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6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D )聘任。
A、国家教育部B、省级教委C、地市一级教育局D、县级教育局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D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8、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 A )A、教师申诉制度B、学生申诉制度C、学校事故D、法律救济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10、( B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B、1985C、1986 D 、1987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C )A、幼儿园B、小学C、中学D、大学1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 D )不是其基本原则。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D 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A、人格培养B、学科专业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素养15、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C )A、学生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受法律保护B、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一项义务C、学生的家境贫寒,家长可允许学生辍学,这并不违法D、偷看学生的私人日记,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16、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B )A、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B、学生是以学习为主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D、学生缺乏自觉性17、由于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法律保证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具有明显的( C )A、自律意识B、维权意识C、自我意识D、服务意识18、西方最早的教师被称为( A )A、智者派B、犬儒派C、毕达哥拉斯学派D、历史学派19、教师的职业形象不包括( D )A、道德形象B、文化形象C、人格形象D、隐性形象20、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的最基本形象是( B )A、道德形象B、文化形象C、人格形象D、专业形象21、教师在社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育活动的首要推动者是( C )A、受教育者B、管理者C、教育者D、教育影响22、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C )A、知识的传授者B、平等中的首席C、教学的组织者D、行为的示范者23、学生的质的规定性是( A )A、以学习为主B、具有独立人格C、学生是未成年人D、具有儿童天性24、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包括( A )A、管理型B、民主型C、放任型D、专制型25、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 C )A、以诚相待B、互助互惠C、民主平等D、和谐亲密26、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 B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教育学基础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
1 一 ABBAC 一 10 CCCCC 11 一1BDBDB 1一0 DACDB 1 一ACACC 一ACB1. 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A. 《大教学论》B. 《普通教育学》C. 《大教育论》D. 《教育论》2.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A. 《康德论教育》B. 《普通教育学》C. 《教育漫画》D. 《爱弥儿》3.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康德D. 培根4. 柏拉图的名著是A. 《理想国》B. 《政治学》C. 《伦理学》D. 《爱弥儿》5.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 《大教学论》B. 《论演说家的培养》C. 《学记》D. 《劝学》6.“洞穴中的囚徒”隐喻来自A. 《法律篇》B. 《爱弥儿》C. 《理想国》D. 《教育漫话》7.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A. 《教育漫话》B. 《大教学论》C. 《爱弥儿》D. 《普通教育学》8. 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A. 《大学》B. 《论语》C. 《学记》D. 《中庸》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A. 《论语》B. 《学记》C.《孟子·尽心上》D. 《劝学篇》10. 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A. 《孟子》B. 《学记》C. 《说文解字》D. 《论语》11.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 《论语》B. 《学记》C. 《孟子》D. 《中庸》12.“出自造物主之子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名言出自A. 夸美纽斯B. 洛克C. 裴斯泰洛齐D. 卢梭13.“教育要先行”出自A. 《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B. 《学会生存》C. 《大教学论》D. 《民主主义与教育》14. 提倡“教育独立说”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B. 胡适C. 胡克勤D. 察元培15. 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观点的是A. 生物起源说B. 心理起源说C. 劳动起源说D. 关系起源说16. 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大约是在A. 公元前B. 18世纪C. 19世纪中叶D. 19世纪末20世纪初17.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 勒图尔诺B. 孟禄C. 高尔顿D. 达尔文18. 主张“天命”的教育起源学说是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C.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9.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观点是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C.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D.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0. 下列哪一种教育学仍然没有跳出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传统A. 实验教育学B. 文化教育学C. 实用主义教育学D. 制度教育学21. 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A. 社会性B. 历史性C. 阶级性D. 民族性22. 后来的教育要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说明教育的A. 永恒性B. 生产性C. 继承性D. 阶级性23.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 生物起源说B. 神话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D. 劳动起源说24. 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A. 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C.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D. 教材和教法25.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A. 教育内容B. 教育对象C. 教育手段D. 教育原则26. 后来的教育是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
一、填空题:1.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2.教育者;教育影响3.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5.《学记》6.夸美纽斯7.夸美纽斯8.《普通教育学》9.赫尔巴特10.《普通教育学》二、选择题:1.ACD 2.BC 3.ABD 4.ABCD 5.A 6.B 7.B 8.C 9.C 10.D 11.BC 12.ABCD三、辨析题:1.错误。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态。
2.错误。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两种形态。
六、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的理解。
答案要点:(1)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出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个性化”(3)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4)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2.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学价值的认识。
答案要点:(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3.“教育学具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作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要点:(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答案一、填空题:1.个体功能;社会功能2.正向功能;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隐性功能4.社会化;个性化二、选择题:1.BD2.CD3.AC4.B5.B6.ABCD7.ABC三、辨析题:1.错误。
职能带有一定的价值期待,具有主观性;功能是一种实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期待中的,也可能是超越预期的,所以教育功能就是教育职能是错误的。
