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防排烟规范调整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3.31 KB
- 文档页数:4
⼈防⼯程防排烟及通风空⽓调节规范防排烟⼀般规定⼈防⼯程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前室,避难⾛道前室应当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排烟设施;丙丁戊类物品库宜采⽤密闭防烟措施,设置⾃然排烟设施的场所,⾃然排烟⼝底部距离室内地⾯不应⼩于2⽶,并应常开或发⽣⽕灾时⾃动开启,⾃然排烟⼝的净⾯积应当满⾜以下规定:中庭的⾃然排烟⼝应当不⼩于中庭⾯积的百分之五,其它场所排烟⼝⾯积不应⼩于本防烟分区⾯积的百分之⼆。
处以上规定外,还应当满⾜,总建筑⾯积⼤于200平⽅⽶的⼈防⼯程,建筑⾯积⼤于50平⽅⽶且经常有⼈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丙丁类⽣产车间,长度⼤于20m的疏散通道,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中庭应当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这两条规定主要说明,如果有⼀个丙类仓库,出了应当采⽤密闭防烟措施外,如果其⾯积⼤于50平⽅⽶且放置可燃物或有⼈停留那么就应当再设置机械排烟。
正压送风防烟送风量的主要规范防烟楼梯间送风系统的余压值为40-50帕,前室及合⽤前室送风系统的余压值为25-30帕,防烟楼梯间、防烟前室及合⽤前室的送风量应当符合以下规定:1.当防烟楼梯间和前室或合⽤前室分别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不应⼩于16000⽴⽅⽶每⼩时,前室或合⽤前室的送风量不应⼩于13000⽴⽅⽶每⼩时。
2.当前室或合⽤前室不直接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不应⼩于25000⽴⽅⽶每⼩时,并且应在防烟楼梯间和前室或合⽤前室的墙上设置余压阀。
避难⾛道的前室正压送风余压值为25-30帕,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照前室⼊⼝门洞风速0.7-1.2⽶每秒计算确定,避难⾛道前室应设置条缝型送风⼝并且靠近前室⼊⼝门,两侧⽐门洞宽0.1⽶。
避难⾛道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前室正压送风系统宜分别设置,如需合并设置,应在分⽀管上设置压差⾃动调节装置。
避难⾛道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前室的排风应设置余压阀并且余压值应当符合上述规定。
风机选⽤时应当考虑上述规定的余压值,正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风速不宜⼤于7⽶每秒,正压送风排烟补风应当采⽤室外新风,采风⼝与排烟⼝垂直布置时,距离应⼤于3⽶并且采风⼝应设置在排烟⼝下⽅,⾮垂直布置时,其⽔平距离宜⼤于15⽶。
防排烟系统调试方法防排烟系统在建筑工程中采用越来越普遍,在此介绍一下防排烟系统的调试方法,具体如下:1、正压送风系统(1)、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风机启动后,全部风口自动开启。
由于楼梯间正压送风口不可调节,所以不必考虑每个风口的风量平衡,进行检测时,首先测量每个风口的风量,然后相加,所得的总和就是系统总风量,把它与设计要求对比,若能达到系统设计风量的90%以上,就可认定合格。
另外,还应测量风机的风量。
测量风机吸入端和压出端风量,当风量差不大于5%时,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该值就是风机的实测风量。
比较风机的实测风量和系统实际风量,就能够看出风道是否存在明显漏风现象。
最后是测量风机全压,它等于进出口全压差。
(2)、前室正压送风系统应根据设计系统中每层风口的有效面积占总风量的百分比来确定。
由于前室正压送风口不可调节,所以不必考虑每层风口的风量平衡,假如设计每层的风口的有效面积占总风量的1/3 ,那么开启任意相邻三层前室的风口,它们的风量和如果能达到系统设计风量的90%以上,就可认定合格。
实际检测时应重点测试系统最远端三层的风口。
风机的风量和全压的检测方法与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相同3)、避难层正压送风系统此类系统火灾时所有风口同时开启,它的风口运行控制方式与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基本相同,因此该类系统的总风量、风机风量、全压检测方法与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相同。
2、走廊排烟系统系统设计风量按最大走廊面积120m3/h.m2,每层风口风量按最大走廊面积60m3/h.m2计算。
由于每层排烟口都不可调节,所以不必考虑每层风口的风量平衡。
也就是说开启任意两层走廊的排烟口,它们的风量综合如果能够达到系统设计风量的90%以上就可以认定合格,实际检测时应重点测试系统最远端两层的风口。
风机的风量和全压的检测方法与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相同。
3、地下室排风兼排烟系统首先打开所有分区的排烟口,测量各个风口的风量,然后相加算出每个风趣的风量,列出各分区风量与规定值(按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不小于60m3/h.m2 计算,地下车库可按换气次数不小于 6 次计算)的壁纸,比值最小的两个分区为最不利分区,关闭其它分区的排烟口,测量这两个最不利分区内各个风口的风量,然后相加,所得结果不低于两分区规定值总和的90%,即可认为合格。
新防排烟规范标准条文总结针对2018防排烟新规范的出台,现对排烟规范重点部分做如下梳理, 重重点。
今年防排烟部分的考试分值肯定会有增加的趋势。
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 统。
排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款分布表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 两个系统的总称。
防排烟系统并不是单一系统,而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红色部分是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1、防烟分区老规,防烟分区<500m2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恆边的要求净高<3m T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 亦净高<6m r防烟分区<1000m2,长边幻6m 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w60nn 走道宽度<2.5m?长边MOm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2. 挡烟垂壁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 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净高s3m,净咼1/2以上净咼>3m, 1.6m+0.1 / 争咼ZL3. 房间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跟净高有关净高<6m ,自然排烟2% ,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4、走道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①仅走道排烟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3且不小于13000CMH5. 