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160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 代数式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代数式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示数和几何量,并掌握代数式的基本运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代数式,从而为后续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代数式作为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直观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代数式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正确地书写代数式。
2.掌握代数式的基本运算。
3.能运用代数式表示数和几何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代数式的基本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代数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代数式的知识和运算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代数式。
2.实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几何等方面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代数式。
3.练习题:准备一些代数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感受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讲解代数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基本性质。
通过PPT展示代数式的各种形式,如整式、分式等,让学生对代数式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代数式的基本运算。
课题: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函数、不等式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掌握了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
但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使用。
3.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国王奖励国际数学家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篇一: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1生活数学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难点: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和形状的科学。
.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出示投影)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建筑,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1). 结合以上画面以及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2).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3).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4).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课堂练习:p7页试一试4.归纳小结与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a、0.8kgb、0.6kgc、0.5kgd、0.4kg(2).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3).趣味数学猜谜语:(1)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一)(2)2、4、6、8、10(打一成语)(无独有偶)(3)从严判刑(打一数学名词)(加法)三.自我检测1、某中学举行校园歌手大赛,7位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 代数式》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3.2 代数式》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分类和简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代数式的基本含义,掌握代数式的基本运算方法,为后续的方程和不等式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代数式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代数式的概念框架,掌握代数式的基本运算技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够正确书写代数式。
2.掌握代数式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代数式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代数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2.代数式的基本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数式的含义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
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代数式表示这些问题。
例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苹果的单价是2元,香蕉的单价是3元,小华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代数式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代数式的概念、分类和基本运算。
让学生初步了解代数式的基本知识,为接下来的操练打下基础。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代数式的基本运算练习。
例如,求解下列代数式:(1)(3x - 2y + 5)(2)(4(a + b) - 3(a - b))(3)(x^2 + 3x -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代数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判断下列代数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2(a + b) = a + 2b)(2)(3x^2 - 2x + 1 = 2x^2 + 3x - 1)(3)(ab + 3a - 4b)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苏教版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苏教版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师:xxx 学生:xxx日期: 2011年 12月24日星期: 六12345【篇二: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全册集体备课】 1.1生活数学主要内容:1.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图形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教学过程:1.引入(1)结合课本p4—p6图片,感受我们生活在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2)同学们谈谈小学学习数学的体会,并举例说说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例题分析:例1、数字与生活(1)展示车票,分析车票中的数字及其作用(2)身份证号码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如320106************ (3)商品的条形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例2、图形与生活(1)自行车车轮(2)奥林匹克五环旗,2008北京申奥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3)上海世博会会标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本p7试一试3小结:课堂练习:1.猜猜看: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2,4,6,8,10(打一成语)从严判刑(打一数学名词)2.2008年9月1日是星期一,那么2009年元旦是星期.3.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4.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 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安排应是多少分钟?5.