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采样记录表

土壤采样记录表

土壤采样记录表

采样人员:陪同人员:

采样日期:陪同日期: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附件 1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 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土壤样品采集 (1) 2.1 制定采样计划 (1) 2.2 采样准备 (1) 2.3 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 2.4 采样点确认 (3) 2.5 采样方法 (4) 2.6 采样时期 (7) 2.7 采样记录 (7) 2.8 样品分装 (8) 2.9 采样小组自查 (8) 2.10 注意事项 (8) 3 样品流转 (9) 3.1 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9) 3.2 样品装运 (9) 3.3 样品交接 (10) 4 样品制备 (11) 4.1 制样场地 (11) 4.2 制样工具及容器 (11) 4.3 样品制备 (12) 4.4 注意事项 (14)

5 样品保存 (15) 5.1 实验室样品保存 (15) 5.2 样品库样品保存 (16) 附 1 (18) 附 2 (23)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 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 污染状况调查。 2土壤样品采集 2.1 制定采样计划 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 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 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 等。 2.2 采样准备 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组织准备 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代表样点位置 图1 土壤采样点的方式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耕作土壤,由于差异较大,若采样不当,所产生的误差(采样误差)远比土壤称样分析发生的误差大,因此,要使所取的少量土壤能代表一定土地面积土壤的实际情况,就得按一定的规定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如何采样?这要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来决定采样的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种类和注意事项: 1.混合样品的采集 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体系,为了要了解它的养分状况,物理性、化学性,我们不能把整块土都搬进实验室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点子取样混合后成为混合样品,混合样品实际上就是一个平均样品,这个平均样品就要具有代表性。 要使样品真正有代表性,首先要正确划定采样区,找出采样点,划采样区(采样单元或采样单位)时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部位、排水情况、耕作措施、种植栽培情况、施肥等等的不同来决定的。每一个采样区内,再根据田块面积的大小及被测成分的变异系数,来确定采样点的多少,当然,取的点子越多,代表性越强,那就越好,但它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多,因此一般人为的定为5-10,10-20点或根据计算应取多少点。 (1)试验田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般试验小区为一采样区。 (2)大田(旱地)土壤样品的采集: 在进行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时,一般是根 据土壤类别、地形、排水、耕作、施肥等不同 来划分采样区;也有的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按 上、中、下来划分采样区。 (3)水田土壤样品的采集。 它和大田土壤样品的采集基本一致 (4)采样点的布置(参见P276-277) 在采集多点组成的混合样品时,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做到均匀和随机,均匀分布可以起到控制整个采样范围的作用: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布点以锯齿形或蛇形(S 形)较好,直线布点或梅花形布点容易产生系统误差(图1),因为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一般都是顺着一定方向进行的,如果土壤采样与农业操作的方向一致,则采样点落在同一条件的可能性很大,易使混合土样的代表性降低。 (5)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取的深度是根据我们的要求而决定。采取 耕作层时,一般取0~15或0~20cm ,其具体方法 是在布置好的取样点上,先将表层0-3mm 左右的 表土刮去,然后再用土铲斜向或垂直按要求深度 切取一片片的土壤(图2)。各点所取的深度、土 铲斜度,上下层厚度和数量都要求一致,大致相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2012年 1 / 46

目录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 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 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 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 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 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 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 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 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 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 2 / 46

3 / 46 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34.样品分析任务表 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 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 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 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 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 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水期: 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

简述土壤样品采集时的现场采样记录内容

土壤样品采集是环境监测和土壤调查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采集过程 中必须进行详细的现场采样记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 文将就土壤样品采集现场采样记录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期帮助 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环节的操作规范。 一、基本信息记录 1. 采样地点:记录采样地点的具体位置、地理坐标、所属行政区域等 信息。 2. 采样日期:记录采样的具体日期和时间,包括开始采样和结束采样 的时间。 3. 采样人员:记录参与采样工作的人员尊称、职务、工作单位等信息。 二、现场观测记录 1. 土壤外貌:记录土壤的颜色、质地、湿润程度等外貌特征。 2. 植被情况:记录采样点周边的植被类型、覆盖度、植被种类等信息。 3. 土壤水分:记录土壤的湿度、水分含量等情况。 三、采样工具使用记录 1. 采样容器:记录采样所用的容器类型、规格、数量等信息。 2. 采样工具:记录采样所用的工具类型、规格、材质等信息。 四、采样方法记录 1. 采样深度:记录采样的深度,一般标准为0-20厘米。