中庭排*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 次/h 或6次/h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 ,且不小T107000CMH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白铁裔而玉□未曰士侄州吐田□玉口呵彳圭G 堆概念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固定窗4.1.4 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标准第4.4.14条~第4.4.16条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丙类厂房(仓库);2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3 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 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60m的走道;5 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注:当符合本标准第4.4.17条规定的场所时,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作固定窗。
4.4.14 按本标准第4.1.4条规定需要设置固定窗时,固定窗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非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每层的外墙上;2 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屋顶或顶层的外墙上,但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以及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应布置在屋顶。
4.4.15 固定窗的设置和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置在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2%。
2 设置在靠外墙且不位于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单个固定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m2,且间距不宜大于20m,其下沿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层高的1/2。
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面积不计入固定窗面积,但可组合布置。
3 设置在中庭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中庭楼地面面积的5%。
4 固定玻璃窗应按可破拆的玻璃面积计算,带有温控功能的可开启设施应按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4.16 固定窗宜按每个防烟分区在屋顶或建筑外墙上均匀布置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4.2.4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4.2.4的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表4.2.4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注:1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
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1、防烟分区老规,防烟分区≤500m2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要求净高≤3m,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3<>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60m走道宽度≤2.5m,长边≤60m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2、挡烟垂壁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净高≤3m,净高1/2以上净高>3m,1.6m+0.1净高3、房间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新规,跟净高有关净高≤6m,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4、走道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①仅走道排烟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3000CMH5、中庭排烟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次/h或6次/h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且不小于107000CMH 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6、楼梯防烟老规,每5层2.0m2,且顶层0.8m2新规,每5层2.0m2,且顶层1.0m2,且间隔不大于3层机械加压送风量区别在于计算方法,风速法+漏风量,详规范地下封闭楼梯:老规,直通室外或首层开窗2.0m2(三层以内且高差不大于10m)新规,地下仅一层,且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首层直通室外或开窗1.2m27、前室防烟老规,前室,每层2.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新规名称改为独立前室(防烟楼梯间前室),共用前室(二合一)独立前室每层2.0m2,消防电梯前室每层2.0m2共用前室每层3.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8、固定窗老规无固定窗概念,新规增加固定窗要求①防烟固定窗加压送风的楼梯顶部不小于1m2的固定窗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不小于2.0m2的固定窗②排烟固定窗前提是针对采用机械排烟的无窗房间,设置场所另详规范面积要求:顶层不小于2%,中庭不小于5%非顶层1/2以上单个不小于1.0m2,间距不大于20m9、排烟窗形式老规,上悬窗不能用于自然排烟窗新规,排烟窗开启形式有利于烟气的排出,各类形式均可面积不大于200m2,排烟窗开启方向不限10、排烟口和补风口老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高位,室内补风口和排烟口间距不小于5m新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储烟仓以内,室内补风口设置在储烟仓以下老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10m,高差3m新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20m,高差6m11、防排烟风机老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或室外新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排烟风机设置在系统的最高位,加压送分机设置在系统的最低位,未明确是否可以设置在室外。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的一般规定(通用版)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的一般规定如下:
