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33 KB
- 文档页数:6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内容包括: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工业的现状及特点,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3.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工业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工业的发展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2.中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工业分布特点的成因。
2.理解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数据等。
3.新闻报道、案例资料。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中国工业的总体情况。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工业分布图,总结分布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发展的条件和问题。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视频。
2.提问: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工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工业的重要性。
3.引出课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
2.新课教学1.工业的概念和分类1.讲解工业的概念,强调工业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2.分类:1.重工业: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如钢铁、机械、化工等。
2.轻工业: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如纺织、食品、家电等。
2.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工业分布图。
2.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密集:1.原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等。
2.举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工业基地。
3.中部地区工业分布较多:1.原因: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等。
2.举例:武汉、郑州、长沙等城市的工业发展。
4.西部地区工业分布较少,但一些重要工业中心崛起:1.原因: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主要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和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但对于工业的概念、分类和布局因素还不够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4.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3.分析实际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工业的概念、分类和布局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准备案例分析所需的实际地区工业发展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和分类,呈现相关课件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等,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实际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讨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二地理工业教案范文7篇初二地理工业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__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总体上讲,本届初二生是全县选拔较好的学生,学生来自各乡镇,学生差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
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四个班当中每班学生上课活跃,尖子生较多。
班班学生积极,差生面小。
各班学生学习主动,比较平衡。
四、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大部分。
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
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
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工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农业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另一重要产业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理解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产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工业生产种类繁多,生产过程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工业生产的特点、布局及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掌握工业生产的四大环节;了解不同类型工业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环保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工业生产的四大环节。
2.难点: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不同类型工业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工业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确保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回顾农业产业,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工业生产与农业产业有什么区别?”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工业生产的四大环节: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废弃物处理。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意义、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经济体系的构成,理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上册之前,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产生疑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意义、布局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工业地理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的概念、分类、意义、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工业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工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意义、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工业案例资料,如湖南工业发展概况、长沙工业布局等。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工业的概念、分类、意义、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湖南工业发展概况、长沙工业布局等案例,使学生对工业地理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工业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以及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现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以及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2.难点:如何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我国工业发展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图表教学法:利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表、实例的课件,便于教学演示。
2.地图:准备我国工业分布图、影响工业分布因素图等,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
3.实例资料:收集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实例,用于教学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工业发展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工业分布图、影响工业分布因素图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资料,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了解工业布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工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工业》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工业布局和工业生产的特点。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工业生产的具体过程、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掌握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难点: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工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
3.操练(10分钟)分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等。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分析我国工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3《工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工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工业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类型工业的布局特点,以及了解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工业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工业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工业的布局特点,了解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特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工业的布局特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业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工业产品,引导学生思考工业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特点,以及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工业布局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工业的布局特点。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工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工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通过对工业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以及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基础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工业概念的理解不够清晰;2. 对工业分类和布局的了解不够深入;3. 对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分析能力较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和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概念和分类。
2.工业布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和影响因素。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和影响因素,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以某地区工业发展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工业布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本组所选案例,讨论工业布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布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工业布局,提出优化建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以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主的产业•分类:重工业、轻工业、混合工业•布局原则:市场最优、原料最优、劳动力最优、交通最优•影响因素:市场、原料、劳动力、交通、政策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工业概念、分类、布局和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2、说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中心的分布因素。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4、通过我国工业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学会工业布局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的因素。
