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一、公司治理的意义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已受到了中国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些这种全球知名、规模庞大的公司,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中国公司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不过,还有许多人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有大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才需要去考虑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对此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认识存在诸多法律危险的。
实际上,对中小企业、新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来讲,公司治理的问题同样重要。
创业公司尤其要注意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好。
具体来看,首先,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核心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相当于一座楼宇的地基,考虑地基问题的最有效的时期是在楼宇建设之初。
第二,中国人情社会的许多传统习惯使创业者漠视公司治理,留下创业的隐患。
在中国,人们通常看重的是面子、人情,很多时候没有“亲兄弟明算账”的习惯。
创业的时候,不愿意谈钱,但是,成功之后,恰恰是这些“其他事情”构成反目、内乱的导火索。
公司治理结构在创业初期没有得到重视所造成的恶果此时呈现出来。
第三,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一整套详尽完善的公司治理法规体系。
这就导致在遇到矛盾时,所有人都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限的精力被掷在无限的内耗中。
对于创业者而言,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在此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公司自身制度的建设,规范管理,减少隐患。
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中国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衡量,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代表国有股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绝对优势。
其次,公司治理缺乏透明度,没有参加经营管理的投资者,特别是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状况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知情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第三,公司的执行机构往往缺乏股东价值观念,不重视对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缺乏利益沟通机制。
第四,监事会缺乏有效的监督功能。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症结何在(一)我国渐进式改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不根本改变传统体制的前提下,在传统体制框架内放权让利;二是在传统体制核心部分改革受阻的情况下,通过体制外改革发展新体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是依靠非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或者说主要是依靠后一种意义的渐进式改革。
而国有经济改革收效所以不显著,是因为要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实现其改革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难度这么大,是因为传统国有企业的组织制度只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两种对立的经济体制。
与此相联系,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资本组织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其所必需的条件非常苛刻,必须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创造,任重道远。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我国国有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与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建立国有制经济,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按照国家“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成为可能”。
因为计划经济说到底是以国家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充分条件,从而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一般企业制度。
计划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短缺经济”。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被压抑的需求(即所谓超额需求)迅猛释放的阶段,也就是必然要经历一个单纯由需求诱导的企业过度进入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过度进入,指的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完全没有必要进入那么多。
在以“短缺经济”为起点、供求缺口很大的背景下,一定时期内供给能力的快速扩张,其中包含严重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在供求缺口很大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001班徐香100204136[摘要]: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出发,体会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路以来的艰辛历程,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其发展过程的对比发现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希望有才之士可以找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制衡关系的象征。
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国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甚大,又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其地位十分的重要。
1979年以来,经过放权让利、推行承包制和股份制试点等改革措施,曾取得了某些成就,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没有企业创新,改革的成效也不明显。
(一)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一)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无独立性,完全受国家的计划控制,致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建设,但是总的来说这种企业制度缺乏效率。
由于缺乏激励和动力,信息传递又是低质量高成本,以及预约约束软化,结过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针对这样诸多的弊端,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着手开始改革。
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方部分权力,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1979 年7 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后, 国有企业实行了固定利润上交任务、超额利润留归企业的改革试验, 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二)利税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摘要]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比较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公司治理问题,借鉴西方公司治理中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主义的抬头,我国上市公司应顺应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致力于构建由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模式。
[关键词]股权分置;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模式股权分置是指沪深股市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是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人为地割裂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形成的制度性缺陷,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旨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我国上市公司长远发展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本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可望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更重要的是孕育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为公司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指明了方向。