1、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2、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3、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4、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5、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4)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最新防排烟施工规范标准在建筑施工领域,防排烟系统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设施之一,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地下车库、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以下是最新防排烟施工规范标准的内容概要:一、总则1.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防排烟系统施工。
2.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
3. 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二、设计要求1. 防排烟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和结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2. 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排烟风机、排烟管道、排烟口、防火阀、控制设备等。
3. 系统设计应满足快速排烟、防止烟雾扩散和火灾蔓延的要求。
三、材料选择1. 所有材料应具有防火、耐腐蚀、耐温等性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排烟管道应选用不燃材料,如镀锌钢板、不锈钢板等。
3. 防火阀应选用经过国家认证的产品,确保在火灾时能自动关闭。
四、施工工艺1. 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规范和操作流程。
2.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3. 施工完成后,应对系统进行调试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安全措施1. 施工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安全警示标志等。
2. 施工人员应穿戴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装备。
3.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发生。
六、验收标准1. 系统施工完成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验收。
2. 验收内容包括系统完整性、设备性能、操作功能等。
3. 验收合格后,应编制验收报告,并由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
七、维护管理1. 防排烟系统应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2. 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必要时应更换损坏的部件或设备。
3. 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便于追溯和分析。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概要,具体施工时应参照最新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新排烟规范新排烟规范是指对建筑物、厂房等使用场所的排烟系统进行规范化设计和管理,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我将就新排烟规范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新排烟规范要明确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
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特点,确定适宜的排烟要求,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
排烟系统应包括烟道、排烟口、风机、管道等组成部分,并要确保烟道与其他系统有良好的隔离措施,防止烟气对其他系统的干扰和危害。
其次,新排烟规范要求排烟能力得到有效控制。
排烟能力应根据场所内烟气产生的数量和浓度来确定。
对于高温、高烟气浓度的场所,排烟系统应具备足够的容量和压力,确保有效排除烟气,并防止烟团回流。
此外,排烟系统还应具备可靠的启停控制装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启动,保障人员的安全。
再次,新排烟规范要求排烟口位置的合理布置。
排烟口应设置在烟气产生源附近,并要避免烟气对室内其他区域的干扰。
同时,排烟口应设置在建筑物外墙或建筑物顶部,并且要远离窗户、通风口和空调出风口,以防止烟气进入室内,影响人们的健康。
另外,新排烟规范还要求对排烟系统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
监管部门应定期对排烟系统进行巡视检查,确保排烟系统正常运行。
对于存在故障或损坏的排烟设备,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此外,工作人员还应定期对排烟系统进行清洁,确保烟道畅通,避免积灰导致火灾。
最后,在新排烟规范中还需明确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当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排烟系统应能够迅速启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烟气迅速排出,为人员疏散提供清洁空气。
此外,还应设置灭火设备和紧急出口标识,以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疏散。
综上所述,新排烟规范是为了确保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新排烟规范要明确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确保排烟能力得到有效控制,合理布置排烟口位置,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排烟系统,并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只有遵循新排烟规范,才能有效预防火灾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排烟新规范(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随之而来的增加的生活需求,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中,烟尘污染是城市环境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的健康,近年来,国家对排烟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
(主体)首先,新规范要求加强对排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根据新规范,各类排烟设施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收,确保排烟设施的功能正常、效果良好。