导学过程自主学习Array读教材自学完成以下内容。
1、我国丰富的和,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我国的钢铁工业基地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等。
3、过去,我国机械工业以为主,85﹪集中分布在城市。
4、机械工业在地区分布上,辽宁、上海- 、北京- 地区已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大型机械工业基地。
5、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形成包括、、、纺织和化纤等行业在内的完整体系。
其中纺织工业最为重要。
导学过程探究活动一:认识我国钢铁工业1.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主要产品。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业?(要点:为机械工业。
建筑业等提供原材料。
)2.让学生读教材P.14"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分布"图,逐一了解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位置。
分析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较为集中。
)3.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4活动题。
引发思考:它们的有利条件各是什么?(不同。
鞍山的有利条件是附近有丰富的资源;而上海的有利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探究活动二:认识我国机械工业1.让学生阅读教材P.15~P.16的正文。
提问:①大家知道什么是机械工业吗?你知道哪些产品是由机械工业制造的?②机械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如何?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学生读图:"中国机械工业分布"图。
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的机械工业中心,然后在填充图上填图巩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我国工业的地域分布、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面貌,掌握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典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资源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地域分布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和分析工业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工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产业结构;学会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责任感;关注我国工业发展的环保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工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产业结构。
2.难点: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案例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发展的规律。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案例,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教师用书。
2.地图:我国工业分布图、各类工业基地分布图。
3.案例资料:我国典型工业案例、相关新闻报道。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业》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工业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工业的发展历程;3. 了解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认识工业化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5. 探讨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导学内容:1. 工业的定义和特点工业是指以机器为中心,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
工业具有规模化生产、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等特点。
2. 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工业、自动化工业和数字化工业等阶段。
工业革命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3. 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是摩登化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工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缘,推动城市化经过。
4. 工业化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工业化也会消耗大量资源,加剧资源的紧缺和浪费现象。
5. 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当前,举世工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趋势。
未来,工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导学问题:1. 什么是工业?工业具有哪些特点?2. 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工业革命对工业发展有何影响?3. 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工业化如何推动城市化经过?4. 工业化对环境和资源有何影响?如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5. 当前工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未来工业发展将如何发展?四、拓展进修:1. 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2. 钻研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3. 分析工业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差别;4. 探讨工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路径和措施;5. 思考未来工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五、课外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工业发展的短文,包括工业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工业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技术原理;3. 就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4. 就工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进行讨论,探究其在未来工业发展中的作用;5.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做一份简要报告。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主要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影响因素。
内容包括:工业生产、工业的分类、工业的分布及影响工业的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是对经济、社会、环境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有一定了解。
但工业生产的具体过程、工业的分类及影响工业的因素等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影响因素。
2.掌握工业生产的过程,能分析影响工业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分类及特点。
2.影响工业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工业及工业分布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影响工业的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工业的图片、案例资料。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的工业类型,如钢铁厂、纺织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工业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不同的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影响工业的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因素。
每组选择一个案例,从地理位置、资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总结影响该工业布局的因素。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工业生产的过程是什么?影响工业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布局会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影响因素。
《工业》名师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
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
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对经济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
本节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工业对社会经济各部分的作用。
2.借助地图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规律,能够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简单分析其分布的原因。
3.依据相关图文资料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就,据图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出哪些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都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通过同学们所举的实例可以看到,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工业产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国的工业。
任务1 运用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工业对社会经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引入:观察图组“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将词语放置相应的方框内以说明工业生产过程。
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工业为哪些行业提供了支持?请结合图片举例说明。
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
化肥、农药、电力设备,还有各种各样的农用机械、运输工具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现代化的城乡建设离不开工业提供的建筑机械和建筑材料,如起重机、水泥、玻璃、钢材等。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离不开工业提供的交通工具、设备和材料,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工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工业》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工业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掌握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认识到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关于工业的发展及工业布局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同时,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工业产品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掌握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认识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难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实际案例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关于我国工业发展、工业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课件。
2.案例素材:收集相关工业发展案例,如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如“我国工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如何优化工业布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及现状,让学生对工业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工业案例,如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教材第一个标题“工业及其重要性”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
第二个标题是“我国工业的分布”,是以“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分析为核心来完成。
教材第三个标题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前两个内容展开教学。
本节教材的编写,在落实课标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了对重点内容,例如我国工业的分布特征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理解与掌握。