一、股权分置时期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一)公司治理主体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截至2005年4月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为7299.43亿股,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4652.95亿股,占上市总股本的63.74%,但不能上市流通。
“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股价的变动。
股权分置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内在利益上的冲突。
(二)公司治理主体无力相互制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出以国有股为主的“一股独大”局面。
截止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7466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792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在非流通股中占75%。
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单独或联合绝对控股的现象,而“独大”的一股大多是国有股,结果是行政权力与行政机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插手上市公司。
(三)公司治理机制运行乏力监督机制方面,由于监事会形同虚设,加上许多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重复任职,这就出现了自己聘任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局面。
国有投资控股公司资本运作途径及模式选择一、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现实条件下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国有投资公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控股公司,它既不同于产业控股公司,也不同于金融控股公司。
在现实条件下,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不具备在某一产业做大做强的优势,也与单纯开展资本经营的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公司有本质区别。
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从实业入手开展资本经营的运营模式同时具备了这两类公司的某些优势,既在实业项目投资开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可以在开展资本经营上有所作为。
但在资本市场诸多种运作手段及运作工具的使用上,国有投资公司要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使用。
1、首次公开发行证券(“IPO”)作为企业开始进行资本运作的第一步,IPO的操作形式也越发多样。
根据企业战略定位的不同,在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的形式选择上也各有不同,包括:发行A股股票(主板上市、中小板上市、创业板上市),发行H股股票(大红筹模式),同时发行“A+H”股票。
2、依托上市公司平台进行资本运作依托上市公司平台进行资本运作募集资金的形式主要有:A.增发(向不特定对象/特定对象)B.配股C.可转换公司债券D.可分离债券E.可交换债券3、对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A.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B.换股吸收合并C.重大资产置换(洗壳)D.重大资产出售4、发行企业债券债券发行是发行人以借贷资金为目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投资人要约发行代表一定债权和兑付条件的债券的法律行为,债券发行是证券发行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以债券形式筹措资金的行为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发行者以最终债务人的身份将债券转移到它的最初投资者手中。
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当债券融资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证券作为企业融资补充。
按照债券的发行对象,债券可分为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两种方式。
5、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募集基金作为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并通过基金管理公司运作,投资于不同的产业。
根据投资对象的发展阶段,基金型投资模式又分为VC投资、PE投资、股票或者债券投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完满对策内容纲要:一、本文归纳了成立现代公司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及关系,以及成立现代公司制度,成立公司法人洁理结构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指出当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1 、国有股“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2 、董事会结构不合理;3 、监事会作用难以发挥;4 、公司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产生方式不适应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 5 、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6 、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还没有形成;7 、新老“三会”的有机结合尚需研究。
三、提出了完满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 1 、校正完满《公司法》; 2 、合理配置股权,加强所有者的拘束功能; 3 、成立和完满国有财富出资人制度,成立健全公司国有财富管理、监察和运营系统;4 、加强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益组织建设,成立责权分明的组织系统及有效的激励体系; 5 、理顺新老“三会”的关系,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和经营管理者执行用人权有机结合起来。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完满对策一、现代公司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一九九三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成立现代公司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国有公司改革的方向”。
所谓现代公司制度,是指以公司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产权制度为核心,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组织和管理制度。
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色,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即“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楚,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从经济系统改革的目标来看,成立现代公司制度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又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研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路子。
一九九三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公司推行公司制是成立现代公司制度的有益研究”。
全面构建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内容提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而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行公司制的核心。
自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颁布实施《公司法》以来,特别是经过各方面试点,我国新的公司制企业大量形成。
但是,由于受体制转换的制约和操作缺乏规范的影响,目前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我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面临着加入WTO的国际化挑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改革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加速企业体制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企业治理结构”。
简单地说,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经济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狭义上指的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广义地则可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shareholders)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例如雇员,顾客,供货商,所在社区,等等,统称stakeholders)之间的关系。
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从提高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经理层、内部人的利益机制(The Incentive Issue)及其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问题;这里既包括经理层的激励控制问题,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这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
