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单一的模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增加了语文课的现代气息,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水准上提升了课堂效果。但是事物一般都存有两面性,多媒体方式用的多了也带来一定负面的东西,比如老师的备课就流于形式,因为要制作课件,课件制作的过程其实就似乎备课了,但按规定还得有书面备课,其实是只备不用。还有些老师的课件不是自己的原创,自己懒于动手,直接从网上下载也不加修改拿来就用。再就是多媒体课堂,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了,但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想象的水平弱化了,学生深入课文不够等等。老师和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使课堂表面的花哨挤掉了很多个性化的东西,而语文实际上更多的应该是个性化的东西。下面,作者以两个案例为参考来作点分析。

导课:播放现代歌曲《关雎》的mv

师:同学们谈一谈听歌后的感受

生:优美、好看

师:引出课题,介绍《诗经》及诗经六义

师:要求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生:学生读,学生互相点评读的如何。

师:老师点评:起来范读的几个学生都没读出感情

师:老师放一朗读音频。

生:学生听后再跟着音频再读。

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生:学生说出理解,教师纠正。

师:请同学们插上思维的翅膀,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实行书面描述。

生:学生边写边想。一组有两个代表来表述。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诗经的艺术特色。

评价:诗经是离我们现代人最为久远的文学样式,文字难认,内容生涩难懂,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很多老师想尽了办法来协助学生学习,其中就包括了像mv这样现代和古代的对接。这节课教师先播放了现代歌手哈辉的mv,说实话这首歌的的画面确实优美,吸引人,放在课的开头确能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表面上这节课很有观赏性,但仔细分析起来发现画面中的情景与《关雎》描述的情景并不相同,《关雎》描述的画面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划着小船在水中采集荇菜的情景。而歌曲中的画面是一个飘飘欲仙的美女在歌唱,背景是不停变动的景物,有水,有山,有花草。在一堂公开课的开头,在学生高度期盼的心理下,第一个出现的是这样的画面,学生肯定是印象深刻,久久难忘。可真实的《关雎》是什么样的呢?而且后面的矛盾又出现了。在疏通完诗意后,老师让学生想象《关雎》中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而学生的第一印象已经停留在了那首歌里了,此时再把学生从刚才的向往中拉回来肯定就很费劲了。

在朗读环节,学生读了后老师感觉不够好就放了录音,是一个男士的深情朗读,并要求学生跟读,也就是模仿。这样做,好的地方是能让学生纠正自己的在发音、语气、节奏方面不到位的地方,但感情

能否模仿?模仿的东西能代表谁?学生的自主性哪去了?学生的个性哪去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我的领会和内心的触动,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在这节课里离学生最近的老师把自己隐身到了多媒体的后面,虽然课堂表面乍一看很丰富,很活泼,但仔细分析起来发现学生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老师也仅仅机械的点放课件,老师不是课本与学生的桥梁,而成了课件与学生的桥梁,那种心灵交汇,情感浸染,智慧启迪的境界根本达不到。

既然存有这样问题,那是不是就不用多媒体来上课了呢?

用还得用,但要恰当使用,如《关雎》那节课,对那几个疏漏之处略做修改就能够了。开头只播放歌曲不放画面。在放录音之后,教师也要范读,并对每个地方为什么这样读实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要领。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必然选择,但必须掌握一个原则:课件必须为我所用。用的合适才能妙笔生花,用的被动了不如不用。试再以一案例作分析。

案例二:人教版八年级朱自清《背影》节选(简缩)

(一)导入:播放歌手刘和刚歌曲《父亲》。

(二)入题: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三)读课文环节:1、听录音 2、学生读

(四)再度《背影》寻找背影:

1、文中写了几次背影?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并点评。

2、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五)视频再现。(网上的资源)

(六)品读第六段,感悟背影。

……

分析:在这节课上,老师在导入环节播放了歌曲《父亲》,曲调深情,歌词恳切,感情浓厚,让在场的做儿做女的老师和学生们都进入了对自己父亲的感想中。显然,这个歌曲的使用是很成功的。起到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的作用,成功地把学生引导到对《背影》的学习中。在读课文环节,老师先放了课文录音,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但这里就存有一个问题,精选的课文朗读录音一般都是标准的朗读,对课文的各方面把握都是到位的,但他毕竟是成年人的朗读,就是从阅历方面来说朗读者也是深有感触的,但学生呢,学生还小,对父亲的体验并没有那么深,在读《背影》上必然是浅尝辄止。老师在放完录音后就让学生自己读了,并没有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录音里是这样读的,只充当了一名操作员的角色。此处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实行说明,还能够挑几处给学生实行范读说明,这样协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心有感触的地步。那个视频再现环节,老师处理的很好。因为之前引导学生对“几次背影”、“几次流泪”实行了详细的理解和分析,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已经很到位了,此时配以根据朱自清《背影》拍摄剪辑的《背影》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从真实情景里更深的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以上两个案例是众多案例中很常见的代表,足以说明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问题。语文本质上是通过读来学习的,强调学习者自身的感悟和理解。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也是为了更好的协助学生去学习,但如何把多媒体用好是每个语文老师要思考的问题。用好了,课堂效果斐然,用不好或乱用就会误导学生。所以,在课前备课时就要多思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