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8.06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一、春秋(一)孔子(儒)--创立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高一人教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主要包括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东方世界的重新认识”,第二单元是“农民起义与明朝的建立”,第三单元是“宏观调控与中国封建经济的繁荣”。
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东方世界的重新认识1.15世纪后期,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探险,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这一时期的核心是探险、殖民与贸易。
2.哥伦布的航海探险,使欧洲人首次到达了美洲大陆,并且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线,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贸易。
3.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派遣探险家开辟贸易航线,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并利用这些殖民地从事贸易活动。
4.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对于东方世界来说,重新认识了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地位,促进了亚欧大陆的联通。
二、农民起义与明朝的建立1.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运动,意味着农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与抵抗。
2.白莲教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之一,提出了“宝树下的约法”并推翻了南宋末年的封建统治。
3.红巾起义是明朝建立的契机,是农民革命的高潮之一,起义领袖朱元璋最终建立了明朝,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
4.明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使民族大一统得以实现,还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宏观调控与中国封建经济的繁荣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明朝通过实行社会政策和经济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明朝实行了多种税收政策和商业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明朝的繁荣时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繁荣,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
人最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看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背景: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中国一些有知识的人,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举措: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理志)2.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184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1.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3.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局限:1.带有封建纲常(维护封建统治)2.尚未付诸实践或基本未付诸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纲常名教西: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背景:内忧外患人物: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内容: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2.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学为体),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举措: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启示:只学习器物,不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能救中国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新派的探索)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人物:王韬,郑观应内容:经济上:主张发展民主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局限性:早起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出实践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背景: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社会: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重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中西结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想结合,借孔宣新为什么借孔子的旗号变法:1.封建势力强大,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如此可减少变法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1898年,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影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悟,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近代中国的出路、世界两次大战与中国革命。
其中,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上,近代中国的出路分别阐述了晚清王朝的内部矛盾与对外侵略导致的社会危机、清末的变局和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各种社会阶层的抗争,以及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和民族主义的振兴等方面。
而世界两次大战与中国革命这个部分则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胜利实现了官僚主义与农民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化和跨越。
在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特别需要掌握和理解,并归纳总结一下来,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的农民革命运动,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平天国的整个运动可以分为“太平天国前期”和“太平天国后期”两个阶段。
在太平天国前期,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教”的创新理念,不仅对基督教、道教、佛教、儒教进行了研究,而且还植入了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
同时,洪秀全借此理念,实际上是打出了“平局定国”的主旨,大力宣传“平天下为基督教义”,希望统一国家。
在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曾经挑战了清朝,形成了重要的政治、社会和军事格局,并且这一时期的太平天国,也是农民革命的典范之一。
2、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指在浙江维新派的领导下,以清朝最后的一次改革运动而被载入史册。
戊戌变法始于1898年2月11日,终于1898年9月21日,持续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
戊戌维新的核心是“变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宪政制度替代专制主义制度,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改革。
在戊戌维新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派系:清政府派和维新派。
清政府派采取强硬策略,通过宣传和政治、外交手段来对抗维新派,并以暴力手段维护了自己的统治。
但是,维新派为了自由民主和科学技术的推广,起草了下议院、开放邮局、创办新式学堂、设工矿局、开设媒体等等。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记录和反思。
历史必修三作为高中历史的必修课程之一,重点讲述了近代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历史必修三教材(人教版)的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形势和近代化进程
1.世界工业革命的影响;
2.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3.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4.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5.殖民体系的建立和殖民地的反抗。
二、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
1.洋务运动的影响;
2.戊戌变法的失败;
3.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改良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晚清的政治改革和农民起义
1.光绪改革的失败;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3.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4.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
2.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3.共产党人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4.北伐战争的胜利和蒋介石的篡权。
五、第二次国共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
1.蒋介石的对共产党的围剿;
2.长征和抗日战争中的红军;
3.日本战败和中国的民主进程;
4.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以上是历史必修三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作用。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和政治形势,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动。
作为一代年轻人,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历史,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
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
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我们将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封建王朝对地方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
在封建制度下,天子为封建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建等级制度将各级官员巧妙地分层管理,实行世袭制,保持了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科举制度中,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凭借功绩和才能,而不是凭借社会地位和背景进行选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重视人才选拔的传统。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农民通过耕种土地来获得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
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经济形态。
