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CAREER HORIZON高管参考2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其实质是对人们利益的界定和分配。
制度创新就是旧制度被新制度所替代,即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或重新界定。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共管理的主体,其首要的职责就是要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地方的公共利益。
地方政府维护地方公共利益的手段之一就是提供制度。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地方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会不断出现,对原有的制度产生巨大而持续的冲击,当原有的制度不能解决这些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制度创新就被提上日程了。
为此,剖析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如何优化我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强调局部利益,导致地方保护主义。
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地方政府,像市场中的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当各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都受这种最大化地方利益动机驱动时,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维护和扩大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一是争夺制度创新的进入权。
为了获得某一项制度创新的进入权,各地纷纷向中央政府证明本地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本地的发展是如何急迫,那些最善于讨价还价、或者和中央政府关系密切的地方往往能在这种博弈中胜出,获得在当地进行制度创新的试验权。
二是争夺中央的财力支持。
由于中央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获得中央的支持,能够减少本地的支出,这相当于增加了本地的收入,而且通过中央支持的项目建设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向中央政府争夺项目和财力支持是地方政府竞争的又一途径。
地区间不良竞争必然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公共权力以合法或违法的方式为了保护本地区利益而采取损害其他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并封锁资源合理流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
地方保护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是产品保护,即通过限制外地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使产品质量不高的本地企业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制度研究【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通常对应于中央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即称“联邦制府”)的称谓。
特点:现代社会,地方政府和这中央政府相比,具有有限的权力,如制定地方税收政策、实行有限的立法等等;很多国家民族自治地区较一般的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权利如立法权等;在中国还存在自治地方,香港和澳门在脱殖民统治以后,成为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和同行政地位的省和直辖市相比,中央政府给予更大的权力。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的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同时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一、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第一,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面临着权力运行无序的挑战。
第二,在地方决策制度上,地方政府面临着制度短缺的压力。
第三,在公共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滞后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国内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的凸显,各级地方政府开始主动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成为地方创新中最活跃的主体。
尽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形成各地方政府在创新的起点、能力、重点、力度以及创新成果上的不同,但是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则是相同的。
(一)地方政府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概念与理论是由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和阐发的。
所谓“创新”,就是通过把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市场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获得潜在超额利润,创新活动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的人类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变革创新的压力,以政府创新实现“再造政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政府当然也不例外。
包谓“政府创新”,就是政府组织在宏观政治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为积极适应外界及内部的各种变化,旨在全面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效率及效能,在管理与服务的长远战略选择、功能目标定位、政策策略制定、组织结构设计、运作流程设定、运行机制构建、组织绩效评估和新型技术运用等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性或创先性的重组、再造与革新。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国际环境第一,识经济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不断加强与明显加快,全球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应用,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文明民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形态。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或消费)之上的经济,是容纳新技术革命中一切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等经济增长因素,并以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的一种经济。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知识革命在诱发出泉水般上涌的生产力后,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价值,它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革命。
简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十个问题杨雪冬1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初步分析,总结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10个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特点、创新的相关因素以及创新的发展命运。
其中的一些观点非常初步,有待进一步调整和验证。
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说明了现有体制还有待发挥的潜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创新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应该实现制度化。
关键词:地方政府创新研究问题2000年,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设立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这是中国学术界首个对中国政府改革进行系统全面评估的奖项。
该奖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举办了三届,共有800多个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参加,30个项目获得优胜奖。
申请项目分为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三大类,来自省级以下、乡镇以上所有地方层级,涉及广义政府的各个组成部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群团组织等)。
除西藏以外,所有省级行政区域都有项目申请。
在63个获奖项目(包括入围奖和优胜奖)中有27个属于政治改革类创新项目(其中第一届11个,第二届6个,第三届10个),约占43%,是这三大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
行政改革类项目为16个(其中第一届为4个,第二届3个,第三届9个),约占总数的25%,有22个属于公共服务创新类项目(其中第一届5个,第二届10个,第三届7个),约占总数的35%。
2尽管相对于各地蓬勃展开的改革创新来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只收集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申请项目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内容详实,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反映出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申请项目和获奖项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首先是对每届获得优胜奖10个项目和若干获得提名奖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主要研究这些创新的发起过程、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前景。
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摘要】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亟需进行创新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突出展示了创新带来的成果和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创新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提供指导和启示。
该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必要性、路径、案例分析、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政府单向管理导致民众参与度不高,决策效率低下,治理成本高昂等。
研究如何创新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以案例分析为支撑,为政府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从实践案例中总结经验,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也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关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丰富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体系,促进政治科学研究的发展。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一、前言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在辖区内行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职责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深化改革,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也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政府的效能与社会认可度。
本文将就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分别从政府职责、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详述。
二、政府职责改革与创新1.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型过去地方政府职责主要是行政管理,而现在正逐渐转向公共服务。
政府职责的变化已从制定发展规划、投资引导等向民生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向转变。
政府职责转型背后的逻辑是:将市场、社会和政府的作用区分明确,让政府更多地扮演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角色,将具体事务的办理交给市场和民间组织。
