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阅读训练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2020届山东日照市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究的核心何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何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
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
《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
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
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
“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
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
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
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
”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
”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
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
2025届烟台市重点中学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学术里,史学的地位非常重要。
(甲)它不但渊源甚早,而且各类史籍卷帙浩繁....。
相较于世界各地其他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史学的发达堪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乙)“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将其视为传承文明的载体、提供经验教训的宝库。
历代史籍体现着中国人对于..各种社会实践的记录与思考,历史故事往往影响后世的政治行为,甚至成为制度与政策合法性的主要来源。
在《中华文明的经脉》一书里,姜义华教授继续..了出版于2012年的《中华文明的根柢》一书中的基本思路,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是有机的整体、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中华文明的实践体系、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等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的问题。
(丙)他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丰赡翔实....的中华文明整体画卷,提供了许多值得史学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细致探讨的重要课题。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卷帙浩繁B.对于C.继续D.丰赡翔实2.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阴霾./埋.怨寒舍./退避三舍.封妻荫.子/绿树成荫.B.星宿./宿.根冠.军/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C.累.赘/累.计涤纶./羽扇纶.巾硕果累.累/恶行累.累D.尽.快/尽.情模.拟 /模.棱两可曲.径通幽/是非曲.直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2020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究的核心何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何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早练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________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________,流亡海外。
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
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________”。
()。
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________”的甲骨文文化展。
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延续横征暴敛信使震古烁今B.保留巧取豪夺纽带证古泽今C.延续巧取豪夺信使证古泽今D.保留横征暴敛纽带震古烁今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B.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C.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D.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B.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C.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D.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20年1月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期末学习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材料一:今人用时钟观察时间,古人也有“时钟”,以天空为钟、面,以日月为指针,月往日来,是空间的位移,也是时间的流动。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先民造字,通过太阳的方位、月相的盈亏,转喻循环往复的时间。
时间字取象于日和月。
一天之内的时间字,我们可以看到日月交错的印记。
以“夙”字为例来看,本义是“早”,甲骨文作(见图1),上边是月亮,下边是张开的双手,以残月未尽就开始劳作表示时间早。
成语“夙兴夜寐”说的就是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
一月之内的时间字,主要取象于“月”。
“朔”是初一,月亮复苏.;“朏”是初三,新月生辉;“望”是月圆之日,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月盈则亏,“望日”之后,月光渐次暗淡。
到了最后一天,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叫“晦”。
由“晦”而“朔”,就进入了下一个月缺月圆的循环,中间仅一日之隔,因此“晦”“朔”连用,表示时间短。
《庄子》中“朝菌不知晦朔”,说的就是朝生暮死的菌类,生命连一天都无法跨越。
一日之内,日升日落;一月之内,月圆月缺;日月交替,周而复始。
人们以日月的空间变化为参照,创造了一系列表示时间的字。
时间字取象于农事和物候。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代表了农耕与时间协同的智慧结晶。
先民为时间造字,也把农耕生活和物候变化封存在字形当中。
一年之内的时间字,主要是“春”“夏”“秋”“冬”和“年”。
人们能将连续的时间划分出时节,来源于物候的变化和农时的节奏,因此,与时节有关的字取象于物候和农事。
以“年”字为例,甲骨文作(见图2),从“禾”从“人”,以人负载谷物表示收成。
谷物—年收获一次,收获是一个农事周期节点,因此“年”由“收成”义引申指“一年时间”。
尽管“年”不是为“一年时间”义造的专字,但也可从词义发展看出时间义与农业生产的关联。
今天的“年”还有另外一个时间义,就是春节,中国人把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叫“过年”,也和农业社会庆祝谷物收成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有关。
高三一轮检测试卷类型:A语文试题2024.0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然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游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
“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奭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专题01 非连续文本阅读【2022年】(2022·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何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単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何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
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9-21题。
(10分)【材料一】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充满趣味的汉字背后,藏着文化的秘密。
甲骨文,是 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 又称“契文” “甲骨卜辞” “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距今约3600 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甲 骨文从字 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它有对称、稳定的格局,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比较明显。
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甲骨文蕴 含的真正中华基因。
汉字也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
中国古代一 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
【材料二】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 稳定化的过程。
金文与甲骨文十分类似; 小篆 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 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 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1 1鳥 鸟 斛平时戶彳机袞【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 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 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因此,我们应正确使用中国汉字 ,加强汉字的规范化建设,不能为了书写方便,或者章法布局的美观性,随意增减汉字笔画。
重视书法,学校 应积极开设书法课程,提升学生汉字书写水平。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也应常用汉字交流,宣 扬汉字的优越之处,让更多的人深刻了解和熟悉汉字。
最后,对于流行的网络新词汇,我们 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随意歪曲了一些汉字的本来含义。
18•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C ) (3分) A.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1《改造我们的学习》作业(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1《改造我们的学习》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
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如果不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
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都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
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一直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
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
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如果不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
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
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
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雅乐,原是周代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
雅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补充与丰富,作为皇家重要仪式中的一部分而留存下来。
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
而“新雅乐”的诞生,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并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
“新雅乐”在艺术创作视野中严格遵循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所在,用声音与舞蹈重温昔日的良辰美景。
“新雅乐”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
《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这也使古典文集《诗经》和《楚辞》中收录的文本大多可以入乐表演。
当代“新雅乐”受其启发,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
“新雅乐”敏锐察觉到书法与水墨的文化要素,在《墨香》等舞蹈的编创中,舞者一袭素衣,甩着水袖,以优雅的舞姿在行云流水间诠释着书法独到的抑扬顿挫之感。
现代感十足的编曲方式用古琴和钟磬等古乐配器奏出,在歌声与音乐旋律的交相辉映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
从唱腔特性来看,古人曾形容雅乐之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又有《乐记·师乙篇》中讲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虽只有寥寥数句,但足见雅乐演唱时声音洪亮、气息连贯、以美至归的特点。