光明中学初一有6个班,采用淘汰制进行篮球比赛,问共需进行多少场比赛?若采用单循环制呢?若采用主客场制单循环赛制呢?1.2活动思考主要内容: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2.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想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活动一: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按P8的方法折叠、裁剪、展开,你会得到什么图形?试说明理由.活动二:按下图方式,用火柴棒搭三角形??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1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10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活动三:观察月历(1)月历中右上角2?2方框中的四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任意一个这样的方框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吗?(2)月历中中间3?3方框中的9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你能说出小明几号回家?2、例题分析:例1.观察下列已有式子的特点,在内填入恰当的数:?1+2+3+?+2006+2007+2008+2007+2006+?+3+2+1=例2、将一些数排列成下表:试探索:(1)第10行第2列的数是多少?(2)81所在的行和列分别是多少?(3)100所在的行和列分别是多少?3、小结课堂练习:1、在上填上适当的数:(1)2,4,6,,10,?(2)1,12,123,1234,,123456,? (3)1,3,6,,15,21,? (4)1,1,2,3,5,,13,21,?2、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图,可得到一条折痕(图中虚线),连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三次后,可以得到7条折痕;那么连续对折四次后,可以得到条折痕;连续对折五次后,可以得到条折痕.第1次对折第2次对折第3次对折第2题图第3题图 3、把一个长为9、宽为4的长方形分成两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4、按下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1)1张餐桌可坐6人,2张餐桌可坐人;(22.1 比0小的数(1)主要内容:正负数的概念,区分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1.引入:①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那么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海拔高度比海平面低155米该如何表示呢?②结合课本p12四幅图片,说出图中所给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2.新授:正负数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负数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既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增加与收入与对于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另一个就为负.4.例题讲解:例1:指出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7,?9,1,3?4.5,998,?9,10练一练:请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9,?6,2,58.7,2002,1?,3?4.2正数集合负数集合例2:填空(1)如果向北行走8km记作+8km,那么向南行走5km记作;(2)如果运进粮食3t记作+3t,则-4t表示;(3)如果节约了-20千瓦,实际上是;(4)如果负一场得-1分,实际上是.【篇三: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1生活数学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代数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包括代数式的定义、基本类型及表示方法。
2.掌握代数式的基本性质,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3.学会代数式的基本运算,包括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加减等。
4.培养学生运用代数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分析1.代数式的定义:用字母表示数,并且用数学运算符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2.代数式的基本类型: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
3.代数式的基本性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4.代数式的基本运算: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加减等。
重难点分析●重点:理解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类型,掌握代数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熟练运用代数式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育: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
2.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和应用。
3.习题讲解:通过讲解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课堂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兴趣。
2. 探究代数式概念●展示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类型,让学生观察、讨论并总结规律。
●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并加深对代数式概念的理解。
3. 探究代数式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发现代数式的基本性质。
●讲解性质的应用,通过习题让学生练习并掌握。
4. 探究代数式基本运算●讲解代数式的基本运算方法,如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加减等。
●设计有梯度的习题,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运算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强调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五、课堂效果评价1.小测验:设计一份包含基础题和提高题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篇一: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1生活数学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难点: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和形状的科学。
.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出示投影)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建筑,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1). 结合以上画面以及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2).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3).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4).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课堂练习:p7页试一试4.归纳小结与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a、0.8kgb、0.6kgc、0.5kgd、0.4kg(2).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3).趣味数学猜谜语:(1)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一)(2)2、4、6、8、10(打一成语)(无独有偶)(3)从严判刑(打一数学名词)(加法)三.自我检测1、某中学举行校园歌手大赛,7位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表。