第五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1.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育活动的“施工蓝图”是()A.教育方针B.教材C.课程标准D.综合课程2.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3.以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取得的进步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模式C.CIPP模式D.CSE模式4.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
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D.综合课程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的开设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A.讲授纲要B.教科书C. 讲义D.参考书7.目前我国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A. 分科课程B. 校本课程C. 综合课程 D 活动课程8.某小学为了创建学校特色,组织本校教师开设了一门动漫课程,该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 校本课程D.隐性课程9.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A. 以学生为本B.以教师为本C.以教材为本D.以课堂为本10.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是()A.校长B.学生C.社区人员D.教师11.以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材 D.教科书12.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1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 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14.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5.被称之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是( )A.加德纳B.孟子C.孔子D.加涅17.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是课程( )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18.”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9.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课程—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20.教育活动的核心是( )A.教师B.课程C.学生D.教材2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A.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B.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C.教学就是智育D.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进行22.学校全面实行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教学管理C.思想品德教育D.学科教学2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A.教授知识B.促进学生身心发展C.培养全面发展的人D.发展能力2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C.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D.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25.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的实质是( )A.教师与学生的矛盾B.教与学的矛盾C.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D.学生与学生的矛盾26.实施教学工作最常用的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校园活动C.团队活动D.课堂教学27.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28.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与学的矛盾B.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D.主体与客体的矛盾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以传授( )A.直接经验为主B.间接经验为主C.生活知识为主D.生产知识为主3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复习D.考试二.多选1.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B.校舍安排C.教学大纲D.教科书E.教学指导书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 )A.学习者的需要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C.教师的教学风格D. 学科体系E.社会传统3.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 )A.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4.课程计划主要由( )组成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5.”三维课程目标”的内容包括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智力E.品德三.简答1.泰勒目标模式的四个基本观点是什么?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3.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第五章一.填空题1.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2.国家;社会;家庭;国民教育制度。
3.教师资格认定;4.5年;县级;5.地位平等;义务和责任;6.晋升工资7.受教育权;财产权。
8.人格尊严;变相体罚。
9.合理预见;踩踏事故。
二.选择题1.C2.D3.B4.A三.简答题1.义务教育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产生的原因是(1)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客观要求;(2)以民主为中心的政治的要求;2.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有两个本质特征:(1)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2)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具有空间的包容性。
3.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权;报酬待遇权;参与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包括:遵纪守法的义务;教育教学义务;品德教育的义务;尊重学生的义务;保护学生的义务;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4.(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2)热爱教育事业;(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有教育教学能力。
5.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告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包括:纪念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6.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包括: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
第五章课程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课程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2.1988年颁布了( A )新的课程政策,要求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同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课改实验,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体现基础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
A、“一纲多本”B“一纲一本”C、“多纲多本”D、“统一课程”3.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的是( A )。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D、工具性课程4.( B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课本D、教科书5.( B )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A、教科书B、课程计划C、教学大纲D、教学内容6.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D )。
A、目录B、习题C、附录D、课文7.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A )体现出来的。
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内容D、教科书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 D )。
A、可行性B、衔接性C、实践性D、普及性9.标志着我国小学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颁布是在( B )。
A、1990年B、1992年C、1986年D、1995年10.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C )。
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1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1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1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B )。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1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D)聘任。