同时,还要加强对排烟设施的定期检测,保证排烟设施的操作和维护按照规范进行,提高排烟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持久性。
其次,新规范要求加强对排烟污染源的监管。
根据新规范,排烟污染源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排放标准进行排放,否则将受到处罚。
同时,对于排烟污染源的监测也将加强,通过传感器等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排烟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对于存在排烟超标情况的企业或个人,将会加强监管,进行整改并追究责任。
此外,新规范还要求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地宣传新规范的内容和目的,提高公众对排烟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促使公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在新规范中还要求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履行排烟设施的操作和维护职责。
(对策)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规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排烟工作。
首先,加大对排烟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排烟设施建设的经济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排烟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进。
其次,建立健全排烟设施管理机制。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建立健全排烟设施的管理体系,确保规范实施。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排烟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排烟设施的长期运行。
另外,加强对排烟污染源的监管也是关键。
政府应当加大对排烟污染源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对于违法企业或个人依法给予处罚。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排烟污染源的巡查和监测,通过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排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排烟系统设计的规定与要求一、防排烟系统在防灾救灾中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很多重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主要是火灾现场中的浓烟与烈焰。
两者之间更为危害的还是浓烟。
浓烟给火灾现场受困人员向外逃生增添了很多艰难险阻,乌黑的浓烟使人视线不清,找不到逃生之路,呼吸困难,吸入浓烟还会中毒,甚至窒息死亡,逃不出火场。
另外,浓烟还给进入火场进行救援的人员增加障碍,使人看不见前进道路,行动延缓,搜救目标看不见,错过了很多救人的时间和机会。
有时甚至救人未成,反而被烟火所困,危及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
造成火灾现场人员逃生难,救援人员救灾难的两难现象。
例如: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火灾发生后,车站电力照明设备立即自动断电,没有事故照明灯光,更有毒气浓烟弥漫,浓烟排不出去,地铁站内漆黑一片,车上被困人员无法逃生,救援人员因有毒气浓烟威胁,一时难以接近现场救人,造成140人死亡,99人失踪,130人受伤。
又如,2004年8月1日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的“Ycuo Bolanos”多层超市火灾,火灾发生后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几分钟内席卷了整个超市,因为没有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救援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救人和救火工作,被烟火围困人员无法逃生,造成464人死亡,520人受伤。
这两起特大伤亡的火灾事故足以说明火灾浓烟的危害性,更说明了机械排烟系统的重要性。
如果这两起火灾的建筑和车上装设了机械排烟系统,且系统启动运作正常的话,及时启动自动排烟风机,把有毒气体和浓烟排走,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事故。
很多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交通隧道、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惨重教训,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安装好防排烟系统和确保系统的性能长期良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火灾事实告诉我们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保养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态。
新的防排烟规范的重大变化最全面总结多位做消防施工的朋友留言,想让我言简意赅的总结一下新的防排烟规范有什么重大的变化,都有哪些点值得一提。
由于对规范的解读还不够深刻,且工作中遇到的设计问题还不能够完全体现出来。
姑且暂就我们工作中的一点小体会列出,和大家共同讨论。
另附苏州《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疑难问题解答,方便大家学习理解。
可能没有达到大家要求的言简意赅的效果,但银家已是尽力了,还望理解。
1、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4.4.7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强条)结论:竖向排烟风井内要内衬风管,给施工增加了难度,且风管工程量和人工费都会增加。
从设计角度讲,风井截面积也要比原来大了,至少要在两边留出一定的安装空间。
2、KTV等场所小于50M2以下的房间的排烟处理有了新的依据4.4.12第3款对于需要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小于50m2时,可通过走道排烟,排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排烟量应按本标准第4.6.3条第3款计算。
结论:比如说KTV的包间面积小于50M2时,可按此规定,不用每个房间进排烟口。
只需要把风量计算在走道排烟内就行。
3、走道排烟量计算及自然排烟口的位置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其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或在走道两端(侧)均设置面积不小于2m2的自然排烟窗(口)且两侧自然排烟窗(口)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
结论:以后走道上的排烟不会再出现几千的风量了。
最小也要13000了m3/h。
且两侧均应有2M2以上的窗户,距离也有了限定。