能力目标则强调了读图技能的应用,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简化学习目标,增加了实用性更强的相关知识,以利于突出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德育目标也进一步加强,更注重与时俱进。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分析农业的方法。
学生对于工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有一些生活体验,但对于工业的分布和发展并没有直观地认识,所以本节课应该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利用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来分析我国工业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课文提供的两条线索,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工业区位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目的性,从而为我国工业的分布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工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雾霾、水体污染等,培养学习爱护环境的意识。
《工业》教学设计(精选4篇)《工业》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进展的条件。
2.读图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现状,知道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部门及产品;熟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现状,熟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进展的条件;正确熟悉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分。
三、教学策略本节是中国经济进展的最终一部分内容。
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的地理力量。
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活动线索,引导同学探究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培育同学的地理探究力量。
同学对高科技产品有深厚的爱好,许多同学常常接触高科技产品,或者身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或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探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问题。
四、教学过程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
同学:看地图复习,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带。
【设计意图:地图上落实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强化重点学问的落实。
】老师:为什么我国四大工业基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呢?我们组成工业考察团,首先考察我们所在京津唐工业基地,我们考察步骤如下。
1.在教材“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中找出京津唐工业基地的主要工业城市。
2.上网搜集资料,找到京津唐工业基地突出的工业产品和工业部门。
3.利用地图,探究京津唐地区进展工业的优势,填写探究活动表。
工业基地名称位置范围突出工业产品及部门自然条件(地形、交通、河流、资源等)其他条件【设计意图:探究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的相像特征,培育同学分析、归纳问题的力量,解决“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进展的条件”教学难点。
】老师:每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进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
在考察“京津唐地区”之后,同学们结合课下收集的网络资源和中国地图册,分组总结“辽中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展条件,找到这三个工业基地工业进展的优势条件及主要的工业部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3《工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工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工业知识系统掌握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部分地理知识,对于工业的概念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工业布局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工业布局的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工业案例,使学生理解工业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图表解读法:运用图表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工业的分类和布局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课件:工业相关图片、图表、案例等资料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工业》。
2. 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具体工业案例的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工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当前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思考如何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从编写体系上看,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上看,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本节教材先是在第一个黑字标题“工业及其重要性”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
虽然课标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但学生如果不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后面的工业分布的学习和分析工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学生很少接触工业生产,要求学生对工业下定义有一定难度,教材没有给出工业特别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目,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浅显易懂。
目的是让学生对工业生产和工业部门有一个基本认识,而且图片材料多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学习概念的枯燥乏味。
教材第二个黑字标题是“我国工业的分布”,是以“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分析为核心来完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课文提供的两条线索,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教材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字,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第三个黑字标题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
先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折线图”,描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
学生可以从图中读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体会到自豪感。
教材引用了趣味性图片和文字资料,举例介绍了一些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认识和兴趣。
然后,利用“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展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状况,通过读图分析可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教材最后一部分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可以让学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变动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新版本教材内容更
加新颖,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给了地理教师更大的施展空间,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第一个黑字标题由“工业与我们”改为“工业及其重要性”,表述更加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特点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新教材将工业定义为:“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教材引用的工业生产的图片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内容更丰富,依据更充分,说法更清晰,可避免学生将某些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混淆。
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片提醒学生:对农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属于工业,而非农业;工业中的开采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开采矿产资源,应与农业中收获粮食区别开来。
在认识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方面,教材做了很大调整。
在工业与其他社会经济部门的联系内容中,由原来纯文字叙述改为图片配合文字介绍,教师可以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改为读图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中,突出强调工业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用现代化照片替代漫画,使教材更具时代感,也能激起学生同感,仿佛身临其境。
活动式课文虽然还是两部分,但取消了让学生了解轻重工业的区别这一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给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课标要求的重点
内容。
第二个黑字标题由“工业空间分布”改为“我国工业的分布”,内容的增加和删减变化很大。
首先,增加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内容,相较于旧教材只强调工业的空间分布,教材强调新中国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既补充了我国工业分布的时间变化,又注重德育目标的落实。
在本节内容中,“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也进行了更换,旧版地图资料陈旧,而且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初中学生提取相关重点信息。
新版地图删除了铁路线,更新了主要的工业中心,使得地图资料时代性更强,学生能够较容易地从图中提炼出我国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沿江、沿海的特征。
考虑到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多且复杂,初中生还不具备综合分析影响工业分布区位因素的能力,因此,新版教材删除了影响我国工业基地分布的因素这一活动环节。
降低学习难度,增强了对我国工业地区分布主要特征的学习。
通过对XX年各省级行政单位人均工业总产值图的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工业分布在沿江、沿海的特征。
第三个黑字标题内容还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名称由“积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改为“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蕴含着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寓意,体现新版教材与时俱进、调整目标、更加科学规范
的时代特色。
新版教材增加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折线图”,体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和科技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自豪感。
继而用丰富的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突出介绍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兴趣。
更新的“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数据,采集截至XX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叙述式课文部分删除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征及优势等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特点,把学习的时间和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对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重要改变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
这部分改变更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乏味。
最后一部分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把一些陈旧信息都进行了更新,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本节新教材的编写,在落实课标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了对重点内容,例如我国工业的分布特征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理解与掌握。
能力目标则强调了读图技能的应用,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简化学习目标,增加了实用性更强的相关知识,以利于突出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德育目标也进一步加强,更注重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