A、国家教育部B、省级教委C、地市一级教育局D、县级教育局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8、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A)A、教师申诉制度B、学生申诉制度C、学校事故D、法律救济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A)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10、(B)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4B、1985C、1986D、1987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C)A、幼儿园B、小学C、中学D、大学1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D)不是其基本原则。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D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C)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C)A、人格培养B、学科专业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素养15、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C)A、学生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受法律保护B、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一项义务C、学生的家境贫寒,家长可允许学生辍学,这并不违法D、偷看学生的私人日记,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16、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B)A、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B、学生是以学习为主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D、学生缺乏自觉性17、由于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法律保证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具有明显的(C)A、自律意识B、维权意识C、自我意识D、服务意识18、西方最早的教师被称为(A)A、智者派B、犬儒派C、毕达哥拉斯学派D、历史学派19、教师的职业形象不包括(D)A、道德形象B、文化形象C、人格形象D、隐性形象20、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的最基本形象是(B)A、道德形象B、文化形象C、人格形象D、专业形象21、教师在社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育活动的首要推动者是(C)A、受教育者B、管理者C、教育者D、教育影响22、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C)A、知识的传授者B、平等中的首席C、教学的组织者D、行为的示范者23、学生的质的规定性是(A)A、以学习为主B、具有独立人格C、学生是未成年人D、具有儿童天性24、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包括(A)A、管理型B、民主型C、放任型D、专制型25、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C)A、以诚相待B、互助互惠C、民主平等D、和谐亲密26、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B)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作者:————————————————————————————————日期:2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动力B.动机C.条件D.基础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5年8.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B.教师的专业素养C.教师的品质D.师生关系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B.教育手段C.教育思想D.思想品质10.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12.“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1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B.任务C.途径D.结果17.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A.列宁B.加里宁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1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19.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第五章课程理论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P130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 )P130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 )P130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 )P130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
(√)P131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 )P131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 )P132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 )P133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 )P133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P133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P133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P134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
(√)P135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
( )P136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 )P137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 )P137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 )P138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 )P138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 )P138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属性的人。
A.自然B.社会C.实践D.现实3.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A.高度的政治觉悟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D.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时期的人。
A.最迅速B.中速C.最慢速D.静止5.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6.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A.现实性B.潜在性C.可塑性D.普遍性7.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问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B.前提C.条件D.基础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10.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
A.必要保证B.必然结果C.必然要求D.必然趋势1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练习题一、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2、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符合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学历或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且有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公民并不意味着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法定机构“认定合格”,才能取得教师资格。
4、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5、《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聘任应该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
6、《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教师任教、晋升工资、实施的依据。
7、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主要的权利,可归纳为受教育权、人身权、和财产权三项基本内容。
8、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款、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9、《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学校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主要包括: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晚自习等晚间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踩踏事故等。
二、选择题1、参加继续教育是( A )。
A、中小学教师的权利B、中小学教师的义务C、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权利的有( D )。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B、从事科研、参加学术团体C、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D、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3、学校( B )聘用曾经因故意狎被贪污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A、可以B、不得C、特殊情况可以D、经批准可以4、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应当( A )关注和照顾等。