2.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除了要扮演好市场调节者的角色,还要从协调着手,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
为此,地方政府不断尝试开展跨区域合作,推行协同发展等模式。
比如,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就是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背景下,较好地实现区域协作。
三、机构设置改革与创新1.简化机构为了去除冗杂流程,深化机构改革成为中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主攻方向。
机构改革的一个方向是简化机构。
先前各级政府对待事务重复多,部门交集复杂。
因此,设立了“拆墙”式的行政机构改革,将原本各自为战的多机构联手改为核心部门负责主导,减轻了层层部门的管理交叉和审批复杂度。
2.创新机构除了简化机构,地方政府还在积极探索一些创新机构。
比如杭州市设立的西湖区智慧城市示范区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为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先行区,西湖在机构设置上的改革更注重科技、文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让更多创新企业聚集纳入。
这样一来,城市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等多方面得到了高效地整合,使该地区在发展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1. 创新招聘改革与创新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点。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改革工作,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创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将对我国创新改革推进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二、创新改革主要进展1. 体制机制创新(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3)优化人才政策。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2. 产业创新(1)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2)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
(3)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
3. 政策环境优化(1)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创新成果。
(3)深化“放管服”改革。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三、创新改革面临的问题1. 创新主体活力不足。
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3. 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科技创新资源向少数企业和地区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4. 创新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部分政策与实际需求脱节,政策执行效果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4.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总之,我国创新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相关部署目标任务接地气,政策措施鼓干劲。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求真务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2年工作部署有哪些与创新和知识产权相关的内容?报告摘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
专家解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效支持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服务的依赖度非常高,科创板企业更是如此。
如何促进创业投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09年推出了两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形成了北京、上海、武汉三种融资模式。
2019年8月,银保监会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为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此外,我国保险业通过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的尝试,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了另一道门。
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当结合当地科技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多种质押手段,进一步完善投融资评估机制,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报告摘要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
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专家解读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所长宁立志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中间层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中介作用。
知识产权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较强的专业性,拥有知识产权行业发展的充足信息,更了解也更贴近行业竞争实际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真实状态,相关决策和意见也更权威,在知识产权权利维护、知识产权事业进步、知识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与改革一、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亟待创新与改革。
因此,地方政府亟需加强公共服务的创新与改革,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需求。
二、现状分析1.公共服务现有问题目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
其次,服务流程繁琐,群众办事难、办事慢。
再次,服务机构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形成信息孤岛。
最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群众对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2.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公共服务创新与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
通过创新与改革,我们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便捷化,提高政府效能,增强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与可扩展性。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地方竞争力。
三、创新与改革方向1.打破部门壁垒,推进协同合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体验。
2.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服务智能化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建设智慧政府。
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平台,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3.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地方政府应从传统的单一服务模式中转变,推动服务的综合化。
将不同部门和机构的服务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4.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公共服务创新与改革需要人才的支持。
地方政府应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公务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的人员管理机制,激发公务员的创新意识和服务热情。
5.加强监督与评估创新与改革需要有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公共服务创新与改革的评估与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保障与落实措施1.加大财力投入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财力投入,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公共服务创新与改革。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24》出炉江苏实现连冠粤京
沪浙鲁列前
202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如约出炉,展示了全国各省市在创
新领域的表现与实力。
经过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估,江苏省再次夺得冠军宝座,实现了连续两年的称霸。
粤、京、沪、浙、鲁五省市紧随其后,列居
前茅。
江苏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地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能力的
佼佼者。
其拥有成熟的产业体系、优质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为创新提
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苏省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
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创新领域的领
先地位。
粤、京、沪、浙、鲁五省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重镇,也展现
出了强大的创新实力。
广东省以其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创新创业的氛围吸引
了大量人才和资金,成为中国创新的高地。
北京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凭借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
的科技成果。
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也在创新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为
全国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这几个表现突出的省市外,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推动创新工作。
各
地政府纷纷出台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在全国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各省市将继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合作和人
才引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
国的创新事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1. 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也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通过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在创新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其他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报告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整理、指标选取、数据分析等。
3. 区域创新能力概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
不同地区在创新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
4.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据本报告分析,中国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东。
这三个地区在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
其次,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也在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一些西部省份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5. 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分析本报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差距的原因。
