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论文

寄生虫论文

寄生虫论文
寄生虫论文

通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学习

--谈谈你是如何学习这门课程的

院系:中医临床学院

教师:汤冬生

学生:王会

学号:2015202301390成绩

班级:15中医临床7班

我与《人体寄生虫学》

【摘要】:学习人体寄生虫学的过程体会,同时主要就其与我们生活习惯的联系,以及针对其近年来感染源的改变如与旅游的发展,国内外劳务输出,饲养宠物增多等趋势展开论述。

【关键词】:寄生虫、宠物、旅游、生活习惯、心得体会

我国寄生虫感染历史悠久,在近代考古发掘中,通过对古尸体的解剖检查,发现有古尸体内存在多种寄生虫虫卵,有些年代久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实验诊断方法,流行分布情况和防治措施,诠释寄生虫的生存繁殖规律,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学习和掌握人体寄生虫学,有助于更好的为人类的身体健康服务。

通过短暂的十周左右的学习,我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学习蛔虫,虐原虫的生活史过程,了解其在各个阶段的发育形态和寄生部位,便可以更加容易的掌握它的致病性和临床表现,以便于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预防,因此单独开设人体寄生虫学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对疾病的诊察能力。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仅仅只是医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加有效的治疗控制寄生虫感染,还需要向广大老百姓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卫生宣传和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善,寄生虫的感染率有所下降。但是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卫生环境管理较差,粪便乱排放的现象。对此,也有些专家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发现个人行为因素对感染寄生虫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村民钩虫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例,一、下地防护措施对村民钩虫感染影响。钩虫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性传播,由于皮肤接触土壤中存活的钩蚴而感染。如果村民直接赤脚下地劳动,或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长裤长靴和涂一些防护品,那么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感染钩虫。研究分析数据表明,加强村民下地的保护是降低钩虫感染率的一项重要举措。二、洗手对村民钩虫感染影响。同时调查发现,养成饭前洗手、便后洗手、接触土壤垃圾洗手、下地回来洗手及洗手用香皂都是影响钩虫感染因素,因此加大洗手行为也是降低钩虫感染的一项措施。三、厕所对钩虫感染的影响。钩虫感染主要通过感染

病人排出含有钩虫卵的粪便到环境中,污染土壤所致。在我国农村地区,将粪便未经过处理便作为肥料施用或者随意排放的情况依然存在,使大量的虫卵污染土壤和农田,是土源性线虫流行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农村卫生厕所的建造率和使用率,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是从源头上减少土源性线虫感染的重要举措。根据以上钩虫感染的个人影响因素,我们可以由此发现影响相似的寄生虫的感染因素。对相似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做出归类总结,由此提出一个简明的预防措施,如编成歌诀顺口溜等,让广大的缺乏寄生虫预防相关知识的村民树立预防意识,改善乡村的卫生环境。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旅游的需求度也成上升趋势,人们的活动空间空前的扩大。这就使寄生虫的感染突破了地域限制,使特定区域的寄生虫病发生异地输入,加之非流行区的医务人员对其缺乏足够的流行病学知识和诊疗经验,造成病例的误诊,被延误治疗的案例屡见不鲜。因延误治疗,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常见的有寄生虫性腹泻、接触性寄生虫病及节肢动物对人体的损伤与媒介昆虫性寄生虫病。我们常听说“旅游者腹泻”就是蓝氏贾第鞭毛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因主要发生在旅游者中而得名。

为了有一个愉快的旅途,我们需要对此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除了注意旅途中的个人卫生防护外,还要做到不吃生食,不喝生水。因为许多人往往会选择风景优美的山区作为出行地,所以还要注意防止蚊虫叮咬,不吃生的或半熟的石蟹蝲蛄。此外,最好在出行前对出行地区地缘性的寄生虫进行了解,做到有针对性的防护。

