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否正确地吸收、借鉴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的市场经济。坑蒙拐骗、制假造劣,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讲平等竞争、讲信誉、讲质量、讲效率的观念和氛围是难以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很大程度寄希望于科技的投入和进步,寄希望于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难关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又给社会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

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又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只有人的精神状态改变了,思想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推动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只有人的整体素质提高,才能真正自觉地以共同的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正确调节各种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这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的素质决定和影响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抓好人才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抓住这一时代变迁的动向,提出把以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无疑是一项具备战略眼光的重要举措。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现代市场经济是与现代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般社会文明,还必须以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为条件。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是以现代化大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它一方面要求现代交通、通讯和各种服务等市政、市场硬件设施,一方面也要求生产经营者具有相应的知识素养和管理决策能力等软件条件。其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要求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宏观环境。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发达的科技教育。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与推动。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看,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生产的工艺流程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商品产出所需能源、资源、财力这些“硬投入”逐渐减少,而文化、科技这些“软投入”逐渐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变化:经济与文化的内在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我们在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把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高投入,规模扩张来实现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生产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会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今后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集约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的高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的高附加值,科学精细的企业管理和通过提高内涵生产力来求得经济的发展。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一方面要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向科技进步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