《生活 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图形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教学过程:引入:(1)结合课本P6—P7图片,感受我们生活在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 (2)同学们谈谈小学学习数学的体会,并举例说说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例题分析: 例1数字与生活(1)展示车票,分析车票中的数字及其作用(2)身份证号码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如320106************ (3)商品的条形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例2、图形与生活 (1)自行车车轮(2)奥林匹克五环旗,2008北京申奥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3)上海世博会会标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3小结: 课堂练习:1.猜猜看: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 2,4,6,8,10(打一成语) 从严判刑(打一数学名词)2.2012年9月1日是星期六,那么2013年元旦是星期 .3.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1.0±kg 、)2.025(±kg 、)3.025(±kg 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kg .4.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 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安排应是多少分钟?5.光明中学初一有6个班,采用淘汰制进行篮球比赛,问共需进行多少场比赛?若采用单循环制呢?若采用主客场制单循环赛制呢?《活动思考》教案学习目标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思考,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收集、选择、处理数据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学习重点在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难点合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过程活动一: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下图折叠、裁剪、展开.问题1:你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说说你的理由.问题2:你得到的正方形是最大的吗?你有其它方法剪成正方形吗?分组动手试一试.问题3:就这一张纸片,你还能剪出其它的图形吗?活动二:按图示的方式,用火柴棒搭成三角形.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1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10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活动三:观察月历:你是否还能找出满足这一条件的方框?能找多少个?(2)图中的.(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回家?活动四: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不仅体现在环境的变化,学科设计也与小学不同.1.同学们,你比较喜欢哪些学科?你知道班上其他同学比较喜欢哪些学科吗?你怎样去了解?2.你会设计调查表吗?分组试一试.3.怎样调查呢?4.由调查的数据,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正数和负数》教案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知道负数的写法和读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2、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通过描述性定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教学过程感受相反方向的数量,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课前谈话:“上下”是表示什么的词?再如“胜负”,你能举出哪些意思相反的一组词呢?词汇真丰富,说明你们的语文学得好.今天,是数学课,离不开“数”.1、出示信息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使前后构成意义相反的量:(1)妈妈在银行存入1300元,1300元;(2)电梯30米,下降30米;(3)小红向北走30米,向走30米;2、指名读信息,你发现了什么?3、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去记录,大家说得也都有道理.可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示,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要想让大家都明白,数学家们制定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你认为数学家们会怎样表达呢?4、总结正负数(1)这些数很特别,都带上了符号,它们是一种“新数”.-1300、-80等都叫负数;+13 00、+80等都叫正数.你会读吗?请你读给大家听.注意“-”叫负号,“+”叫正号.(2)读给你的同伴听.(3)把你新认识的负数再写两个读一读.下面让我们走进正数和负数的世界,进一步了解它们.(板书课题)借助实际生活情境的直观,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 )元表示.(2)如果向东走10.5米,用+10.5米表示;那么向西走10.5米用( )米表示.(3)球队胜利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 )场表示.(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 )度表示.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出一组这样的情况来吗?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上车15人和下车8人.公元前221年和公元后2006年.地面以上6层和地面以下2层.种了100棵树,死了5棵树.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知识竞赛中,四(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树上飞来了5只鸟.3、同桌同学一人说信息,一人说正负数.4、出示北京地区天气情况,你发现负数了吗?有正数吗?它怎么没有“+”呢?那么,负数可以把“-”去掉吗?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排列的?你觉得它像哪种测量工具?温度计零上有刻度10,零下也有刻度10,这两个刻度一样吗?为什么?比0℃低的温度用带“-”号的数表示,如:-10℃;比0℃高的温度用带“+”号的数表示,如:+1℃(“+”号可以省略不写).0的新意义理解.(利用数轴,了解负数、0和正数的大小关系.)《有理数与无理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2.了解无理数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理数的意义和分类;2.无理数的意义.难点:有理数的分类,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教学过程1.有理数我们学过整数(正整数、负整数、零)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实际上,所有整数都可以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的形式.如55=,144=,1--0=.1我们把能写成分数形式mn(m、n是整数,n≠0)的数叫做有理数.想一想:小学里学过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吗?根据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可以进行如下的分类:⎧⎧⎪⎪⎨⎪⎪⎪⎨⎩⎪⎧⎪⎨⎪⎩⎩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或⎧⎧⎨⎪⎩⎪⎪⎨⎪⎧⎪⎨⎪⎩⎩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引入有理数的定义,并按照定义说明整数、分数是有理数.通过将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转化为分数,说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是有理数,为有理数的分类做好铺垫.2.无理数议一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是有理数呢?将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沿图中红线剪开,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它的面积为2. 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那么a 2=2.a 是有理数吗?事实上,a 不能写成分数形式mn(m 、n 是整数,n ≠0),a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1.414 213 562 373….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小学学过的圆周率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3.141 592 653 589…,π是无理数. 此外,像0.101 001 000 1…、-0.101 001 000 1…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无理数.例题、练习.