此外,由于城市居民宠物热的兴起,尤其有些居民喜欢养一些外来物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寄生虫感染的地域性,一些新的寄生虫病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养猫养狗居民相对来说占大多数,随之伴随而来的有弓形虫感染。猫既是弓形虫的终宿主也是其中间宿主,其所排出的卵囊可被人吞食并在肠腔内逸出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侵入肠壁并经血或淋巴细胞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从而扩散到脑、淋巴结、肝、心、肺、肌肉等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形成假包囊。同步国内城市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上升。对于一些怀孕期妇女养宠物尤其要注意,因为一旦感染弓形虫病约有一半的胎儿受到先天性感染。先天性弓形虫感染是导致婴儿畸形和弱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饲养宠物应该注意防止弓形虫感染。

为什么要学习人体寄生虫呢?无论是上文中我所论述的寄生虫与乡村还是与旅游与养宠物,都离开不了一个核心——那就是寄生虫与生活。它是一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学科。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外出旅行还是居家养宠物,无论你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你都离不开寄生虫相关的防护的知识。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我们面对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寄生虫感染,才有可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判断和预防。作为一名医学生更是能深深体会到人类寄生虫的重要性,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提到许多关于因为缺乏寄生虫知识而导致对病情错误判断的情况,轻者延误治疗重者危及生命。面对这样的案例我们多的不仅仅只是唏嘘更应该做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减少甚至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

汤老师经常向我们说要使自己有价值,我想这价值除了来源于自己拥有专业素养以外,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这份责任感,我们便有了让自己更加优秀的动力,我想,有了这份动力任何课程对于自己来说都不会太难。这一点不论寄生虫学还是其他科目。生命绝无儿戏,而我们的责任是让折翼的生命飞翔。

【1】王卫《海南某地环境卫生及个人行为因素对村民钩虫感染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

单位代码84501

【2】李友松,中国古尸寄生虫学研究之综述,《人类学学报》第3卷第4期1983年11

【3】严英,由宠物热带来的新型寄生虫疾病,《中国保健营养》1998年12月

【4】潘如玉,寄生虫实验课对医学生生活习惯改变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Vol 22 2004 No10

【5】杨云1,李爱斌1,文正葵2,聂红专3,谭开庭4,章世清5,周诗云6,姚正才7,鄢有富8,湖南省农村改厕对控制肠道传染病和蠕虫感染效果评价,《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4月第12卷第2期

【6】陈建设,我国近 10年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特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

年第 22卷第 1期,58

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思唐镇小太阳幼儿园肠道寄生虫 防治措施 在我国寄生虫患者中,儿童占绝大多数。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钩虫和蛲虫等。它们均寄生于人体的肠道中,不仅与人体竞争食物中的养料,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等。蛔虫还可以侵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可导致儿童严重缺锌,使患儿智力发育迟缓。钩虫会引起失血性贫血。肠道寄生虫由于影响幼儿消化道的正常发育而损伤其正常功能,长期或经常发病会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 为何会感染寄生虫病? 蛔虫病和蛲虫病主要是患儿吃了带有其虫卵的食物而引起。绦虫有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两种。前者是由于吃了未烧熟的“米猪肉”而被感染;后者是由于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而被感染。钩虫病是因为人体的皮肤直接接触钩虫的幼虫而感染,通常是由于儿童赤脚行走于被粪便污染的土地上而感染 如何发现宝宝感染寄生虫病? 通常感染了寄生虫病的宝宝消瘦,挑食,经常肚子痛(痛得不严重,以脐周为主),脸上有圆形白斑点,有的白眼球

