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时评精选五篇+高考作文20种哲学思辨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6
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本质上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整理的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范文四篇,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盘点1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
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
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
因此,虽说社会是共性使然,但因为共性又是个性使然,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乃是个性使然。
最好的个性组合成最好的共性,最好的个体组合成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个人利益组合成最好的社会利益。
个性并非社会的敌人,而是社会的逻辑前提。
社会是人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相约,个性相得;共性是社会的基础,个性是社会的灵魂。
扼制个性便是扼制了社会之根本。
人们对某个城市某种商品的特点评价是:这个城市或商品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足见一斑。
众所周知的是,模仿得再好也比不上原创。
模仿永远不能代替创造。
当前,许多媒体所开展的形形色色模仿秀是对缺乏个性的fans顺水推舟,并进行误导,即便属游戏性质,也不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它只会使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创造力削弱。
东施效颦的历史笑话竞演变成为当今时尚!这种现象将更有资格成为后人的笑柄。
个性的塑造须推陈出新,求异而不趋同。
文学艺术史上不乏题材和风格回旋往复的情形,同样能表现出个性特征。
举一个很近的大家熟悉的例子:在众多前卫流行歌手充斥的舞台上,久别复出的台湾歌唱家费玉清以其怀旧的曲目和优雅的风格又再次赢得了广大听众,究其原因难道不正是个性的魅力麽?同时也表明求异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与众不同即可。
高考时评类作文范文5篇(2)时评类作文范文篇4:评价他人的生活曾经有人比喻过世界上最好看的人是谁?不是碧昂斯(美国的歌星),也不是宋乔恩(韩国的明星),知耻是最美的人。
如果一个人懂得知耻,那么他的身上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也会格外珍惜自尊,因此他会自觉的维护他人的自尊。
既尊重他人,人人彼此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尊重他人的人既看重自己的人格,又看重他人的人格,所以我们既要尊重他人,要尊重自己。
俗话所的好:“士可杀不可辱。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人格,谁要是丢了人格尊严,那就是自我作贱了。
别人自然也就不把你当做人看了。
如:春秋时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
燕子很矮,楚王想趁机侮辱他,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城门旁一个五尺高的小门进去,晏子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你们先弄明白,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楚王得知后,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把晏子迎进城去。
这则文中的晏子看重自己的人格,才没有从狗洞进去。
像楚王这样的人,侮辱他人则不尊重他人,那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如果别人只是对我们一点的议论,一点批评就以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只能代表别人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
批评是对我们行动的评价,针对的是具体行为具体,而不是指人本身。
所以我们对待议论和评论,应该做到:“无则加勉。
”议论和批无关紧要的议论就不必认真对待了。
尊重他人还可能让我们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还可以更多的欣赏来自他人的智慧。
如:有一次毛主席和妇女代表聚会。
一位代表不小心对着主席打了个喷嚏,唾沫溅到了主席的身上。
大家都很紧张,那位代表也战战赫赫。
主席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说:“我连蒋介石都不怕,还怕你的唾沫吗?你这点威力也太小了,哈哈。
”大家见主席似乎丝毫没有生气赶忙帮主席擦干净。
主席就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现场紧张的气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如果我们像主席一样,养成豁达的性格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也会减少矛盾的发生。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1、过程与结果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
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
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
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
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