4、排烟窗的高度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储烟仓以内(储烟仓的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20%),但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的自然排烟窗(口)可设置在室内净高度的1/2以上;结论:除了3米以下的空间净高还可以采用1/2的高度以上的自然排烟窗外,其他均要采用高位排烟窗,并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设置在高位不便于直接开启的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距地面高度1.3m~1.5m的手动开启装置。
防排烟规范知识点总结一、引言防火排烟是建筑物消防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火灾发生时,通过排烟系统将烟雾排除,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建筑物的损失。
防火排烟系统是建筑物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维护,保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防排烟设计标准1. 参考标准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建筑防火规范》(GB50016-2014)、《建筑消防设施设备设计规范》(GB50016-2014)等。
此外,还需要参考消防产品的相关标准,如疏散照明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
2. 设计原则防火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特点,确定烟气的排放位置、管道布置、排烟设备选型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烟气的运行路径、气流速度、温度分布等因素,确保排烟效果达到预期要求。
3. 设计内容防火排烟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1)烟气产生位置和数量的确定;(2)烟气排放位置的确定;(3)烟气管道布置和长度的确定;(4)排烟机、风机等排烟设备的选型和布置;(5)烟气排放口的设置和尺寸确定。
三、防排烟系统的施工和安装1. 施工要求防火排烟系统的施工应当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确保管道及设备的连接牢固、安装位置符合要求、设备运行正常等。
此外,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保护,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2. 安装要求排烟系统的设备安装要求如下:(1)排烟机、风机等设备应当安装在通风口附近,便于烟气的排放;(2)排烟管道应当畅通无阻,管道的弯头和分支应当符合规范要求;(3)排烟口应当设置在建筑物外墙或屋顶,位置和尺寸应当符合规范要求。
四、防排烟系统的运行和维护1. 运行管理防火排烟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系统的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
排烟系统的设备应当定期进行运行检测,确保设备运行正常、无漏风漏气等现象。
同时,还需要对烟气排放口进行定期清理和维护,保证排烟效果达到要求。
防排烟一、防烟什么情况下需考虑防烟?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0.防烟系统的选择:①建筑高度≥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
②建筑高度≤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外)及消防电梯前室,优先采用自然通风。
不能设置时,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系统的选择:A.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防烟系统:.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2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3m2;B. 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C. 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应符合B条的规定。
1.自然通风设置要求①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
②前室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2.0m2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应小于3.0m2③避难层(间)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面积不应小于2.0m22.机械加压送风的设置要求①系统的设置要求:建筑高度小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100m的住宅建筑,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之建筑物防排烟系统设计与调试建筑物防排烟系统是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中的重要一环。
它的设计与调试对于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调试过程以及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建筑物防排烟系统设计原则1.1 合理布局:建筑物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用途以及人员流动情况等因素。
合理的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烟气的扩散范围,提高人员疏散效率。
1.2 多层次排烟:建筑物防排烟系统应具备多层次排烟的能力。
通过设置不同位置的排烟口,可以有效地控制烟气的扩散方向,减少对人员的影响。
1.3 自动控制:建筑物防排烟系统应具备自动控制功能,能够根据火灾的情况自动启动和关闭。
这样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依赖,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
1.4 备用供电:建筑物防排烟系统应设置备用供电装置,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备用供电装置可以是发电机组或者蓄电池等,其容量应满足系统运行所需的电能。
二、建筑物防排烟系统调试过程2.1 系统功能测试:在进行正式调试之前,需要对建筑物防排烟系统进行功能测试。
测试包括手动启动和关闭系统、检测烟雾探测器的灵敏度、检查排烟风机的运行状态等。
只有确保系统功能正常,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调试工作。
2.2 烟气模拟试验:通过烟气模拟试验可以验证建筑物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是否满足要求。
试验时可以使用专业的烟雾发生器产生烟雾,并观察烟雾的扩散情况。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对系统的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
2.3 系统参数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物防排烟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