上有紫蓝色小斑点,因肛门瘙痒经常挠屁股。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性别特点,观察有无感染寄生虫症状。幼儿寄生虫病的防与治 1、注意幼儿的个人和饮食卫生,每日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肠道线虫感染。 2、对于明确有蛔虫感染的幼儿还需要予以驱虫治疗,以预防并发症。体内蛔虫较多者,可以每半年驱虫一次。蛔虫等寄生虫有“遇温则安”之习性,且幼儿在秋天接受驱虫治疗时对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易耐受和适应,容易恢复健康。 3、驱虫药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寄生虫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也可以选择广谱驱虫药,但具体剂量,要向医生咨询,一般多根据公斤体重计算。驱虫后2-4周要复查大便,如果仍能找虫卵,可重复驱虫治疗。 4、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避免药物驱虫治疗,因为它们的肝肾代谢功能均不完善,药物可能会对幼儿的肝肾产生毒副作用。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瓜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 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感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结果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农村人口中,男性职业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虫种的人群感染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是5~14岁儿童为多种寄生虫高发人群。职业分布特点是许多职业都有其高感染虫种,如蛔虫感染是学生最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钩虫、肝吸虫感染是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最高;鞭虫感染率是渔民最高;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带绦虫是牧民和半牧民最高〔6〕。至于寄生虫感染的民族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各民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 [!--empirenews.page--] 1.4 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疟疾和黑热病是虫媒传染病,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传播媒介按蚊和白蛉分布一致。但是,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现已查明单纯间日疟流行于北纬33°地区。北纬25°~33°地区为非稳定性中、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三日疟。北纬25°以南地区属高疟区,其中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恶性疟较多见,间日疟次之。此外,还有天然无疟区,包括西北和华北的荒漠干旱地区,西南的高寒地区和华北的山区。近年在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发现蠕虫感染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7〕。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寄生虫论文修改

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血吸虫病作为全球第二大寄生虫病,波及范围广,危害时间长。本文回 顾了建国以来关于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区域的防治方法,总结了在今后防治血 吸虫主要方向。 关键词:血吸虫;防治;进展 1引言:血吸虫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1]。寄生于人体内的血吸虫主要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三种,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尚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人 体的病例报告。在我国流行的只有日本血吸虫一种[2]。其流行的地区多为经济落后、卫生医疗设施贫乏的江河流域,可重复感染性使得血吸虫病难以控制。 我国的血吸虫病控制经历了从建国初疫情严重,到后来得到控制,再到这几年 疫情的明显回升的过程。近年来,为了有效的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治愈血吸 虫病感染者,彻底消灭血吸虫,我国不断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粪便管理与保护水源、保护易感人群、在疫区加强卫生宣 传教育,改变接触疫水的行为等措施来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生。 2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历史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非常关怀,对血吸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视。面 对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情况,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首先是进行大规模的 防治,主要有:积极准备、全面查治;全力灭螺、综合治理;其次是探索新路,主要有:化疗为主、防治结合;人畜同步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第三是以切断 传染源为重点全面防控,主要有加强领导、调整对策、制定法规;切断传染源、净化环境;封洲禁牧、加速控制传播;强化管理、综合治理、认真做好监测巩 固工作[3]。 3血吸虫病防治经验 (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血吸虫病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疾病,它的传播、蔓延以及控制均与社会进步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世界上多数发展中 国家正处于这种状态。我国经济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不 断提高,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为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 创造了先决条件。血吸虫病经常与贫穷、落后同时存在,贫病交加,互相为虐。所以治病必须与治穷、治愚相结合。 (2).部门协作,群策群力。血吸虫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农业、大卫生的一部分,应与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血吸虫病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积极参与才 能取得成效。疫区政府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将防 治血吸虫病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综合治理血 吸虫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社会参与,众志成城。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中,除了治病以外,还要作好灭螺、防护、粪管、水管等项工作,特别是灭螺工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简直是寸步难行。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还关系到群众生活、生产习惯 的改变和认识的提高,只有动员广大群众自觉起来与病害作斗争,才能完成这 项艰巨的任务。

