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_2
- 格式:docx
- 大小:29.48 KB
- 文档页数:9
16.鼎湖山听泉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课文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设计思路《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的具体设计和安排如下:以复习词语开始,形式是开火车和当小老师相结合的朗读,适当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结合图片的欣赏来谈谈自己对鼎湖山的印象,从而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作为过渡语一句带过,重点精读第二和第四小节。
第二小节重分析,找一些重点的句子和词语来引导学生体会鼎湖山泉的特点——泉声响、泉声美、泉声多,并进行板书和配乐朗读来巩固所学;第四小节重朗读,先让学生交流各种泉声的特点,划一划,说一说,然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小组合作,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并请几组做示范朗读,借机指导,尤其是朗读时的情感指导,同时,针对第四小节的句子特点,补充几个扩充练习题——仿写句子,将课文和作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个也是本篇课文较难的一个部分了。
最后,以课文的第五小节作结,在作者的情感和学生体会的深化中结束本篇课文,并再次欣赏鼎湖山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以作业的形式写下来,实现情感的升华。
重点环节阐述本堂课的重点第四小节的朗读和体悟,因为那是一组描写鼎湖山泉声特点的句式相同的排比句,既有朗读特点,又和课文重难点联系起来,因此朗读好这一小节,是本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本篇课文的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因此对于这个朗读环节,我精心设计:先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不同特点的泉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每种泉声各有什么特点,提示他们朗读时要抓住特点来读;接下去教师进行一个示范朗读;最后给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四人一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句子。
鼎湖山听泉 (第二课时)
参考答案: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三)1、这一段文字虚实结合,主要是借助设喻来完成的。
作者从声音的不同层次来表现的: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2、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主要是为突出泉声给人听觉上的感受,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3、作者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声交融到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
4、“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作者的心以及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六)答案:1.“此中精神”是指鼎湖山山径幽曲,竹木青翠,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
2.因为看不见泉影,视觉器官——眼睛失去了作用,人的听觉就会更加灵敏,所以“泉声越发悦耳”。
3.这两棵菩提树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到如今仍“枝繁叶茂”,可以让人想像得出鼎湖山森林保护之好。
三、课堂演练:
1. chàngwǎng chà详稚2.锦穆跃循
3.欣赏大自然的同时,要保护好大自然。
1。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关于《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浓密的树林,遮住了泉水的踪迹,却让我们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听到了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鼎湖山,去感受由泉水汇成的天籁之音。
二.合作探究(1)、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作者不仅听到了奇妙的交响乐,还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从书中寻找表现泉声内涵的句子。
明确(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2)、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
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明确(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使我陶醉;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
给人生命的感悟)三.品味赏析1、自由诵读2——4段。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喜爱)2、作者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
一路寻声而来却仍是遗憾:“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是为什么呢?(树林深密,水在近侧)3、作者循着泉声来到补山亭,但此时泉声却不再单调,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
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朗读文句。
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安详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欢快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课前自学】:1.找出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2.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体会好词佳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反馈1.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多媒体展示)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入夜)2.学生交流: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绝于耳……)感受:(顿生雀跃之心见泉思女,萌生爱意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越发悦耳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指导学生扣住文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品味美语,感悟哲理通过同学们的初步阅读,作者笔下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提示: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
1.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
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
鼎湖山的泉水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同学们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语句了呢?
课后自觉学习检阅台
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
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并简析妙处。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
“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
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
那幺,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欣赏第8 节: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
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
鼎湖山听泉导读: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学生: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并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生词预习情况:①给加点字注音:肇(zh…o)庆楹(yŠng)联怅惘(ch…ngwƒng)污垢(g u)一脉(m…i)泠泠淙淙(lŠnglŠngcŽngcŽng)一泓(hŽng)古刹(ch…)了(liƒo)无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柔曼:柔和舒缓。
雄浑:雄壮浑厚。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像。
了无:一点没有。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会诵读:1.教师活动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在头脑中形成“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认真领会诵读要领,记下心得体会。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学生认真听教师点评,明确自己不足之处,然后自由诵读体会。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学生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教师活动: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齐声回答: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
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学生:作者行踪顺序是: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学生: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
体会文中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教师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这一特点,感受作者在写景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答练习一: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二.小结:1.教师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学生听教师小结,然后自由诵读课文。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8段。
(学生熟读并背诵。
)第三课时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两三位学生分别背诵,其他同学仔细听。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听教师点评,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
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
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在班上交流。
明确以下句子:①“过了寒翠桥……已人山中。
”②“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
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然后纷纷发言。
一生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简略,后一个详细;一生说,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
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①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②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③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④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学生听教师归纳,做好笔记。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学生回答:课文写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而且同时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议论等等。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四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
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
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纷纷展开讨论,最后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
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8.教师讲解: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
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
最后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学生再次品读课文,重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写景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
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