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1一、说教材《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了解什么是光源,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二)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提高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三)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难易程度,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重点:理解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
难点:组织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过程。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还不太了解,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本节是学习光现象的一个开始,是以后学习光的反射及折射的基础。
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
体现“学生为主体,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
初三上册复习课教学设计本课的地位作用:本课复习内容是山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九年级学习奠定基础。
复习本单元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制能力,学法、用法、守法。
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感受法制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知行合一,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目标:熟练掌握“意义类题型”的答题格式,体验中考,洞悉真题,把握考向。
知识目标:复习回顾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如何对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和如何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重点:消费者的权利教学难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师问:基础知识掌握之后,等同于我们洒下了种子,进入第二环节耕耘希望环节二:耕耘希望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系列的分值分布,明确易错易考点为了夯实易错易考点,进行专门的题目训练学生展示答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做聚焦考点的题目(限时训练两分钟)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做中考直击的材料分析题一名学生展示,多名学生补充,在展示中总结思路(对个人+对社会)环节三:收获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看系列框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做2017年中考考情预测学生分小组展示,师问:如何没有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规律生成,我们会不会做出考情预测学生答:不能师问:那我们做出的考情预测其实是什么呢?学生答:这节课的收获或者小结教师表扬学生收获颇丰结束语:你一步步的成长,老师们静待花开中考直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十二条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宏凯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整式》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整式》。
一、说课标:《整式》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整式的学习,经历在现实情景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通过对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的探索,使学生掌握了“整式”这一节中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等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分类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二、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探究整式的有关概念,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借助字母表示数学公式、运算律以及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也是进一步学习整式加减、分式和二次根式、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认识整式,辨别单项式和多项式及它们的次数,将会给后面学习整式运算等知识打好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兴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识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并能求出他们的次数。
过程和方法: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2、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三)教学重、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所以我确定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是对单项式、多项式、整式概念的理解和识别教学难点: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次数等概念的理解。
三、说学情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借助字母可以表示数学公式、运算律、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概念,初步理解了代数式的意义、代数式的书写规则,具备了列代数式的基本技能,这是进一步学习整式有关概念的有利因素。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通用8篇)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
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绝对值说课稿绝对值说课稿3篇导语: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绝对值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绝对值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重点难点】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定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
【教法学法】教法(一)、教学手段: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范文
教学目标范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3. 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本节课所学的难点知识。
二、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应用。
3.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目标。
1. 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
2.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 学生能够培养积极探究的兴趣。
四、过程目标。
1.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2.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交流和合作。
3. 学生能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评价目标。
1. 学生能够在课堂表现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2. 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中,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3. 学生能够在课后作业中,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本节课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1)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1)经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本事。
1/ 3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2)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资料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2/ 35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概括的方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使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资料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尝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以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集中于学生需要掌握的特定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尝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
引言: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需要首先确定授课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
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和与学生有关的。
教学目标不仅应该与课程标准和学习者的能力水平相匹配,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1. 授课内容:确定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
2. 学习者特点和需求:了解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先前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偏好。
3. 教学环境:考虑到教学所需的时间、教学资源、教室设置和任何其他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
二、编写教学目标的指南1. 特定:明确指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2. 可衡量:确保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评估来进行衡量,例如测试、作业或观察。
3. 关联学生: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相关。
三、示例:尝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英语口语学生特点和需求:高中学生,初级水平,对英语口语提高有兴趣。
教学环境:普通教室,白板和投影仪可用。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交流。
2. 学生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英语口语对话。
3.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学生能够利用适当的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来增强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5. 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实践运用所学的口语表达技巧。
学习活动设计:1. 师生对话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对话练习,如问候和简单的购物对话。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一个给定的话题,并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语音训练:教师演示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提高流利性和准确性。
4. 角色扮演:学生根据给定的场景和角色,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积极运用所学的口语表达技巧。
点到直线的距离一、教材分析1、“点到直线的距离” 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3 节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第四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在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求点到直线距离的重要工具,它使学生对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了定量的认识。
它是点线位置关系、线线位置关系的桥梁,是我们以后研究圆锥曲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基础。
3、由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删减了三角函数中的一些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用《平面解析几何》(必修)的方法推导此公式显得繁琐,因此教科书借助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4、按教参安排,本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及记忆;第二课时侧重于公式的应用。
本节授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其初步应用。
2、能力目标:1)使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结构特点,并能熟练运用这一公式;(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个性品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知;(3)通过对公式推导思路的探索、评价,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其结论以及简单的应用。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在教材中,公式的推导使用了解析法或解析法结合平面几何、三角等知识,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时教学目标、计划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课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 掌握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3.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计划: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复习前一课时的知识点。