包括排烟风机的风量、排烟口的位置和尺寸等。
调整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试验和观察,直到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三、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3.1 排烟风量不足: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排烟风量不足会导致烟气无法及时排出,影响人员疏散。
解决方法可以是增加排烟风机的数量或者增大排烟风机的风量。
3.2 排烟口位置不合理:排烟口位置的选择对烟气的扩散方向有重要影响。
排烟系统的控制要求(新规范)
5.2.1 机械排烟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其联动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有关规定。
5.2.2 排烟风机、补风机的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手动启动;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
3 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
4 系统中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补风机自动启动;
5 排烟防火阀在280℃时应自行关闭,并应连锁关闭排烟风机和补风机。
5.2.3 机械排烟系统中的常闭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具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开启、消防控制室手动开启和现场手动开启功能,其开启信号应与排烟风机联动。
当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内联动开启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排烟阀、排烟口、排烟风机和补风设施,并应在30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
5.2.4 当火灾确认后,担负两个及以上防烟分区的排烟系统,应仅打开着火防烟分区的排烟阀或排烟口,其他防烟分区的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呈关闭状态。
5.2.5 活动挡烟垂壁应具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和现场手动启动功能,当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内联动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活动挡烟垂壁, 60s以内挡烟垂壁应开启到位。
5.2.6 自动排烟窗可采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和温度释放装置联动的控制方式。
当采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时,自动排烟窗应在60s内或小于烟气充满储烟仓时间内开启完毕。
带有温控功能自动排烟窗,其温控释放温度应大于环境温度30℃且小于100℃。
5.2.7 消防控制设备应显示排烟系统的排烟风机、补风机、阀门等设施启闭状态。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
重要变化汇总(纸质版尚未正式出版)
1、楼梯间能否自然通风,还要看前室风口的位置。
另,当采用顶送风时标准层是否也需要吊顶?
注:指常规可采用自然通风的公建或住宅。
2、独立前室要不要设机械加压送风,还要看前室的开门数。
3、合用前室时,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
4、不是什么情况下两个楼梯间都能合用加压送风的。
剪刀楼梯不可以2部合用。
5、加压送风井土建风道内应内衬风管。
6、排烟机房明确需要喷淋系统。
送风机、排烟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7、对可开启外窗做法提出了具体要求。
8、楼梯间不做防烟系统时,要求前室的开窗面积有变化。
9、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最高部位也有开窗的要求。
10、设有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有开固定窗的要求。
11、楼梯间地上地下部分能否合用加压送风系统,还要看建筑地下部分的功能。
12、送风机进风口与排烟风机出风口,有具体的距离要求,建筑专业请注意。
12、对机械加压送分系统的管道井及排烟管道的管道井隔墙耐火极限及检修门做出了明确规定。
14、对自然排烟窗(口)的一系列规定。
15、对固定窗的设置位置有规定。
16、对固定窗设置和有效面积的规定。
固定窗
4.1.4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标准第4. 4 .14条〜第4. 4. 16条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
1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丙类厂房(仓库);
2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
3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60m的走道;
5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注:当符合本标准第4. 4 .17条规定的场所时,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作固定窗。
4. 4 . 14按本标准第4. 1. 4条规定需要设置固定窗时,固定窗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疋:
1非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每层的外墙上;
2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屋顶或顶层的外墙上,但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以
及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应布置在屋顶。
4. 4 . 15固定窗的设置和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在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2%。
2设置在靠外墙且不位于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单个固定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m2,且间
距不宜大于20m,其下沿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层高的 1 /2。
供消防救援人员进
入的窗口面积不计入固定窗面积,但可组合布置。
3设置在中庭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中庭楼地面面积的5%。
4固定玻璃窗应按可破拆的玻璃面积计算,带有温控功能的可开启设施应按开启时的
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 4 . 16固定窗宜按每个防烟分区在屋顶或建筑外墙上均匀布置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
4. 2. 4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
