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 格式:docx
- 大小:39.31 KB
- 文档页数:14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篇助你吃透《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即时小练]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与蔺相如》)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文言文阅读考点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每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看,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降低。
就数量来说,就由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的18个。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其命题特点主要是:1.采用分组的方式,4组共考查虚词数为4个,题量较充足。
2.每组二句,着重考查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3.在考查虚词的同时,并不回避虚词的实词义项。
4.所考查虚词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那几十个虚词这一范围。
【高考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答案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归纳整理而:①蟹六跪而二螯(并列)②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并列)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承接,紧接着)⑤拔剑撞而破之(承接)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转折)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修饰;转折)⑧吾尝终日而思矣(修:一、语气词:①儿寒乎?欲食乎?(疑问语气)②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反问语气)④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感叹语气)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句中停顿)二、相当于“于”①生乎吾前(在)/吾尝疑乎是(对)/…根据语境翻译为其他意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引①臣从其计(他的)②秦王恐其破璧(他)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音节衬词;那些)⑤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⑥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⑦其孰能讥之乎?(其为死君乎?)(难道)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⑨吾其还也(还是)且:①不出,火且尽(将,将要)②年且九十(将近)③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并列,并且)④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递进,并且)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暂且、姑且)若:①若知我不降(“你”和“你的”不一样)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如此,这样)③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如果)④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或者)所:①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所+动词,构成名词短语)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所+动词,构成名词短语)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名词,处所)④为仲卿母所遣(被动)为:①持之踵为之泣(对,向)②如姬为公子泣(对,向)③汲黯为上泣曰(对,向)④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被)⑧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语气词)③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④不如因善遇之(趁机)⑤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于是)⑦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⑧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为)于:①所以报于明公(引出对象)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④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⑤复得见孙将军于此(在)⑥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⑦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⑧于是秦王不怿,为击一缶(和现代汉语一样)⑨吾祖死于是(在这件事上)与: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连词,和)②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其)③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引出对象)④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通“举”,都)⑤是谁之过与?(句末语气词,“欤”。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即时小练]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答案:(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④[即时小练]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1)③(2)②(3)①[即时小练]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答案:(1)⑥(2)⑤(3)②(4)③(5)④(6)①[即时小练]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答案:(1)⑤(2)③(3)④(4)②(5)①[即时小练]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答案:(1)⑦(2)⑥(3)⑤(4)③(5)②(7)①④(6)[即时小练]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答案:(1)②(2)⑤(3)①(4)③(5)④[即时小练]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9)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1)④(2)③(3)⑥(4)②(5)①(6)⑤(7)⑩(8)⑨(9)⑪(10)⑫(11)⑦(12)⑧[即时小练]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4)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5)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答案:(1)⑤ (2)⑦ (3)④ (4)② (5)③ (6)① (7)⑥[即时小练]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5)不拘于时(《师说》)(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答案:(1)② (2)③ (3)① (4)⑥ (5)④ (6)⑤[即时小练]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答案:(1)⑤(2)④(3)②(4)①(5)③[即时小练]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答案:(1)④(2)①(3)②(4)③[即时小练]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答案:(1)②(2)⑤(3)①(4)③(5)④[即时小练]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答案:(1)⑤(2)②(3)④(4)③(5)⑦(6)⑧(7)①(8)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