- 引出新课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内容(25分钟)
- 列出本课时的重点知识点。
-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进行讲解。
- 适当穿插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踊跃提出疑问。
3. 课堂练习(15分钟)
-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解答并点评练习情况。
4.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 布置相关作业,以巩固和延伸所学内容。
-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以上为一个典型的课时教学目标和计划安排,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七年级有理数乘方教案【篇一: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刘永洪一、内容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的一个内容,是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遇过的第一种新运算,且乘方运算的运用却贯穿初中数学学习的始终,可以说乘方运算在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
虽然它的意义与计算都比较简单,但学生学起来有很多地方易出错。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向学生渗透细心的重要性,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重点:乘方的意义及用乘方的定义正确地进行乘方运算;难点: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乘方中的底数以及进行乘方运算;教学关健:乘方的意义及幂的结果的符号确定的规律探索和运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初中,在前面已学过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这四种运算在小学就已熟悉了,而乘方是到初中学的第一种全新的运算,因此本课引入时要让学生觉得本课内容虽是新知识但其实也很简单,只是旧知识的引伸得来的。
从思想方法上说,可以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辩别、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通过实际有趣的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2)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乘方义意义的引入及幂的符号法则的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对乘方的运算及实际问题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人教A版《数学》选修1-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而本节课是这一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清楚,常常需要一些逻辑用语,基本的逻辑知识、常用的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选修中学习逻辑用语,可以结合逻辑用语的使用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部分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学习。
这使得逻辑用语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大量的使用逻辑用语,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逻辑用语,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本节课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逻辑用语与数学的其他知识联系紧密,而逻辑用语的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而不可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例题,否则会使得教学难上加难,不利于本节新概念的教学。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2.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2.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的教学,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系,培养同学们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音乐《游子吟》说课稿音乐《游子吟》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游子吟》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游子吟》说课稿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理念:品味情感升华体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师: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吗?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在作家肖复兴的眼中,母爱是那一颗颗玲珑剔透的荔枝,在史铁生的笔下,母爱是那一句简短而深沉的叮咛:“要好好儿活!”那么,在唐代诗人孟郊的心中,母爱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3、同学们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呢?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二、初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1、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好吗?(抽生读)2、课件出示诗歌,听课文范读录音。
齐读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4、那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师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师介绍: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
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思想;掌握面积法在几何问题中的运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围绕“勾股定理”从引导——探索——应用迁移这几个环节完成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下面就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多媒体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会徽,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这个图案作为标志呢?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设置悬念。
(二)、探索猜想出示投影:(想一想)生活中用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图片到处可见,用讲故事的形式说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问题,让同学们观察图形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把自己当做老毕发现这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图1一1 图1一2 (1)、投影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 划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的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先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迁移规律探索,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构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猜谜语吧?老师这儿有一个,一起来看吧!(课件出示谜语)翅膀一展亮晶晶,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甜糖好过冬。
师:你们知道谜底是哪种小动物吗?生答:蜜蜂。
(2)复习旧知:谈话: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参观蜜蜂王国,好不好?不过,王国里有一个要求就是在进入之前要先接受挑战,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口算题)26+20= 35-10= 58-4= 61+10= 45-20=29-7= 45+2= 78-50= 42+6= 87-30=【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为本节课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做准备。
】师:孩子们表现真棒,恭喜大家顺利通过考验,让我们一起走进蜜蜂王国。
(课件出示)师:蜜蜂王国里可真热闹,春天到了,勤劳的小蜜蜂都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
在这里,小蜜蜂们都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合作。
同学们平时也要像小蜜蜂学习,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好吗?师: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①当侍从的蜜蜂有32只;②当卫兵的蜜蜂有45只;③当保育员的蜜蜂有54只;④当清洁工的蜜蜂有23只。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①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②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③侍从和保育员一共有多少只?④侍从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⑤清洁工比保育员多多少只?⑥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⑦卫兵比清洁工多多少只?过渡语:会提问题的孩子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是勤于动脑,和勤劳的小蜜蜂一样棒。
一、教学背景在我国的初中教育中,语文学科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阅读理解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对文章中的细节信息把握不准确,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文成绩和综合素养。
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成为了我们本次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理解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教学素材:选择一篇适合初中生的阅读理解文章,如现代文、古文、说明文等。
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
(3)案例分析:让学生阅读一篇指定的文章,并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解答。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内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阅读理解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检验教学效果。
说课稿的教学目标和教案的教学目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说课稿的教学目标和教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旨在指导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效果。
说课稿是教师在上课前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内容的一种方式,通过说课稿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所了解,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教案是教师根据说课稿设计出来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说课稿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传授知识内容;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提高学习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是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说课稿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习效果。
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二是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和系统性;三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四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布置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在制作说课稿和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习效果的达成。
教师还需要根据说课稿和教案的设计,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况,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说课稿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案的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推动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说课稿和教案的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合理设计和充分准备,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正确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理解条件语句的格式及功能。
②能初步用条件语句设计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
①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的能力。