第二类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问题(The Competency Issue),亦即由于企业领导层(总裁、董事会)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与环境要求错位而引起的决策失误问题;管理学家往往对此更为关注。
Management经管空间 2012年11月139高管人力资本化和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暨南大学法学院 余莉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化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化正是知识资本化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
我国目前正处于国企改革、国企改制的攻坚阶段。
本文从这一现实角度出发,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基于高管人力资本化的视角,对完善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提出法律构想。
关键词:高管人力资本 公司治理 国有控股公司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a)-139-031 高管人力资本参与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性1.1 国有控股公司高管人力资本现状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大势所趋,并日渐成熟,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但是与之相关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改革的步伐却远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因为传统理念和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股权代表人缺位的影响,现行高管薪酬机制和高管人员才智之间、和公司之间的契合程度仍然不高,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薪酬长期偏低,薪酬和经营业绩之间的关联性低,导致现行制度下实现个人预期收入困难,薪酬激励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高管人员对薪酬制度的不满,加剧了一部分高管人员寻求“影子收入”的现象形成。
高管人才的流失和利用职权或者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损害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引发了国有控股公司高管危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人力资本化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因而为了有效激励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而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已是大势所趋。
1.2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缺陷1.2.1 所有者缺位国有资本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国有资本的所有者缺位仍未得到解决。
公司的领导仍由政府任命,其他出资者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后,谁来持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份及如何持有,实践上还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
1.2.2 “内部人控制”严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形式上设有完备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者职权划分明确,相互制衡;但在实际上,国有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多数决”的原则,使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的一言之地,而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又大多由国有控股股东单位的领导构成,因此形成了坚固的“内部人控制”格局。
完善国有治理目标
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其治理目标是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盈利。
国有企业的治理目标的完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和规划。
首先,国有企业的治理目标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角度上,国有企业的治理目标需要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实现国家财富的增值。
其次,国有企业的治理目标还应兼顾社会利益,包括保障员工的权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
国有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国有企业的治理目标还应当注重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
国有企业在追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良性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治理目标的完善需要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之间进行平衡,确保国有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兼顾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盈利。
这样的治理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的使命和价值。
2019年第2期浅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李贝贝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0024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精细化分类;混合所有制;现代企业制度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明确了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1]。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1.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指标的选择与构造[摘要]国有集团公司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其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评价标准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从经济学中关于效率定义的本源出发,重新探讨有关公司治理效率的评价问题,我们认为公司治理效率应该包括公司治理收益与公司治理成本两方面内容,即公司治理效率的“好”与“差”应该体现于公司治理收益与公司治理成本之差,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两大类9种指标作为衡量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收益,治理成本,治理效率以往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问题的考核通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家对公司内部具体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为依据,采用上市公司的考核办法或者对该办法进行一定的调整之后来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进行考核。
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考核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时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考察企业所依据的理论与法律基础均是建立在西方较为完善的成文法与现代企业理论所形成的适合于私有制前提下的西方企业,其理论与方法经过直接或者改良后都将产生部分失效的现象;二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与其他类型大型集团公司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治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集团,利用上述方法所筛选的指标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进行考核时,可能导致无法产生较为准确的结果。
因此,考虑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特殊性有必要制定或者设计一套适合于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治理效率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公司治理效率核心内容的演变及其含义的界定1.公司治理效率内涵的演变早期对公司治理的研究认为解决两权分离所出现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如何能更加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这构成了最初的公司治理效率的核心内容。
这一代理成本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外部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和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Jensen and Meckling,1976),建立最优所有权结构的标准就是如何尽可能地实现股权与债券总代理成本的最小化。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摘要]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被大股东操纵、监事会不作为和独立董事成“摆设”等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此,应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加大国有股减持的力度,改革公司高管人员的任用办法,严格监管与有效激励相结合,建立、完善法律和法规制度。
