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2.95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体在群体情境中,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由从众的概念可以看出,产生从众心理现象的前提条件是群体的存在。
大学生处于校园群体中,其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往往受到群体影响,这种影响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无论群体观点对错与否,都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赞同群体的观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进行过从众的经典研究,关于让被试比较线段长短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是34%,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发生。
由此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1.学习从众进入大学后,由于上课时间、地点的原因,大学生倾向于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比较。
例如:一个宿舍的大多数成员学习上进,积极考取证书,那么,其余少数成员也会像大多数成员一样学习上进,他们的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
但是也有的宿舍成员普遍认为大学考试只要及格就行,那么这个宿舍成员的成绩就都集中在及格线周围。
2.考研从众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研来进一步深造,提升素养,锻炼能力,这些决定考研的大学生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
据统计,本科生考研人数占本科生总人数的一半还要多,这就导致一些没有学术研究兴趣,且适合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他们也投入到考研队伍中来。
3.消费从众进入大学后,部分大学生有虚荣心理,不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盲目和同学攀比,穿流行服饰,用名牌电子产品等。
最近,大学校园里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手机的变化,自从智能手机流行后,大学生的手机也紧跟着发生变化,这其中不乏一些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1.自信心不足,渴望相信他人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进展尚未成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大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都是很有限的,他人就往往会成为个体所需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分类、成因分析等方面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文献述评1前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社会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从众(conformity)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人类生活的社会高度相互作用,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来自群体的“无形的压力”的影响,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重要的学习和就业的挑战,也肩负者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从众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建议策略等方面进行文献述评.通过从“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平台”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大学生从众”进行篇名搜索,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效应"的研究,最早的文献记录的是1988年的《试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教育》,从此至1999年,该领域的相关文献都非常少。
中国知网中,2001年至今(2015年)共129篇相关文献记录,根据不同年份的篇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总体呈攀升趋势。
(图1)本文主要从具体表现及分类,成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文献述评。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与分类2.1具体表现2.1.1消费从众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年龄相近,朝夕相处,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群体相思度高,群体成员对个体影响相对较大.所以,大学生渴望同龄群体的认同,常常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周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魏静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一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是以班级、宿舍为单位的群体生活。
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现象“从众现象”。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跟从,社会实践活动和对事物的判断认知能力。
因此,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一、大学生从众的常见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学习、消费、恋爱、就业等方面。
(一)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从众走进大学校门,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一切都变得不同,所有的感觉都很新鲜。
他们会不同程度上的学习宿舍甚至班里的其他同学,他们不但保持自己固有的学习习惯,并且与其他的同学保持一致。
而且在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以及作息也容易从众和趋同。
如果自己不从众的话,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孤僻,与众不同,甚至不合群。
大学校园中常常存在着一种现象,刚进校门时,大家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大多数同学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进步与退步。
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证书考试以及培训、考取各类证书,所谓技多不压人。
不管是宿舍,还是班级的同学无不努力的学习,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理趋同,正是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二)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从众现如今的众多消费群体众,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关注。
大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处的群体又十分特殊,所以他们的消费理念和心理都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不同。
现在的大学生愿意追求时尚,容易攀比,消费出手阔绰,从众心理也十分明显。
尽管家里不是富裕,但是他们为了不被其他同学看不起,不愿意让人说自己穷,他们更愿意在消费上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
(三)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从众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都不再似以往埋头苦学,他们放下考入大学的思想包袱,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征途。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的论文范文从众是指由于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现象是社会现象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从众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从众心理的论文篇一:《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一、从众的概念“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情境特征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
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
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
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
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
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