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高三时评类训练作文大全800字7篇高考作文最能体现考生对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体系架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时评类训练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三时评类训练作文800字1子曰:“闲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
闲哉回也!”孔子在古代便十分看重弟子养成朴素的道德品质,可见朴素自古以来便是人优秀的道德品质之一,我们要重视培养朴素的道德品质。
那三个进商店买饮料的人,都只是为了解渴而已,为什么要讲究什么口味呢!由这件小事便可看出他们的道德修养。
我们要重视培养朴素的道德品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社会做出贡献。
朴素的道德品质要从小培养,任何人都不可能生下来就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司马光小时侯,有一次穿了亲戚送的丝织鞋,被父亲发现后训斥了一顿,从此养成他朴素的道德品质,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可见,朴素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小培养。
我们也要重视培养朴素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朴素的道德品质是成功的内在条件。
古往今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伟人,都具有朴素的道德品质。
文学巨人托尔斯泰平时衣着朴素,穿得像个农民,有一次他到贵族学校找女儿,学校都不让他进去,就是这样朴素的道德品质让他登上文学的颠峰,获得了人们的敬意。
我们也要像他学习这种朴素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朴素的道德品质是民族兴盛的必要条件。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道德修养,而朴素的道德品质是其中重要部分之一。
德国人民拥有朴素的道德品质,冬天为了避免猫进出时间过长而引起暖气浪费,便把猫的尾巴给弄断了。
正是从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朴素的道德品质让德意志民族兴盛。
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复兴,也必须重视培养朴素的道德品质,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朴素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思辨类优秀作文6篇1.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礼记》有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松与紧之间的关系成了重中之重,而我认为,秉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态度来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是大智慧者应当具备的处世之道。
当前的社会,繁重的生活使人压力山大。
此时,有人选择躺平,有人选择不断的内卷。
他们就像薛定谔口中的那只猫一样,处于松与紧的叠加态,但却是物理之上的叠加,非松即紧,非紧即松。
殊不知,有些人却可以最好的面对生活,以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态度处理好每一天。
“紧”是生活的主体,这无可厚非。
没有一定的“紧”,生活很可能不进反退。
但倘若是不间断的“紧”,便可能不仅使人每天疲惫不堪,甚至消磨意志,致使人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我们应做到紧中有松。
正如《桃花村》中主人公每周末抽一天去大自然散心,让手机关机一样。
生活不应是工作的专用舞台,也应是自己的桃花村。
洛克有言:“凡是打算充分利用一生中任何一部分时间的人,必须让其中一部分用于游戏娱乐。
”正因为有了在瓦尔登湖畔漫步闲游的时光,梭罗才悟出了人生哲理;正因为有了苹果树下的怡然自得,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
紧中有松是压力下最好的生活态度。
适当的松不仅能够使人的压力得到释放,往往还能给人提供不同寻常的灵感和体验。
因此,在生活中做到紧中有松,让适当的“松”成为“紧”的润滑油,以此推动“紧”持续运行。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松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一直松着不是挺好吗?”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的生活不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一味的松就像躺平,是对生活的妥协,最终一定是一事无成、懊悔终生结局。
“松”要适当,应做到松中有紧。
如果说“紧”是台机器,“松”是使机器流畅运用的润滑油,那么过度的松则毫无疑问会让这台机器无法运转。
生活中的松的实现有许多途径,但不留神便会陷入到修昔底德陷阱中,必然在人生中失败。
因此,我们在松的同时要有紧的限度,莫让诱惑成为掌握了时间的主人。
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1.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从未停歇。
贤哲智士、世间学者,倾尽聪慧智量,历遍千辛万苦,旨在描摹出生命价值的底蕴。
然而,无论过去、未来,生命的价值,都不仅停留在追求个人的生存及发展层面,而始终凌驾于自身之上,始终在于对真、善、美的无穷探寻、无尽求索。
探索真理为生命之本。
探索真理是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反映了我们追求真实、理性、公正的内在需求,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有道德的决策,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好奇心,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提取出一种对深入理解世界和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追求善行为生命之魂。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作为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而存在的。