[关键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途径中国的股市不仅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度滑坡令人吃惊。
载止到2006年1月9日,沪深两市预亏公司已达181家,超过1998年至2004年任何年份。
2003年147家亏损,2004年有174家,2005年除18l家公司预亏之外,还有69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月6日财经新闻版)2005年开户的投资者亏损比例达到了85%以上。
近几年来,投资者总共投入15701亿元进入股市,而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取的收益仅为700多亿元,平均每年投资收益仅为0.37%,远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
(《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月3日,新闻视点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去年发布的《2005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测量报告》显示:虽然目前上市公司自身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不如非上市公司的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新华每日电讯》在我们看到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度下滑的同时,不绝于耳的是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频频落马。
也许还可以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来找公司业绩大幅度下滑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应该认真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内部问题。
股份公司最早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借鉴这一企业组织形式的起因是这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内部管理结构的优越性。
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都是比较完善的,它由四个层次组成:第一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即股东大会;第二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即董事会;第三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即监事会;第四是公司的执行机构,即经理委员会。
这种典X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好处在于使公司内部各经济主体及其权力处于分立和整合状态中,保持有效的联系,制衡和监督,使各个经济主体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严格受到相应责任的制约,从而达到了各方利益的均衡、规X和高效运行。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核心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我们总结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时至今日,许多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停留在形式上,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规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仍是当前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途径1概念的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或企业治理结构,这一概念源于西方经济学,是通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概念,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在规范的公司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共同组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四部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能使公司法人合理高效地运转起来,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进和借鉴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对企业的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进行了规范,基本建立起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企业领导制度。
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条件的缺乏,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未能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真正确立,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十分突出。
2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2.1产权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利益主体制衡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时通常改制为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或者改制为独资公司,国家仍是企业的绝对控股股东或唯一股东。
许多企业在股份制改革时并没有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这些改制后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但仍由国家绝对控股,事实上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从国有企业运行的情况来看,虽然经过公司化改造,但内部缺乏多元利益主体的制衡,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不能真正落实,由此改制后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往往难以规范。
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摘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组织制度的核心,是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规范公司行为的基础,文章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就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有效的外部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国有控股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治理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2000年,由胡汝银博士领衔,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完成了一份有关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卷调查报告。
该次调查的对象是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公司,调查的内容包括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内部制衡与控制机制、激励机制、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小股东利益保护等。
结果显示,与公司上市前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已有了相当的改进,但与成熟经济中公司治理实践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因而其所形成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国有股在公司总股本中占绝对优势,法人股股权比重不断上升。
在我国目前的股票运行机制下,国家股、法人股占上市公司总比重较大,且不能上市流通,因而占总股本比重较小的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的买卖不能或基本上不发生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加之破产机制、兼并机制、经理市场效率残缺,外部股东对企业行为与经理人的约束相应弱化,“用脚投票”机制无法实现,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公司组织结构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均按照公司法及交易所上市规则等的要求,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1)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单个董事在观念和行为上往往更多地是代表和追求本身(作为单个个人或代表特定的股东)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整个公司的利益和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不能对全体股东真正履行诚信责任和勤勉尽责。
在关键人模式或控股股东模式下,整个公司的运作为单个个人或单个股东所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往往成为橡皮图章。
(2)监事会的作用有限。
中国的公司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或经理班子的成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的决策。
另外,许多公司监事会成员为政工干部,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使得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经营失误和自律行为进行及时监控成为空谈。