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
但这种经过内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
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激较易导致从众。
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
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
从众心理作文3篇客户在消费时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常具有从众心理,所以销售员千万不要让客户做“出头鸟”,要让客户知道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买过。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从众心理作文3篇,欢送阅读。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那么是不可取的,是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承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到达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到达目的。
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
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群众关注的。
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
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开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安康的心态了。
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安康的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从众”是一种比拟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从众心理的利弊作文作文一:《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论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中的从众心理及利弊分析摘要: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在学习、生活、求职方面表现较强。
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高校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文从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方面、利与弊着手进行探讨分析,如何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避免不良的从众行为。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利弊分析【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79-01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李焕是我校一名临床专业的学生,他性格内向,一与陌生人说话就脸红。
在班中年龄最小,经常与大他两三岁的同学一起玩。
平时去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从来不作决定。
面临毕业分配时,其他同学根据自己所好决定到公司去。
一来能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用到市场营销的专业实践;二来争取将来能有出息,当个公司经理或总裁什么的。
于是几个同学纷纷行动,很快与大小公司签了约。
而李焕呢?他深知自己性格不适合从事竞争激烈,商业气息太浓的工作,但又想,几个朋友都去了,自己不去,不是太各色了吗?于是,他也和一家大型医药销售公司签了约。
同时拒绝了一份适合自己到医院上班的工作。
但工作没几个月,他觉得自己实在无法融入单位的商业氛围中,也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里不能充分发挥,因而感到压抑,情绪低落。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本文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了具体阐述并详细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从众心理;群体规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着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选就餐地点,哪儿人多去哪儿。
网上买东西,同样的物品,看哪家店销售量大就去哪家购买。
选旅游景点时,依据是哪儿人多去哪。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爱扎堆”。
一些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之下放弃自己原本所坚持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意见,去采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去做什么,即使所做的事毫无益处。
我们总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团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是个人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相一致。
1.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1.1 从众近年来,大学的校园里攀比、奢华之风盛行。
各种各样的消费,无论大件的手机、电脑,还是小件的衣服,亦或是许多在校园里盛极一时的消费品,比如新百伦NB(New Balance)跑鞋等,都能在学生中找到从中消费的迹象。
大学生攀比之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许多同学穿名牌服饰,不是名牌的衣服不能入人之法眼,而且在各种节日时总是讲排场,邀请众多的同学、朋友吃吃喝喝,即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乐观,但还是以小充大。
其实一些同学本不是十分乐于大手大脚的消费,但随着学校的风气的变化只好随波逐流。
1.2 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宿舍或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勉励,集体的进行学习,集体考研或者考一些国家承认的证书,虽然这是积极地学习从众的表现。
每个人的人生计划不同,所要走的路也不同,这种跟风虽然是积极的,但不是理智的,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去选择考证,这样才会集中精力术业专攻。
另一种情况是消极的、懈怠的学习从众表现,平时上课时,看别人玩手机,自己也跟着玩,看别人不看书学习,自己也不去碰书本。
不要盲目从众讨论优秀作文要有自己的坚持和见解。
盲目的从众心理会让我们失去辨别事物真相的能力,导致自我迷失,所以要记住不要盲从。
以下是边肖整理的一篇关于不盲从人群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欢迎阅读!关于不要盲目从众议论文篇1爱默生说:“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要做一个不盲从的人。
人类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
”他的话大大讽刺了那些喜欢强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来改善人际关系的人。
但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和“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并不完全矛盾,所以爱默生的名言可以理解为:“尽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但不要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就是发现自己的信仰,用信心和勇气去实现自己的信仰。
有时候,年轻人往往害怕与众不同。
他们尽最大努力去认同自己所属的圈子,无论是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谈吐言谈,还是思维方式。
在被父母指责的时候,我的一些同龄人总会提起自己的同学,他们也是去网吧或者打耳洞或者谈恋爱,这样才不会显得傻乎乎的。
这是因为“孩子”喜欢做和同龄人一样的事情,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
毕竟我们需要被同龄人接受。
扩大年龄范围,当我们处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缺乏经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符合普通人的标准,在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勇气之前,不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和信念去行动。
我们一直认为顺应人群流动是安全的,但其实也是虚假的安全,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单纯,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所以人逐渐成为环境的奴隶,人真正的自由是接受各种挑战,不断奋斗。
如果我们思维理性,可以称之为“成熟”,就不再需要被挤成大部队。
说到底,随大流的人往往被团队排挤,而暂时不随大流的人,则会被认为是性格古怪,与众不同的人。
坚持一个别人不支持的原创想法,或者迁就一个支持的原则,都是不容易的。
在反对中愿意坚持信仰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
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其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人本身、家庭或职业的世界里,人们做某些事情只是因为有些“专家”这么说,或者是一种时尚,他们只是为了好玩而做。