例1: 将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5,7.3,-9,+22,32,0,-0.5,38+,-30%,25,100 自然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例1: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括号内:169.36--,,,42,0,-0.33,0.333,1.414 213 56,-2π,3.303 003 000 3,-3.141 592 6.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有理数集合:{ …}; 负有理数集合:{ …}.例2:对下列语句的描述,错误的有①0是自然数. ② 0是整数. ③0是偶数④海拔0米就是没有海拔. ⑤ 0是非负数. ⑥一个数,不是正数就必定是负数. 课堂练习: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整数和负整数构成整数;B .零是整数,但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C .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和零;D .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2.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0,,,,8343532-+--15,0.618,-3.14,-0.002, 34%四、小结初学有理数分类,多数学生会产生混淆,今后要加强训练,使其逐渐提高对数的判断能力.《数轴》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数抽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理解和会找出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教学重点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分数集整数集…… ……有理数集…… 负数集……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思想与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有何意义?是怎样分类的? 2.小学时是如何利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自然数的? 二.新授课: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自然数,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负数,大家明白负数与正数的联系,那么能否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呢?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应用正、负数的例子——温度.在零以上的数字表示零上多少度,零以下表示零下多少度,用一条直线表示即为(如右图):不仅在温度上,在其它很多方面都要用到有理数,这样简单地在一条直线上标上零、正数、负数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习惯上,我们将此直线画成水平位置,并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具体做法如下;画一条直线(通常画成水平位置),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我们称之为原点,用它表示0,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画上箭头,而相反方向为负方向,再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如图所示: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m 和7.5m 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m 和4.8m 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情境图表示如下:051015-5-10-15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从左到右表示从东到西的方向,在直线上取任一点O表示汽车站牌的位置,规定1个单位长度(线段OA的长)代表1米长.于是,在点O的右边,与点O距离3个和7.5个单位长度的点B和点C,分别表示柳树和杨树的位置;点O左边,与点O距离3个和4. 8个单位长度的点D和点E,分别表示槐树和电线杆的位置.如下图:说明:1、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2、三要素是规定的,可灵活选取原点位置与单位长度,一般正方向的指向是自左向右;3、对同一数轴的单位长度不能变.例: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6,-4,-2,-4.5,1.5,-7,0解:如图所示:《绝对值与相反数》教案教学目标绝对值知识是解决有理数比较大小、距离等知识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我们后面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借助数轴引出对绝对值的概念,并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发现绝对值的性质特征,利用绝对值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借助数轴,使学生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理解相反数的意义.难点: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绝对值:一.情境引入.问题: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西方向行驶10km.到达A、B两处如图,它们的行驶路线相同吗?它们形式的路程的远近(线段OA、OB的长度)相同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两辆车的行驶路线相反,它们行驶的路程相等都是10km.我们把上面这个过程看成一个数轴,那么就有数轴上表示-10喝10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10.数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是“形”的描述,那么对于“数”是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绝对值.二.互动新授.问题1如图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点A表示的数是( ),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点B表示的数是( ),点B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点C表示的数是( ),点C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点D表示的数是( ),点D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点A-22;点B22;点C-0.50.5;点D0.50.5;数学上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如上面的-2的绝对值是2;2的绝对值也是2.还有-0.5喝0.5的绝对值都是0.5.用绝对值符号表示为:|-2|=2,|2|=2,|-0.5|=0.5,|0.5|=0.5.显然|0|=0.问题2 a 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学生活动:总结任意正、附属a 的绝对值怎么表示.师生合作探究:a 在这里可能是整数、0、负数,那么我们应该分类来讨论a 的绝对值,结果去掉绝对值符号并用含a 的狮子来表示.我们可以利用绝对值定义写成下面的式子:(1)当a 是正数时,|a |= ;(2)当a 是负数时,|a |= ;(3)当a 是0时,|a |= ;教师总结: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1)当a 是正数时,|a |=a ; (2)当a 是负数时,|a |=-a ; (3)当a 是0时,|a |=0;完成习题:1.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和-5 (2)65和-2.7 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 4.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4,那么这个数等于 . 5.用“>”、“<”和“=”号填空. │-5│ 0 │+3│ 0 │+8│ │-8│ │-5│ │-8│ 相反数: 提问: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2.填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概念的理解:(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2)一般地,数a 的相反数是a -,a -不一定是负数.(3)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3的相反数,-a 是a 的相反数,因此,当a 是负数时,-a 是一个正数.-(-3)是(-3)的相反数,所以-(-3)=3,于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是0 .即如果x 与y 互为相反数,那么x +y =0;反之,若x +y =0, 则x 与y 互为相反数.(4)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指一个种类.如:“-3是一个相反数”这句话是不对的.例1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5 (2)21(3)0 (4)3a(5)-2b (6)a -b (7) a +2 例2 .