2. 采样数量:记录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数量,一般要求采集多个样品进 行混样。 3. 采样方式:记录采样的方式,包括手工采样、机械采样等。 五、样品标识记录 1. 样品编号:记录每个采样点所对应的样品编号,确保样品与采样点 一一对应。 2. 样品包装:记录采样后样品的包装方式,包括采样容器的封口情况、标签的粘贴位置等。 六、其他记录 1. 现场照片:记录采样点的照片,以备后期数据分析和验证使用。 2. 现场环境:记录采样点周边的环境情况,包括气温、湿度、天气等 情况。 以上便是土壤样品采集现场采样记录内容的简要介绍。在进行土壤样 品采集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以确保采 集的样品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土壤样品采集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环境保 护和土壤修复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土壤修复 工作的开展,土壤样品采集时的现场采样记录内容尤为重要。除了基 本信息记录、现场观测记录、采样工具使用记录、采样方法记录、样 品标识记录和其他记录之外,还有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需要在现场采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采样方案编制大纲、质量控制记录表(一)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采样方案编制大纲、质量控制记 录表(一)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采样方案编制 大纲、质量控制记录表 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 设用地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壤环境质量对居民生 活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 查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采样方案编制大纲、质量控制记 录表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 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 在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前,需要编制一份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报告。该报告应明确调查的目的、范围、方法、质量保障措施和难点 措施等。其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达标标准、采取适当的 样本数量和分析方法等,是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同时,加强对现场 采样设备和样品密闭贮存、运输和分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分析 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案编制大纲 采样方案是进行土壤污染调查的关键,采样方案编制大纲需要覆盖以 下内容:

1.采样点的确定:采样点的设置应涵盖建设用地各个区域,并充分考 虑区域环境的特性,包括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同时,根据地下土 壤水和降水分布情况进行设置。 2.采样样点数量和间距的确定:对于不同的建设用地类型,应有不同 的采样密度和间距,以保证采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 3.采样深度的确定:对于不同的建设用地类型,其不同深度的污染状 况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环境特性和污染源的性质确定采样深度。 4.现场测试的方法和记录要求:在现场进行pH值、EC值、有机质等实验室难以测试的现场测试,同时需记录测试结果,确保现场结果的可 读可靠。 三、质量控制记录表 质量控制记录表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表 需要详细记录每个采样点的信息,并记录各个环节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该表中需要记录样品的编号、采样日期、采样人员、采样点的地理位置、采样部位的深度、采样设备的型号和溶解剂的类别等相关信息, 以便于后续数据管理和污染源溯源。同时,需要记录现场的测试结果,并记录现场仪器的校准,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总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 查前需编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和采样方案编制大纲,并制定相 应的质量控制记录表,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在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时,才能有力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补充耕地调查与质量评价实地踏勘表、土壤样品采集记录表、检测项、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标准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补充耕地调查与质量评价实地踏勘表(式样)见表A.1。 补充耕地调查与质量评价实地踏勘表(式样)

调查人:调查日期:年月日 A.1野外调查编号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A.2四至范围 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GPS仪进行测定。经纬度的计量单位可以选择十进制,小数点后保留5位小数;也可以选择度分秒(°′″),秒的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其它坐标系的坐标由测量单位测定。 A.3地理位置 项目区评价单元所在市、县(市、区)、乡(镇、办)、村的名称。 A.4耕地类型 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A. 5土地权属 土地的使用权划分为国家、集体。 A. 6质地构型 按1m土体内不同质地土层排列组合形式填写,分为薄层型、松散型、紧实型、夹层型、上紧下松型、上松下紧型、海绵型,另黄淮海区补充形式有:夹黏型、通体壤、通体砂、裸露岩石。 A.7地形部位 中小地貌单元。如河流及河谷冲积平原区分出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高阶地等;山麓平原区分出坡积裙、洪积锥、洪积扇(上、中、下)、扇间洼地、扇缘洼地等;黄土丘陵区分出塬、梁、峁、坪等;低山丘陵与漫岗区分为丘(岗)顶部、丘(岗)坡面、丘(岗)坡麓、丘(岗)间洼地等;平原河网圩田区分为易涝田、渍害田、良水田等;丘陵冲垄稻田按宽冲、窄冲,纵向分冲头、冲中部、冲尾,横向分冲、塝、岗田等;岩溶地貌区分为石芽地、坡麓、峰丛洼地、溶蚀谷地、岩溶盆地(平原)等。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具体描述。 A.8田面坡度 实际测定田块内田面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田面倾斜度的大小)。 A.9地下水埋深 常年潜水面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土壤》教学设计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2节土壤 【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 区域认知:能够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难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学中,引入的情境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吸引学生观察土壤特征的变化或差异。二是引发学生疑问:这些变化或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从回忆热带雨林特征切入,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情境“亚马孙人用生物炭改良当地土壤”,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教科书中的图片。而后提问:繁茂的