第五章课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B5.C6.A7.C8.B9.C 10.B 11.B 12.C 13.C 14.A 15.A 16.A 17.B 18.B 19.D 20.B 21.D 22.A 23.C 24.B 25.C 26.A 27.D28.B 29.C 30.B 31.A 32.D 33.A 34.A 35.A 36.D 37.B 38. B二、多项选择题1.AD2.ABDE3.ABD4.ACD5.ABCE6.ABCD7.ABCDE8.ABE9.ABCDE 10.ABCD11.AB 12.AC 13.ABC 14.ABCD 15.ABCD 16.ABCDE 17.ABCD 18.ABC 19.ABCD 20.CDE三、填空题1.博比特2.发展性评价3.教材4.布拉梅尔德5.组织方式6.儿童7.学校8.学习领域模块 9.直线型课程螺旋式课程 10.课程目标 11.背景评价12.课程评价 13.消费者开发者 14.课程 15.教科书 16. 行为取向性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表现性课程目标四、判断题1.×2.√3.× 4 .×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五、名词解释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3.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4.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括号内。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体现的是()。
A.创造性B.学会学习C.学习迁移D.学习动机2.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般迁移与具体迁移3.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迁移的()。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一般性迁移7.各种不同的武术动作的迁移属于()。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特殊性迁移8.两种学习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9.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
A.顺应性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一般性迁移10.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1.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2.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3.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4.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生活一、单选题1.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A.生活式教育B.学校式教育C.科学式教育D.灌输式教育2.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 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3.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4.“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 A.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B.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C.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D.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5.“课题化”的教育是指;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D.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6.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 A.自发性B.异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7.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A.自发性B.同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删除;A.系统性B.抽象性C.结构性D.琐碎性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A.追崇科学世界B.回归生活世界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D.都不是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A.生活世界教育B.科学世界教育C.两者都缺乏D.知识教育二、多选题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知识教育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A.胡塞尔B.杜威C.阿普尔D.哈贝马斯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A.感性的B.自发的C.实然的D.组织性4.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A.理性化B.结构化C.技术化D.课题化5.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自我的迷失B.关系的异化C.理解的缺失D.情感的疏远6.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有哪几种观点A.教育即生活B.教育与生活若即若离C.教育非生活D.教育即成长7.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传统性B.自发性C.异质性D.自为性8.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创造性B.自发性C.同质性D.自为性9.现代教育的多重疏离只要体现为A.现代教育与自然的疏离B.现代教育与人的疏离C.现代教育与社会的疏离D.现代教育与自我的疏离10.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A.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B.在“生活世界”中认识“科学世界”C.只要求“生活世界”,不关心“科学世界” D.“科学世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存在的、不言自明的世界;2.科学世界是一个由抽象的概念、逻辑性的程序、客观的话语的世界;3.回归“生活世界”就是意味着抛弃“科学世界”;4.生活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感性的、自发的,并充满逻辑的;5.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理性化的教育;6.现代教育重视“科学世界”的教育,而往往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7.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教育; 8.非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教育; 9.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系统化、抽象化和结构化;10.科学世界起源于生活世界;四、材料分析题1.“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2.沈从文在自传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摘引自沈从文散文选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今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用教育与生活的理论试做分析;五、论述题1.论述生活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2.论述科学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第六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A.1986年B.1994年C.1995年D.1999年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A.柏拉图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二、多选题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A.明天的教师B.明日之学校C.明日之教育学院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C.教学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A.洛克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卢梭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A.勒温B.斯腾豪斯C.埃利奥特D.凯米斯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A.求生存阶段B.调整阶段C.专家生涯阶段D.成熟阶段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A.教学研讨B.案例分析C.专题讲座D.经验交流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A.主体性B.发展性C.完整性D.个性化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心理支持C.知识传授D.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D.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A.苏格拉底B.西塞罗C.亚里士多德D.马克思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四、材料分析题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五、论述题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第七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鲁纳B.胡塞尔C.杰特D.惠勒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学会生存B.