判断: (1)-2是相反数. (2)-3和+3都是相反数. (3)-3是3的相反数. (4)-3与+3互为相反数. (5)+3是-3的相反数.(6)一个数的相反数不可能是它本身. 例3.化简下列各数中的符号: (1))312(-- (2)-(+5) (3)[])7(--- (4)[]{})3(+-+-例4 .填空:(1)a -4的相反数是 ,3-x 的相反数是 . (2)x 32是 的相反数. (3)如果-a =-9,那么-a 的相反数是 . 例5.填空:(1)若-(a -5)是负数,则a -5 0.(2) 若[])(y x +--是负数,则x +y 0. 例6.已知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在数轴上作出它们的相反数;(2)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四个数连接起来.例7.如果a -5与a 互为相反数,求a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教学目标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的概念. 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教学重点会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会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运算的准确性.教学过程有理数的加法: 【活动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理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有理数加法有几种情况? 问题: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他们饿得和叫做净胜球数,假设某次比赛中红队进4球,失2球;蓝队进1球失1球,于是红队的净进球数为4+(-2)蓝队净进球数为1+(-1)这里用到的是正数与负数的加法.教师总结:有理数加法的情况归结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活动二】教师请同学按照自己的指令表演,并结合数轴说明两正数的加法.问题:1.一个物体做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方向为负,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学生: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教师继续请同学参与表演,并类比两正数的加法说明两负数的加法.问题: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两次运动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这个算式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活动三】1.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m再向右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是:5+(-3)=2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教师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活动四】探究:计算30+(-20) (-20)+30.师生探讨发现两式和相等.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加法交换律:a+b=b+a.计算[8+(-5)]+(-4),8+[(-5)+(-4)].结果仍相同.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加法结合律:(a+b)+c=a+(b+c).1.例1计算:(-3)+(-9)=-(3+9)=-122.计算:16+(-25)+24+(-35)=16+24+[(-25)+(-35)]=40+(-60)=-20【活动五】应用举例,变式练习.1.答下列算式的结果(1)(+4)+(+3)(2)(-4)+(-3)(3)(+4)+(-3)(4)(+3)+(-4)(5)(+4)+(-4)(6)(-3)+0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1)(-0.9)+(+1.5)(2)(+2.7)+(-3)(3)(-1.1)+(-2.9)有理数的减法: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问题1:(出示本书引言中的图片)这是北京某一天的天气情况:白天的最高气温是3℃,夜晚的最低温度是-3℃.请问这一天的温差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有理数的减法.二.主体探究,归纳法则.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式子3-(-3)的结果,即要求一个数x,使得x与-3的和为3,因为6与-3相加为3于是(改为从数轴上容易看出,表示3的点在表示-3的点的右边,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于是)3-(-3)=6,另一方面,3+3=6,这表明3-(-3)=6,按照这个思路计算下列各题.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1)(-3)-(-5); (2)0―7.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思考,逐个计算结果,然后观察结果发现,减去-5相当于加上5,即加上它的相反数,是否普遍成立呢?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出减法法则.一般地,如果a -b =c ,那么c +b =a ,所以c =a +(-b ),即a -b =a +(-b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a -b =a +(-b ).分析法则不难发现,减法法则其实是一个转化法则,转化成了加法法则,然后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从而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 问题3: 解决下列问题.1.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1)()()8.42.7--+; (2)415213-⎪⎭⎫ ⎝⎛-; (3)()()()()3.46.34.15.1+------; (4)()⎪⎭⎫ ⎝⎛--⎪⎭⎫ ⎝⎛+-+4316554.3.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思考,板演结束后,等到其余学生计算完成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若有问题,请同学分析问题所在,进一步巩固新的知识,使同学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对于(1)()()8.42.7--+=7.2+4.8=12; (2)415213-⎪⎭⎫ ⎝⎛-=438)415(213-=-+⎪⎭⎫ ⎝⎛-;(3)()()()())3.4()6.3()4.1()5.1(3.46.34.15.1-+++++-=+------ =8.03.46.34.15.1-=-++-;(4)()1274316554.3)431()655()4.3(4316554.3-=+-=++-++=⎪⎭⎫ ⎝⎛--⎪⎭⎫ ⎝⎛+-+. 比较()()8.42.7+++和7.2+4.8、)415(213-+⎪⎭⎫ ⎝⎛-和415213-⎪⎭⎫ ⎝⎛-; )3.4()6.3()4.1()5.1(-+++++-和3.46.34.15.1-++-;)431()655()4.3(++-++和4316554.3+-.不难发现,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于是,在表示几个数的和时,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比如:为了表示-1.5、+1.4、+3.6、-4.3的和我们通常写成3.46.34.15.1-++-, 读作“-1.5、+1.4、+3.6、-4.3”的和,或读作“负1.5加1.4加3.6减4.3”. 当然)3.4()6.3()4.1()5.1(-+++++-=3.46.34.15.1-++-. 2.若|a |=4,|b |=2,求a -b . 学生活动设计.由于|a |=4,可以得到a 的值是4或-4,又|b |=2,所以b 的值是2或-2, 于是当a =4、b =2时,a -b =4-2=2; 当a =4、b =-2时,a -b =4-(-2)=6; 当a =-4、b =2时,a -b =-4-2=-6; 当a =-4、b =-2时,a -b =-4-(-2)=-2.教师活动设计: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法则,二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分类思想.3.计算1-2+3-4+5-6+……2005-2006. 学生活动设计.观察上述式子不难发现这是省略了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于是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两两分组,分别计算,即1-2+3-4+5-6+……2005-2006=(1-2)+(3-4)+(5-6)+……(2005-2006)=-1003.4.全班学生分成5个组进行游戏,各组得分如下表:(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观察表格,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第一名得分350分,第二名得分150分,运用有理数的减法即可得到结果;同样第五名得分是-400分,于是350-(-400)=750(分).教师活动设计. 本题设计目的主要是:(1)让学生能够从表格中分析数据;(2)能够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5.计算:(-20)+(+3)+(+5)-(+7).学生活动设计.