热带雨林之下,自然土壤为何非常贫瘠?生物炭除了改变了土壤的颜色,还可能改变了什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但不必深究,只要引出“土壤的特征”和“土壤的形成因素”即可。确切的解答可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逐一展开。 方式二:结合类似“万物土中生”等俗语或诗句,联系家乡的物产营造情境,展示本地土壤照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土壤的关注。然后展示一些典型的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差异。进而提出问题:家乡的土壤与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由此埋下伏笔,转入“观察土壤”的教学。 【观察土壤】 从知识层面上看,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土壤的概念及特点。课本以“观察土壤”为题,意在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即必须以观察、实验等实践性活动为基础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利用身边的土壤拓展情境,引导学生亲近土壤,体会“实践出真知” 1.由于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从小缺乏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机会,慢慢形成了对近距离观察土壤、触摸土壤的抵触感。教学中可以先用盆栽等展示“相对干净”的土壤,组织学生探讨“如何配土让盆栽植物长得更好”,消除学生的抵触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师课前要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实地开挖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样本、完成相关土壤实验,以便对当地土壤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学生在观察、实践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要求学生观察、触摸前自己要先演示,一方面示范操作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感染和带动学生。 3.做好防护工作。户外开挖土壤剖面、室内分析土壤样本等都存在一定的安全和卫生隐患,需要从器材、人员分工、善后处理等方面做出细致的安排。 二、从土壤与环境关系的角度,阐明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1.土壤概念的理解需要在本节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首先要区分“土壤”与常用的“土地”以及本节出现的“土层”“表土”等词语或概念,突出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又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建议一方面从地球圈层结构的宏观角度指出土壤在其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从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角度强调土壤最基本的功能。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采样方法和程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采样方法和程序 1 1 、土壤采样方法 土壤样品采集严格按照土壤样品采集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 25.2-2019) 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 要求进行,并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 (试行) 》中的相关技术规定。 2 、样品采集操作 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应采集0-0.5m 表层土壤样品, 0.5-6.0m 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2m。 (1) 用于检测VOCs 的土壤样品单独采集,不允许对样品进行均质化处理,也不采集混合样。针对检测VOCs 的土壤样品,用非扰动采样器采集不少于5g 土壤样品推入加有10mL 甲醇 (色谱级或农残级) 保护剂的40mL 棕色顶空瓶内,推入时样品瓶略微倾斜,防止保护剂溅出;检测VOCs 的土壤样品应采集双份,一份用于检测,一份留作备份。 (2) 用于检测含水率、重金属、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等指标的土壤样品,用木制采样铲将土壤转移至广口样品瓶内并装满填实。 (3) 采样过程剔除石块等杂质,保持采样瓶口螺纹清洁以防止密封不严。 (4) 土壤装入样品瓶后,同时在样品瓶标签上手写样品编码和采样日期,尽量保持字迹清晰可辨。土壤采样完成后,样品瓶需要泡沫塑料袋包裹,随即放入现场带有冷冻蓝冰的样品箱内进行临时保存。 (5) 土壤平行样品不少于地块总样品数的10% ,每个地块至少采集 1 份。每份平行样品需要采集 2 个。平行样在土样同一位置采集,在采样记录单中标注平行样编号及对应的土壤样品编号。 2 土壤样品保存方法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 和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 (试行) 》,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