当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为人谋福、替人着想等美好的精神品质就会出现,人性中的光明与温暖便如火烛般照耀着身边每一寸空间。
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点滴善意,八方汇聚,最后形成匡扶正义、人心向正、积善成流的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够闪现生命的光辉,更能传递生命的意义、书写生命的价值。
追寻美好为生命之色。
生命如一场无尽的寻宝之旅,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散落的奇珍。
壮丽河山、名胜景观、华美建筑、艺术珍品固然可谓大美无言,生活中的点滴温情、细微体贴、平凡劳动也尽显至美无华的风采。
追寻美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让生命本身充满了收获和喜悦;追寻美的品质,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以完善,让生命过程闪耀着高尚与纯真。
生命价值,绝不仅在于生存及发展,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善行、寻找美好。
作文主题训练------哲理思辨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看到一位同事“连续20多小时高强度并行设计和开发”“持续1周高强度完成了超过200项产品和设计修改”的获奖评语后,在600人的微信大群,腾讯新入职员工张生@部门负责人黄总等人:“用健康的、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躯体,用一个又一个20多小时的高强度加班,换来一个所谓的‘业务突破奖’……到底值不值得?”并提出辞职。
对此,黄总在论坛回应,之前已有很多人“匿名反馈中肯建议和方案”,表示要“认真反思,尽快整改”。
企业相关领导也与张生作了沟通。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瞎眼)。
”道理很好,但在生活中把握分寸却很难。
类似此种事件,你无从确定领导是不是“君子”,你会选择言或不言,是直言还是匿名反馈?请你在张生,匿名反馈者(称“隐者”)、黄总中选择一人作为收信人,以书信的方式表达你的真实思考。
要求:书信体裁,自拟标题,自选对象和角度,字数800字以上。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作为一名校友,以“令狐冲”为化名,面向“阳光中学”的同学们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
如果把纪律和规矩当成底线,那么有的人会把纪律和规矩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内心却不当回事;有的人会把纪律和规矩当作最高纲领,当作“紧箍咒”,一切“保安全”,做事被束住手脚,难以出彩;有的人则会守住纪律和规矩的边界,在边界之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打破常规,闯出了新局面。
《人民日报》五篇思辨评论文2015.9.14这组文章,发表于今年5月20—24日的《人民日报》评论版,总题“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
文章具有非常强的思辨色彩,且语言精练典雅,几无赘语。
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中,具有思辨性的作文题占半数以上,而这五篇文章在写作思路和语言上,非常适合高考作文的学习和借鉴,说它们是集思想深刻、章法鲜明、语言精粹于一体,似不为过。
同学们要仔细研读,甚至可细抄一篇。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
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
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
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
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
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
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
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
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
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2024高考语文时评文章
2024年高考语文时评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和主题进行撰写,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题目和思路:
1.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文章可以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文章可以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3. 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文章可以探讨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分析当前教育体制的优缺点,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建议,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文章可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文章可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文化差异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提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建议,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撰写时评文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取独特的视角,挖掘有价值的主题;