实验十五动物外寄生虫病药浴防治

实验十五动物外寄生虫病药浴防治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明确动物药浴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其基本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3、了解药浴中需注意的事项和问题。 二、实验器材 药浴容器(药浴槽、桶、锅等),药浴药物(螨净、溴氰菊酯、双甲醚、巴胺磷、辛硫磷等),兽用解毒药及各种常用药物,大小量筒,温度计,水桶;木棒,脸盆,毛巾,肥皂,工作服等。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一)药浴的目的和意义 畜禽的体表常常寄生着一些外寄生虫,有的直接引起疾病,如疥癣虫(螨)成为家畜疥癣病(螨病)的病原;有的是家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者(媒介),如蜱(草爬子)可传播梨形虫病、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等,对动物有很大的危害。因此,为了保证畜牧业不断发展,保障牲畜健康,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控制这些有害的外寄生虫感染,也是兽医工作者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防治家畜外寄生虫病的方法,目前主要是应用各种杀虫药来杀死畜体上的外寄生虫,药浴(或药淋)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动物的药浴或药淋就是给动物用药液洗澡或进行喷淋,一般主要是针对动物的螨病而采取的一项防治措施。近些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杀虫药物的出现,在生产实际中,也可以采用其它一些方法,如打针注射、口服灌药等,来对外寄生虫病进行防治,这样在用药季节上、给药方法上,会更灵活简便一些。但在某些地区和条件下,药浴仍是一重要的防治外寄生虫感染的方法,本实验所指的药浴主要是针对大群家畜的药浴组织而言。 (二)药浴的组织工作 在北方地区,每年药浴的时间都是在动物剪毛(一般在剪毛后半个月内)或温暖的季节进行。为了保证药浴实施顺利,效果确实,不出事故,必须把相关工作做好。 1.药浴和驱虫一样,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前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对当地需进行药浴的家畜螨病病原及其它外寄生虫感染情况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实行“领导、技术人员、群众”三结合,以保证药浴工作的顺利实施。 2.兽医人员在药浴开始前检查所有用具。如药浴池、药浴槽,或其它擦洗动物用的盆、桶、锅等容器及擦洗的刷子等,有损坏的要修补好,药浴时所用药品要准备充足。 3.参加大批家畜药浴工作的人员要根据体力强弱进行分工。有的配药,有的抓羊,有的洗羊,有的打水,做到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4.要通知各个畜群点,按照预定日期、时间到达洗羊点,以免发生拥挤或怠工现象。在药浴期间,有关人员要把役畜安排好,既不影响生产,又保证药浴。 5.在利用药浴池进行药浴时,要按家畜大小、公母适当分群进行,以免发生事故。对体质十分瘦弱的动物尤其要特别小心。 (三)药浴液的配制和使用 可以作为药浴的杀虫药物很多,常用的药浴液如下所示:250mg/kg 螨净(二嗪农);500mg/kg 溴氰 菊酯;300mg?500mg/kg双甲醚;150mg?250mg/kg巴胺磷(赛福丁); 500mg/kg辛硫磷等。

寄生虫复习题及答案分解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 伴随免疫夜现周期性生物源性蠕虫疟疾复发生物性传播 二、填空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为、、。 3、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有、、。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5、常见蠕虫卵的形态结构,有波浪状蛋白质膜的是,外形两侧不对称的是,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6、写出下列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和。 7、写出下列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 8、取痰液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9、可致肝、肺、脑同时损害的寄生虫有、、、。 10、填中间宿主。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有、,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姜片虫的中间宿主。 11、典型疟疾发作的三步曲是、、。 12、人体寄生虫学内容包括、、。 13、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虫病,在长江以北流行是。 14、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阶段。 15、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在于成虫有乱窜、钻孔的习性,由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丝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6、蛔虫病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主要用于的检查。 17、送检标本需注意保温的原虫有与,需在晚间采集血液标本检查的寄生虫是。 18、能以引起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是、、。 19、猪带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 20、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主要危害是,其方式有与。

