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

  • 格式:docx
  • 大小:21.93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笔与繁笔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领会“引论—本论—结论”典型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2.启发学生理解怎样围绕论点对论据进行分析,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分析

(一)解题

1.“简笔与繁笔”是本文的论题。并列关系短语做题目的议论文,要求对并列的两个部分都作出分析,还常常要求对其关系作出辨析。本文正是使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在阐述简笔与繁笔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

2.作者对论题的见解。

(1)“简笔”指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从而达到简洁精练、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2)“繁笔”指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从而产生穷形尽相、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3)“简笔与繁笔”各有其妙,无优劣之分。用简或使繁,以真情实感而定,不能刻意为之。

3.本文的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4.本文的主要论据。

(1)尽简笔之妙的论据:《水浒传》中的“破落”和“紧”。

(2)尽繁笔之妙的论据:《水浒传》中的拳打镇关西和《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

(3)刘勰和刘器之的有关言论。

5.本文的现实针对性: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二)内容与结构

第1段共10个句子,可以分为3层。1~3句为第1层,是提出这一段的观点。思路是

从“从来的文章家”在繁简问题上的主张出发的,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分为二,有所肯定,又指出偏颇。4~9句为第2层,是论证这一段的观点。其中,4~7句是讲道理,是理论论证。先说简,再说繁,说繁是重点。说简笔用的是一个复句,从意赅说到意少;说繁笔用了三个句子,单说繁笔的好处和艺术效果。8~9句是摆事实,是举例论证,用文学大师们的创作证明“用简”和“使繁”都是必要的。第10句为第3层,在上述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就全文来看,是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第2段论述尽简笔之妙。分三层,首句为一层,提出这一段的论点:“……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后一句是一层,对这一段作总结。中间部分是一层,是论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是举第一个例子,“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是作第一次分析;“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是举第二个例子,“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是作第二次分析,引用金圣叹的话“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来强化自己分析的合理性。“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是举第三个例子,“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是作第三次分析,其中引用鲁迅的论述以作佐证。举例简明扼要,分析最见精神。

第3段首句承上启下,把文章由论述简笔之妙引入论述繁笔之妙,并提出这一段的论点:“不避其繁”。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上一段相同。述三拳是举例,“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需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是分析,这一分析完备而充分。

第4段以《社戏》为例,进一步从“繁笔”与“啰嗦”的区别上论述繁笔之妙。先提出这一段的论点,接着举例子,最后作分析。

第5段以前人的理论作论据,进一步论述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并分析了繁简的标准:“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指出了做到繁简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第6段笔墨回到现实,分析当时创作上的滥用繁笔、言繁意少的弊病。说明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第7段说明自己的写作起因,收结全文。

本文是典型的三段论式结构。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是引论;第2~5段用例证法论证简笔之妙和繁笔之妙以及如何做到繁简得当,是本论;第6~7段分析现实创作上的弊端,提倡简练为文,是结论。

本论部分层次为:第2段为一层,论述简笔之妙,第3~4段为一层,论述繁笔之妙,第5段为一层,论述繁简的标准和如何做到繁简得当。为了使层次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明确,文章运用兼有过渡功能的主题句,如:“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等。

(三)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针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而论,提倡文章应繁简适当,“简练为文”。

文章开头先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然后再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

(四)写作特点

1.例证法的运用。论简笔之妙举《水浒传》中“破落”、“紧”为例,论繁笔之妙举《水浒传》拳打镇关西和《社戏》小叫天出场描写为例。

2.引证法的运用。论述繁简之妙除用例证法外,还引用了金圣叹和鲁迅的有关论述;论述繁简的标准和尽繁简之妙的途径时,引用了刘勰和刘器之的有关言论作论据进行论证。

3.对论据的分析准确、精当。写议论文的工夫表现在拥有论据、恰当地运用论据上,更表现在对论据的精辟分析上。本文论据选得准,表述精当,尤其分析得灵活自如、饱满精辟。例如,论述简笔之妙时,以分析引出论据,引出论据后再分析:“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是分析;“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是论据,“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是再分析。对拳打镇关西的分析极为精辟:“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需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这一分析揭示出无法取代的繁笔之妙。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