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在“困惑——思考、讨论——顿悟”中成长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李小华
作为学校课改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初一年级中的一员,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实践课改;作为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长,我肩负着更加不可推卸的课改责任。还记得暑假里学校课改经验介绍会,李文芳老师的话语,课改过程经历了很多次的“困惑——思考、讨论——顿悟”的过程。回想起来,本学期我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其中《虽有嘉肴》的教学我自认为在我本期语文教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那天,教研组长贺老师突然宣布我们初一年级的课改汇报课必须在段考之前完成。我们知道“军命难违”,只有临阵磨枪上了。我们初一年级组各位老师迅速选定课题、上课班级和时间。为了避免和同组老师重复,也为了挑战自我,还为了开辟我公开课中的新领地,我选定了在76班普通班上新出现在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虽有嘉肴》。
第九周星期三第五上课改汇报课,我的准备时间是从第九周的星期天下午开始的,这次课准备时间是我所有上的公开课里最短的一次,最终受到了彭主任等的高度评价,同组同仁的一致好评。
回想在上课之前的过程,有几个令我纠结的问题:怎样更好地体现课改精神,怎样实现高效课堂,怎样安排教学步骤更合理,导学案怎样编写才起到真正的导学?
课后总结反思,悟出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要有几个真诚无私的朋友。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乐于向前辈请
教,喜欢和同事朋友交流、探讨,我一帮志趣相投的“姐妹”。涟滨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田湘梅、育才中学备课组长陈锡、龙潭八一中学的张明、自己学校的欧阳艳,还有贺组长、彭组长、成瑛等等,在3天的准备时间里,我们经常讨论讨论、切磋切磋,反复修改导学案、课件。朋友的点拨经常会让我豁然开朗。在公开课之前,由周二75班试上基本可以到周三71班试上胸有成竹。每个修改、每次试上,都是一次成长,都是一次提升。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认真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2、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我设计的导学案分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外延伸”、“课堂检测”等几个板块。其中“自主学习”部分中设计了“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常识题,还有重点文言词的注音题,朗读四遍家长签字的题目,还有重点文言词的解释题以及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指导——“留”、“换”、“补”、“删”、“调”。这些题目和方法指导的设计都很好的发挥了导学案的指导作用。
3、调动积极性很重要。因为我选择普通班上课改汇报课,“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对孩子们这是对他们莫大的肯定和信任,所以大家在课前就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了。在课堂中,我充分利用班级学习小组的优势,通过小组评分方式的运用,在检查预习、朗读、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翻译重点句子、问题探究等环节,采用抢答、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小组的竞争意识。整个课堂都很活跃,孩子们的表现好到课后让听课老师们都认为我是在实验班上课。
3、方法指导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很重要。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
奏时,我先进行了方法指导——“根据意义划分”,“不读破词”,理论与实例(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相结合,指导作用不错。导学案中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和翻译课文相结合,在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了整篇文章,并在幻灯上出示了全文翻译之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了文言文方法的运用。这样由“理论——实践——理论”的步骤,是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4、文言文学习气氛的营造让课堂锦上添花。在上课之前,我播放了“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营造了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的古典氛围,采用了配有笔墨纸砚、孔子讲学、弹奏古筝等图案的的幻灯片背景,课后拓展延伸和学生推荐了他们较为熟悉的《礼记》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让孩子们觉得经典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品读经典,指导学习,深刻思想,提升修养,希望大家课余多读经典著作”,作为结语,倡议大家走进经典。不同体裁的文章上出不同的语文味道来,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面对新的充满希望的一年,我将继续带着使命,带着爱,与同仁们探索我们的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