这个算式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为(-20)+(+3)+(+5)+(-7)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解:(-20)+(+3)+(+5)-(+7)=(-20)+(+3)+(+5)+(-7)=[(-20)+(-7)]+[(+5)+(+3)]=(-27)+(+8)=-19.教师活动设计.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a+b-c=a+b+(-c).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4.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5.转化思想.《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经历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理解零不能做除数.理解除法转化为乘法,体验矛盾着的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会运用除法法则求两个有理数的商,会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除法法则和除法运算.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除法法则.教学过程有理数的乘法一、导课用数轴来画出(-3)×2=(-6).二、设疑自探两个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3)×(+4)= (-3)×(+4)=(+3)×(+3)= (-3)×(+3)=(+3)×(+2)= (- 3)×(+2)=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整数想乘结果是正数,现在我们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下三组,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第一组:(-3)×(+4)=(-12) (-3)×(+3)=(-9)(-3)×(+2)=(-6) (-3)×(+1)=(-3)第二组:(-3)×(-1)=3 (-3)×(-2)=6(-3)×(-3)=9 (-3)×(-4)=12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得0.非0两数相乘,关键(步骤)是什么?确定积的符号;求出绝对值之积.三、计算:1.(-4)×52.(-5)×(-7)3.(-7.2)×(-5)有理数的除法一、温故提新1.小学里学过有关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用1除以这个数)4和+2/ 3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2.小学里学过的除法与乘法有何关系?例如10÷0.5=10×2;0÷5=0×(1/5),你能总结出一句话吗?(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3.5÷0=?,0÷0=?呢?(这些式子无意义)也就是说0是没有倒数的.4.我们已知的求倒数的法则在有理数范围中同样适用吗?你能说说以下各数的倒数是多少吗?4,2.5,-9,-37,-1,a,a-1,3a,abc, -xy(各字母式不为0)说明: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是正数或负数无关.二、新课讲解1.讲述: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套法则运用到有理数的范围内同样适用.例如,8÷4=8×(1/4)=2;8÷(-4)=8×(-1/4).那么,你知道(-8)÷(-4)=?,(-7)÷(-3.5)呢?如果用字母表示,怎么表示?a÷b=a×(1/b)(b不为0).2.由(-4)×(-1/4)=1,4×(1/4)=1等等式子,可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用字母表示为:a×(1/a)=1 (a≠0).3.通过上面的练习两个有理数相除,商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商的绝对值呢?通过练习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即有: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注意:零不能作除数.《有理数的乘方》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教学过程设计乘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文档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文档1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做一做学生自身练习画出数轴.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身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三)应用迁移,巩固提升【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例3】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A.1个B.2个C.3个D.4个【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A.1998个或1999个B.1999个或2000个C.2000个或20XX个D.20XX个或20XX个(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规定了、、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 点所表示的数是.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A.7B.-3C.7或-3D.不能确定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A.正数B.负数C.不是负数D.不是正数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提升能力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2,-3,0.5,0,-4.5,4,3.开放探究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到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A.-1B.1C.-3D.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文档2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作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观察下列数: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想一想(1)上述各对数有什么特点?(2)表示这四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3)你能写出有上述特点的n组数吗?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2.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表示0的相反数是0.(三)应用迁移,巩固提升【例1】填空(1)-5.8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身.【例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A.1个B.2个C.3个D.4个【例3】化简下列各符号:(1)-[-(-2)];(2)+{-[-(+5)]};(3)-{-{-…-(-6)}…}(共n个负号).【归纳】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结果为负.【例4】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且C到A的距离为2,则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归纳】(1)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3)符号的化简.(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判断题(1)-3是相反数.()(2)-7和7是相反数.()(3)-a的相反数是a,它们互为相反数.()(4)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2,0,4.5,-2.5,33.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A.正数B.正数或0C.负数D.负数或04.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小,这个数是()A.正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这两个数是.提升能力6.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7.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这6个数用“<”连接起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范文文档3教学目标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相关概念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包括有理数的定义、分类、运算及其性质。
这一章节是有理数部分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循序渐进,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不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及性质。