一方面,历史和地理因素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在创新能力上的优势,这些地区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其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人才流动、政策支持等因素也对地区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6. 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本报告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各地区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提供创新研发的支持。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间合作和交流。
各地区应加强合作,借鉴对方的经验和优势,共同提升创新能力。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为全面总结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的成果和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特制定本总结报告。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1. 国际形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要素。
我国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
2. 国内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减弱,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国家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旨在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果1.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科技成果丰硕。
我国在量子通信、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科技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5.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共享。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经验1.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4.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5. 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共享。
五、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报告2010》读后感
2010年地方政府创新涉及到许多省市,我根据《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选拔颁奖大会的获奖名单》,简单列举一下创新举措: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政府“参与式预算改革”;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财政局“财政支农方式创新”;贵州省湄潭县纪委“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大综管’信访维稳机制”;浙江省湖州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机制创新”;广东省揭阳市总工会“民间社团建工会”;河北省青县县委县政府“农村合作养老制度建设”;重庆市黔江区委区政府“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创新”;浙江省松阳县政府“农村宅基地换养老”;四川省遂宁市政法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省际工会联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委县政府“寺庙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宁夏盐池县外援项目办公室“推动农村社区公众参与”;云南省昆明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机制改革”;江苏省淮安市信访局“阳光信访”;上海市浦东新区综治委办公室“预防和减少犯罪机制创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委区政府“自然村中的‘农民议会’”等20个项目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
通过以上案例的研读,我总结了一下感想:
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创新。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政府的职能转变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一是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
二是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
三是从人治走向法治。
该书的一个案例“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就较好地说明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越来越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就我们枣庄市来说,政府的服务职能也在不断加强。
以前去政府办事需要跑好几个办事部门,各个部门距离很远,需要很多天才能办完一件事。
近几年政府实行“大部制”改革,要求者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一处,这就给人们处理事务带来了便利,不用一个上午就能把事情办完。
其次,改革创新需要勇气。
创新意味着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套用,而创新势必会遇到争议和指责。
所以,创新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发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绝不走“回头路”。
在创新过程中,党政干部更要鼓起勇气,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克服创新中遇到的“本领恐慌”问题。
书中列举了浙江省湖州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机制创新”的案例:一是突出了科学发展。
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一些地方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GDP增长才是硬道理”。
湖州市在干部考核中,坚持发展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并重,淡化GDP考核,强化对民生改善的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是突出了因地制宜。
注重把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特点,适当体现差异性,增强了干部考核的针对性和可对比性。
对不具备发展工业经济条件的地区,摆脱GDP考核约束,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考核,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向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是突出了年度综合考核。
改变以往“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状况,每个年度都对县(区)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了干部考核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而且,注重强化对领导干部在重要时刻、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中表现情况的考核,形成了重视基层、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是突出了群众满意。
按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考核评价主体,实现了“由多数人在
多数人中选人”,形成了“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转变观念,开动脑筋,运用智慧,想出办法,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要懂得“优秀的理念都是从群众中来”的道理,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多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多借鉴别的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多到基层去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和观点。
像案例中提到的“听证制度”、“政府服务承诺制”等,都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学习其它地区创新做法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地实际而集成的。
改革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深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设计。
缺失目标的创新是盲目的并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创造性是创新的灵魂,但并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而创新。
创新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改革,背离了这个目标,就会变成为了创新而创新。
面对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的创新举措不能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不能草率从事,而是应该超越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
具体地说,在创新决策中,要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社会稳定,既考虑行政效率又考虑行政成本,既考虑改革力度又考虑接受程度,既考虑眼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等等,注重实际效果,重在落到实处,重在让人民群众满意。
我的家在枣庄市峄城区,我们市也获得了地方政府创新奖,我具体了解了我们市的创新措施。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开展农业信用担保,就是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将此专项资金注入到农业担保基金,成立专门农业担保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以注册资本的5-10倍,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提供担保,撬动各类金融机构资金,产生“四两拨千斤”的资金使用放大效应,使支农资金永续使用,发挥长期效应。
2008年8月28日,山东省第一家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枣庄市市中区惠农担保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公司根据农民、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方便的反担保方式。
对农户的贷款担保需求,采取的反担保方式,一种是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反担保给农户贷款。
另一种是灵活确定抵押和质押。
公司在确认的反担保措施上更适应农业产业和农业企业的特点,两证不全的标准厂房、农业生产设施、土地经营权、水面经营权等都可以做抵押和质押,甚至仅凭信用、资质等软性条件都可以通过担保获得银行贷款。
惠农担保有限公司是由区财政全额出资成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政策性、专业性和服务性为基本特点,以帮助解决“三农”为己任,坚持“诚实守信、服务农业”的宗旨,切实缓解农民、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矛盾,扶持和促进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农业担保公司属于信用担保业中按服务产业划分的一个普通担保公司,但又有别于其他一般性的商业担保公司。
它是由政府搭建的一个高起点的融资平台,立足于信用担保机制的基本经济原理,通过灵活运用杠杆激励机制,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参与新农村建设。
为此,市中区财政局采取政府介入和购买服务的办法,通过兴办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形成了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相互联动、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这一举措的实施给农村金融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三农”的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报告》
读后感
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褚洪珊
2008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