学会关心C.学会学习D.学会做事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A.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遄匀患纯纬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A.泰勒的目标模式B.惠勒的过程模式C.塔巴模式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A.布鲁纳B.阿特金C.斯腾豪斯D.斯基尔贝克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A.课程设计的方向B.课程设计的标准C.课程设计的模式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A.课程设计B.课程实施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D.课程管理体制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A.终身学习B.全民教育C.和平文化D.人文文化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A.皮压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二、多选题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A.目的B.立场C.慎思D.设计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A.认知类B.技能类C.情感类D.价值类E.应用类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A.目的B.教材C.教与学的方法D.教学评估E.内容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B.生态政治课程观C.国际理解教育D.开发教育E.后现代课程观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A.目标资源B.素材性资源C.教学活动资源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A.共享策略B.需求导向策略C.增强特性策略D.因地制宜策略E.全员参与策略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相互调适取向D.缔造取向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A.启动B.实施C.合并D.评价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四、材料分析题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五、论述题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第八章现代教学一、单选题1.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洛克教育漫话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合作学习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A.任务B.内容C.方法D.策略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B.交互主体性C.学生主体性D.教师主体性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来具体操作; A.形式B.策略C.模式D.内容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A.教学原则B.教学策略C.教学设计D.教学模式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A.平等B.民主C.合理D.及时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的作用;A.辅导B.定向C.目标D.方式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A.设计B.协调C.评价D.反馈二、多选题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A.叙述教学法B.分析教学法C.综合教学法D.直观教学法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使其获得发展;A.技能B.情感C.态度D.能力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A.合作的B.动态的C.平等的D.民主的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A.方向性B.转化性C.强度性D.多样性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A.指导性B.系统性C.操作性D.预演性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 A.指向性B.灵活性C.多样性D.创造性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A.认知领域B.心理动作领域C.情感态度领域D.人际交往领域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A.计划B.检查C.评价D.反馈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A.规范约束策略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D.行为矫正策略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 A.现场言语反馈B.专家反馈C.摄像反馈D.测验反馈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4.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5.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6.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7.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8.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9.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10、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四、材料分析题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五、论述题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第九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B.现代信息社会C.现代工业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D.终身化和全民化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C.德育是平等的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A.交往的发展B.个性的发展C.思维的发展D.情感的发展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皮亚杰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A.德育任务的制定B.德育内容的确立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D.德育途径的实施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行动模式D.榜样学习模式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A.灌输B.疏导C.模仿D.奖惩11.德育方法是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B.陶冶品德情感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15.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A.制定政策目标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D.让学生掌握理论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B.路易•拉斯思C.弗雷德•纽曼D.科尔伯格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2.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3.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7.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9.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10.“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四、材料分析题材料1: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材料2: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幼儿教育学第五章章节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24分)1.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这体现了( )原则。
A.经济性B.参与性C.开放性D.多样性2.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体现了( )原则。
A.开放性B.经济性C.发展适宜性D.参与性3.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是( )。
A.指导者、引导者B.控制者C.组织幼儿参与环境创设D.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4.在人的要素中,( )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A.幼儿教师B.保育员c.同龄伙伴D.家长5.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 )。
A.目的性B.优美C.教育性D.多样性6.贯彻幼儿参与性原则的根本保证是( )。
A.教师的引导B.教师要控制学生C.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D.创设优美的环境7.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指 ( )。
A.购买大型玩具B.合格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环境C.安装塑胶地板D.选择较清静的场所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A.遗传B.先天因素D.生理成熟9.小班幼儿操作墙面的高度以 ( )为宜。
A.80cm以下B.70~lOOcmC.100~130cmD.130cm以上10.由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他们对( )的依赖性更大。