三、单项选择题 1、联合国倡议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5种是寄生虫病,它们是: A、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 C、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D、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痢疾阿米巴病 2、人体寄生虫学的范畴不包括: A、医学原虫学 B、医学蠕虫学 C、医学昆虫学 D、医学微生物学 3、下列哪项不是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A、致病性 B、地方性 C、季节性 D、自然疫源性 4、人体抗寄生虫的免疫多表现为: A、非消除性免疫 B、消除性免疫 C、先天免疫 D、伴随免疫 5、寄生物是指: A、二种共栖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B、二种互利共生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C、寄生关系的二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D、寄生关系二种生物中的任何一方 6、下列对寄生虫的描述,哪项不恰当: A、一生离不开宿主 B、可自宿主体表获得营养 C、可自宿主体内获得营养 D、对宿主造成损害 7、专性寄生虫是指寄生虫的: A、整个生活史中均需过寄生生活 B、整个生活史中均需选择特殊宿主 C、至少一个生活史期必须过寄生生活 D、至少一个生活史期必须严格选择宿主 8、第一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 A、无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重要的一个 B、无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前的一个 C、有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重要的一个 D、有性期寄生的几个宿主中最前的一个 9、寄生虫的幼虫阶段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81462738.html,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玉军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反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破坏鱼体组织如体表、鳃、肠道等,引起细菌感染;二是吸收鱼体营养,影响鱼体生长;三是破坏鳃丝,影响鱼类呼吸功能,造成死亡;四是影响商品价值。总之,鱼体寄生虫病不仅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鱼品质也极差,影响商品价格,严重的直接造成死亡(特别是鱼苗死亡率高)。因此,对鱼体寄生虫不可忽视,应根据寄生虫繁殖周期(生活史)定期杀灭防治。 2 预防 2.1 强化饲养管理 2.1.1 饲料清洁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2.1.2 食场药物杀灭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食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2.2 改善水体环境 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因此,在进入春季后,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2.3 切断传播途径

人体寄生虫防治结课论文

人体寄生虫防治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蛔虫 主讲教师:邢建新 学号: 2013508154 姓名:徐杨

蛔虫 摘要:蛔虫感染目前是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威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特别是广大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产卵量大、虫卵抵抗力强、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或随地大便以及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因素都与蛔虫的感染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蛔虫的形态、生活史,蛔虫病的病症、治疗以及流行等方面综合阐述。 关键词:蛔虫;形态;生活史;病症;防治 正文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蛔虫感染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以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蛔虫病在我国农村广泛流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蛔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人群的蛔虫感染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广大学龄儿童。 一、蛔虫的形态 成虫: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形似蚯蚓,圆柱状,体表有细横纹和侧线,雌雄异体,具有唇瓣。雌性蛔虫成虫长20-35cm , 生殖器官双管型。雌性蛔虫成虫长15-31cm,尾端卷曲,有交合刺1对。 受精蛔虫卵:平均大小60 45 m,宽椭圆形,呈棕黄色。卵壳较厚,自外向内分三层,分别是受精膜、壳质膜和蛔甙层。壳外有一层

蛋白质膜,凹凸不平,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蛔虫卵:平均大小90 40 m,长椭圆形,也呈现棕黄色。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薄,无蛔甙层。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二、蛔虫的生活史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经2周,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经静脉入肝,,再经右心到肺,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被宿主吞咽,,经食管、胃到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 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个别可达上千条。如下图所示: 咽 气 管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及消毒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及消毒 授课人孔德利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一节概述 一、寄生虫的概念 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地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被寄居者(宿主)的营养物质并给被寄居者(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动物。 二、寄生虫病的危害 寄生虫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时,对宿主是一种“生物性刺激物”,是有害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部位等不问,因而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机械性损害 吸血昆虫叮咬,或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的机械性刺激,使宿主的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创伤、发炎、出血、肿胀、 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二)夺取宿主营养和血液 寄生虫常以经口吃人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营养物质变为虫体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为营养,造成宿主的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抗病力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三)毒素的毒害作用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代谢物、脱鞘液和死亡崩解产物等,可对宿主产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四)引入其他病原体,传播疾病寄生虫不仅本身对宿主有害,还可在侵害宿主时,将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原虫等直接带入宿主体内,或为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条件,使宿主遭受感染而发病。 第二节畜禽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治措施 一、猪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一)猪常见寄生虫病 1、猪疥螨病 病猪患部发痒,经常在猪舍墙壁、围栏等处摩擦,经5~7d皮肤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血疹,并形成脓包,时间稍长,脓包破溃、结痂、干枯、龟裂,严重的可致死,但多数表现发育不良,生长受阻。 2、弓形体病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废绝,尿黄便干,体温呈稽留热(40.5~42℃),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到后期病猪耳部、腹下、四肢可见发绀。 3、猪蛔虫病 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肠壁、肝、肺脏中发育形成一个移动过程,可引发肺炎和肝脏损伤,有的移行到胃内,造成呕吐,剖检时可见蛔虫堵塞肠道。 4、旋毛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肠管,幼虫寄生于横纹肌。本虫常呈人猪相互循环,人旋毛虫可致人死亡,感染来源于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 (二)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 2、定期进行驱虫一般猪场每年春秋二季对种猪群驱虫,断奶仔猪在转群时驱虫 一次。 (三)常用治疗药物 1、敌百虫先将敌百虫按1%浓度制成药液,清洗患部。每天1次,连续用3~4d。内服可按每公斤体重