②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算法、设计框图、编写程序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算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的重要性,体验算法的有效性,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②通过感受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觉地将数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思想。
③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次:1 知识目标2 :A、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B、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的关系3 能力目标4 :A、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B、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③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树立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自信的含义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七年级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需要加强探讨和引导。
二、说教学理念考虑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活动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自己,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本课教学内容的主题是自信,教师本人应以自信的姿态从事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拥有自信的渴望,并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控制和自我调适心态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小品表演、竞赛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发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学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资料的准备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备课时,我准备了与教材所授主题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引起社会较强反响的新闻实例和人物报道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自信、自卑、自负的心理特征,感受它们为社会及个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二、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三、继续学习审题,理解题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其中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第13自然段,当将军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怔怔地伫立了……。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与云牛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复杂的内心情感。
又如:第8自然段是对军需处长神态的描写,要使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读。
我采用了评读的形式,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稍加点拨或适时地导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
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
我认为这就是在细微之处悟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
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第8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手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这一自然段,我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情景激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
本课1、2自然段描写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录像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随文章的起伏而跌宕。
这时他们读书与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再让他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他们已能动情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文章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关键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以情激情。
我以自己动情的朗读、导读,感染每一名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
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
与此同时,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积累了不断创新的能量,所谓厚积而薄发,终有一日,看似简单的朗读会在学生身上汇成创新之河。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在学生读书时,教师不限制他们读书的方法与形式,这种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充分发扬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让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
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1.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课文记叙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负责掌管棉衣等物资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2.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了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第四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3.学习时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一是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的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4.学习本课生字,要注意“愣”是后鼻音,注意“碑”“坨”右边的写法,“袭”的上面是“龙”。
“丰碑”“恶劣”“袭击”“考验”等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5.句子解析【例1】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既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悲壮气氛,又从反面突出了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难能可贵。
“冰坨”,成堆的冰块。
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队伍行军极端困难。
【例2】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析这是将军走到前面,看到的一位老战士已冻僵的样子。
共有3句话,第1句话是讲这位战士冻死在哪里。
从“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可以想像到他当时可能是由于疲劳,坐在那儿歇一会儿而再也站不起来了。
第2句话是讲老战士牺牲时的神态。
这是一个长句子,分为两层:前面4个分句讲他确实冻僵了,大雪已经落满了他的全身;后面几个分句讲他牺牲前还想抽烟,可看出他当时的心情还是很镇定、安详的。
第3句话是讲老战士身上的穿着,从“单薄破旧”等词语可看出他的衣服是十分少的,也从中可以看出他是被冻死的。
这3句话是按观察顺序写的。
【例3】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析“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
“丰碑”,高大的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这句话含义深刻。
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
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象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学习要点提示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并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2.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体会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和后三个自然段重点问题解析1.揭示课题。
“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
课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文章细致地刻画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和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
从而表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此题是以“内容”和“中心”进行设问的。
可以用来分清课文的主次,也可以凭借此题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做此题时,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然后归纳整理领悟出的要点,再用准确通顺的语言表述。
应抓住两方面的要点,一是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他的精神境界。
二是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体会其内心。
从而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也不动地坐着,身上落满了雪,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左手微微向前指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大雪很快就覆盖了他的身体。
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以将军为代表的战友们深深地被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感动了,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战友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所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此题是检验同学们对课文中重点句的理解能力。
从中提示同学们在理解重点句时,不仅要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领悟句子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1)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愣住了”是因为将军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并误认为这是军需处长的失职造成的后果,所以当他听说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由于惊讶而愣住了。
“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说明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
将军对这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敬佩之情,表达了对这位老红军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所以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那声音”表面指的是“沉重的脚步声”,实际上指的是革命队伍中的那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钢铁般的意志。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
文中用反问句,更加肯定地说明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
4.读读写写,并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湿润:潮湿润泽的意思。
例句:昨天下了一阵小雨,地面湿润了,空气显得更清新了。
(2)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
例句:天空飘浮着朵朵黑云,一会儿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
1.《我骄傲,我上中国人》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
诗歌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画卷,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振兴中国。
2.诗歌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同时,十分注意营造诗歌的画面之美:“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上我站立的脚跟”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诗歌直白抒情、风格豪迈。
“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上中国人”多么掷地有声,多么豪情满怀,多么气壮山河。
这样的句式反复咏叹,直接抒发了热爱中国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在教学时要充分把握语言上的特点,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歌抒情的特色。
3.诗歌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讲解得过细、过碎。
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
这首诗以气势取胜。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理解课文的关键。
在具体朗读中,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诗歌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