不盲目从众议论文800字5篇不盲目从众议论文800字5篇如果我们能从自己实际出发,探明事实真相,反对盲从,我们将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不盲目从众议论文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不盲目从众议论文800字篇1菊花没有跟随玫瑰的脚步,于瑟瑟寒秋中独绽温柔暗雪,于纷纷落叶中独赏坚韧的品格。
雄鹰没有跟随候鸟的轨迹,于大漠孤火车票中矫健的翅膀,于长天落日下勾勒生命的壮丽。
我没有盲目跟随别人的航向,从而于生活的海洋中彰显自己的魅力,于道德的天空中独守自己的成长。
也许“从众效应”曾经让你失去了自我,也许“从众效应”曾经让你走出了心灵的首先底线,也许“从众效应”让你在无谓的张望中忘记了理性的选择,让我们用首先与梦想为我们的思想不断刷新,用我们自己的轨迹来勾勒人生的殿堂。
当我们看见别人不顾红灯、横穿马路时,请理性地阻止自己的脚步跨过斑马线;当我们看见别人随意插队时,请抵制你内心模仿的冲动;当看见别人不愿意给老奶奶让位时,请你不要学着无动于衷。
当你面对生活的种种冷漠与不道德,请不要无端地盲从,翻翻脑海中那本理性的词典,来指导你现实中的行动。
生活中无端的盲从,只会让你找不到自己的航向,失去原来的自我。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挫折,失败时,很多人都容易陷入悲伤的沼泽,难以自拔,在那脆弱的世界中就从此没有了光明,没有了奋斗的希望与动力。
如果我们肯定了“从众效应”,也同样在失望的阴影笼罩下,做无谓的挣扎,而不能鼓起勇气寻找自己的航向,只是把视线全部投注于沮丧的脸庞,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到达胜利的终点。
而我们自己的航向便是那绚丽而又多彩的梦想。
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丧失道德的准绳,而不假思索地为了自己的私利成全了自己心中违反的冲动,那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就不会有那一段段感动中国的感人事迹,就不会有那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就不会有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所以,我们只有用理性的思维来为我们行动指明方面不盲目从众,我想,我们必定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书写辉煌的一页,留下真实的印迹。
职业教育论文浅析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和危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总是在社会和学习的压力下显得很被动,总是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放弃自己的意见,改变自己原来的思想和行为态度,从而与大多数人或群体行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从众”,也叫“随大流”。
当今高职学生的从众心理表现日益突出。
一、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从众行为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高职学生从众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道德从众大学时期是高职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众心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道德观的形成。
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把握从众心理对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的引导至关重要,同时也要避免消极的从众心理。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如爱心募捐、青年志愿服务等,同时也有很多学生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
很多同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对其心理健康和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把握从众心理对高职学生道德观的正确引导。
2、消费从众上了大学,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有“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喝高档穿戴时髦,烟酒名牌网吧长耗”之辈。
进餐馆、游名胜、过生日、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主要原因就是高职学生从众心理在左右着他们的消费观,从而引导学生跟风潮流,使大学校园攀比之风日渐盛行。
这种从众心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身心健康。
3、学习从众有这样一种现象,进校时随意安排的班级、宿舍,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各种不同,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得奖学金的、英语过级的、考证的总是集中在某些班级、某些宿舍。
有同学说,哥们几个都在考证,我不上进,岂不丢人?也有同学说,我们宿舍英语三级都没过,我急啥?勤奋学习和虚度时光在大学校园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气,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关于不要盲目从众议论文优秀作文要有自己的坚持和看法,盲目的从众心理会让我们失去辨明事物真相的能力,致使自我丧失,所以我们要切记不要盲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不要盲目从众议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关于不要盲目从众议论文篇1爱默生说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的人。
人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
”他的话极大的讽刺了喜欢强调“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
但“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与“从自己的观点看事情”两者并非完全矛盾,所以爱默生的可以这样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这是成熟的表现,即是发觉自己的信念,与实现信念的信心,勇气。
年轻人有时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认同,我的某些同龄人在被家长指责时总会提起周围同样是去网吧的或是打耳洞的或是谈恋爱的同学,这样使它们看起来不会很傻。
这是因为“孩子”喜欢与同龄人做相同的事,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毕竟我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
扩大年龄范围,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缺乏经验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有了足够的经验和勇气,才会按自己的标准与信念做事。
我们总认为顺应人群大流是安全的,但事实上也是虚假的安全,因为此时我们很单纯,更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于是人渐渐变为环境的奴隶,人真正的自由,是接受各种挑战,不断奋斗。
假如我们思想理性了,能称得上为“成熟”,我们便不再需要挤在大部队里面,说到底,跟随大潮往往是遭受到团队的排挤,而暂时不随大潮流的人却会被视作为古怪,另类的人。
坚持一个不被人支持的原创或迁就一个支持的原则都是不容易的,愿意在反对声中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用勇气。
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人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人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者那是一种流行,跟着做也只是为了凑个热闹。
大学生心理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心理论文大学生心理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为一名普通大学里的普通学生,我好像经常为自己的未来而焦虑。
尤其有时候听人说那些初中毕业的同学一个月赚多少钱时,我的心里真的很紧张。
我想可能我大学毕业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虽然不累但是一个月也就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可能除去房租、生活开销也剩不了多少钱。
那我用什么报答供我上这么多年学的父母?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身边的人目标明确,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凉,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学感觉自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不再像中学那样可以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管。
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自身,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以至于没有学习的动力,一天也就是上课,吃饭,打游戏,生活没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时间过去,感到很慌张,却又没有什么办法的一种无助与焦虑。
导致我现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无精打采,没有活力,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
现在连游戏都不能使我兴奋。
