高校已获认可,这将有利于今后双方的合作。
香港还有大批学生去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学位(包括学士学位),1994年和1995年每年到以上四国留学的香港学生达113万人。
31教师。
香港的大学师资在70年代前主要依赖于英国,此后虽逐渐扩大招聘范围,但外籍教师目前仍占40%。
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中70%的教师有博士学位。
香港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中,35%是从外国留学返回的香港人,25%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内地人,12%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台湾人。
香港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当高,几乎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中,讲座教授月薪为7-816万港元,教授为5-617万港元,高级讲师为418-615万港元,讲师为3-512万港元。
由于待遇高,香港高校师资队伍迅速充实,并集中了一批优秀人才,能适应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41经费。
1995年香港政府拨给高等教育的经费为97亿港元,占香港教育总经费的30%。
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高校的办学经费是相当充裕的。
但香港教育投资在GNP中所占的比率并不高,1990年仅为2186%,到1994年才达3%,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1990年,美国为513%,日本为417%,德国为411%,法国为514%,英国为417%,韩国为510%,台湾为5188%),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1990年印度为315%,泰国为318%)。
这说明对香港教育的投资状况尚不能过于乐观,香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香港政府增加教育投资的力度。
另外,由于香港高校普遍存在过分追求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相互攀比的文化特征,使高校在发展中产生了不求实用的高消费之风,促使教育成本上升,也浪费了部分教育经费。
香港主要的6所高校平均学生年经费为1112万港元(相当于内地大学生培养费的十多倍)。
三、香港高等教育的优势香港高等教育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1国际化程度较高。
当今香港已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运输、资讯中心,这促进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香港高校的领导、教师和聘请的讲座教授中,有不少是外国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
他们掌握和熟悉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并带来最新版本的教科书,使得香港高校教师有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交流,吸取了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为香港的高等教育增添了国际性色彩。
由于条件优越,香港高校的科学研究有一部分已达到国际水平。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称,/最近,受聘于研究资助局作学术评价的国际知名学者说,本港大学的研究已达国际水平。
他们把最优秀的一成,拿来与欧美学术研究项目里最优秀的一成相比,发现两者旗鼓相当0。
21信息化程度较高。
香港已是国际资讯中心,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十分发达,有利于香港高等教育的高度信息化。
香港高校图书资料充足,信息渠道畅通,计算机应用普及,大学已实现电脑网络化,部分学生的家庭电脑已与校园网连#17#通。
31现代化程度较高。
香港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充裕,学校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先进,还有不少企业将最新的产品赠送给高校,为学生实验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香港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已达25%,这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41高等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的适应度高。
香港是一个法制社会,高等教育也有单独的立法,并颁布各种法规和条例。
政府除了经费预算、增减学生名额、监管质量以外,对学校内部事务,如选录学生、聘任教职员、经费使用、资源配置、教学业务等一概不加干预,充分重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香港高校均建有较完善的运行机制。
首先是实行校董事会制。
在董事会中,校外人士通常占1/3以上,有利于高校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其次是实行学者自治制。
高校设有最高学术管理机构)))教务会,其成员几乎全是本校学者,下设若干委员会,分管教学、研究、进修、出版等事项。
51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和动手能力较强。
香港高校一般都用双语教学,选用英语原版教材,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方面,由于有前文所述的优越条件,能力较高是必然的了。
长期以来,香港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应用性、技艺型、操作型人才,重视培养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在5亚洲周刊6刊登的亚太地区大学排名榜上,香港大学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五,香港科技大学排名第十。
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香港主要高校的优势。
四、香港高等教育的不足香港高校的优势是主要的、突出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主要有以下四点。
11学科基础不够雄厚。
名家指出,学科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经过好几十年的努力。
由于香港的多数高校是在80年代后建立或扩大规模成为多科性大学的,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建设的基础显然不够雄厚。
21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由于香港高校长期重视工程技术和应用开发的研究,而对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因而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同时,在学科配置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高校的科研经费从总体上看,并不算多。
1996年香港7所主要高校的科研经费仅为215亿港元。
31三年制学制存在弊端。
大学学制采用四年制是国际通行做法。
但香港高等学校至今仍流行两种学制:以香港大学为代表的大多数高校实行/二三制0(预科二年,大学三年),只有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少数高校实行/一四制0 (预科一年,大学四年)。
三年学制使得教师和学生只能顾及本专业科目而无法修读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因而对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障碍尤大,已遭到香港一些大学校长的批评。
80年代中后期以香港大学为代表的少数三年制学校也曾提出过改革举措,但由于所需经费甚巨,遭到港英政府的拒绝。
41学生质量有下滑的危险。
在1990年至1995年的6年间,香港适龄青年入学率增加一倍,这使香港中等教育的升学压力得以根本缓解,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部分生源素质下降的现象,并导致教育设施紧张,学习环境恶化。
虽然学校的硬环境可以在短期内改善,但生源素质的下降势必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从去年开始,香港各界加强优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教育素质的呼声日渐高涨。
董建华先生也在多种场合表示,希望各大学制定提高教育素质的具体措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香港主权回归后,香港经济必须加强与内地经济的合作,才能保持长期繁荣。
为此,必须培养一大批熟悉内地经济情况和运行规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