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大多数寄生虫患者都是儿童。寄生虫寄生在人体的肠胃中,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等。蛔虫还可以侵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可导致儿童严重缺锌,使患儿智力发育迟缓,所以寄生虫的防治刻不容缓。接下来,妈网百科介绍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采取下列几项措施,阻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以期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对土源性蠕虫及经口感染的寄生虫的控制与消灭,首先是注意管好粪便、水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和溪蟹、蝲蛄引起的;猪、牛带绦虫病以及旋毛虫病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所致,这些蠕虫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称食物源性蠕虫病,其防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粪管和肉品检查、以减少传播机会。包虫病的防治则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管理及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对病犬“无污染性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所以必须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区区小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

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

寄生虫论文

通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学习——谈谈如何防治寄生虫病的流行 摘要:通过对寄生虫的生活、传播、与宿主的关系和对人体的危害等,来对寄生虫病 的流行进行防治,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深入掌握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控制寄生虫在人群中的传播,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寄生虫的危害,来达到寄生虫病在人群众的消失。 关键词:寄生虫,传播,因素,防治原则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人体寄生虫的结构、实验诊断方法、流行分布情况和防治措施,诠释寄生虫的生存繁殖规律、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个部分,以预防、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保障人类身体健康为目的。 寄生虫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低等动物,具有动物的基本特性,但由于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寄生环境的过程,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在营养和空间方面对宿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寄生虫是动物界中一个特殊的类群。 1、寄生、寄生虫与宿主 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构成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其中凡是两种不同的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均称为共生。依照共生共生双方利害关系的不同,可以吧共生分为三种类型。 1、1 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双方均受益的共生关系, 1、2 共栖 共栖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 1、3 寄生 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2、寄生虫寄生的特点 2、1 多寄生现象 人体同时有2种以上虫种寄生,称为多寄生现象。人体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感染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同时存在的不同种类的寄生虫之间也地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常常出现相互制约或促进,增加或减少它们的致病作用,从而影响临床表 现。例如蛔虫与钩虫同时存在时,对蓝氏贾弟鞭毛虫起抑制作用;而短膜壳绦虫寄 生时有利于蓝氏贾弟鞭毛虫的生存。 2、2 幼虫移行