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糯”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
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
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
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
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
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
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
二里头都邑始建于距今3800年以后,有宫城、数十座宫殿以及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中心聚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辐射影响,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
更早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河南中部的王湾三期文化曾经南下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这一文化巨变很可能对应古史记载的“禹征三苗”芦山峁和神木石峁等多处数百万平方米的地区性中心聚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
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
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
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
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
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
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
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
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究其原因,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
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
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
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
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而中国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
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再者,中东地区各地方的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
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
而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
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端,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
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
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这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材料二: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
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
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
2025届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瑰宝和精髓,对色彩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对线条有着那个时代的理解。
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我们从敦煌壁画的载体来看,敦煌的石窟建筑是敦煌壁画的载体,而敦煌雕塑是敦煌佛窟的主体。
敦煌的壁画对于敦煌的建筑,起到的是一种美化或者是装饰的效果,它对于敦煌的雕塑,也起到一种陪衬的作用,但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主体雕塑,并不能体现出当时文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的繁荣等内在的内容,所以只能够通过敦煌的壁画来体现。
由此观之,在敦煌的佛窟里面,壁画所处的位置虽然不是主体的位置,但是它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敦煌莫高窟从最初开发到最终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朝代,而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又各有不同,所以在壁画的色彩和表现力上也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各个朝代的特点。
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不仅有历史文化风貌,还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北魏出现的壁画属于敦煌壁画创作初期的作品,所以壁画在表现形式和基本色调上体现出北魏时期色彩的变化,浓重而又富有变化。
绘画的画家们首先用红土粗略地在墙壁上起稿,之后再用黑色的线描一遍。
画面壮美、宏大,人物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类似于西方绘画。
后来到北周,壁画一般都绘在经过处理的白色背景区域,使得色彩更加突出,画面更加美观。
再到隋唐过渡时期,敦煌壁画继续创新,这个时期的壁画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既承接了上一代的特点,又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壁画高雅富丽,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搭配。
这个时期的壁画创作,在绘画手法上以平涂为主,绘画出主体后再加以修改,色调以绿、青、红为主色调。
2020年烟台市永铭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
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
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
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
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
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
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休”“伐”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
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
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
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释“屯”。
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释读作“禺(遇)”。
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
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评价文章观点的能力。
A项,“全部”扩大范围,原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
B项,说法绝对化,偷换概念,原文是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项,强加因果,“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不存在因果关系。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B项,从文章第三段“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来看,是论述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
故选B。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曲解文意。
原文第二段“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是说“恒定不变的价值”,它们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改变,并不是说“价值永恒不变”。
B项,材料二原文第一段“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
C 项,材料三原文“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即为“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
D项,三则材料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显而易见。
材料一原文第三段“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原文第四段“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中国元素”与“内涵挖掘”实际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基因。
材料二原文第三段“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里的文化基因保存,实际就是立足点。
材料三原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直接表明这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
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
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
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
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
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
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
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
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
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
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
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夏商周历史的材料很少。
比较全面记载三代文明的是《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面记载确切的纪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公认的年表。
再加上《史记》著于西汉,距夏商周时代较远,作者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距其1000多年前的信史——甲骨文,从而导致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
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已发掘出土的154600片甲骨中,约有4600多个单字,其中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没有被识别。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灭绝了,而甲骨文却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C.古人根据甲骨文总结了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和假借。
D.有关夏商周三代的史料不丰富、《史记》的成书的时间距三代较远等原因导致了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甲骨文的发掘谈起,引出中心论点: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B.文章从历史、传承、结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字是从埃及传入的”观点是毫无道理的。
C.文章最后两段从甲骨文对于实证殷商、探寻夏朝的意义层面论及了甲骨文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
D.文章虽然是一篇学术论文,但文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的多方面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等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将汉字的起源时间提前到夏朝。
B.无论是商周金文还是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都与甲骨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C.到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中国汉字已传入越南、朝鲜、日本多年。
D.殷墟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并不能证实《史记》中有关夏朝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参考答案:
1、D(考查筛选文章信息。
A信息不全。
原文是“出土154600余片”。
B愉换概念。
将“中国文字”偷换为“甲骨文”。
C强加条件。
将“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加上限定条件“根据甲骨文”。
)
2、A(考查文章结构。
“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3、A(考查根据文章信息推理的能力。
由第三段“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可以推知,汉字的起源时间不能提前到夏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