A.物质环境B.精神环境C.教育环境D.社区环境1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和教育D.生理成熟12.蒙台梭利认为,合乎科学的教育基本原则是,给儿童创设一个( )的教育环境。
A.自由B.集体D.有秩序2.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园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主要体现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B )。
A.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B.发展适宜性原则C.幼儿参与性原则D.开放性原则 3.活动室墙饰的高度首先要适合( A ) A.幼儿的身高 B.教师的身高 C.家俱的高度 D.房屋的高度 4.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要求(A ) A.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条件 B.幼儿的活动场地可大可小 C.绿化、美化和自然化至上 D.尽可能购买大量高档材料 5.从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D ) A.生活环境 B心理环境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6.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在强调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应当力求做到( A )A.儿童化、教育化、绿化和美化B.年轻化、知识化、绿化和美化C.儿童化、知识化、绿化和美化D.年轻化、教育化、绿化和美化 二、填空题(每空2分。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整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即()。
A.学制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系统D.教育制度答案: D2. 新中国成立今后,取销旧学制,推行新学制是在()。
A.1949 年B.1950 年C.1951 年D.1953 年答案: C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告于()。
A.1985 年 4 月B.1985 年 10 月C.1986 年 4 月D.1986 年 10 月答案: C4. 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是在()中规定的。
A.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D.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系统改革的决定》答案: A5. 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型学制D.六三三制答案: A6. 近来几年来,英国学制改革使传统的“双轨制”逐渐转向()。
A.单轨制B.五四三制C.六三三制D.分支型学制答案: D7. 教育制度的主体是()A.学校教育制度B.国家C.教育系统D.义务教育答案: A8. 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打扫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答案: C9. 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是在()中提出的A.1951 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系统改革的决定》D.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答案: B10.1995 年 3 月 18 日宣告的()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答案: B11. 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宣告的学制是()A.1902 年《壬寅学制》B.1904年《癸卯学制》C.1922 年《壬戌学制》D.《六三三学制》答案: A12. 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宣告并推行的学制是()A.1902 年《壬寅学制》B.1904年《癸卯学制》C.1922 年《壬戌学制》D.《六三三学制》答案: B13.1986年我国宣告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A.11年B.9年C.12 年D.6年答案: B14. “平生教育”的思想是由()提出来的A. 杜威B. 保罗 . 朗格朗C.布鲁纳D. 奥苏贝尔答案; B15. 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系统推行的是(A.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B.国家统管)C. 乡镇管理D. 省级管理答案: A二、多项选择题:1. 学校教育制度成立的依照是()。
第五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从宗教的角度论述教育目的的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培根D.康德【解析】A 神学教育目的论。
一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
2.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与归宿是()A.教育内容B.教育目的C.教育制度D.教育评价【解析】B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3.神学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福禄倍尔B.傅立叶C.圣西门D.夸美纽斯【解析】D 神学教育目的论。
一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
4.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B.卢梭C.皮亚杰D.杜威【解析】A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涂尔干。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A.生理与心理全面发展B.人的劳动能力与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C.体力与智力的发展D.徳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解析】B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界定。
他们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6.教育目的是检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这最能说明的是教育目的具有()A.教育评价功能B.控制教育方向的作用C.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的作用D.端正教育思想的功能【解析】A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
第五章课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B5.C6.A7.C8.B9.C 10.B 11.B 12.C 13.C 14.A 15.A 16.A 17.B 18.B 19.D 20.B 21.D 22.A 23.C 24.B 25.C 26.A 27.D28.B 29.C 30.B 31.A 32.D 33.A 34.A 35.A 36.D 37.B 38. B二、多项选择题1.AD2.ABDE3.ABD4.ACD5.ABCE6.ABCD7.ABCDE8.ABE9.ABCDE 10.ABCD11.AB 12.AC 13.ABC 14.ABCD 15.ABCD 16.ABCDE 17.ABCD 18.ABC 19.ABCD 20.CDE三、填空题1.博比特2.发展性评价3.教材4.布拉梅尔德5.组织方式6.儿童7.学校8.学习领域模块 9.直线型课程螺旋式课程 10.课程目标 11.背景评价12.课程评价 13.消费者开发者 14.课程 15.教科书 16. 行为取向性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表现性课程目标四、判断题1.×2.√3.× 4 .×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五、名词解释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3.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4.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单选题:1.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即()。
A.学制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教育制度答案: D2.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旧学制,推行新学制是在()。
A.1949 年B.1950 年C.1951 年D.1953 年答案: C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 年 4 月B.1985 年 10 月C.1986 年 4 月D.1986 年 10 月答案: C4. 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是在()中规定的。
A.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 A5. 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型学制D.六三三制答案: A6. 近年来,英国学制改革使传统的“双轨制”逐渐转向()。