2.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
2.有理数的性质。
3.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有理数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目和课后作业。
3.安排好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如分数、整数等,让学生初步感知有理数。
2.呈现(10分钟)呈现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性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运算规则。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有理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探讨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拓展学生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规则。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2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代数式》的第四节《合并同类项》是学生在学习了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加减运算后,进一步深化对代数式运算法则的理解。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内容相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代数式有一定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和法则,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够识别并合并同类项。
3.能够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
2.准备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代数式,从而引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用PPT或者黑板展示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法则,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解释合并同类项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同类项,并尝试合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合并同类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给予指导。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和法则,教师进行补充。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苏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苏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过程:二、讲授新课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
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
写成算式就是(-5)+(-3)=-8(m)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
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
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课本P18 例1,例2、课本P118 练习1、2题四、总结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 生活数学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此外,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尝试列举生活中的数学的例子,并能应用个案(编学号)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表达的工具。
教学过程:同学们,在广阔的田野,繁华的都市,到处都有我们常见的图形和数字,生活中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活更为我们数学增添了无限的素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简单介绍华罗庚生平,章头图中有关基因图、宇宙速度的知识。
)(5分钟)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字的无穷魅力,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图形。
活动三:生活与数学思考感悟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能觉得: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服务生活等。
作业:学校打算把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形状的生物园来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较大?(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细软的铜丝或16根火柴棒围出一个长方形。
计算该长方形的面积看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较大。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先从生活中常用的数字,再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最后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图形和数字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
2、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据(如人的体温、血压、身高、体重、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学生丰富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也给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认识到数据的作用。
3、由于本节课教学活动较多,学生发言比较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活动的秩序。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1.1 生活数学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难点: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式进行,初步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和形状的科学。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出示投影)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长江二桥、上明珠电视塔等建筑,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2.探索新知识1). 结合以上画面以及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图形,加强对几图形的感性认识2).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手机、汽车牌照、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3).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4).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3.课堂练习:P7页试一试4.归纳小结与知识的与拓展1、归纳小结2、知识的与拓展(1).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A、0.8kgB、0.6kgC、0.5kgD、0.4kg(2).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3).趣味数学猜谜语:(1)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一)(2)2、4、6、8、10(打一成语)(无独有偶)(3)从判刑(打一数学名词)(加法)三.自我检测1、某中学举行校园歌手大赛,7位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表。
计分法是:去掉一个最高A、9.59B、9.58C、9.57D、9.562、用扑克牌算24点(J、Q、K当作1点)是一种益智游戏:四人进行,每人分得13(剔除大小),然后随机各发出一,谁先算得24点,此四牌归谁,发完后,以得到扑克牌数多者为胜。
算24点时,可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不一定四种运算都用)。