(三)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中国上市公司做了不少探索。
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还必须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机制。
在激励方式上除了要突破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有效方案,给予管理层股票或股票期权。
(四)外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在市场监管方面,监管手段更主要的还是偏重行政性措施,缺乏市场化监管手段的运用。
另外市场监管更多的是以“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使市场监管带有严重的行政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大了市场风险。
二、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一)制度安排1.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股权结构合理与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国的上市公司一般属于混合所有制,并有三类股东:国家、法人(或机构投资者)及个人,股份持有的集中程度很高。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份所有的集中程度及其构成对公司业绩有很大影响:第一,股份集中程度与企业效益成正比。
第二,法人股份所占比重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国家股份对业绩有负面影响,个人股份对业绩无显著影响。
第三,国家股份占的比重越高,劳动生产率越低。
改善股权结构应该降低国家股份的比重、增加机构持股,实现合理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目前,国有股减持已引起了各方重视,那么,如何通过国有股减持达到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目的呢?在国有股减持的方案设计中,国有股的流通方式、定价机制和减持后的资金运用模式三个问题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方案的成败。
国有股从不能流通到流通的途径实质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动的管道,如何设计这个“管道”,直接影响着整套方案中的其他问题。
定价机制则是减持方案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不同的“管道”对应着不同的定价机制一在“管道”确定之后,客观上存在一个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收益分配的问题。
在作了必要的分配之后,还存在一个资金运作模式的设计问题。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作为现代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一独立董事制在企业运作中所发挥的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公认。
众所周知,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那些有可能影响他们做出独立判断的事物之外,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独立判断的关系。
它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西方国家关于独立董事的职责有明确的尺度和定位。
独立董事有别于外部董事,国际成熟资本市场对独立董事概念的界定为:不在上市公司内部任职且与公司没有任何股权关系的人士。
在中国能够胜任独立懂事的人非常缺乏,独立董事制更没有历史经验。
我们要依自己的国情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任命独立董事应抓住重要的两点:独立身份、有价值的见解。
独立董事水平不高,其见解难以影响董事会,长此下去制度也形同虚设。
应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采用将大公司有能力的高级内部董事之间交叉聘用,互为独立董事,这样各自都能获得来自局外有价值的商业见解。
同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加紧出台《董事会指引》,明确独立董事的作用、权利和责任等,只有有法可依,才能规范独立董事的运作,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及其竞争力,从而实现股东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3.完善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正日益成为制约微观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因素,西方国家流行一种经理股票权的薪酬激励制度,我国也正在引入这一制度。
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有效激励方式,股票期权近来开始引起各方重视,没有激励就没有人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一切经济发展都无从谈起。
所谓股权激励指的是公司与部分员工或全部员工之间进行的某种股权安排。
股票期权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前瞻性的激励机制,只有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上升的时候,享有股票期权的人方能得益,股票期权使雇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股票的价值,从而与自己的利益直接挂钩。
这也是一种风险与机会并存的激励机制,所以股票期权的潜台词是:“只有好好干,公司上去了你才能得到报偿。
”(二)法律法规体系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应使各法律的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
《证券法》作为证券市场的基本法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我国《证券法》与现有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刑法》、《行政诉讼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之间存在着一个衔接问题,但目前的衔接是不够的,例如,《证券法》与《公司法》就有矛盾冲突之处。
2.建立与完善我国民事侵权诉讼法律法规。
我国证券立法中,民事责任相对于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处于明显薄弱地位。
目前已有的法规中几乎都有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规定,而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却寥寥无几,许多违法行为无相应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民事责任条款简陋,缺乏操作性。
3.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法律制约。
如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负责人必须对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的公司定期报告中的内容的真实准确性提供保证,确保报告不存在有关事实的虚假情况、遗漏或误导。
如果提供虚假报告,将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在制度上而不是在道德约束上强化公司治理结构。
4.建立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诉讼机制。
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的民事诉讼法,使中小股东在受到权益侵害时能够使用法律武器,以加强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作用。
此外,银行、债权人和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公司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利应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三)监管体系证券监管行为取决于监管的目标。
根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1998年颁布的《证券监管的目标与原则》的要求,所有的监管原则均应以遵循三个监管目标为基础:第一,保护投资者;第二,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统风险。
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系统的集权性和一元化、高权威性和高独立性、弱自律性以及监管环境、监管手段等方面原因,使得监管效率低下,与上述监管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应强化法律手段,逐步将行政监管过渡到法律监管,以法律的方式使司法介入证券犯罪中,以保护投资人的权益。
(四)市场环境国内资本市场环境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投资者多以投机为主,因此,有些国内上市公司通过各种关系公关,通过种种包装就能如愿以偿地利用内部人控制来欺骗投资者。
因此,要完善市场环境,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是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市场方面加大监督和导向的作用,严格执行上市准则,杜绝劣质公司的上市。
三、结语良好的公司治理依赖于良好的法治秩序、商业规范、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和会计、律师、证券服务等领域较高的执业标准。
同时,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也高度地依赖于控股股东尤其是国家股股东或国家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要求来行使对上市公司的监控权。
新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参与公司治理就变得更为必要,由于网络的普及,其参与者将远远不再是主要的大股东。
企业相互之间的依存变得更为紧密,形成一种网络型的新型组织形态。
因此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将对公司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新经济条件下公司治理结构建设仍将是企业管理中永恒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