A.单轨制B.五四三制C.六三三制D.分支型学制答案: D7. 教育制度的主体是()A.学校教育制度B.国家C.教育体制D.义务教育答案: A8. 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答案: C9. 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是在()中提出的A.1951 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答案: B10.1995 年 3 月 18 日颁布的()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答案: B11. 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颁布的学制是()A.1902 年《壬寅学制》B.1904 年《癸卯学制》C.1922 年《壬戌学制》D.《六三三学制》答案: A12. 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A.1902 年《壬寅学制》B.1904 年《癸卯学制》C.1922 年《壬戌学制》D.《六三三学制》答案: B13.1986 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A.11 年B.9 年C.12 年D.6 年答案: B14.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由()提出来的A. 杜威B. 保罗 . 朗格朗C.布鲁纳D. 奥苏贝尔答案; B15. 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A.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B. 国家统管C. 乡镇管理D. 省级管理答案: A二、多选题:1.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作者:————————————————————————————————日期:2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动力B.动机C.条件D.基础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5年8.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B.教师的专业素养C.教师的品质D.师生关系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B.教育手段C.教育思想D.思想品质10.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12.“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1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B.任务C.途径D.结果17.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A.列宁B.加里宁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1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19.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A.高等教育B.在职培训C.继续教育D.终身教育20.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2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2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23.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C.教育立法的规定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2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28.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A.1985年B.1989年C.1993年D.1995年29.“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华生 D.赫尔巴特30.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
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法D.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E.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2.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A.受教育的权利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E.人身自由权3.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
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B.知识广博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D富有个性 E.改善实践A.工作性质B.工作任务C.教育法规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E.劳动过程的特殊性7.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必须包括以下要件()。
A.必须是中国公民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E.体格达标8.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B.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C.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E.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9.下列哪些政策文献作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的规定?()。
A.《教师资格条件》B.《教育法》C.《宪法》D.《教师法》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10.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原则。
A.统一要求B.因地制宜C.分类指导D.按需施教E.学用结合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________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________,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________作用。
4.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________。
5.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________、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6.社会学者常把职业划分为________与________。
7.学生具有________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4.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____。
15.教师的表率作用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的人,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B[解析]本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
3.A[解析]正是社会对个体的客观需要,才促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发生。
4.D[解析]安排了环境才能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5.B[解析]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
6.C[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这是和学生的身份相符合的。
12.B[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
13.A[解析]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14.B[解析]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15.C[解析]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思想上的。
16.A[解析]教师的工作必须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实现,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
17.B[解析]这句话是加里宁说的。
18.D[解析]教师的工作是开展教学,所以教育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19.C[解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任职之后接受继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0.D[解析]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21.A[解析]“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22.C[解析]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23.B[解析]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是教师专业化的尝试。
24.B[解析]教师在校外活动中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25.B[解析]1986年6月21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
26.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的规范、程式、方法可以套用。
27.A[解析]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28.A[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29.D[解析]“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30.B[解析]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
二、多项选择题1.ABCE[解析]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重视科研的教师,才会在教学过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但是,教师的科研活动权不能包括自己教学的内容。
2.ABCDE[解析]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儿童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人身权除一般保护外,还有对身心健康权、人权由、人格尊严、隐私、名誉、荣誉等权利的特殊保护。
3.ACD[解析]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4.CD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5.ABCD[解析]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不但有助于教师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而且能促使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教学工作更加现代化,更加完善。
6.ABDE[解析]由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复杂性和劳动手段及劳动过程的特殊性来决定。
7.ABCD[解析]由教师资格申请条件可知。
8.ABCDE[解析]由教师专业化条件可知以上选项均正确。
9.BDE[解析]略。
10.BCDE[解析]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
三、填空题1.社会属性2.主体3.主导4.社会权利5.生命健康6.专门职业、普通职业7.向师性8.教育专业9.人一人10.教力11.语言12.课堂教学13.专业素养,14.授受关系15.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