2. 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3.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明快;
4. 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
七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劳动的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劳动的情趣……劳动是充实而美丽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生活需耕耘,劳动创万物从混沌未开化的原始走来,到农耕文明,电气时代,人们劳动不止,从未停息。
在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我们应以劳动为荣,通过劳动,创造万物,启发自我,普惠众生。
充实而美丽,是劳动的至高境界。
劳动可以是“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劳动可以是“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劳动也可以是“带月荷锄归”的情趣。
劳动,是歌德口中“最好的药”。
它不仅是温饱生活中“必须”进行的义务,更是人生旅运中“必需”执行的职责。
唯有劳动,才能创生一切,在劳动中,我们体悟辛劳带来的充实,感知回馈带来的喜悦。
劳动,是人类在一个集体中,“必须”尽到的责任,劳动并非是狭义上的体力劳动,也非一个工作,它是一种途径,一种形式。
通过劳动,我们完善自我人格,丰满自我灵魂。
且看何泽慧于文革期间劳动不息,以准时的敲钟声开启充实的一天;又见广井政昭执着于制作,最终诠释何为工匠精神。
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劳动不息,竭其所能,尽其责任,成为任公先生口中的”第一等人物“,在给他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磨炼了自我,成就了自我。
劳动过程中,辛苦常伴,但也正是这辛苦使最终的收获更为激动人心。
劳动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唯有劳动,社会发展才能向前推进。
但劳动带来的收获并不是最大的宝藏,于劳动之中体悟快乐,感受劳动的情趣,方能感受其美丽和充实。
“采菊东离下”,是陶渊明耕耘豆苗时的情趣;“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是外卖小哥王计兵于奔波生活偶然得出的体会;“我写故我在”,育儿嫂范雨来于忙碌中感悟写作的乐趣:劳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的灵感。
劳动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它带有劳动者的主观性,驱动力,将劳动视作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命体验,我们才能感知到其情趣所在,感受其美丽所在。
高中作文哲学思辨高中,那是一段充满了各种奇妙思辨的时光。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在教室里的争论、课堂上的思考,都仿佛是一场场精彩的哲学盛宴。
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深奥的问题:“什么是幸福?”这一下,可把整个教室都点燃了。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幸福就是有花不完的钱,想买啥就买啥;有的觉得,幸福是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还有的认为,幸福是有一群知心朋友,随时能一起玩耍倾诉。
我当时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心里也在琢磨着这个问题。
对于那些说有钱就幸福的观点,我不太认同。
我想起了隔壁家的叔叔,他确实很有钱,住大房子,开豪车,可总是忙得不见人影,家里人都难得跟他好好吃顿饭,他脸上也很少有真正开心的笑容。
这能叫幸福吗?再说那些觉得考高分就幸福的同学,我也有不同的想法。
我们班的学霸,成绩那是没得说,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他却因为压力太大,晚上经常失眠,整个人都显得很疲惫。
这样的状态,真的是幸福吗?而认为有朋友就幸福的,我觉得也不完全对。
我自己就有几个好朋友,可有时候也会闹矛盾,会有误会,会伤心难过。
这中间的酸甜苦辣,可不是一句有朋友就幸福能概括的。
我忍不住举起了手,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我的想法:“我觉得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不是可以简单定义的。
它有时候像一阵风,轻轻吹过,让你心里感到舒服;有时候又像一杯热茶,在你寒冷的时候给你温暖;还有时候,它就像一个秘密,你得自己去寻找,去发现。
”老师听了我的话,微微点头,眼中带着一丝赞许。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想起这个关于幸福的讨论。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看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我会想,这是不是一种幸福?和同学们一起为了班级的荣誉努力拼搏,就算累得气喘吁吁,这是不是也是幸福?一次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但是老师给了我一个鼓励的眼神,同学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这难道不是幸福吗?慢慢地我发现,哲学思辨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热点时政方向08 哲理思辨一、【热点话题】语言文字规范;“较真”精神“账号”还是“帐号”?不妨多些这样的较真登录微信时,输入的是“账号”还是“帐号”?2023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面只有“账号”而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王耿表示,古人常把账目记于布帛上悬挂起来以利保“帐号”。
存,故称日用的账目为“帐”,后来为了与“帷帐”分开,另造形声字“账”,表示与钱财有关。
较真“账号”与“帐号”,有意义吗?2023年6月,某新闻媒体发布的《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平台最常出现的错别字中“帐号”排名第一。
一名大学生留言,他长期看到微信、微博等登录页面上用的是“帐号”,一直认为“帐号”是正确的用法。