我尝试去进行体育锻炼,去散发郁气,去激发自己的活力,确实有用,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在向阳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会困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接下来我就水一水。
一个人如果要说有轻松生活的时间段的话,我觉得一定是在学龄前(毕竟现在小学生也压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后(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时期的努力成果了)。
其他时间来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压力容器内”的。
从我们背起书包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负重前行了,只不过这种压力是相对的,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
学生时代我们为读书而烦恼。
一开始可能简单的是因为父母施压、后来因为升学、再后来懂事点,我们知道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是要被书本压弯了腰哦。
不盲目从众的议论文优秀作文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不要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盲目的跟随,应该要有自己的方向。
你想知道不盲目从众的议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盲目从众的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不盲目从众的议论文篇1世界末日的谣言说道,黑暗三天,地球毁灭,一度引起蜡烛和手电筒的火爆销售。
日本核电站泄漏,引起抢盐风波。
正因为人们过于相信流言,盲目从众,才会引发一场场闹剧。
面对流言与质疑,我们应该拒绝盲从,坚守自我,长久未来。
拒绝盲从,我们应该做到明辨是非。
对于从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分析,真的效仿的事情本身必须是正确的。
我们要拒绝盲目从众,必须明察对错,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文天祥忠心为国,在好友也叛国投敌之际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甘洒一腔热血,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陆游一生主张抗金,虽屡遭弃用,被求和派严厉打击,却仍旧坚守自己的志向,相信救国才是正路,因而“位卑未敢忘忧国”,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明辨是非,书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不朽的篇章。
拒绝盲从,坚守自我,才可成就辉煌。
在屈子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慨然悲叹中,我们看到他独行于天地间那一抹身影;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下,我们看到他“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在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中,我们看到他豁达气度,他们拒绝盲从,收到了内心的字的与安慰留下了千古绝唱。
拒绝盲从,我们应有淡然之心。
每个人都应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坚守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追随他人,盲目从众。
坚守自我,才可成就辉煌。
汤显祖不愿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创作出了杰作《牡丹亭》;鲁迅不愿接受国人的麻木无知,因而他弃医从文,一杆笔,唤醒无数国人的反抗意识,挑起了中华的脊梁;马丁‘路德金不愿盲从,不愿接受黑人被歧视的命运,于是他愤而引言,用他的努力换起来无数黑人心中的改革之梦。
当狂潮来袭向着正确的方向步行,不要犹豫,拒绝盲从,坚守自我方能成就辉煌,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导读:从众心理作文【1】“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
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
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
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当初“101章光毛发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
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艺人的区别所在。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
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
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
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
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有关从众心理的论文(2)有关从众心理的论文篇二《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摘要】本文阐述了从众心理的含义以及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分析了造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提出了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理智、自信地面对问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对策一、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从众心理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施提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从众心理通常是由于个人受到集体的隐形或者显形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目标,最终选择了和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
[2]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表现得很普遍,并且已经给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学习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圈小,接触的人较少,易受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在校园中的从众行为首先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考研从众、择业从众、选课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逃课从众,有的男生甚至为了和同宿舍的打成一片学打游戏,出现“打游戏从众”现象。
从众的行为使他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一味地跟风。
大学校园的这种普遍从众现象,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淡薄,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久而久之,大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思维就会受到影响,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长久下去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阻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然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和潜移默化中形成。
校园里的从众行为除了有消极的一面还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自习从众,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积极的一面,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作用,并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正确的引导。
[人物作文]关于从众心理的议论文作文精选关于从众心理的议论文作文精选关于从众心理的议论文作文精选一: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
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
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
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
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关于从众心理的议论文作文精选二: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分析“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第一篇: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论大学生从众心理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本组随机调查了100名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前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浅析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摘要: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属于管理心理学和社会性理学的范畴。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本文从大学生课堂活动和择业就业方面对从众心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从众心理课堂生活择业就业“所谓从众,乃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和自身冲突间寻找到的一种解除方式,获取自身安全感的手段。