请根据下列发牌情况,写出24点的算式(每牌点数只能用一次,列式时可用括号):(1)1,4,8,K__________(2)2,3,4,6___________(3)1,5,5,5_______________3.某班学生在颁奖大会上得知该班获得奖励的情况如下表:已知该班共有28人获得奖励,其中只获得两项奖励的有13人,那么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可能获得的最多奖励有多少项?4、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
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1)该风景区认为:调整前后这5 Array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因此平均日总收入持平。
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2)游客认为:调整前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增加了9.4%,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1.2 活动思考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二)教学重难点应注意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动手操作、调查研究等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法与途径。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与准备1.通过预习收集、选择、处理一些数字信息,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经历折叠、裁剪设计一个图形2.练习:(1)、观察下列数据找规律,在( )填数,并简述你所发现的规律(1) 1,2,3,4,5,6,( ) (2)1,4,9,16,25,( )(2).把一纸对折,则厚度加一倍,第二次对折,厚度是原来一纸的四倍,依次类推,如果把一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将有多厚?(假设一纸的厚度为1dmm)(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回家?(二)探究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谁听说过高斯(Gass,德国数学家)的速算故事,来跟大家说一说。
高斯十岁时,教师出了一道题:1+2+3+4+……+100=?其他同学逐一的进行加法运算,高斯提出:1+100=101,2+99=101,……,则有:1+2+3+4+……+100=101×50=5050这个故事说明,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探索新知识1).动手操作把一个长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个正形。
试一试:将一个长形纸条打一个结,看一看你得到了什么图形?2)活动二按图示的式,用火柴棒搭三角形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1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10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通过观察搭1个、2个、3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结合图形,归纳火柴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个数更多的情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井学会说明理由3).活动三观察月历:.. .它是由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可以从行、列、对角线进行观察)(1)图中蓝色框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图中的黄色框有9个数,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回家? (三)归纳小结及知识的与拓展1、归纳小结2、知识的与拓展(1).计算:1+2+1=____1+2+3+2+1=____ 1+2+3+4+3+2+1=__1+2+3+4+5+4+3+2+1=___根据上面四式的计算规律求:1+2+3+4+…+2004+2005+2004+…+4+3+2+1=_____(2).一长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①两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桌子呢?10桌子呢?②一家餐厅有40这样的长形桌子,按上图式每5拼成一大桌子,则一共可坐多少人? ③在(2)中若改成每8桌子拼成一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3).小、小、小出生在北京、上海、,他们是唱歌、相声、舞蹈演员。
已知①小不是唱歌演员②小不是相声演员③唱歌演员不出生在上海④相声演员出生在北京⑤小不出生在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确定他们的出生地和职业吗? 三.自我检测1、找规律:在()填上适当的数,(1) 1,2,4,7,( ) (2) 1,21, 31, 41,( ) ··· · · ··2、将一个长形纸片连续对折,对折的次数越多,折痕的条数也就越多,如第一次对折后,有1条折痕,第2次对折后,共有3条折痕。
(1)第3次对折后共有多少条折痕?第4次对折后呢?(2)请找出折痕条数与对折次数的对应规律,说出对折6次后,折痕有多少条? 3、如图,用8块相同的长形地砖拼成一个大长形,则每个小长形地砖的面积是( ) A 、200cm 2 B 、300cm 2 C 、600cm 2 D 、2400cm 2 4、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9×0+1=1 9×1+2=11 9×2+3=21 9×4+5=41…,猜想:第20个等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5、三阶幻(九宫图)是流传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如图,图中处于同一行、同一列和同一对角线上的三个数的和均相等(为15),你能否受图的启发,将5、10、15、20、25、30、35、40、45这九个数填入图(2)中,同样使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试试看。
6、2005年6月与的火车开通,已知火车途中要依停靠两个站点,如果任意两个站点间的票价都不同,那么请你想一想: (1)在这些站点之中,要制作多少种不同的票? (2)在这些票中,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2.7 有理数混合运算 (1)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学林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3步为主),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与准备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能类比小学数学中的混合运算处理有理数混合运算2.练习:1)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6÷3×2;本题含有 种运算,应先算 ,再算 ; (2)6÷(3×2);本题含有 种运算,还含有 ,应先算 ,再算 ; 比较(1)(2)的运算顺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17-8÷(-2)+4×(-3);本题含有 种运算,应先算 ,再算 ; (4)32-50÷22×(101)+1;本题含有 种运算,应先算 ,再算 ;然后再算 。
2)下列计算有无错误?若有错,应怎样改正?(1)74-22÷70=70÷70=1; (2)2×32=(2×3)2=62=36;(3)6÷(2×3) (4)322-(-2)×(41-21)=6÷2×3 =94-(21-1) =3×3 =94+21=9; =1817(二)探究活动1.创设情境:已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有哪些?你能分别说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的运算法则吗? 观察:你能说出这个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2、探究归纳:上面算式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多种运算,我们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在小学里所学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这些运算顺序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是否适用?归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1).先算乘,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然后算大括号里的. 试一试: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3、实践应用练习 计算:想一想:2÷(2×3)与2÷2×3有什么不同?练习 计算:课堂练习: P51练一练(三) 归纳小结及知识的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与拓展(1).改错,把正确的解答写在横线上: -24-322+94=-16-94+94=-16;-(-2)3÷94×(-23)2=-8÷94×49=-8; (2).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2=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