如果不是有媒体关注报道,或许自己不会关注到“账号”与“帐号”的差别,更不会知晓词义的“变迁史”。
实际上,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十分常见,除了“账号”与“帐,许多人还分不清“登陆”号”与“登录”、“充”与“冲”“定金”与“订金”等。
不少网友表示今天的社会必须重视汉字的精准书写和正确使用。
【时事热评】@《光明日报》:面向广大用户的各类机构主体,在语言文字使用时必须严格遵照使用规范。
促进大多数人规范语言文字使用,从约束机构正确使用规范词语做起,实有必要。
@浙江宣传:语言学家、《咬文嚼字》前主编郝铭鉴曾说,语言是社会公器,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
新兴的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导致很多人在交流中跟风使用网络烂梗、错词错句,逐渐形成“不好好说话”的坏习惯。
对那些错用误用的文字,需要拿出些“较真”精神。
比如就曾有网友针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展开了辩论,而对这一字之差的“斤斤计较”,体现的是人们对汉字文化的严谨态度。
二、【热点话题】传统与新潮;生活新时尚“围炉煮茶”凭什么成为年轻人的冬日新宠2022年冬天,年轻人中蹿红一种新中式喝茶——围炉煮茶。
高考作文常见思辨主题分论点一、顶级分论点1.忙碌与闲暇分论点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使得人、事、物的完成效率达到新高度,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闲暇时光,全身心地享受生活。
分论点二:不过,快节奏的生活下,个人对于人生价值追求的不同,让他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上紧跟步伐、不敢懈怠,忙碌的日常成为他们提升自我的体现。
总结:在社会发展下,忙碌与闲暇都是个人的选择与自我的追求,是茶余饭饱的闲适,也是披星戴月的充实。
2.混乱与秩序分论点一:大千世界纷繁杂乱,易让人迷失彷徨,因此作为保证事物运行合乎理想规则的“秩序”成为人们内心的追求。
分论点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秩序的不断建立,也让人们难以割舍用于打破原有秩序的“混乱”。
总结:由此可见,“秩序”与“混乱”之间联系密切,源于掺杂着多元性内心的人性。
我们在一次次“秩序”的创生中不断以“混乱”打破,以致新“秩序”的再生。
3.自律、规则、公平分论点一:自律,是遵循规则的前提。
没有自律,规则便形同虚设,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分论点二:规则,是社会实现公平的保障。
唯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总结:由此观之,自律是遵守规则的前提,规则是实现公平的保障。
4.苦与乐分论点一:苦中取乐,是胸怀豁达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抗生命无常的排解方式。
分论点二:苦中取乐,是强大心性的锻炼坚守,也是踏上人生道路的修行之基。
总结:苦境孕育奋发的动力,渡人抵达对岸的乐境。
熬过苦境,善待乐境,才能以最大的心志力,守得云开见月明。
5.争与不争分论点一:首先,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争无所不在、争无可避免。
若我们消极懈怠,必将被时代抛弃。
分论点二:其次,时代发展中沉淀下不争的态度与智慧。
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看破万千后毅然放下的洒脱。
总结:总而言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辩证看待“争与不争”。
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把控尺度,这才是行世的智慧。
6.小我与大我分论点一: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作文合集(三):高考语文作文之考教结合、思辨类作文20题+优秀范文20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考证,“化”字甲骨文字形为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相依,表达颠倒变化之意,故“化”字本义是变化。
《易传》中记载:“下观而化也。
”这句话就是说在下的百姓看到一切,受到教益,发生变化。
事实上,“变”和“化”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
《礼记·中庸》中有:“动则变,变则化。
”孔颖达疏:“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为化。
”故“化”是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是一种本质的改变。
北宋张载在《易说·乾卦》中提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则强调了“化”的几微渐变效果。
“化”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有诸多启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经微渐变“化”神奇从《易传》到《中庸》、从孔颖达到张载,不论是中华典籍,还是学术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化”的意义,这足见“化”在个人成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中具有的价值。
身处激荡发展的时代,不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只有时刻以“化”为前行的动力,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更大的进步。
“化”,简而言之就是变化的意思。
从词义上看,变化指的是事物的性质、形态变得与原来不同和事物产生的新情况。
就是说,变化含有对旧有事物否定或颠覆的意思;从发生变化的形态看,有的是翻天覆地的剧变,有的是循序渐进的几微渐变。
不论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势,变化是剔除陈旧落后的,培养催生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只有不断的寻求变化,才能不断地突破旧有的藩篱,才会更好地发展。
发展与变化是事物存在应有的形式。