4. 2 . 4的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注:1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 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
不应大于60m。
2当空间净高大于9m时,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机械加压送风
3. 3 . 5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
疋:
1送风机的进风口应直通室外,且应采取防止烟气被吸入的措施。
2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3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
当确有困难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且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
出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 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
平距离不应小于20. 0m。
4送风机宜设置在系统的下部,且应采取保证各层送风量均匀性的措施。
5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送风机房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
6当送风机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安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时,应采取火灾时自动开启阀
门的措施。
3. 3. 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
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 s;当
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送风管道的厚度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的规定。
3. 3. 11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顶部设置不小
于1m2的固定窗。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
2m2的固定窗。
机械排烟设施
4. 4 . 5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并应符合本标准第3. 3. 5条第5款的规定, 且风机两侧应有600mm以上的空间。
对于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共用的系统,其排烟风机与排风风机的合用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房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机房内不得设置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
3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的连接部件应能在280 C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排烟量
4. 6 . 3除中庭外下列场所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空间净高小于或等于6m的场所,其排烟量应按不小于60m3/(h m2)计算,且取值不小于15000m3/ h,或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建筑面积2%的自然排烟窗
(口)。
2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空间净高大于6m的场所,其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根据场
所内的热释放速率以及本标准第4. 6 . 6条〜第4. 6. 13条的规定计算确定,且不应
小于表4. 6. 3中的数值,或设置自然排烟窗(口),其所需有效排烟面积应根据表 4. 6. 3 及自然排烟窗(口)处风速计算。
表4.6.3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空间净高大于6m场所的计算排烟量及自然排烟侧窗
注:1建筑空间净高大于9. 0m的,按9. 0m取值;建筑空间净高位于表中两个高
度之间的,按线性插值法取值;表中建筑空间净高为6m处的各排烟量值为线性插值法
的计算基准值。
2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厚度应大于房间净高的20% ;自然排烟窗(口)
面积=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窗(口)处风速;当采用顶开窗排烟时,其自然排烟窗(口)的风速可按侧窗口部风速的1. 4倍计。
3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其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
或在走道两端(侧)均设置面积不小于2m2的自然排烟窗(口)且两侧自然排烟窗(口)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
4当公共建筑房间内与走道或回廊均需设置排烟时,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可
按60m3/(h m2)计算且不小于13000m3/h,或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走道、回廊建筑面积2%的自然排烟窗(口)。
4.6.4 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其系统排烟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系统负担具有相同净高场所时,对于建筑空间净高大于6m 的场所,应按排烟量
最大的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计算;对于建筑空间净高为6m 及以下的场所,应按同一防火分区中任意两个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之和的最大值计算。
2 当系统负担具有不同净高场所时,应采用上述方法对系统中每个场所所需的排烟量进行计算,并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系统排烟量。
4.6.5 中庭排烟量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庭周围场所设有排烟系统时,中庭采用机械排烟系统的,中庭排烟量应按周围场所防烟分区中最大排烟量的2倍数值计算,且不应小于107000m3/ h;中庭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应按上述排烟量和自然排烟窗(口)的风速不大于0 • 5m/ s计算有效开窗
面积。
2 当中庭周围场所不需设置排烟系统,仅在回廊设置排烟系统时,回廊的排烟量不应小于本标准第4. 6. 3条第3款的规定,中庭的排烟量不应小于40000m3/h;中庭采
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应按上述排烟量和自然排烟窗(口)的风速不大于0. 4m/s计算
有效开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