牛的常见九种寄生虫病防治

牛的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一、毛滴虫病 毛滴虫病是由寄生在公牛和母牛生殖器官内的牛胎毛滴虫引起的生殖道疾病,通过配种而传染,可导致母牛早期流产和不孕,给生产带来一定危害。 牛胎毛滴虫主要寄生在母牛的阴道和子宫内,公牛的包皮、阴茎黏膜及输精管内。母牛怀孕后,在胎儿体内、胎盘和胎液中都有大量的虫体。人工授精器械消毒不严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症状】公牛常为带虫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严重时公牛包皮有肿胀,流出脓性分泌物,阴茎黏膜上出现虫性结节,不愿交配。母牛阴道红肿,黏膜上有红色结节,发生子宫内膜炎时,屡配不孕,从阴道流出脓性分泌物。怀孕母牛可发生早期流产或死胎,泌乳量下降。 【治疗】 (1)0.2 %~ 0.3 %碘溶液(碘2 ~ 3 克、碘化钾4 ~ 6 克、蒸馏水1 000 毫升),冲洗子宫或公牛包皮腔,也可用0 . 1 %利凡诺或0 . 1 %黄色素冲洗。隔日1 次。 (2)灭滴灵每千克体重60 毫克,每日1 次口服,连服3 次。或按每千克体重10 毫克配成5 %的溶液静脉注射,每日1 次,连用3 次。 【预防】①对引进牛要进行毛滴虫病检查。②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是有效的防制措施,但要严格消毒授精器械。③定期进行毛滴虫检查。 【检查方法】 (1)用生理盐水冲洗牛阴道或包皮囊内,收集冲洗液,离心沉淀,沉淀物用显微镜检查。 (2)将阴道或包皮内分泌物、流产胎儿液或胎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到活动的虫体。 (3)毛滴虫体为梨形、圆形或纺锤形等多种形状,有 4 根鞭毛,其中3 根在虫体前部,另1 根与体侧波动膜相连,叫后鞭毛,身体中央有一纵轴,纵轴末端伸出体外 二、新陈代谢疾病幼畜白肌病

畜禽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畜禽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信息来源:网络发布日期:2007-11-29 16:49:00 浏览次数:273 各种家畜家禽寄生虫病严重地危害着家畜和人类的健康,严重地危害着畜牧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寄生虫因种类繁多、分布广、各地自然条件等不同,因而防治寄生虫病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防治家畜寄生虫病必须贯彻以“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必须掌握寄生虫的发育规律和流行规律,采取必要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家畜和人类的健康,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1、驱虫 驱虫要掌握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和感染途径选择最佳驱虫时间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有效、可行的驱虫。在组织大规模驱虫工作时,应先作小群试验,在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展开,以防用药不当,引起中毒死亡。所选用药物应考虑使用:广谱(最好一种驱虫药可以驱除多种寄生虫如对吸虫、绦虫、线虫等不同类型的寄生虫均可驱除的)、高效(经1~2次用药就能彻底驱除畜禽体内的寄生虫)、低毒(对畜禽有较小副作用,药物在畜禽体内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不污染环境的)、价廉、使用方便(在大群驱虫时方便的驱虫方法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还应注意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在同一地区,不能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物,应经常更换驱虫药的种类,或联合用药。 驱虫可分为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 1.1 治疗性驱虫旨在消灭已确诊的畜禽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解除危害,使得患畜早日康复,而且消灭了病原,对健康畜禽也起到预防作用。如果同时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的措施,效果将会更好。 1.2 预防性驱虫多数畜禽寄生虫病都是呈慢性过程,常被人们忽视,使畜禽生产性能下降10%以上。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应在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或引起严重损失之前,及时组织定期驱虫。驱虫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1.2.1 使用驱虫、杀虫药物要求剂量准确。 1.2.2 驱虫后对畜禽应加强护理和观察,必要时采用对症治疗,并及时解救出现毒副作用的畜禽。 1.2.3 先做小群驱虫试验,取得经验并肯定药效和安全性后,再进行全群驱虫。 2、粪便无害化处理 大多数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卵囊是随着畜禽粪便排出体外,经一定时间的发育再次侵袭动物。因此,加强粪便管理、避免病原扩散,对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非常重要。在寄生虫病流行区,应将畜禽粪便,尤其是驱虫后的粪便集中起来,根据各地情况和习惯,结合农田积肥进行堆积发酵,生物热可使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寄生虫论文综述