现今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独立性不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尚未定性,这些都是致使从众行为过分普遍的原因,更是从众心理中消极影响产生的主要源头。
1、大学生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所说:“从众的一般动机,是由或强或弱的对不从众感到难堪和不便的感觉构成的”。
②罗杰斯也曾指出:“青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个性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
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③1.1课堂活动从众心理发生的原因1)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一,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凝聚力越强,学生的从众心理越强。
有的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影响很大。
教学方法活泼生动也有利于减轻学生从众心理。
三,文化因素。
个体融入到所在文化环境的程度越深,从众心理越弱。
被访者一因为汉语不是其母语,因此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2)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一,学生的学习成绩。
根据了解,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较其他程度的学生从众心理较弱。
二,自我意识。
访谈中只有被访者二和被访者三提到每个人都有“随大流“的心理,认为这种心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二者表现出了较弱的从众心理。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
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
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标签]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行为这就是从众现象,也称从众行为。
以往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中,通常把这种现象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而很少从更深层面去认真分析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利与弊。
2007年10月至12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
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群体问题,其中多项问题涉及到的大学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大学生的从众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恋爱从众。
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同,男女比例适当,时间和环境稳定,接触的频率高,便于异性同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恋爱环境。
所以,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场所。
虽然学校和家庭都不提倡大学生恋爱,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大学生对恋爱的向往和行动,而且逐渐呈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表现出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仅有36%的学生选择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
而选择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的占12%,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寻求精神寄托而谈恋爱的占32%。
当问及为什么用恋爱的方式充实生活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择了这种方式。
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较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本组随机调查了100名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
前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
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恋爱从众。
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
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
上网从众。
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
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主观因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
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
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在青少
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
其次是客观因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
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
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
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
(二)社会流行的影响。
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
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
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
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
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
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
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二) 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
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
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
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三)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
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
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
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
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四)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
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
被动的从众带来只有迷茫和无措。
四.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心理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对大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校园整体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消极的、错误的思想观念。
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迷茫的情绪,研究从众行为可以更好地去接触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理性从众而减少盲从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
从众行为的有效调控更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浓重大学校园内的学术氛围,高校能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众心理人皆有之。
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
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大学
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