在手工业经济中,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手工劳动生产各种生活用品和商品,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体系,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课1“百家争鸣”出现历史背景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2.“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孔子的主要思想核心思想:“仁”和“礼”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温故知新坚持不懈、学思结合、当仁不让4孔子的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诗》《书》《礼》《易》《乐》《春秋》)5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6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⑴、主要思想①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a、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b、影响: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重民)-施行仁政的途径③、伦理观:性善论。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④、人的修养:倡导“养浩然之气"。
义利观:提倡:“重义轻利"。
7如何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8荀子-丰富完善孔子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 “性恶论”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9荀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部分)10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1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12老子的思想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鱼;无为无不为、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辩证法思想 13老子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末期,中国国力渐衰,然而,随着大英帝国、法兰西和俄罗斯不断扩张,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失败的鸦片战争(1839-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之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此外,中国的“百日维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重要标志。
光绪皇帝垂帘听政,洪七公担纲负责执行政改大计,官办新学、自强、新币、驻洋员、置商部、置农工部,大力主张学习洋务之道,同时推动变法,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维新派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得维新运动成为了中国近代民主改革的先河。
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变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
2、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宣布废止对日本的一切协约,对各国的无赔偿资派华运动,被国际间称为中国青年爱国精神的首次表现,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活动之一。
五四运动不仅激发了中国青少年群体的爱国激情,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步探索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各项探索和重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中度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为了摆脱外国压迫和建设一个独立的、积极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的时间跨度为公元三国到隋唐时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一、三国时期1. 三国时期的背景: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这场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政权内部的斗争和外来民族的入侵,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刘备、曹操、孙权分别在中国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控制了各自的政权。
在政治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式较为复杂,既有君主制,也有共和制;在军事上,三国时期主要以阵地战和持久战为主。
3. 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魏晋时期是三国时期后的阶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思想意识逐渐解放,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1. 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从东晋时期到隋朝时期,大约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各地的政权更加分裂。
在军事上,南北朝时期是战争时期,南北两个民族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3. 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多元性和异质性。
南北朝时期是一段文化多元并存的时期,各地的文化形式各异,但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三、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背景: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并创造了唐朝的基石。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领土辽阔,政治制度也相对完善。
在军事上,唐朝的边疆守卫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3. 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3)_高中历史老师工作总结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国是由各个诸侯国组成的分裂状态。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郡县制度等。
秦始皇还下令修筑长城以防御北方的匈奴人。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关于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要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还要关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推广典章制度、兴修水利、加强手工业的管理等,这些改革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汉朝的兴起与衰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长的朝代,我们在历史必修三中可以了解到汉朝的兴起与衰落。
汉朝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刘邦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改革土地制度、设立官职等,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二是文景之治,刘启(汉武帝)及刘彻(汉昭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对外交往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汉朝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官僚作风、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汉朝还面临了外部压力,包括匈奴的不断侵扰等。
三、中国古代科技与贸易在中国古代,科技与贸易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历史必修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包括农业、制造业、文化、医学等方面。
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非常发达,包括灌溉、耕作、农具的制造等。
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包括铁器的制造、纺织品的生产等。
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也非常发达,包括造纸术、印刷术、地动仪、浑天仪等。
在医学方面,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也非常发达,包括药物的制造、医术的传授等。
中国古代的贸易也非常发达,古代中国与西域、东南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这些贸易活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
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
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
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
(“风”骚“”并称)(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
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代表人物有、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新思潮的萌发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1 )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君主立宪。
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 )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容:(1)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 ,赛先生—science );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独秀—主尊孔,势必立君,主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存其一必废其一]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五四前: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 )五四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的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1)基本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1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问题》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容: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容、十二大的容、南方谈话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1 )主要成就: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美苏英法);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
2005 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1 )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 )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 )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 )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
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