【综述】蛔虫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蛔虫感染目前是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威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特别是广大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产卵量大、虫卵抵抗力强、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或随地大便以及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因素都与蛔虫的感染密切相关,该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蛔虫感染、流行情况综述了农村地区居民尤其学龄儿童蛔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蛔虫;影响因素;儿童健康;环境卫生;个人卫生 蛔虫感染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以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蛔虫病在我国农村广泛流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蛔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人群的蛔虫感染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广大学龄儿童。因此,针对近年来国内外蛔虫的感染、流行情况综述了农村地区居民尤其学龄儿童蛔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1、蛔虫病的定义、致病以及传播流行情况概况 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1]。 蛔虫的幼虫和成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主要包括机械损伤、夺取营养、变态反应和并发症。幼虫侵入肠粘膜,途径肝、肺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并释放抗原性物质导致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严重感染时,幼虫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成虫唇齿的机械作用和代谢产物可损伤肠粘膜,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脐周疼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疾病;蛔虫在小肠内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导致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的吸收,引起营养不良;蛔虫病还可引起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及结膜炎等变态反应;蛔虫有钻孔习性,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可刺激蛔虫钻入其他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引起胆道蛔虫症、阑尾炎、胰腺炎肠梗阻等并发症[1]。 蛔虫的感染程世界性分布,尤其是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人群感染率较高。我国31个省共检查356 629人,蛔虫平均感染率12.72%。蛔虫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占81.64%、16.64%、1.50%[2]。感染率自东向西明显升高,东部、中部、西部感染率分别为4.86%、16.47%、18.33%[2]。人体蛔虫感染有非常明显的家庭集聚性。感染率较高的年龄组为5~9岁组(17.32%)和10~14岁组(16.69%),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2.45%和12.99%[2]。感染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小学文化程度者感染率最高,为12.75%,职业是农民的感染率较高,为11.91%[2]。蛔虫感染率明显有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尤其是4~14儿童感染率高的特点。 2、蛔虫感染的影响因素 2.1环境影响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11亿人没有获得安全饮水,包括9.8亿儿童在内的26亿人没有家用厕所,由此导致1.33亿人有感染肠道蠕虫的高危风险,每年大约导致9400万人死亡,而通过安全饮水,好的卫生设施和行为可以使蛔虫病的发病率下降29%[3]。蛔虫病主要是由于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了饮水、土壤和食物引起的,大量研究表明,粪便的暴露是引起蛔虫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加强粪便管理,改善周围居住环境,是防治蛔虫病的有效方法。 2.2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Raso等对57所小学的4000名儿童进行了包括蛔虫在内的多种寄生虫感染

肠道寄生虫防治知识教案

包虫病的防治教案 授课人:白晓军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几种常见包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教学重点: 讲清蛔中心病、蛲虫病和钩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烘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中心病的主要方法? 教学时数;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健康教育—— 认识肠道寄生虫 1、包虫病是怎样传染给我们人的? 包虫病的感染,世界各国都很普遍,农村感染率最高,可达90%,以5~15岁儿童居多。包虫病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雌虫在肠内产卵,每天每条虫可产卵20万个左右,大量的虫卵随烘便排出,污染蔬菜和泥土。苍蝇也能把烘便中的虫卵带到食物中去,通过食物再次感染人体。 2、寄生在人体小肠里的蛔虫是怎样危害我们的健康的? 寄生在小肠里的蛔虫,不但夺取人的营养,而且对身体造成危害,安息十条蛔虫缠在一起,会造成肠梗阴。蛔虫具有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人体出现对蛔虫产生刺激时,蛔虫便到处名,可从肛门排出,从口鼻爬出,严重的钻入胆道,产生胆道蛔虫,钻入阑尾、产生辣尾炎等。 3、患蛔虫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不洗手和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等。 (2)粪便处理不当。如不及时清理、用未处理的粪便作肥料等,人吃了这些被污染的食物从得蛔虫病。 4、预防方法有哪些?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便后、劳动后、游戏后和饭前、吃东西前洗手,并要经常剪指甲。防止苍蝇吮吸食物。 (2)生吃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3)不用未经处理的粪便施肥,粪便应该用无害化处理来杀死虫卵。(4)治疗蛔虫病,可用驱蛔虫药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