既然如此,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寻求突破、谋求发展,以达到变化的目的,不可能千人一面,也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加以衡量。
哲学思辨类作文素材《哲学思辨类作文素材》素材一《关于“选择”的咖啡店体验》有一次我去一家咖啡店,站在柜台前,面对琳琅满目的咖啡菜单,我陷入了艰难的选择。
是选择经典的拿铁,有着浓郁的奶香和温和的咖啡味;还是尝试一下新出的冰美式dirty ,那种强烈的咖啡冲击想想就很刺激。
这就像哲学中的选择命题。
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吸引力和代价。
拿铁虽然好喝,但可能略显平淡普通。
冰美式dirty 或许能给我独特的味蕾体验,但也有可能因为过于浓烈而喝不完。
这种日常的小纠结,反映出生活里选择的本质。
我们总是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利弊,就如同在人生道路上决定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当时我旁边有一位女士,她毫不犹豫地选了碳烧咖啡,还笑着说这是她每次来的必点。
她的果断让我有点羡慕,而我还在犹豫不决。
最后我听从了咖啡师的建议,选择了一款手冲咖啡,入口那一瞬间我才真正释然。
这让我意识到选择有时候不需要过多纠结过去认为的好坏,勇敢尝试新的可能,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生活中的那些选择,不管大小,都是如此,我们总对未知充满担忧,却忘了尝试也有意外收获的可能。
素材二《“变化”与那只流浪猫》我们小区有只流浪猫,我经常在楼下看到它。
最初见它的时候,还是只小小的、毛茸茸的小猫,瘦弱又胆怯,眼睛里满是对周围的警惕。
它总是躲在车子底下,偷偷地看路过的人。
过了几个月,它变了很多。
不再是那副小心翼翼的模样,身子长大了一些,也强壮了,整个猫看起来自信多了。
它开始大摇大摆地在小区里面溜达,甚至还会去和其他的小动物抢食地盘。
这就是变化在一只小猫身上的体现。
哲学里常常探讨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只小猫就像一个鲜活的例子,它会随着时间、环境以及自身的成长而变化。
有时候我们总是试图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却忘记了变化才是常态。
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呢,从青涩懵懂的少年成长为略显世故的成年人,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态度都发生了改变。
我们会怀念过去的自己,但也不得不承认变化使我们更加适应生活这个大舞台。
"哲学思辨类作文素材"最近,我在公园里经历了一场小小的风波,却引发了我一连串有趣的哲学思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园散步,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
公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打闹,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年轻的情侣手牵手漫步在小径上。
我走到湖边的一个小亭子里坐下,准备歇歇脚。
就在这时,一场争吵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因为争抢一个风筝而吵了起来。
小男孩紧紧地抓着风筝线,涨红了脸喊道:“这是我先看到的,我要玩!”小女孩也不甘示弱,双手叉腰,大声回应:“明明是我先拿到的,你放手!”他们的争吵引来了周围人的目光,小男孩的妈妈和小女孩的爸爸赶紧跑了过来。
小男孩的妈妈蹲下身子,温柔地对小男孩说:“宝贝,我们要学会分享,让妹妹玩一会儿好不好?”小男孩却倔强地摇摇头:“不行,我就想自己玩!”小女孩的爸爸则摸摸小女孩的头说:“乖女儿,咱们让哥哥先玩,一会儿他会给你的。
”小女孩委屈地快要哭出来:“我不要,我现在就要玩!”就在局面僵持不下的时候,旁边一位卖冰淇淋的大叔笑着走了过来。
他递给小男孩和小女孩一人一个冰淇淋,说道:“小朋友们,别吵啦,先吃个冰淇淋消消气。
”也许是冰淇淋的诱惑太大,两个孩子暂时停止了争吵,接过冰淇淋吃了起来。
大叔接着说:“你们看,这公园里的风景多美啊,大家都能一起欣赏。
这个风筝也一样,你们可以轮流玩,这样大家都能开心,对不对?”两个孩子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最终,小男孩先玩了一会儿风筝,然后主动把风筝递给了小女孩。
看着他们又开心地一起玩耍,大家都笑了。
这件小小的事情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争抢和矛盾时有发生。
我们总是想要独占,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却忽略了分享和妥协的重要性。
就像那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如果他们一直僵持不下,谁也不会开心,反而会破坏了原本美好的一天。
而当他们学会了分享和轮流,不仅解决了矛盾,还收获了双倍的快乐。
高考作文素材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五篇+高考作文20种哲学思辨关系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
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
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
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
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
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
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
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
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
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
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
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
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
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