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变化与我们》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30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8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和我们》习题一、填空题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的。
物质变化有两类:___________。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许许多多的___________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它们总是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___________。
4.烟花爆竹在燃放时产生了剧烈的___________变化。
5.利用物质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温度计。
6.咀嚼米饭或馒头时,会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或馒头中含有___________,在米饭或馒头中滴入几滴碘酒,米饭或馒头就会变成___________色。
米饭中储存的能量是___________。
7.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会有白色的沉淀物产生是___________变化。
8.气球吹大松手后空气会从气球中流出来是___________变化。
9.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是___________变化。
10.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新鲜的氧气是___________变化。
1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物质变化结果的不同我们将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2.加热高压锅,高压锅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
13.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___________,这种气体导致气候变___________,冰川融化。
14.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是___________变化。
二、判断题15.我们喝的可口可乐饮料里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呼出的气体里也有二氧化碳。
()1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7.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经过许多的物理变化,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本单元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觅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定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觅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定产生了新物质的根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本单元包括8课:第1课主要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具体观察没有变化的豆沙混合物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进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
第3-6课先举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和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觅证据、得出结论的进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了解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利用,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不要求学生把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
而是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中,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是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觅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到达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熟悉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题目。
(二)进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取得结果。
2.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照实验进行验证。
3.经历简单的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进程,培养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
课题:物质变化与我们作者: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周居伟【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1.知道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学会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优秀作业设计案例物质变化整体教材分析:自然界的事物在不停地变化,这些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物质的变化可能给人们带来益处,如食物消化、海水晒盐、冶炼金属等;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如食物腐烂、铁器生锈、工厂排放有害气体和粉尘等。
研究各种物质变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形成“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利用了物质变化”的认识;明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目标: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作业设计首先必须依据新课标及学业质量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明确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产生新物质。
3.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人们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设计思路及意图:根据“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要求,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精心设计基于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及课时作业题,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提高作业的趣味性,突出科学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根据学生现状为学生提供分层作业菜单。
基础知识作业的设计能立足课堂,面对所有学生,一课一布置,当堂完成,及时批改、订正。
实践应用作业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丰富了孩子的科学知识,培养了好奇心,提升了思维能力。
拓展提升作业的设计是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开思维,引发思考,获得更多的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整合建构和综合运用。
作业设计特色亲身体验过才会理解和运用,将科学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李大敏整理2011-2-19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答: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P2)答: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与人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的作用:(P 3 )答: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物体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在放大镜下,我们能观察到昆虫身体的细微结构。
比如,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放大镜下的晶体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法(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法。
4、怎样放得更大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要想看到更小的物体,获得更大的放大倍数,可以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简易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反光镜等。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也有所不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在显微镜下,我们观察到水中有草履虫、变形虫等微生物。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广泛,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8、微小世界和我们人类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
人们还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同时,观察工具的改进使我们发现了更多微小的生物和微观世界的秘密,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